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育
1. 介绍道教!!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编辑本段]【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抱朴子》在中国的道家医学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删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显然,这段神话是唐皇室自己编造的,目的是为李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道教三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附注:道教内没有鸿钧、陆压、镇元子等人,这些都是小说编造的人物。
[编辑本段]道教神仙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希望你能满意!!
2. 只有爸妈做好哪几点,才是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
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泛流传:上帝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给予孩子多少金钱和资源,而是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这两者缺一不可。
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好4点,影响孩子一生!
4、父亲的陪伴教育,比生养孩子更重要
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成长来说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胎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都不能缺少了父亲陪伴。
古人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很多事实证明:父亲缺位家庭教育的男孩没有阳刚之气,女孩缺乏安全感;相反,在父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更有安全感;
工作之外,尽量多留时间给家庭,给予孩子更充足、更优越、更高质量的陪伴。
因为,父亲的陪伴,比生养一个孩子更重要!
3. 如何写中心小学校长竞聘演讲稿
校长竞聘演讲稿
加强学校管理当好小学校长
小学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其主要职责就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不良倾向。一名合格的小学校长,应该是思想品德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知识面广,懂得学校管理的专业人才。那么,如何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加强学校管理,当好一名校长呢?
一、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校长,应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有了这颗心,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有了这颗心,就能在逆境中经受住考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永远向前;有了这颗心,就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襟怀坦白,任人唯贤,在学校工作中,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二、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小学校长不仅要做“管理上的能手”,而且还要是“教学上的高手”。这样的校长,群众才会由衷地佩服你,也才能成为教学上的“领头羊”,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在学习上除上级主管部门正常的业务培训外,自己要经常地学习教学杂志上刊登的外地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并应坚持写业务学习笔记,规定在校内听课不少于20节,校长要带一门主课(语文或数学)。力求做到多带课,带好课。
三、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负有组织和管理学校全盘工作的责任,有权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决策和运筹。好的决策,就是学校领导和群众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校长要精心设计工作项目和措施,从多种方案中找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案,写出计划,以便顺利实施。近年来,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制度和评分细则,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有管理制度汇编一本,其中有教职工管理细则、五项内容评分细则、实施素质教育方案、教职工奖罚制度、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等制度共十五种,力求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
四、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不论其年龄如何,理应是学生的师长,教师的益友。这就对校长在教育、教学、学校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人,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来讲,校长应是学生学习和敬仰的楷模。因此,校长在学校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之中,乃至一言一行,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率先做到。小学生正处在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模仿性、可塑性很强,先进的榜样就是无声的力量。因此,校长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就是寓教于实际行动之中,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
五、作风要朴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具有优良朴实的作风是校长必备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修养。校长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勤俭办学的作风。只有这样,也才能凝聚起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校长要为教师开辟参与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管理好学校。
六、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跳出旧模式,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改进管理方法和教法,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在其位谋其政,与时俱进,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具有蜡烛精神,努力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为一方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第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并非易事,它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辛劳,承受更多的压力、挫折和责任,能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把握先机,以人为本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尖子人才的新思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十年的潜心探索,岁月使我经受了磨练,工作使我坚定了信念,我相继担任了班主任、学年组长、教研组长、校长助理等工作,多次带出省、市优秀班级,获得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当我站在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的颁奖台上,我感受到了育才的光荣;当我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踏上沈阳市学科带头人的行列时,我感受到育才人的使命。校长助理的工作使我对此感受颇深;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有信心担起这副担子,以育才的事业为重,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不负学校的培养和厚望。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已踏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面临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潜能并有所创新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是学校的灵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科学管理是前提。因此:
第一、要抓好制度建设,从管理求质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质量评价体系在内的各项制度。未来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少数高素质创新型尖子人才的竞争,优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改革中应保持其个性化倾向,在调研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和创造精神,注重积极的情感与意志的培养,特别制定一些适合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彰显创造力的制度。
第二、要抓好队伍建设,从课堂求质量。名校的三要素:硬件、师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因素,名校必须有名师。随着学校发展规模的稳定,教师队伍的数量也将相对稳定下来,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成熟日益紧迫地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我校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均是各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充满活力与激情,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在向老教师虚心求教、拜师学艺的同时,如何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需要从解放教师个性和确立教师的人的主体地位入手,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激发创新热情,更好地因材施教。建立新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各种教学竞赛和教学实践研究,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都不啻为好的形式,这样,形成尊老重教的良好氛围,我们就能逐步建立起一支新老结合,富有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使骨干教师、名师脱颖而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是两个深层次核心问题,着力点在于“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认真贯彻教学整体改革,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多种教育模式,实现“八化”和我校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抓好教学研究,从科研求质量。我校的优才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总结、极具价值的素材和命题,我们应把握住这个难得的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展、学校发展的机遇,切实投入其中,产生更多能代表我国各科教育当代水平的科研成果,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注重工具性学科的建设及与相关学科的整合,使毕业生质量再上档次,以科研带动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具有育才特色的高效能的课程结构和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学与科研成为每位教师的双刃剑,“教研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名师群体。
第四、抓好研究性学习、分层次递进教学、学分制、双语教学等项工作,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更多全国一流的各科优秀学生。
如果说德育是学校发展的主导,那么教学则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学管理非坐而论道,我们应站起来多看、多听、多学,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善于吐故纳新,然后坐下来踏踏实实做学问,做实事,做研究,做教育。
“敬业乐群,踏实奉献”,我将继续以此为座右铭,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原则,保持科学严谨的头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用人所长,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做好工作。IBM总经理沃森说:对于重用那些个性鲜明、直言不讳却有真才实学,以工作为重的人,我从不犹豫。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周围发掘许多这样的人,并能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处处顺利。教育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真理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我们都是凡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所长,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够做好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育才的事业,是每个育才人的事业,能为培养了我的东北育才学校出力,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希望并相信能拥有这个机会。这——是非曲直的选择,我会珍惜,不遗余力。
愿与大家共勉,与育才荣辱与共
4. 应该关注德育的原因
(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4)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们坦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维护学校纪律的层面上。
2.德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足。
校长们普遍认为,德育目标过高、过大,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并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非常缺乏。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而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有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道德问题来对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校长们还提到,许多学校只重视开发显性德育课程,而忽视隐性德育课程。
3.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德育科研工作不受重视。
很多学校在德育课教师培养、德育研究以及班主任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德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其他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4.德育与学科教学严重分离。
德育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其他教师的学科德育和岗位德育意识不强。同时,就德育课而言也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为主;评价方式落后,以考试成绩为主。因此,德育智育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学校出于安全、经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许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
5.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不统一。
有的校长指出,德育难在实效性。校长们认为,学校德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的不统一与不和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对德育实践中存在
问题的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可以把校长们关心的德育问题归结为以下3类:
1.德育观念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德育实践。“德育目标过高过大”、“德育内容繁多,重点不够突出”、“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教育一元化”等问题都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和课程编制者的德育观念急需改变。具体来说,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
(1)正确把握追求崇高与保住底线的关系
德育是有层次的,黄向阳教授把德育分为3层: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规则教育。道德理想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为学生确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道德原则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属于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执行当中几乎没有可以商量变通的余地,它对学生的行为最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因此,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道德发展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线教育实践者的校长们普遍认为德育目标过高、过大,这反映了我国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而忽视学生容易做到的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如果不重视低层次的规则教育,而一味空谈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就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知与行的分离。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以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身体力行;另一方面,必须加强道德规则教育,并要求所有学生不得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规则。这就是追求崇高与保住底线的关系。
(2)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一元化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既不要崇洋媚外、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又不要自高自大、盲目排外。
2.德育途径问题
“忽视隐性德育课程”、“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德育工作者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等都反映出德育途径存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特别需要重视和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隐性德育课程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比显性德育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一直以来,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来展现的,把德育作为一门知识来教,过于偏重“知”,而忽视“情”、“意”、“行”,违背了德育规律。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封闭在狭小的教室里坐而论道,缺少身体力行的实践机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分离以及言行不一的现象。
此外,德育课的地位下降,德育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而其他学科教师只顾提高本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本无暇顾及课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不同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只从各自部门的最大利益出发,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
3.德育环境问题
“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不和谐”、“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分离”等都说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一些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方式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不断冲击着学校的道德教育。显然,传统的、单调的道德教育难以应对这些冲击。另外,社会上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必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处理好德育环境问题,尤其是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需要达成共识,紧密合作,协调行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 论语中有关道德的句子,配上译文(越快越好,急啊!!!!)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6. 如何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它是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性,教育性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种形态中的。一个优化的校园总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人直接地完整地捕捉到,但确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人置身这环境,就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吸引和改造你。校园文化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教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所谓硬环境,指的是静态的物、景舒适、优美、安静、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陶冶、规范作用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深刻,其效果比简单的说教、灌输更为有效。优美、整洁、文明的校园对教育对象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美的人格。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挖掘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点,通过创造性地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科学真理;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能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可以利用教学、长廊、橱窗、院墙等空白处,张贴、悬挂校训、校风、校纪、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如张贴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毛泽东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张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画像及少年赖宁扑山火的画像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及画面时,一定会刺激到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消除懒惰、冷淡、忌妒等心理障碍,解除精神上的压抑和消极状态,并与自己的行为做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二)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信息,使学生在自尊中,无意中受到教育。正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作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有关的系统知识,校园文化则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经验,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使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刺激的容量。在校园中,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作用下,人脑的潜能会不断被开发出来。如设计黑板报、墙报、少先队队报、手抄报等,尤其是黑板报,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诸如利用中华之子、:科学家的童年等栏目为学生展现成功者的足迹,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利用板报中的学习广角、知识博览、新科技成果展等知识性栏目,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知识修养;利用创作园地、小作家摇篮等栏目展示学生作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点将台、小测验、聪明屋等参与性较强的栏目,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调动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利用光荣榜、小辣椒、表扬与批评等栏目,对学生中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进行科学分析,扶正驱邪,形成良好的班风;利用一日新闻、每周一个好消息、改革新貌窗口、闻新要闻等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让学生们的心与祖国的脉捕一起跳动。还可以写一些小笑话、民族文化、心理卫生等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把自己的作用或作品自由展示在规定的板面,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和自豪感。要给学生办报、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办报、阅读、默默地接受启迪。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与正规课程不同,不是直接分明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默默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政治的、文化知识的、性别角色的等,经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寓教于无雹无息中,论道而不说教,没有明显地强制性,教育的痕被淡化,这样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是容易接受的。学生不必作出意志努力,在无声无息中、在自尊中、无间避就能产生爱国、爱民族传统文化等心理。?
二、所谓软环境就是指人际关系、风气等把这些关系风气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集体教育、情境感染、榜样示范、意志训练等手段,深化课堂道德认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首先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等形式,有的放矢,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集会上让学生说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给自己的启示或感想,谈谈看了队报后的想法。让静态的画像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时时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时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庄严的国旗下讲话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最易受到震撼、感染。?再次,通过少先队的锥鹰行动,创设情景,设计药方,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手拉手活动中,特意将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结对,使内向型的学生在好友的感染下,向外向型转化,克服内向型个性缺陷。在小制作、小发明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渗透耐挫折教育,如远足、野营、登山、军训等,教育学生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大胆进取的吕格,命名学生懂得不能轻易否定自我,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在火炬争章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组评,使学生自我检查,改变不良习惯。这样,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热爱孩子,做到爱生如爱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孩子,当代著名教育家、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要关心孩子,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真诚地爱护、尊重学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条件;要了解孩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知,即了解,这是教师取得成功的保证。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可以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可敬又亲,才会向老师吐露心声,老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老师、同学讲讲兴趣爱好、亲身经历,拉近师生情感;通过广泛的师生交往,师生间建立一起一咱民主、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信赖,就能主动动接受教育。?其次,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举行各种少先队主题活动。通过我看人际关系演讲赛,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谈嫉妒辩论赛,使队员把嫉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我能行主题队会,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染下,深刻理解我能行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在巨大挫折面前该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这些有针对性的队会不仅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动态校园文化建设中,老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的景点。要注重开发活景点,使活的景点发挥特有的作用。首先,重视教职员工的垂范作用,师范师范,学博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学生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教师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能。学生的向师性是尽人皆知的,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必须要由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师来培养。教师的言行、仪表和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要使学生爱教育,教师必须首先受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品德,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教师应有的规范,特别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等较为丰富的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当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行不言之教。?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人物,去感染、教育学生。这种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容易学生所接受。培植典型人物树立道德楷模,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三好学生的评选就是树立榜样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导向作用。在评选过程中必须坚持德的标准,不能完全以学习成绩为衡量尺度,切实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典型人物确实起到模范带着作用,并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校园文化中优良的班风、校风占有重要的地位,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学校的道德气氛和集体舆论等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达到理想的校风。必须先抓班风。可通过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如建立班级日志,班级日志实际上就是班务日记,即对学生当天在校内情况的记录。大致可以设以下栏目:日期、天气、应到人数、缺勤人数、上课情况,班级一天的活动等,由班主任批阅。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指导制定出班级管理的规划和制度,凡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变外部要求为自我约束。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哪位学生都希望看到老师表扬,都不希望在班级日志上看到自己不光彩的记录。为此,每位学生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再如实施文明班级达标考核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礼仪要求和卫生要求作为考核内容。并对考核作如实的记录,按周或按月进行统计,对于考核成绩好的班级,学校授予文明班级示范牌。在活动中,学生们会用集体荣誉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都为争创文明班级而努力。?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为了形成更好的校风,应当在校园中建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舆论、风气,在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定的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不断保持这种传统,利用这一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如办传统展室,创办校歌,在传统仪式中进行传统活动,当新生入学时,通过参观校园,了解校史和学校的光荣传统,为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从而为进一步的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作为学校,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铺平道路,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7. 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
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工作报告(即:研究工作总结)是成果的附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的足迹。可同时附带:学习的文件、学习体会、论文案例集、课件、活动录象等原始资料。研究成果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显性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数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出现;隐性成果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以个案的形式出现;理论成果即学术论文或专著,它阐明的是主张或观点,所以应坐而论道,以正面阐述为主,不做过多的描述,但也需要一些事例为依托;实践成果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可用事例表述,但也需要理论说明,说明实践操作的价值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三、总结什么成果(以“德育实效性课题”为例)
1、要扣住课题。也就是研究什么,总结什么。
需要回答的问题:
A、什么是德育实效性?
在这里回答什么是德育实效性,并不是回答概念问题,而是通过实践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自己独特的认识。实效,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接受”,学生对我们的德育不接受,就是无效;接受了,并且主动地化为知、情、意、行,就是实效。
B、中小学为什么要研究德育的实效?
回答这个问题,自己要有主见、有主张、有深度)例如: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学校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的实际脱节德育形式与现实脱节
C、哪些途径与方法是有效的?
可结合身边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的自醒)
2、要以实践成果为主,在与学生微观层面上的近距离接触中进行总结。例如:成功的做法 规范的做法有效的操作策略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的制度成功的案例
3、成果的质量要求。
A、要有理论高度;B、实践上要有亮点,让人看了耳目一新;C、有特色:独特性、地域性
8. 如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
一、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素质教育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奉献、友爱、团结、互助”为宗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和道德品格的良好载体活动。
中职学校若能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的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一直以来,我校结合实际,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开展校外的社区实践活动,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我校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的深化。多年来,我校以学校团委为组织者,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发挥专业和个人特长,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和弱势群体服务,并以此带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如在红三月、红五月、九月敬老月等举办的“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活动中,我校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精心组织家电维修、电脑知识咨询、义诊等活动,足迹遍及各镇、街、管理区。在活动中,我们每年共为群众成功义务维修电器约300多件,所到之处,深受群众的欢迎。通过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得到加强,所学的专业技术得到应用和提高,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社区的居民,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依托社区,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体验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体验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结构的完善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尴尬局面。
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体验中明理,体验中成长,我校开展了“让体验伴随我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创建“体验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校体验”“家庭体验”“社会体验”“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如在开展“星期六体验”教育活动中。我校团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积极、开拓、自立、创新的作用。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全面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组建了一个个志愿者假日小队。每逢双休日,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带着水桶、抹布上街清洗“牛皮癣”;队员们拿着塑料袋到公园拾拉圾……总之,依托社区,能使广大学生更深入地融入社会,体验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这种德育社区化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反过来又促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使德育工作力度加强了,使德育渠道拓宽了,使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提高了。
三、重视实习、实训课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是说,中职学生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是一种使中职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适应职业要求的实践活动,也是国家对后备劳动力资源的一种开发与规划。这意味着社会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就读三年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习、实训,既是职业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践表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深刻感受、体会和认真锻炼,才能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因此,我校积极与多个企业联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这种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另外,学校重视实践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制定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让学生有机会提前熟悉并体验到企事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还把企业的生产项目及技术管理人员引进学校,让学生在教师及工厂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企业的生产项目,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协作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等等,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
9.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文化稳定性的力量无可比拟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四个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 对“非遗”要有效传承和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说,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创新,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四. 进入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时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费有品质的生活,那就是过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费,就是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要解决“精神食粮”的问题。
五. 对外交流要有强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素材和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的文化不只是中国人接受,许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拥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