知识是道德
⑴ 道德就是知识
(1)苏格拉底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修养,提 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并认专为教育的目属的就是要发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 (2)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
⑵ 有关知识的格言
1、知识是抵御一切灾祸的盾牌。——鲁达基
2、任何人的知识不可能超过他自己的经验。——洛克
3、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卡·高斯
4、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陶行知
5、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罗素
6、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德谟克利特
7、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柏拉图
8、知识相当于存在,以认识存在为目的。知识贫乏最能让人生出许多怀疑。有学问的人是个闲散的人,他用学习来消磨时间。但要警惕他这虚假的知识,它比愚昧无知还要危险。——萧伯纳
9、知识能改变命运——爱默生
10、认识到自己无知是知识进步的重要阶段。——迪斯累里
11、真正的知识是道德。——苏格拉底
12、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德谟克利特
13、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萨迪
14、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达·芬奇
15、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16、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和伟大的人。——皮萨列夫
⑶ “知识就是道德”这句话出自() A.安提丰 B.伯利克里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答案:C 解析: 答案:C
⑷ 你觉得知识与道德有关系吗
知识的修养与知识的它所有关联有区别,道德素养是一种心态,维护与升华是一种境界,而专知识探索属是人们对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种在认识,一种是心灵的坚守,一种是对感官世界的认识,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智者,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要道德。
⑸ 知识即道德,德行可教
D “不同之处不包括”即“相同之处包括”,尽管在方式方法上的见解不同,但都主张“德行可教”。
⑹ 知识越高道德就越高吗
道德高低与文化高低不相关。知识越高不一定道德越高。相反,知识低的人不代表道德低。我们不应该用文化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道德。
⑺ 知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辨析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杨朱哲学”。《孟子·尽心上》曾说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其一则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庄子都属此类。他们的本义虽有出入,但对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观的。其不同处在于,孔子将道德根源置于人的经验领域(血缘和心理)中;而庄子则将之赋予超验的“道”的地位。
对于不信仰道德一派,笔者不予讨论。因为没有讨论的基础。
对于孔子,显然是持“道德高于知识”这一信念的。道德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实用价值的。而知识,作为人类种族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纯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与知识产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会发展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依靠“物”与“利”对人本能的刺激和奖励。从某一角度来讲,“恶”往往成为历史进步的杠杆。这种进步也必然要以牺牲人类纯洁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对善的追求为代价。这就是历史与道德、理性与人性、真与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决此两难处境时,是以保护道德,限制、否定知识来进行的。如在《论语》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反复阐释的就是“道德高于知识”这一信念。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知德者鲜矣。(《卫灵公》)
巧言乱德。(《卫灵公》)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达出孔子对知识(“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于礼(道德规范)。虽然儒家(尤其是理学)能在理论体系上统一道德与知识,但一落到实践上,全然就走了模样。挂道德之羊头,卖私欲之狗肉。
道德的价值与功利、知识毫不相干。事实上,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结果总是为“恶”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为一种乌托邦。儒家将道德植根于人性心理(孟子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和对经验典范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从周”),实际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为不道德、伪道德实践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的越隐蔽,危害也越大。
⑻ 道德指什么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详细解释
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⑼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素有关联,也有区别。
道德修养是一种心态的维护与升华是一种境界,而知识的探索是人们对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种再认识。
一种是心灵的坚守,一种是对感官世界的认识。
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智者,有知识的人不一定道德。
道德比知识更高尚,更具智慧和觉悟。
道德是先天具备和后天坚守的,而知识是后灌输学习或生活体验中得来的,道德比知识更具自我约束力。
⑽ 道德是什么道德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道德比知识重要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10)知识是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