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日本的道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 2022-05-17 13:41:42

Ⅰ 日本是怎么重视德育管理的

日本是当代发达国家中最重视德育管理的国家。日本用充足的人力物力进行道德教育,二次大战以来形成了系统化的全国德育体系,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学校实行统一的德育管理体制,从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实验学校的选定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文部省统一安排、审定。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德育的一致性和国家意志,使学校德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消除这种危害,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第五次德育改革,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挥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德育教学丰富多彩,活泼有趣。另一方面,日本还十分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管理。1988年2月,文部省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在日本,德育已成为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家有家规,校有校章,公司有公司德行,各行各业都重视德育。可以说,日本的德育是全民德育,日本的德育管理是全民德育管理。

Ⅱ 结合德日俩国家庭教育启示

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

1.
兼顾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恰当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成功把握,是日本德育工作因势利导,实现
成功转型的关键。自
1968
年明治维新以来,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
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
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战”后日本的学校德育课程把西方的民主主义
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同时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
特色。

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吸收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根
据国情加以改造,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例如,儒家的许多思想如
“忠”

“孝”

“礼”
等都被吸收消化后成为日本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处于核心地化的“仁”
这一范畴,却从来没有被日本人完全接受
过,反而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忠”代替了“仁”的地位,并重新解
释为“对自己领主的无限忠诚”
。日本政府就利用它来为自己培养了
历代的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忠臣良民。

2.
特别重视团体主义教育,强调同家利益至上

团体主义是日本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特征。
团体主义在国家层面就
是国家主义,日本公民教育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日本人总
是认为日本是一个很弱和易受攻击的国家。
”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
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日本

历来重视团队精神,
重视团体主义教育,
要求团队给其成员归属感和
安全感,同时要求对其所属的团队忠诚和奉献。

3.
渗透德育于其他课程之中

在日本学校中,除了专门的德育课和特设的德育活动时间之外,
学校还把其他课程渗透于德育之中。
具体做法是:
在教学内容上与德
育联系起来,联系各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生动具体,使其在潜移默
化中发挥作用。
德育,
其实存在于每一门课程和课程的每个部分之中,
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

二、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固德育工作的启示

l.
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时代转换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然而,遗憾的
是,
中国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但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竟然比不上
其他东亚国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如今违反社会公德的
现象比比皆是。应当看到,
我们在道德领域中出现的许多同题,不是
道德文化本身的失误,
也不是政府重视的不够。
而是我们没有把握好
继承和创新的契合点,以至于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存的过程,
而创造与毁灭的结
果却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凝同性与保守性,

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但是对于一些反映人类共性的东西仍有必要加
以保留和发扬。像中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自强不息”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传统美德,
在德育工
作中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
当然,
对于西方文明进程中符合历史潮流

的,
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也要勇于吸收过来。
德育的发展并不是生长在
历史抑或现实的断层上,它的现代化也不足以“国际性”来泯灭“民
族性”


2.
重视家庭教育,
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


将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融为一体、
相互协调共同发挥道德教育
的功能是日本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家长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道关
口,是孩子效仿的永恒榜样。日本向来以出色的家庭教育为自豪,在
日本,
家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通
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教育手册和家庭教育笔记本,
家校之间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家长在重视孩子的个性及其主体性的同
时,还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孩
子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和日本的百姓相比,
我们的家长做给孩子榜样示范性差得多,

们应该向日本汲取智慧,
吸收精华,
要把家长作为德育的第一大资源
来对待与开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政府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
视,通过多样的渠道挖掘家庭德育的潜能,在开发家庭德育的同时,
同步提高家长的素质。

3.
直接正面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相结合,
重视在各学科中融入道
德教育

Ⅲ 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1、中日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一直觉得教育不是只管学习,家庭教育也是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是唯分数论,在教育中学习成绩的比例占据至高,就忽视了家庭里面的教育。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吃饭的时候,家长问孩子是“今天学得怎么样?老师上课有没有听懂?”还是“今天和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很平常的事情,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关注到。平时上课老师讲知识,在学习课堂上我们很难学会人际交往的相处,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像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没有大人去普及教育知识。

在日本的教育中,日本的母亲重视学前孩子的道德修养,在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与他人交往、与周围世界交往的能力。另外,日本社区范围的全职太太会定期组织“母亲读书会”等交流活动,共同商讨“养子之道”[1] 。在日本有很多家庭都是全职太太,所以孩子受到家庭教育很充足。

所以中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与日本相比,虽然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日本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值得学习。

三、中日学校教育方面的差异

学校教育,就是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先说学校教育经历,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每周还会涉及到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等,这样的好处就是让孩子“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但日本不同,上课在观看老师播放日本小孩子自己去准备饭菜的时候。日本的小孩子这么小就学会培养独立和生活自立能力,日本的教育和核心就是“学会生活”, 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

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

中国学校教育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日本的文化教育更注重实用性。相比较来说,中国学校教育可以为国家输出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从小就是在知识中学习,缺乏在实践中体验,导致缺乏创新意识。或许过去19年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以19:1远远超过中国的其中一个原因。

四、中日大学教育方面的差异

从选课制度来看:基本上一学期的时间,大部门都是在修自己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基本就是根据高考结束选择的。

而在日本,自己选择想要上课的课程,还有一段时间的试听期,这样自己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但是如果是对于那些毫无目的或者想要混分的话,这样的选课可能意义不会太大。

从考核制度来看:平时的话,日本的教育更偏重素质教育,老师留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提交报告(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论文的能力,而中国则是仍然偏重于期中,期末等应试考试,但是也会算上平时分数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从毕业后选择来看:日本有一种疏远高学历的倾向,因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是“企业人”,而不是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所以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而进修大学院的人则是少数, 在中国,本科生读研读博比较多,特别是近几年来考研的趋势上升。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网络—日本现行教育制度

Ⅳ 日本为何将孔子哲学作为国民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

经过上千年的传播,中国的孔子思想,已经在大和民族中扎下了根。现在从幼儿园到社会经掀起学习《论语》和中国古典的热潮。《论语》已成为日本国民的教科书,而被文部省在全国推广。 温故知新,从日本的平安时代起,儒教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也在教育界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各类学校,大都以孔子的《论语》作为主要教材。从源赖朝建镰仓幕府,一直到德川幕府,日本一直是武士统治的时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日本统治者大力宣扬武士道精神,要求国民“为主尽忠”,死而后已,尚武勇,寡人欲,重廉耻,守纪律。这种武士道的精神,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理论支柱的。孔子思想中的“忠、勇、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也成了日本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随着儒教教育的不断发展,日本各地的学校大多也以儒教教育为中心,并把《三注》、《四书》、《五经》、《列传》列入官方规定的教科书,其他书籍不得作为授课的内容。 到了江户时代,幕府正式把儒家思想作为国民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普及儒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儒教在日本进入了全盛时期。德川幕府制定了将军、大将、士、农、工、商等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求下层人士对自己的主子必须无限忠诚、绝对服从。他们又把中国南宋时期朱熹创建的儒教新体系引入日本,把“朱子学”定为官学,大量出版、发行《论语》、《周易》等书籍,并且录用了大批的儒学者,特别是重用了当时著名的儒学者藤原惺窝、室鸠巢等。德川幕府不仅在学术和教化上,而且在政务上都要征求、尊重、采纳这些儒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此时的日本,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从高等教育到初级教育,直至女子教育、幼儿教育,都是清一色的儒教。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封建体制瓦解了,儒教也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追上西欧各国,积极引进西欧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近代管理经验。但是日本政府在短暂的实践中很快就意识到:要巩固新体制,光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是不行的,还必须首先征服人心,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而征服人心的最有效的武器,当属国民崇尚的儒家思想。 因此,新政府又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引入新体制中,竭尽全力地加以利用。特别是在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时候,政府为了维护天皇的权威,就利用孔子所倡导的“忠”、“孝”等观念来控制国民的思想。为此,政府还专门制定了三条政策:其一,在国民教育中恢复儒教教育;其二,继续举行孔子祭祀典礼,把孔子神化;其三,大力开展儒教研究活动。这样,儒家思想再次走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设中。

Ⅳ 日本现行教育制度的各级各类教育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招收3~6岁幼儿,由文部科学省领导;另一种是保育所,属于福利机构,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幼儿,由厚生劳动省领导。
《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1)培养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习惯,并使其身体的各种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2)让幼儿在幼儿园内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幼儿初步具有喜欢过集体生活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养幼儿正确理解和对待其周围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萌芽观念。
(4)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语言,培养他们对童话、连环画等的兴趣。
(5)通过音乐、游戏、连环画等方法,培养幼儿对创作表现发生兴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5个领域。 日本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单一的六年制小学,儿童满6周岁入学,12周岁毕业,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学年从4月份开学,多数小学采用三学期体制,三学期之间分别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学的教育目的是适应儿童的导心发展,实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标:
(1)以学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养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十和国家的现状与传统,并进而培养国际协作精神。
(3)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技。
(4)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国语,并形成使用国语的能力。
(5)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数量关系,并形成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7)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并力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8)使学生基本了解能够使生活明朗、丰富的音乐、美术和文艺等,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小学的教育课程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教学科目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音乐、图工、家政、体育,文部科学省对这些科目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与团体、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重视生命,为创造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为促进国际和平做贡献。特别活动是指班级、年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
(1)初级中学。《学校教育法》规定,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标有三: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
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学制为三年。
教育内容由各学科课程、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等八门,选修课的种类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外语,第二学年为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以及外语。第三学年除在必修的八门课程中选择外,还有外语等。
(2)高级中学。《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实现三个目标: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所必需的素质: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将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个性。
高中学制三年,种类较多,通常按学科划分为普通、职业和综合二类,按授课方式分为全日制、定时制和函授制止三种形式。
高中教育内容同样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毕业需要修满80学分。一般学科课程为国语、地理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及家庭。为广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变化,各科开设了与之有关的“课题研究”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51年,日本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产业教育是发展产业经济及提高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产业教育在确立对劳动的正确信念、传授产业技术的同时,培养具有能力、进而对经济自立作出贡献的有为的国民。鼓励地方公共团体和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规定国家在该方面采取经费补助政策。
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日本,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外,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职业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网,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办的几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灵活多样、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在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种学校”、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社会职业人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劳动态度,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将来道路的能力”;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必须完成社会使命的觉悟,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决定将来的道路,提高一般教养水平,掌握某种专门技能”。
“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
专修学校是1976年开始设立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种学校”升格改组而来的,发展迅速c专修学校可分为三种类型: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属高中水平,可授予毕业生高中毕业资格),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属于高等教育,在专修学校中占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学毕业生同等的资格),设一般课程的一般专修学校(自由入学,是终导教育的典型场所)。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
此外,在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中,企业内职工教育人有重要地位。所谓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对其职工进行的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的教育训练。其内容除了专门的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外,还包括经营教育、提高办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为企业职工的品质教育等。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大类,从学术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二级结构:
第一级结构是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为目的。
第二级结构是4年制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
第三级结构是研究生院,包括设置在学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学,旨在“教授和研究学术理论及应用,深究其奥义和促进文化发展”。
日本大学的教学采取学科目制和讲座制两种形式。所谓学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师上课;讲座制则是根据专业设置在同专业中开设一定的专业讲座,并根据讲座安排教师。
日本大学有科研的传统,主要任务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科研尽可能与教学结合,注重协作和开展共同研究,特别强调为产业服务,试图建立“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集中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和培养高水平的开拓人才,推动大学由模仿型科研向创造型科研方向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封闭式师范教育改为开放型的教师养成教育。根据《教育职员许可法》的规定,一般大学毕业生如果修得所规定的学分,可获得教师许可证。
日本教师养成教育课程有国家基准,一般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及文部科学省令和通知等来规定。1985年新改定的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教师养成教育课程要设有一般教育科目、专门科目和教育专业科目。
在日本,成为中小学教师一共要经过三次审查与考试: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时提交毕业论文,第二次是符合规定者领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师许可证,第三次是参加部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任用考试。公立学校教师的任用主要由各部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负责。各都道府县举行的教师任用选拔考试,除了教养与专业方面的笔试之外,还采用面试、技能测验和体力测验、作文与论文、适应性检查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经历和教育实习的成绩等多种方法。

Ⅵ 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怎么样的~~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
(1)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
(2)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
(3)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4)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
(5)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规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分为两级,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机关为教育委员会,行政主管为教育长。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进修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市町村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都道府县教委的认可,都道府县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
二、学制结构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规定,“所谓学校,系指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以及幼儿园。”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招收3~6岁幼儿,由文部省领导;另一种是保育所,属于福利机构,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幼儿,由厚生省领导。
《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1)培养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习惯,并使其身体的各种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2)让幼儿在幼儿园内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幼儿初步具有喜欢过集体生活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养幼儿正确理解和对待其周围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萌芽观念。
(4)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语言,培养他们对童话、连环画等的兴趣。
(5)通过音乐、游戏、连环画等方法,培养幼儿对创作表现发生兴趣。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5个领域。
2.初等教育
日本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单一的六年制小学,儿童满6周岁入学,12周岁毕业,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学年从4月份开学,多数小学采用三学期体制,三学期之间分别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学的教育目的是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实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标:
(1)以学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养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土和国家的现状与传统,并进而培养国际协作精神。
(3)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技能。
(4)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国语,并形成使用国语的能力。
(5)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数量关系,并形成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7)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并力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8)使学生基本了解能够使生活明朗、丰富的音乐、美术和文艺等,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小学的教育课程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教学科目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音乐、图画、家政、体育,文部省对这些科目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与团体、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重视生命,为创造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为促进国际和平做贡献。特别活动是指班级、年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3.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
(1)初级中学。《学校教育法》规定,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标有三: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学制为三年。
教育内容由各学科课程、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等八门,选修课的种类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外语,第二学年为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以及外语。第三学年除在必修的八门课程中选择外,还有外语等。
(2)高级中学。《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实现三个目标: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所必需的素质;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将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对社会有深广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个性。
高中学制三年,种类较多,通常按学科划分为普通、职业和综合三类,按授课方式分为全日制、定时制和函授制三种形式。
高中教育内容同样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毕业需要修满80学分。一般学科课程为国语、地理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及家庭。为广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变化,各科开设了与之有关的“课题研究”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职业技术教育
1951年,日本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产业教育是发展产业经济及提高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产业教育在确立对劳动的正确信念、传授产业技术的同时,培养具有能力、进而对经济自立作出贡献的有为的国民。鼓励地方公共团体和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规定国家在该方面采取经费补助政策。
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日本,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外,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职业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网,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办的几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灵活多样、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在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种学校”、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社会职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劳动态度,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将来道路的能力”;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必须完成社会使命的觉悟,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决定将来的道路,提高一般教养水平,掌握某种专门技能”。
“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
专修学校是1976年开始设立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种学校”升格改组而来的,发展迅速。专修学校可分为三种类型: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属高中水平,可授予毕业生高中毕业资格),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属于高等教育,在专修学校中占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学毕业生同等的资格),设一般课程的一般专修学校(自由入学,是终身教育的典型场所)。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
此外,在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中,企业内职工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所谓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对其职工进行的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的教育训练。其内容除了专门的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外,还包括经营教育、提高办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为企业职工的品质教育等。
5.高等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大类,从学术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三级结构:
第一级结构是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为目的。
第二级结构是4年制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
第三级结构是研究生院,包括设置在学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学,旨在“教授和研究学术理论及应用,深究其奥义和促进文化发展”。
日本大学的教学采取学科目制和讲座制两种形式。所谓学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师上课;讲座制则是根据专业设置在同专业中开设一定的专业讲座,并根据讲座安排教师。
日本大学有科研的传统,主要任务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科研尽可能与教学结合,注重协作和开展共同研究,特别强调为产业服务,试图建立“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集中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和培养高水平的开拓人才,推动大学由模仿型科研向创造型科研方向转变。
6.师范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封闭式师范教育改为开放型的教师养成教育。根据《教育职员许可法》的规定,一般大学毕业生如果修得所规定的学分,可获得教师许可证。
日本教师养成教育课程有国家基准,一般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及文部省令和通知等来规定。1988年新改定的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教师养成教育课程要设有一般教育科目、专门科目和教育专业科目。
在日本,成为中小学教师一般要经过三次审查与考试: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时提交毕业论文,第二次是符合规定者领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师许可证,第三次是参加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任用考试。公立学校教师的任用主要由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负责。各都道府县举行的教师任用选拔考试,除了教养与专业方面的笔试之外,还采用面试、技能测验和体力测验、作文与论文、适应性检查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经历和教育实习的成绩等多种方法。

Ⅶ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值得中国人学习对吗

无论是哪个国家好的方法我们都是需要借鉴的
日本教育值得中国学习,使我对中日两国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认为:中国人有必要向日本学习,首先应学习的就是教育,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国学习,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为现如今世界一流发达国家,教日本教育值得中国学习
2014年1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新东方2014年度日语年会。这次年会,使我对中日两国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认为:中国人有必要向日本学习,首先应学习的就是教育。
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国学习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抛去历史的原因,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为现如今世界一流发达国家,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中日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日本教育理念值得中国学习,中国应向日本好好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日本幼儿教育值得中国学习
中日两国都提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日本在此基础上比我国更早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早在30年前的1985年,日本就在东京组织召开了“日、美、欧幼儿教育与保育会议”,强调要将幼儿教育的重心从智育转向个性的培养,我国则于1996年在上海召开了“海峡两岸婴幼儿人格建构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幼教工作者已把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提到重要的地位。 比较而言,就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来说,我国更重视儿童身体的成长,日本更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就儿童能力的发展来论,两国都重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环境的认识能力,但我国更注重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日本则更注重提高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教师资队伍中男女两性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日本的这一认识先于我国许多年。我国幼教师资队伍基本上是女性一统天下,不足教师总体的1%。而日本早在1990年男教师就占教师总数的6.3%,其中任校长的占校长总数的48.6%。
三.日本的“生存方式”教育值得中国学习
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视生存方式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这种道德教育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课堂教学,开设道德课,二是开展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日本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劳动教育,往往鼓励孩子们亲手栽种各种花草,让学生自己管理。他们还十分重视公益劳动,学校的环境卫生都是学生包干打扫。日本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很有特色,注重师生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交谈、沟通十分频繁。师生交往中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日本中小学生每年暑假从7月底至9月初。孩子们的选择很丰富,既可以选择补习班、夏令营、旅游、也可以选择参加政 府有关部门或一些非政府组织举办的一些社会活动。日本的暑期活动形式多样,但总体的宗旨是让孩子体验生活、适应社会,重视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对学生的暑期生活很重视,会
组织很多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回收垃圾等环保活动,让孩子去乡下农民家庭参观或者种菜、插秧,让他们了解粮食是怎么来的,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科学馆等地方,进行社会现象和环境观察调查等等。为了磨练孩子们的意志,政府相关部门还会组织登山类的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知道什么事情需要耐力。
四.日本的外语教育值得中国学习
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类似的观感,其他明治时代来日的外国人也曾有过。事实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开始实施了义务教育制。日本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职称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新东方学校。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后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前者的宣传材料上写着最高目标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近年来,日本正在进行的是推进外语“终身教育”。 但这种外语素质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国人汗颜。
一种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现林林总总,每一种都恰好是中国的弱点和日本的长处。即使当前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还是从内心感受到,中国人有很多方面真的有必要向日本学习学习,特别是学校教育。

Ⅷ 近20年来日本政界变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摘要 1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由国家全面干预

Ⅸ 日本如何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修养”原意指个人培养自身,陶冶品行的能力及正确待人处事的态度。从广义上看,“修养”是指人们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从狭义上看,它通常指的是思想品德修养。而事实上,不管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讨论,修养的本质如同一个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思想道德这个问题上来,因为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向导,指引着个人发展的方向。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从众多中学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作为一个民族的素质的直接反映者,培养和完善个人修养,已经成为社会对每个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大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个人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说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呢?也就是说,究竟一个“有修养”的人,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使得他如此的优秀、与众不同?我认为,就大学生而言,高尚的人格修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长目标的前提,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健康对他们尤为重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校园生活,大学生能否迅速地对新情况作出正确反应,能否运用正确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否协调好学习和生活、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则表现为,当遭遇挫折时,仍能以乐观开朗,朝气蓬勃的姿态去面对;当取得成功时,不会因自身的狂喜而不顾及旁人的感受;不会放任情绪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大起大落。总的说来,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一个人以此种形态呈现在别人眼前时,其来自自身修养的人格魅力将无可掩盖。 二、科学的人生目的和价值取向。当我们发现某人“一切向钱看”,或者以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目的时,我们都会想到,“这个人的修养有问题”。的确,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时代赋予我们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重任。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现阶段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獗,南海岛屿及资源被侵占,台湾、西藏问题仍待解决……内忧外患,振兴祖国大学生们责无旁贷。所以,建设祖国,让祖国繁荣富强,才是人生奋斗的真正目的。大学生应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时时为我们的国家着想,一切以祖国利益为重,也就会有较大的热忱去学习和工作,让思想修养带动能力修养,实现自我增值。 三、良好的个人表现和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认识,是从他的表现开始的。我们不会认为一个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满口粗言的人会有很高的修养,修养好比地里的种子,外在表现好比破土后的树苗,当树苗已经枯死时,我们不会再对种子进行深究。当然,正如再好看的苹果也可能已被虫蛀一样,好的表象还不一定有好的修养。但是一个富有修养的人,不管对什么身份的人,都始终彬彬有礼;乐于赞美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善于接受别人的赞美,或是批评;懂得分担别人的哀愁,也诚意分享别人的喜悦;关心、体贴别人,从不对别人生气。自然而然地,他就获得极好的人际交往。因为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做什么,它就对你做什么。再者,修养给一个人带来良好人际交往的同时,也赶走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例如猜忌、嫉妒、怨恨等。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是否高尚。 四、成熟的道德。成熟的道德包括孝悌知礼、勤俭节约、独立自强等传统美德,以及诚实、信用、合群等的优秀品格。这是体现个人修养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个人成熟的最基本条件。品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发展空间,中国自古既有“以德立生,以诚信得天下”的说法。大学生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做到知识丰富及道德成熟,大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作出贡献。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着医学博士耀眼头衔的出色科学家。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用人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而在“圣人、君子、愚人、小人”的用人选择中,特别强调了使用“小人”(才胜于德者)的潜在危害性。作为大学生,要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岗位,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要争当用人首选的“圣人”(德才兼备者)。然而,大学生的“才”并非我们所担忧的,我们担心的是大学生的“德”。通常大学教育多偏重于学术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教育,因而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忽视了个人道德的培养。道德成熟是个人修养完善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应该努力促进自身的道德成熟,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人。 由以上对修养的探讨看来,培养和完善个人修养,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就个人而言,人的一生活得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的个人修养。意识决定行动,良好的道德行为指引一个人做出有意义的事,有益身心,有益社会健康发展。此外,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鉴别能力,以及最终的实践能力,不仅对完善自我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且也是当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举措。 就国家和民族而言,个人是民族的一分子,一个民族总体素质的好坏,在其个人——特别是大学生身上,可见一斑。而个人修养,则是个人素质的最佳反映。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其他民族对他有的只是敬畏,决不会轻易侵犯。可悲的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基础不太壮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民族素质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下。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所处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利用自身的先进性带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源净则流清,本固则叶茂”,道德是修养的“源”和“本”,故提高个人修养,主要靠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努力进取的精神,它主要靠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一致,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诸恶莫为,诸善奉行,使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外,经常开展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自我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能帮助个人修养稳步提高。 通过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个人可以对社会上的种种道德现象进行加工分析,使对道德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学会透过现象分清道德现象的好坏、善恶、美丑,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以便更好地让道德指导自己的行为。其次,不仅仅是道德方面,还要从各种渠道了解各种领域,以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学会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修养提高的过程。 多阅读好书,是提高修养最简便的方法。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精神和知识的精华所在,与其作精神上的对话,在吸收它的知识的同时,自身修养也会得升华。 多结交有修养的朋友。一个益友带来的裨益不仅仅是多了一个聊天的伙伴,而是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你的生活方式会在他高尚的个人修养的影响下,渐渐向更高层次转化,从而使你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日益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的灵魂的真实写照,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灵魂,提高个人修养为必要前提.

Ⅹ 为什么日本6到12岁的小孩那么懂礼貌日本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什么

日本对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教育内容的项目上。现行的日 本小学、中学道德大纲内容部分按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分类如下: (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 (2)与他人的关系; (3)与自然的关系; (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为道德品质,也称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 想品德。道德规范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形成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对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必然要与之发生各种关系,并会表 现在受思想支配的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品德差异,首先反映在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日本 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行为方面给予考虑,按道德规范中的关 系分类,使其内容范畴既合理又简明,并易于理解和检查。 我们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 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 ,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 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 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 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

热点内容
民法通则还 发布:2024-12-26 15:31:44 浏览:439
房地产行业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5:31:44 浏览:857
无锡市汇恒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2024-12-26 15:18:23 浏览:172
微信聊天记录有法律效力么 发布:2024-12-26 14:52:36 浏览:288
他人代签合同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6 13:19:42 浏览:487
醉驾撞死人同车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6 12:28:10 浏览:193
和平法治公正 发布:2024-12-26 12:05:35 浏览:841
新源公司法人 发布:2024-12-26 12:02:41 浏览:561
电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2-26 11:56:54 浏览:593
有关于经济法搜题的公众号 发布:2024-12-26 11:47:20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