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
❶ 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和政策制度之中
一、坚持依法治理,推动全民践行。70.4%的成人认为,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形势下,应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一要在立法上求突破。“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宏观的概括,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标准细则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应把“24字”进一步细化入法,让法律条文更能反映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更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依据。二要在普法上求认同。进一步改进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成效,加强宪法、法律关于对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宣讲解读,使人们进一步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法律规定,违者是要受到追究,是要付出代价,从而增强遵守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三要在执法上求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政务,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执法权力配置,保证执法权力运行,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坚决克服乱作为、不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在案件查办中突出“24字”精神,树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强制力,保证司法公正公开,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心。严肃查处并公正审判每个案件,对损害国家利益、破坏公物以及企图通过坑蒙拐骗、上访闹事等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惩不待,提高公民违法成本,迫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敬畏法律、信任法律、遵从法律,养成遵法守法习惯。
二、强化党政推动,增强认知认同。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要完善融入机制。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体系,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形成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使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融入到公序良俗之中,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引导人们积小成为大成,积小善为大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制定“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领域,融入信用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有关领域的专项规划。二要完善政策机制。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经济政策中,在制定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商业贸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时,坚持经济行为与价值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运行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从舆论上宣传,从生活上关心,从物质上奖励,从政策上优惠,如免费乘坐公交、免费体检、排队优先、减免税费等,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三要完善宣传机制。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贯彻到日常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战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等方式,生动诠释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地方小戏等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念,严厉抨击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现象,铲除滋生不良现象的土壤,为社会注入强大正能量。四要完善评估机制。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等方法,全面把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效果;搭建动态检测平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培育模式进行多方位、全程化的监控预警,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优化标准和策略,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五要完善纠偏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严肃惩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不作为行为。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把每个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信用状况纳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开;严格市场监管,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信用预警和黑名单制度,对恪守诚信的个人和企业,在各方面给予优惠便利;对失信者,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形成法律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使其害怕失信、不敢失信,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三、推动社会共建,促进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应大力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实践。一要发挥中共党员带头作用。严格按照好干部20字标准和“三严三实”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党性修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特别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净化风气、培育风尚,实现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引导各行各业中共党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建设者。二要发挥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和督促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合法经营、合法活动,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觉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三要发挥社会公众人物作用。引导企业家、文化名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创二代”、新媒体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等社会公众人物,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价值追求,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捐赠等善行义举,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四要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培育、发掘、推广先进典型,进一步完善先进典型评选、审定、发布、表彰机制,大力开展“安康时代楷模”、“最美安康人物”、“道德之星”“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人教身边人,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亲、可行,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❷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内容
依法治国体现的是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三个层面
1、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2、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3、从个人层面,实际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个人应该做到的,是个人的目标。
我们做人,就要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始,要用这种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然后用这种要求来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之间是一体的,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做起,从爱国做起,从敬业做起,从诚信和友善做起。我们要着眼于国家,目标是使我们的国家要富强,但要立足于个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这三个方面提出来的价值观,实际上基本概括了三个层面核心的价值要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三个层面不是没有联系的,我们人是属于社会的人,也是属于国家的人,国家也建立在社会各个机构之上、人和人联系基础之上,也建立在每个人的基础上,所以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因此最重要的,我们做人,就要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始,要用这种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然后用这种要求来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之间是一体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做起,从爱国做起,从敬业做起,从诚信和友善做起。我们要着眼于国家,目标是使我们的国家要富强,但要立足于个人。
❹ 请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两者的各自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进行了明确阐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再认识两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契合、相互承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递进发展关系。
❺ 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依法治国基本
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日趋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仅仅依靠道德建设自身难以解决棘手的治理难题。只有依靠法律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以法的制度优势引导扬善惩恶,以法的原则共识强化道德认同,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和柔性的法理指引,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我们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法需求,把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结合起来,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健全民事基本法律制度,强化全社会的契约精神。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方面的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精细化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定期清理机制,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依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我们党要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完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相关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❼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也是先发确定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和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原则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1)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2)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部首侵犯,而宪法则是公民的权利保障书。
(3)"法律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原因: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❽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我国依法治国有何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我国依法治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1分)
②“惩治腐败”有利于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1分)
③“坚持依宪治国”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性。(1分)
④“坚持依宪执政”有利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分)
⑤“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等内容”有利于国家科学市法'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公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热情。(1分)
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回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答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如下: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