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道德事例
❶ 有关公德的故事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事例,读后让我感慨良深。
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 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又是一篇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却与上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修改回答
赞0 踩0
❷ 谁能给我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是如何遵守社会道德的具体事例
例如你擦完了纸巾,旁边又没有垃圾桶,大家应该怎么做呢?很多人选择随地扔,本人从来都是先拿着到垃圾桶才扔。
又如在红绿灯前,只要有机会行人一般都会闯红灯(没有管理人员,象在广州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❸ 有关道德的确实事例
例一:某小学生放学归来,向妈妈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车时,将香烟头随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环卫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来,将香烟头扫进了垃圾箱……妈妈听了以后,神色凝重地对儿子说,随地扔香烟头或别的废弃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现。看,公共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二:父亲让女儿去家门口的小吃店买冷饮,女儿去了。女儿回来以后,将找回的零钱交给父亲。父亲认真地加以清点之后告诉女儿缺了5分钱。女儿笑着讽刺父亲“抠门儿”,随后如实解释说:那5分钱硬币滚落到地上,我没有捡起来。父亲告诉女儿,5分钱确实是个小数目,但是,热爱人民币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有的公德,如果谁有意毁坏人民币,还要负刑事责任呢。父亲严肃地说:“你想过没有,硬币上有国徽图样,将其扔到地上任人践踏,对国家是什么态度?”公德与爱国,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三:两个同学闹矛盾,彼此都不冷静,事后仍然怒气未消,都讲了对方的坏话,其中一位同学还散布了对方的家庭隐私。这话被第三位同学听到了,悄悄传给了当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险些闹出大事,幸被老师及时化解。同学们得知此事以后,有的说传话的人“嘴太快”,有的说传话的人“太多事”。老师却深刻指出:人应当多做促进团结、有利于安定的事;绝不能做挑拨离间、加剧矛盾的事。至于散布别人的隐私,问题的性质就更严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现。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随处可见,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都很具体。 道德品质,每每被人们视为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家长坦言:孩子的功课是具体的,分数是可视的,而道德则不然。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很容易“聚焦”于孩子的课业,而忽视事关道德品质的言行,让本来呈现道德特征的言行,在人们的眼皮下面滑过去了,该褒扬的没有褒扬,该批评、制止的未能批评、制止。 讲道德,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之间关系的法宝。人与人、人与自然须臾不可离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对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也都是十分具体的。一般情况下,旧的矛盾解决了,出现了融合;之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和斗争,待解决之后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复复无穷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着重要作用。讲道德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每个领域每个人群中存在,它怎么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体的。 道德是具体的、可视的,道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抓住可资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个瞬间、一件件事。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设计某个场景,出一些题目,让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动,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对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深切体验,并且成为自身的一种重要素质,就会一生受益。 道德其实很具体。只是因为我们漠视它才忽视它,其实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要学会认识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习惯 习惯,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字眼。“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这些被人们传讲了千百年之久的话,说的都是习惯之伟力。 习惯,是外在影响作用下形成的内动力。 习惯,是人们“不知不觉”的某种行为。说“不知不觉”,未必确切。说深知深觉之后的顿悟与必然,倒是讲到了根本处。 我们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还是面对现实生活,看看习惯的力量与重要。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畅谈各自走过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学家说,他自己的一些良好习惯是在上幼儿园时期养成的,诸如:礼让、致歉、观察乃至勤洗手这样的“小事”。这些良好习惯挥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劳动模范、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说,每逢节假日,他一定要到岗当班,多少年了,已经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了……他们都称自己的行为为“习惯”,都说“改不了”。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习惯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习惯。道德是人的一种思维和理念,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和行为是可以成习惯的。比如:说脏话,讲假话,编谎话,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孩子,有一天总算说了句真话,竟是:“我习惯了,张嘴就没好话……”多么可悲!而与其相反,说真话,讲文明,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也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说了一句假话,而且是出于善意,结果话一出口,额头上的汗珠也出来了,最后只得从实说来。又比如: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除了因为都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美德,还因为都养成了无法摆脱也不想摆脱的道德习惯。有一个从农村来城里亲戚家借读的孩子,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当问他这样做的初衷时,他回答得也许不算高尚,但却很真实,那就是:道德习惯使然。
❹ 急求,和谐社会靠道德的例子
01.愚公移山
02.大禹三过门不入
03.勾践卧薪尝胆
04.曾参杀猪立信
05.邹忌不受蒙蔽
06.蔺相如完璧旭越
07.廉颇负荆请罪
08.屈原投江殉国
09.毛遂自荐
10.李冰都江筑堰
11.霍去病为国忘家
12.苏武牧羊
13.王昭君出塞和亲
14.王充书铺站读
15.班超投笔从戎
16.范式守信不负约
17.孔融让梨
18.华佗学无止境
19.王祥王览兄弟相护
20.李密呈表陈情
2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22.高允宁死有说假话
23.明山宾诚实卖牛
24.魏征直言讲谏
25.玄奘天竺取经
26.孙思邈为民除病
27.陆元方卖房诚信产掩短
28.张遂勤奋好学
29.颜真卿宁死不屈
30.柳公权拜师学字
31.林默孝父爱兄
32.喻浩智造木塔
33.晏殊求换试题
34.范仲淹信守诺言
35.王旦宽以待人
36.司马光说谎受责
37.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8.欧阳修不冒他人之功
39.朱寿昌千里寻母
40.苏轼戏设“三白宴”
41.宋濂苦学成才
42.郑和智除海盗
43.唐伯虎尊师重教
44.海瑞刚正不阿
45.戚继光志平倭寇
46.李时珍跋涉修《本草》
47.郑成功收复台湾岛
48.林则徐虎门禁烟
49.左宗棠收复伊犁
50.邓世昌黄海殉难
❺ 举一些近期发生的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
一、退休老人乔秀文
退休户籍民警乔秀文是晋源区金胜镇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自己过着俭朴版的生活权,却慷慨解囊资助孤儿或贫困学生上学,救治贫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还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好事,他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
为瘫痪老人按摩、陪其聊天;他逢年过节主动打扫公厕卫生……他用平凡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二、拖车不收车主的费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的地点。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补偿责任。
(5)公共道德事例扩展阅读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作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2、全民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❻ 社会公共道德的事例。。要最近发生的人和事,或者网络新闻媒体上的相关人和事
没事挂个QQ,腾讯有消息,搜狐网页可以关注下,凤凰网页可以关注下,你如果想提高收集材料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我劝你还是自己去找找。
❼ 什么是公共道德
人类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区域(暂且说有趣吧,因为我还没有更好的词来表达),那就是道德,为什么说它有趣,是因为这个区域需要个人的发展,每一个人在此区域表现的都不一样,这个区域不牵涉到法律,完全靠个人自律来完成。这个区域表现优异的人会影响深远。而一般会把道德分为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但我认为道德只有公共道德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都是需要社会的评价而不是自己的评价,都会在社会公共上表现。
什么是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是在公共场合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个人的心态,并做出相应的行为举动。举列说明:在公共场所下不抽烟,不大声说话,因为抽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烟会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其他人的呼吸;不大声说话是因为会影响其他的人听觉环境,这些公共道德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会被教导,其实公共道德是很有必要教育的,一个有公共道德的社会必然是效率高和谐的社会,因为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人于人之间就像达成了协议,各自在一个协议下自由的行动,不冲突。
公共道德需要教导民众,但还是有限的,也就会有些人做的好,有些人做的不好,做的好的人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个人,而做的不好的是因为或轻浮,或狂妄,或无知。那人格魅力如何在公共道德中体现了,以几个场景来说明。当一辆宝马车行驶在一个居住区的一条街道上,来来往往会有人在路上行走,这辆宝马很嚣张的一路喇叭按过,如果此时你正在街道上行走,又或是你推着小孩车在行走,此时你会是如何反应。如果恰恰相反,你在街道上推着小孩车在街上行走,你发现后面不远处跟着一辆宝马静静的跟着你一起走,这是因为开车的人避免吓到你。这两种情况下,我想你的反应应该是:第一种,心里很火,或表现不理睬慢慢的让道,或在心里暗骂;第二种,心里很感激,有点温暖,动作快速的让车走,甚至你会看一眼开车者表示感谢,心里觉得此人有素质。同样是一个场景两个不同的体验。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没有开车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但很多人自己开车的时候就手不受控制,做了一个喇叭手,如果你是在尊重每一个人的基础上,换位思考下,你给人尊重,你就知道怎么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该如何去做,这不就增加了魅力了吗?
曾经有个应聘的故事,应聘者经过几轮的面试筛选终于到了最后一轮的确定,这轮面试成为了最后留下的关键,而面试的人用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来考核来应聘的人,在应聘者必须经过的地方发了一把扫帚,应聘的人一个一个的走过,大部分人跨过扫帚而去,只有一个小伙在走到扫帚面前捡起来放在了墙边,而他成为了唯一被录取的人。
又是一年的国庆长假了,全国人的流动有活跃起来了,全国的各个景点,乃至世界的各个地方都会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的素质被很多国家诟病。所谓的素质就是公共道德,公共道德的缺失让整个民族,甚至国家让人鄙视,何况个人了,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有多卑劣,而是没有意思的自己的行为在影响他人,表现公共道德的地方有很多,如果你在尊重每一个人的情况下换位思考,你的行为就一定会被人给好的评价,当然也就增加了你个人的魅力了。
纵观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有名的人物,在道德上优秀名留青史的会多很多,甚至在我们的文化里会用道德的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我们今天的社会向“”钱“”看成为了主流,但这只是人类社会短暂的片段。翻开人类的历史,因为金钱而留名青史的人非常之少,因为纵使你拥有无数的金钱,也只会消失在人类社会的长河里,只有道德和思想能被人类社会的长河被铭记。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公共道德。
❽ 反映社会公德事例
一、捡破烂老人姚义德
人物介绍:姚义德今年52岁,是河南社旗县朱集镇古城村人,他的老伴孙庆荣今年58岁,也是河南人,夫妇俩20年前来到海南至今一直靠捡破烂、干杂工为生。老姚的亲生孩子有3女2男,最大的今年30多岁,最小的也20多岁了,都已在海南成家。
从1988年开始至今,老姚夫妇先后收养了10名弃婴。他说:“见死不救是一场大罪,自己少吃一点,多苦一点,救一条生命,该多值呀!不过有些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这些女孩都很好,多可惜呀!”
二、好司机吴斌
5月29日中午11时10分,吴斌驾驶杭州长运浙A19115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11时40分左右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江苏境内),突然有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
车载摄像头记录下了全过程,画面显示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烈的疼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之后,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当做完这些以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的他,瘫坐在座位上。
由于吴斌的肝脏损伤实在太严重了,按医生的说法,他的肝脏已经象一座被掏空了的山,输入的血已经相当于给全身的血换了一遍。需要渡过最关键的5天排异观察期。由于吴斌抢救已输血1万多cc,院方血液紧张,为此,杭州长运正在动员职工为吴斌献血,还打算今天专门安排大巴车开到无锡解放军101医院献血。他的同事们也都一直默默地为他祈祷,希望能给他力量,创造生命的奇迹。
可惜吴斌还是没有等到。6月1日凌晨零点十三分,吴斌病情突然出现恶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虽经医院全力救治,吴斌终于还是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过世,享年48岁。
三、退休老兵殷昌杰
今年79岁的殷昌杰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1999年从台湾来到厦门,租住在厦门集美大学附近的一所学生公寓内,打算在此安度晚年。在一次和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老人发现很多大学生家境贫寒,便萌发了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
他先后拿出几十万元的收入资助上百名贫困大学生。值得深思的是,6年来,老人资助的几百名贫困学生,居然很少有人向他表示谢意。6年来,老人只收到过一张贺年卡,还没有署名。
四、退休老人乔秀文
退休户籍民警乔秀文是晋源区金胜镇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却慷慨解囊资助孤儿或贫困学生上学,救治贫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还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好事,他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为瘫痪老人按摩、陪其聊天;他逢年过节主动打扫公厕卫生……他用平凡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五、村支书杨圣满:奔波20年为乡亲引来汩汩清泉
河北省蔚县柳河口村支部书记杨圣满任职后,自费为乡亲们找水奔波20年。20年来,他几乎花掉自家全部积蓄,最终为村民引来汩汩清泉。
柳河口位于蔚县大南山脚下,全村800多人,由于地势较高,地质构造复杂,饮用水极为匮乏。从上世纪70年代起,柳河口村村民开始四处找水,先后挖了20多眼井,却没有打出一滴水。村民夏天只能饮用涝坝水,冬天只能喝积雪融水。
1988年,杨圣满当选村支书后,把自己经营多年的木材经销生意交给妻子料理,带领乡亲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寻水之路。1993年,村里决定从相隔4公里的邻村引水,4公里长的石头水渠,他带领乡亲们一块一块挖,一尺一尺刨,终于把水引到村子里。
2002年,邻村水井水位下降,吃水难又成为柳河口村村民面临的问题。这一次,杨圣满下了决心,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吃水难题。之后数年,他奔波于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苦苦寻求找水良方。亲戚、朋友得知他打井的消息后,都劝他不要冒这个险,妻子更是极力反对。可是,杨圣满决心已下。
2004年3月,他根据收集到的打井信息和资料,拿出自家12万元钱,请来打井队,着手实施打井计划。在打井的6个月里,他把铺盖卷搬进工棚,日夜坚守。可是,直到打井钻头钻到200米以下,打到的依然是坚硬岩石,第一次打井就这样宣告失败了。随后两年,固执的杨圣满接连打了6眼井,仍然一无所获,却为此用掉了自家50万元存款。
有的乡亲动摇了,有的人在背后笑他“一根筋”,这时候,杨圣满开始谋划新的引水方案。2006年8月,经过周密论证,柳河口村决定把8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村子里,杨圣满带领乡亲们投入到新一轮找水“战斗”中。山上本来没有路,杨圣满和乡亲们硬是用铁锹、锤子一寸一寸凿出一条山路。
到2006年10月,投资20万元、长达8000多米的管道铺设完毕,同时还建起两个扬水池和两个蓄水池。泉水翻山越岭引到柳河口村,村民们从此喝上了甘甜水。
❾ 关于 不遵守公共道德 的例子 5个 大概50字一个 越多 分越高
你好!
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横道线、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在过道上堆积杂物、爆粗口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❿ 有关公德方面的短一点的事例或图片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例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客的传统,“有客上门,当降阶而迎”,但是现代社会探亲访友不仅要轻声敲门,而且需提前通过电话等形式预约。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具体来说应做到:一是“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二是“遇难相帮”。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三是“见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了秦炳奎、张东京、左宝忠、盛晓虹等一批见义勇为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四是热心公益。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不爱护机器、设备;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化公为私,随意占用公家财物,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还要包括保护文物古迹,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为破坏,市区新公园内设置的几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经成了“残废”;一些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等地“信手题词”;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源泉”,恶意偷盗窨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三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用设施差,但是对随意破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见而不问。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的长时间断流,沙尘暴的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有些人认为,现在是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经济搞上去,环境治理以后再说。岂不知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况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远远超过前几年污染企业所产生的“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是,仍有少数人认为:天空那么大,放点烟气算什么;江河这么多,排点污水算什么;天地这么广阔,有点噪音算什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其次,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此外,还应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
5、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遵纪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三五”、“四五”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向,拔拳斗殴,伤害对方,甚至闹出了人命案子,成为终身憾事。这种惨痛的教训屡见不鲜。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有少数人认为,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因此,有的人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盗用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制造、销售淫秽音像制品。实质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法制经济,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要护法。有些人仍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时,就认为“与己无关”、不必去管“闲事”。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见恶不斗、见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斗时也不去相助,出现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就会使邪气上升,使社会不得安宁。今天流氓侮辱了过路妇女,大家不过问,明天说不定就会降临到你的家人头上;今天小偷扒窃别人的钱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说不定那只罪恶的黑手就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体现着他尊重人、关心人, 以及文明交往的风度和艺术。讲文明礼貌,能促使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既有利于社会,又可以美化生活。
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多,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又一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 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 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 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