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立法
『壹』 关于索回已支付的预付款,有没有相关法律条文什么法律请指出,高分求。
预付款在合同正常履行的情况下,成为价款的一部分,在合同没有得到履行的情况下,不管是给付一方当事人违约,还是接受方违约,预付款都要原数返回。 预付款是合同一方当事人预先支付给对方的一部分货款,目的在于帮助对方履行合同。若收受预付款方将来违约,则应返还预付款及同期银行利息给对方。若收受方依约履行合同,则交付方履行其余的付款义务即可。
收受方违约、拒绝履行、无法履行合同,或者撤销、解除合同并没有完全履行合同主债的情形下,应当退还预付款。
相关法律条文基于定金、订金的规定较多,而预付款与二者的区别在于①预付款不适用双倍返还或丧失规则,并无惩罚性。②预付款本身乃主合同标的的一部分,而定金乃是于主合同款项外支付的现金、其他替代物。
附关于定金的规定:
第八十九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第九十条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一条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相关法条」《合同法》第115、116条;《担保法解释》第115~122条。
「意思分解」
1定金依法律性质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如证约定金、成约定金、违约定金、解约定金、立约定金等。我国定金在《担保法》上是债的一种担保方式,在《合同法》上是违约责任形式之一,其基本法律性质是违约定金,并兼具证约定金的性质。应注意《担保法解释》第115~117条关于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解约定金的规定。
2定金的担保作用不同于担保物权之处在于,后者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担保,而定金则具有双方担保的功用。定金罚则是对双方都适用的。
3定金的作用有两种情形:
(1)合同正常履行时,定金可由当事人协议充作价款或由交付方原价收回;
(2)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时,适用定金罚则:交付方违约的,无权收回;接受方违约的,双倍返还(第89条)。
4依第90条,定金合同是:
(1)要式合同:书面合同;
(2)实践性合同: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担保法解释》第119条);
(3)从合同。
5特别注意第91条的定金最高限额。
「不要混淆」
1定金合同(定金条款)是一实践性合同,定金合同自当事人实际交付定金时始成立。但定金交付与否对主合同的成立与否并无任何关联。定金合同(条款)之订立纯粹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有无定金合同(条款)并不影响主合同的成立。
2如果定金数额超过了主合同标的额的20%,其效力如何?一种意见认为该定金合同(条款)全部无效;另一种意见认为超过20%的部分无效,即此种情形下应推定为定金为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的部分视作不当得利,由收受方予以原价返还。应以第二种意见为正确。(《担保法解释》第121条)。
3定金罚则的具体适用规则:
(1)部分履行的,按相应比例适用之(《担保法解释》第120条第2款)。
(2)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而致违约的,不适用之。
(3)因第三人原因而致违约金的,适用之(《担保法解释》第122条)。
4定金种类:
(1)订约(立约)定金
以定金交付为订立主合同之担保,若其后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应承受定金罚则(《担保法解释》第115条)。此种订金在商品房买卖中常见。
(2)成约定金
以定金交付作为主合同成立或生效要件,不交付定金,主合同即不成立(或不生效)(《担保法解释》第116条)。此种定金往往适用于收受定金方处于优势之场合。
关于成约定金,还有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①虽未交付,但主合同已履行或已履行主要部分的,主合同照样成立(生效)。
②惟成约定金之交付与主合同成立有关系,其他定金之交付与主合同成立与否并无干系,所以不要将定金合同之实践性与成约定金交付对主合同成立之影响混为一谈。
(3)解约定金
定金交付后,一方解除主合同时,须以承担定金罚则为代价。简而言之,此种定金情形下,双方均可随时行使单方约定解除权,但必须承担定金罚则(《担保法解释》第117条)。此种定金只要适用于双方都怀有精诚合作以达双赢的愿望,但又互不信任(如第一次打交道)之场合。
(4)违约定金(《担保法》第89条、《合同法》第115条、《担保法解释》第115条)
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致使双方丧失合同目的时,应承担定金罚则。
违约定金是最常见的定金种类,也是《担保法解释》颁布前,我国立法(《担保法》、《合同法》)上明文承认的定金类型。本书中,若无特别指明,也是指违约定金,而上述前三种定金乃《担保法解释》最新确立的定金类型。
(5)证约定金
指以定金交付作为订立主合同的证据。此种定金并非一种独立的定金类型,而是解约、违约定金兼具的一种证据功能。
『贰』 关于商家让消费者预存现金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总的来说,预存现金消费属于预付费时的消费,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现行立法进展缓慢。目前,关于预付费式消费的管理规划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只有一条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如果经营者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购买卡(券),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则构成欺诈行为,应当返还消费者购买卡(券)的费用,并支付消费者购买卡(券)费用一倍的赔偿金,经营者承诺赔偿的金额高于一倍的,从其承诺。”然而,这仅有的一条规定过于笼统,在实践中操作性差,只能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不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
『叁』 如何警惕关店潮背后的预付费风险
洗车卡、健身卡、餐饮卡、美容美发卡、教育培训卡……如今市民的钱包里总能找出几张预付卡,在消费领域,似乎已然卡行天下。然而,预付卡在给消费者带来优惠与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种种乱象。近日,全国连锁儿童室内游乐设施品牌“悠游堂”旗下部分亲子儿童乐园门店因关店、暂停营业等原因,导致会员卡无处可用或者无法退款等问题相继出现,再次引发公众对预付卡风险的关注。
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出现,首先需要消费者坚持理性消费,避免为了贪图便宜而冲动消费。办卡前先看店面的规模和质量,品牌连锁店更值得信任,小店规模不大,质量不稳定,到这种店面尽量不要办卡。消费者自己要有所判断,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切不可有占便宜的心理。
而治本之道,还得依靠法律和监管。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加强规范和管理,对商家提出要求,要有相应的检查监督、违法处罚的措施。正如2017年年底,《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审议,标志着上海单用途预付卡地方立法在全国先行一步。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学习的。
『肆』 关于健身卡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问题是什么
健身卡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问题如下:
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纠纷乱象的思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类购物卡、健身卡、美容美发卡等消费方式日益走近群众,这本是商家和消费者共赢的消费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相关立法的欠缺和监管的不足,导致少数不法商家动起歪脑筋,让预付卡消费成为一个“大坑”。
一种行业“套路”。据统计,XX年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处理预付卡消费投诉3996件,而XX年,这个数字跃升到7635件,呈现倍增长趋势。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纠纷乱象乱象之一。所以制订霸王条款,商家自己说了算。如商家单方面约定过期不能退款,退款违约金约定过高等。
预付卡转让需付转让金,重大节日时期不能打折等。乱象之二:店面屡屡转让,承诺打折难兑现。
『伍』 国外政府对于商业预付卡的发行有哪些监管措施
美国是做如下规定的:
美国的预付卡根据卡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可分为闭环卡和开环卡两种。前者又称特定零售商卡,它是指只能在特定区域用于特定目的的卡,如礼品卡、预付电话卡,用完为止,不能再次充值,类似我国的单用途卡。后者又称网络品牌卡,是指利用Visa、万事达支付网络作为交易手段的预付卡,通常有这两家服务提供商的标记。开环卡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包括购物、取现,并可以再次充值。
按照美联储相关条例,开环卡被定义为存款,发行人被看作是揽储和存款机构。不过,只有金融机构发行预付卡才可以被看作是存款,而所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预付卡(礼品卡)都被排除在外。因此,金融机构发行的预付卡所揽入的存款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而发卡机构和存款运营也因此要受联邦存款保险法的约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
联邦层面的立法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预付卡犯罪,而州法则将重心放到了消费者保护上,主要是针对发行人不公平的商业行为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美国各州以扩大《资金汇兑法》的适用范围来监管预付卡发行人,保障消费者资金的安全。约45个州设有此类立法,至少有1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经明确修订了各自的《货币汇兑法》,将预付卡纳入该法范畴。其他州则直接认为预付卡应受《货币汇兑法》约束。
『陆』 如何规避预付卡风险
从商家角度讲,发行预付卡,可迅速回笼资金,还能实现“钱生钱”;从消费者角度说,消费者可通过预存较大金额的资金,来获得较大幅度的折扣优惠。然而,预付卡的风险在于,一旦发卡商家“跑路”或发卡商家出现不讲诚信降低服务品质、违反承诺等情况,预付卡就成为一张“坑人卡”。消费者要想讨回资金非常困难,不少消费者只能选择忍受损失、放弃维权。
专家建议,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办卡前先看店面的规模和质量,品牌连锁店更值得信任,小店规模不大,质量不稳定,有些甚至是恶意集资,在这种店面尽量不要办卡。消费者自己要有所判断,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切不可有占便宜的心理。办卡前详细了解商家的信息,保存好相关的证据材料,如果是大额消费更要小心,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相应担保。出现问题可采取向消协投诉、法院诉讼,涉及诈骗或非法集资需立即报警。
『柒』 美容卡是否属于单用途预付卡
健身卡、美容美发卡、洗车卡、教育培训卡等都属于单用途预付卡。预付卡立法在法学界引发了争议。有观点认为,经营者发行预付卡,本质上是预先收取未来合同价款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不应有公权力介入。而另一争议是消费者是否应该优先受偿。有的企业提出,协同监管平台信息对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特别是对一些还在成长过程中的小微企业。还有人认为,“一刀切”式的严管,容易打击正规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并不能完全制约违规企业。
拓展资料
最新动态
预付卡行业仍处于探底企稳过程之中
峰会上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行业报告(2016)》显示:2015年零售业预付卡销售规模为7,370.21 亿元,同比下降5.39%,行业仍处于探底过程之中。预付卡消费规模约为7,328.81亿元,同比下降8.49%。
预付卡个人市场大有起色
2015年,是预付卡个人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这一年中包括货架式礼品卡、虚拟卡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5年货架式陈列销售的个人预付卡在一线、二线及三线城市均取得良好增长。其中一线城市货架式礼品卡售卡规模增长80.69%,二线城市货架式礼品卡规模增长100.82%,三线及以下货架式礼品卡规模增长192.61%。
移动端卡券应用使得预付卡在营销方面初露头角
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的会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会员的到店和消费体验,而预付卡的虚拟化或可丰富发卡企业对会员的营销手段,这种具有预付式现金价值的营销工具属性已经在部分发卡企业的营销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据初步测算2015年虚拟卡销售规模比2014年同比增长965.21%,虚拟卡销售账户数比2014年同期增长268.4%。
这一功能的实现,有助于扩大发卡企业营销客户的基础,实现对新客户的引流,进而为结合消费者行为制定分层营销策略提供帮助。
『捌』 <新消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解读】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对网络购物等非现场购物进行创新性的规定,即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而在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纠纷解决过程中发现,经营者以各种手段及借口规避新《消法》的“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如私设购物规定、以商品被拆封等理由拒绝消费者的退货申请,针对这一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
如《办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一)对于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自收到消费者退货要求之日起未办理退货手续……(四)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未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即将施行的《办法》细化了新《消法》的“无因退换货”规定,且规定经营者不依法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并超过15日的,视为故意拖延和无理拒绝,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因此,案例中王先生遇到的问题在《办法》中有了明确规定,即经营者以商品被拆封、查验影响商品完好为由拒绝退货的,超过十五日,即视为经营者存在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法予以惩处。
解读二:《办法》实施后,“预付款消费”不再退费难
观点:预付款消费有保障,违约经营者将受严惩
【案例】
日前,消费者张先生在一家健身房办理了一张健身卡,并存入5000元钱。之后,健身房竟贴出“装修通知”,装修几个月一直不恢复营业。后张先生听说健身房早已停业,可卡内还存有几千元预付款,便找经营者退款。但经营者让张先生回家“等信儿”,一直拖延张先生,不予退款,张先生就此事多处投诉。
【解读】
预付卡消费投诉是近些年消费纠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对于预付款问题,新《消法》第五十三条仅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即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只对经营者应该履行退回预付款的责任及义务进行了规定,但对于经营者拒绝履行退费等义务的情形,新《消法》未明确规定,而《办法》对此进行了具体补充。
即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责任义务等内容;针对预收款消费方式中的退款难,专门规定了对退款无约定的,要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确表示不予退款的自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过15日未退款的,视为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这既是对经营者拒绝履行预付款退费等义务的更为细致的规定,也是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且具体的保护。
解读三:《办法》实施后,可以对“霸王条款”坚决说“NO”
观点:对“霸王条款”零容忍,加强惩治力度
【案例】
小王约朋友周末聚会,特意将家中藏酒拿到饭店,谁知被饭店方告知:“本店严禁自带酒水,如自带酒水需加收开瓶费”。小王认为饭店如此规定极不公平,故到消协投诉。
【解读】
近年来,“霸王条款”一直是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新《消法》将经营者的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与格式条款一起作并列表述,《办法》则将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了细化,也加强了惩治力度。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使用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内容的规定:(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经营者对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承担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等责任……(四)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消费者拒绝提供相应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五)规定经营者有权任意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权利;(六)规定经营者单方享有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
实际上,以往的消费活动中,绝大部分经营者提供的是格式条款合同,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不必要的责任强加于消费者,遏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办法》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地位上的平衡,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鼓励自由平等的价值体现,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作用。
解读四:《办法》实施后,可能遭遇的“种种欺诈”都列明在内
观点:明确欺诈情形,严惩欺诈行为
【案例】
消费者张女士在一家服装店以2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清仓甩卖”的衣服。几天后,张女士再去这家服装店时发现,店内在售的同款大衣,价格是1300元,但已经没有“清仓甩卖”的标志了。张女士认为,她当时购买这个大衣是因为当时是“清仓价”肯定便宜才购买的,谁知后期更便宜了。张女士觉得自己被商家欺骗了,故投诉到消协。
【解读】
新《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新《消法》虽对欺诈行为赔偿数额进行了规定,但却缺乏对欺诈种类明确界定。
《办法》在注重对经营者销售商品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服务欺诈的认定。不仅在多项条款里提到了服务,还在第十三条新增了对装修、家政服务、房屋租赁等服务领域欺诈行为的认定。
解读五:《办法》实施后,个人信息范围更明确
观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动真格
【案例】
消费者李先生近期计划买房结婚,在看过几个楼盘后,他经常会接到一些其他楼盘,甚至是装修公司、房产中介等打来的营销电话,有的甚至把卖房信息贴到其目前居住房子的门上。种种迹象表明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但这些个人信息是怎么被透露出去的?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解读】
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是去年新《消法》的一大亮点,但缺乏较为细致、明确的规定,此问题在《办法》中进行了补充,并对个人信息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三)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活动中收集的消费者姓名、性别、职业、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联系方式、收入和财产状况、健康状况、消费情况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消费者的信息。
由此可知,无论是新《消法》还是即将施行的《办法》,也与国际上相关立法是一致的,适应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使用条件。
解读六:《办法》实施后,买卖货品将不再被骗
观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公示处罚信息、记入经营者信用档案
【案例】
李先生欲购一批货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王先生,在李先生签字、付款后,发现已经找不到王先生本人,后经调查得知,王先生在与李先生签字之前,就已经负债累累,并多次被当地相关部门行政处罚,但由于李先生并不知晓王先生被处罚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
【解读】
新《消法》和《办法》强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要求经营者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增加经营者义务、责任的同时,强化有关行政保护力度。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单处或者并处警告,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对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记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办法》施行后,如果李先生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王先生的处罚信息及信用档案,再决定是否与其签订合同,将有利于预防合同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办法》明确将行政处罚案件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向社会公布,有利于通过信用的约束,用社会的力量惩戒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经营者。
『玖』 中消协就共享单车等押金建议了什么
12月20日消息,针对最近备受关注的共享单车退押金难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发出了《关于对共享单车等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押金、预付费的立法规制建议》。
建议全文如下:
2017年12月18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就小鸣单车提起公益诉讼。我会对此表示支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是《消法》赋予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保护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对经营者不法行为的有力震慑,是对中国法治进程的有力推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积极指导和推动地方消协有关消费维权工作,并继续采取措施,依法履行职责,更好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目前,一些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挪用押金、预付费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大量消费者押金难以退还。在推动解决消费者现实问题的同时,我会认为,加强对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押金、预付费的立法规制,是从制度层面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会呼吁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的《电子商务法》中,明确做出立法规制,回应、解决电子商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连续发生多起共享单车、网约车等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消费者押金、预付费后,将所收资金挪作他用,在运营不善或停止营业时,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据报道,悟空单车、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共享单车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相继停止经营,未退还所收押金、预付费逾10亿元,涉及消费者数百万人;又如易到约车拥有用户4000万,司机600万,收取预付费达60亿元。一度因资金运营困难,拖欠司机工资,造成消费者打车难、退款难、沟通难,引发群体投诉。由于电子商务的对象广泛性、经营跨地域性、资金易得性、监管不足性等特点,一旦所收押金、预付费发生问题,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影响的广泛程度、社会反映的强烈程度,远超实体领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激化社会矛盾。
3.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押金的,应当采取由商业银行或者支付机构进行“预授权”冻结的方式。所收押金额不得超过对应标的物的实际价值。用户使用标的物造成损失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可以依据约定扣款;未造成损失的,应当依用户申请立即解除“预授权”冻结。(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63条规定:“本法所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动产质押第85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据此,我会认为押金是消费者租用特定标的物的质押担保,属于担保物权的一种,主要是担保合同的履行。押金的所有权属于消费者,企业任何情况下不得挪用。为有效避免企业挪用押金或者对同一标的物收取多人、多份押金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建议采用银行卡“预授权”方式,消费者使用标的物时,由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进行相应金额的“预授权”冻结。使用结束后,如未造成损失,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立即解除“预授权”,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据合同约定扣款。“预授权”冻结方式在确认扣款前不会产生现金流,又实现了收取押金的目的,有助于解决消费中的实务问题。)
4.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用户预付资金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提供保证保险、银行信托、第三人担保等不可撤销的担保。不提供担保的,不得收取。电子商务经营者对于用户预付资金,应当与自有资金严格区分,并在注册地开立用户预付资金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于合同约定事项,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监管。同时,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收取、使用、管理预收资金信息。用户要求查询相关信息的,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拒绝。电子商务经营者预收资金未使用余额超过法定限额的,应当自超出之日起,将未使用余额的二分之一以上金额作为保证金存入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银行账户,非经有关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动用。保证金不足未使用余额的二分之一的,应当补足缺额部分,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保证金超过未使用余额的二分之一的,可依法取回超出部分。电子商务经营者破产的,交纳预付资金的用户有权在保证金范围内优先受偿。预收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由有关行政部门另行制定。(理由:预付资金是消费者为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预先交付给运营企业用于自身消费的资金,其使用应遵守合同约定。建议借鉴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预收资金的管理办法,引入资金担保和保证金提存制度,一是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担保,如保证保险、银行托管、第三人担保等;二是引入保证金提存制度,规定预收资金余额超过法定限额的,向管理机关提存,以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三是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破产时,消费者有权在保证金范围内优先受偿。)
5.用户交纳预付资金的,有权自交费之日起15日内要求退款,且无需说明理由。(理由:引入15日冷静期,赋予消费者反悔权,有效防范电子商务经营者高额劝诱带来的非理性交纳预付费行为。)
6.用户交纳押金或者预付资金的,有权要求解除押金“预授权”或者退还预付资金。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保证为用户提供及时便捷安全的解除或退费途径,不得以技术手段、格式条款等方式进行限制、阻碍,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理由: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押金“预授权”或者退还预付资金,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提供及时便捷安全的途径,不得阻碍、限制。)
(二)修改条款
7.《电子商务法(二审稿)》第十七条建议修改为:“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行终止从事电子商务的,应当提前六十日在主页显著位置公示有关信息。电子商务经营者自公示时起,不得从事新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不得预收资金或者再行延展服务。”(理由:公布即将终止从事电子商务的信息后,相关经营者未来60天应及时处理原有订单,不应再预收资金或再延展服务,以防问题累积,无法处理。如有些电子商务经营者在停止服务、关闭门店前最后一天还在预收费用,这种预期违约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应予禁止。)
二、电子商务争议解决部分
8.因原电子商务经营者分立、合并的,用户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解除押金“预授权”、退还预付费。(理由: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分立、合并的,消费者主张相应权利的对象。)
三、法律责任部分
9.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上述规定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对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禁止十年内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理由: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于擅自挪用、处置预收资金可能引发巨大社会风险,建议同时追究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以形成有效震慑。)
【地方消协意见】
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辽宁省消费者协会:建议新增一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通过预收款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在平台主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资金管理条件、动用比例限制、信息披露义务等信息,资金存在有关银行的,应明确公示并向有关部门备案。”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山西省消费者协会、郑州市消费者协会、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消费者协会:建议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收取预付款作出资质限定、资金管理和提供担保要求、信息披露义务、合同约定规定、退还预付款情形、动用比例限制、严厉制裁措施等规定,以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
【专家意见】
吴景明(中国政法大学开放教育办公室主任):押金是一种债务担保,预付费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提前支付的款项,二者性质不同。目前,押金、预付费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不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挪用资金、卷款潜逃等。对此,应有一套制度设计。首先,应该第三方托管,第三方托管账户资金必须有条件、凭单据才可提取。第二,责令收取预付费的电子商务经营者购买相应保险,保证预付款安全。第三,如果不能正常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退还预付款。第四,收预付款应该设定门槛,规定达到一定资质的经营者才可以收取预付款。
曾筱清(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应当明确对于押金、预付费的管理。要建立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要明确预收资金托管机构、第三方存管机构监督管理的具体规定。要有风险保证金、投资限制比例,资金安全情况要做信息披露,对于预收资金要由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防止非法移转。押金应当是自物权,在破产的时候可以行使取回权。
曹三明(原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应当加强对押金、预付费的管理。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企业在收取押金之后,并没有实行第三方监管。他们收取的押金数额非常大,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实行第三方监管、托管的法律制度,具体模式可参考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
张严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对于收取押金问题,只有押金说明文件,在服务协议、充值协议中都没有对押金相关内容的约定,更没有对押金的使用、托管、监管、退还,押金的利息或者收益的归属进行明确约定。平台押金的交付属《消法》中的格式条款,消费者不交押金就无法使用共享单车,对押金规则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而共享单车出租方可随时修改平台押金的说明文件来改变押金的使用规则。应当适用《消法》有关格式合同的规定作出相应规制。
目前,预付费问题缺乏有效规制。《电子商务法》完全可以将预付费问题纳入。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预收资金进行存管,确定商业银行账户作为资金存管账户,与存管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存管资金比例为预收资金的20%-25%,经营者为主营业务发展可申请支取存管资金。消费者要求提供预收资金存管相关信息的经营者不得拒绝。
朱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此次共享单车的押金危机揭示出消费者保护亟待加强。消费者所交押金被企业挪用,一旦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维护。建议《电子商务法》中明确消费者押金不属于破产财产,消费者有权取回。
熊丙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押金是在租赁过程当中的使用保证金。从未来防控的角度来说,应当采用专款专用的资金监管方式。
曹守晔(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赞成将预付费纳入《电子商务法》规制范围,因其和电子商务关系密切,应该规定。
李明(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收取押金属于担保物权的一种,质押担保,主要是担保合同的履行。押金永远是客户的,是支付人的。对于预付费管理,应当实行风险抵押金,或者要求投保专门的险种。
汤浩(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目前,共享单车领域一车收取多人多份押金的情况较为突出,为防范有关风险,可以设定类似于银行卡“预授权”方式,租车的时候,进行相应金额的“预授权”冻结,以该冻结额度作为押金以确保车辆安全,结束后结算扣款,并操作解除“预授权”。
王惠娟(北京市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对于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取预付费的,建议建立类似发行债券的准入机制,经核准后才可以收取预付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披露有关预付款收取、使用信息;建立资金监管账户,要求其投保保证保险,作为收取预付款的条件。
杨曙光(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律师):互联网这种新兴的行业特别需要进行规范。押金的所有权人是消费者,共享单车企业收取押金不能用于企业经营。如果允许企业收取押金,就应当从法律上作出规定,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费者的风险。
『拾』 如何审理原告只请求返还预付款的案件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第九十七条的规定,返还预付款的前提条件为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或被解除。法院如果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必须先认定合同无效或该案具备解除合同或撤销合同的条件。然而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原告没有提出确认合同无效或要求解除合同、撤销合同的诉讼请求,法院是不能径行认定或判决该合同无效或解除合同的。同时,法院也不能认为当事人提出返还预付款的诉讼请求,就意味着包含解除合同等诉讼请求,因为也存在着原告希望被告返还预付款,但又愿意与被告保持合同关系的可能。因此,如果法院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则与不告不理原则相违背;如果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则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原告要实现其诉请必须再次起诉,这有增加原告的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之虞。
如何避免出现以上的两难处境呢?首先,在立案阶段应加强对此类案件的审查。若原告只提出返还预付款的诉讼请求,法官可以告知增加解除合同、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的诉讼请求。否则,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如果原告执意不增加诉讼请求,法官亦不可驳回起诉,因为受理的条件是民诉法规定的,只要满足法定起诉条件的,法院就必须受理。原告不增加其诉讼请求则是在其诉讼权利行使的范围之内,原告有独立处分其诉讼权利的自由。
其次,根据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承办法官若在原告的举证期限内发现此问题,可以告知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
最后,若法官在原告举证期限后发现此问题,法官可以告知当事人有撤诉的权利。当事人撤诉,诉讼费减半收取,这最大限度减少了当事人的损失。若当事人不撤诉,笔者认为,法官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因为原告的诉讼请求只有事实依据,而无直接的法律依据,而恪守法律规范作出判决是法官的职责,超越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则有侵犯立法权之嫌。
或许有人认为上述意见有违法官的中立原则、被动原则。若法官发现某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有瑕疵,而主动告知其更正,则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公,法院的天平也就发生了倾斜。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教育体制落后,法律共同体成员的素质又不高,法官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应有其相应合理的范围。如果在诉讼的实体问题上仅依靠当事人的行为,往往无法达到诉讼制度设置的目的,诉讼的效率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或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况下,法院应对当事人进行询问、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的予以澄清,把不充分的予以补充,把不合理的予以排除、更正。故笔者认为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告知当事人补正其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