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三条件

道德三条件

发布时间: 2022-05-17 21:35:52

A.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1)道德三条件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B. 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的条件有哪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回。

(答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C. 要想使一个人拥有道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沉稳 ()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 (3)在征询别人的意见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4)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5)重要的决定尽量有别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发布。 (6)讲话不要有任何的慌张,走路也是。 二:细心 (1)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 (2)对做不到位的执行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 (3)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4)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5)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三:胆识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词句 (2)不要常常反悔,轻易已经决定的事。 (3)在众人争执不休时,不要没有主见。 (4)整体氛围低落时,你要乐观、阳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有人在看着你。 (6)事情不顺的时候,歇口气,重新寻找突破口,就结束也要干净利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 (2)对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斤斤计较。 (3)在金钱上要大方,学习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4)不要有权力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应和别人分享。 (6)必须有人牺牲或奉献的时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诚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了就努力做到。 (2)虚的口或标语不要常挂嘴上。 (3)针对客户提出的“不诚信"问题,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聪明,要不得! (6)计算一下产品或服务的诚信代价,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担当 (1)检讨任何过失的时候,先从自身或自己人开始反省。 (2)事项结束后,先审查过错,再列述功劳。 (3)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4)着手一个计划,先将权责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当。 (5)对“怕事"的人或组织要挑明了说。 (6)因为勇于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损失,应该承担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 1、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因此取得先机。 2、挑战弱点--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点,不能成大事者总是固守自己的弱点,一生都不会发生重大转变;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纠正的人,只能是失败者! 3、突破困境--从失败中撮成功的资本 人生总要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困境就是“鬼门关”。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而成大事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机遇--善于选择、善于创造 机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些人浪费机遇轻而易举,所以一个个有巨大潜力的机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绝对不允许溜走,并且能纵身扑向机遇。 5、发挥强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关于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 6、调整心态--切忌让情绪伤害自己 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则关于高速心态,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动--只说不做,徒劳无益 一次行动胜过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为实际现实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动来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的。 8、善于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资源 一个人不懂得交往,必然会推动人际关系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点之一是:善于靠借力、借热去营造成功的局势,从而能把一件件难以办成的事办成,实现自己人生的规划。 9、重新规划--站到更高的起点上 人生是一个过程,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你如果满足于小成功,就会推动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从小到大的艰辛过程,所以在实现了一个个小成功之后,能继续拆开下一个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讲任何一种手段,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最佳的结果,恐怕就很难说了。成大事者总是选择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完善的结果,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手段对你推动成功的计划是否立竿见影! 成大事必备九种能力 挑战生存的能力:善于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1、摆正心态,敢于面对现实 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因此常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成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则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就叫强者!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成大事的经验:适应现实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如果你能改变观念,适时而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自下而上须臾离不开现实,随着现实的变化,我们必须随之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这是生存的必须。 如果我们有办法来改变现实,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2、让你拥有过硬的能力 ,就是要克服欲望,不要因为有点压力就心里浮躁,遇到一点不称心的事就大发脾气。 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将无法控制别人。 一个人只要有成大事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后采取行动,告诉自己绝对不要放弃,成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假使你在途中遇上了麻烦或阻碍,你就去面对它、解决它、然后再继续前进,这样问题才不会愈积愈多。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时,千万别对自己说“不”,因为“不”也许导致你决心的动摇,放弃你的目标,从而前功尽弃。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而是自身。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压力,让压力在你面前屈服。 3、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 一种抵触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从诸多小事上体现出来。我们应尽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它不仅会给我们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而且在我们通往成功的路途上,不良情绪有时会成为绊脚石。 为了你的成功,你必须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你必须去适应别人,适应形势,不然的话,你注定成不了大事,注定会被淘汰。 4、独处可以激发思考的力量 如果你知道怎么独处的话,成大事者都是善于独处的人--在独处的过程中激发思考的力量。 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压倒并让你永远沉默,也可以像推进器产生强大的动力。 比别人先走一步,能创造一种成功的心境。 在独处时,你应当有所思考,不要总人浮于事。 5、压力是最好的推动力 欲成大事者,因目标高远,压力可能会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须能承受这种压力,把压力当成推进人生的动力。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外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人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应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得到的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的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 6、以变应变,才有出路 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是成大事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如果没有和人打交道的高超技巧,没有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周全的头脑,灵活应变的手段,就根本无法驾驭大的局面,将很难成大事。 一个人能看清自己的现状,心态就会平衡许多,就能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认识这个世界,并且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7、自信心是人生的坚强支柱 自信心充足者的适应能力就高,反之则适应能力较低。 一般信心不足较严重的人常有一些身心症状,比如孤僻,害怕与人交往,说话过于偏激,悲观失望。 如果做事成功的经验越多,那么自信心就越强。 自我成功锻炼的机会越少,自信心就越弱,以致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 十九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拿破仑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8、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 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会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9、要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最成大事者的商人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每个人做人办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讲,一个人就有一种手段,一个人就有一种靠自己手段获得成功的途径。无数事实表明,有些人就是太过于自信,想念自己确认的手段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但不知道这种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们总觉得离成功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实际上越来越远。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心态之一:积极向上 1.时刻想着出人头地 2.做“小人物”时要向“大人物”看齐 3.惟有进取心,才能成大事 4.摒弃逆境的干扰,寻找向上的根源 5.放弃也是一种成功的开始 6.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 7.保持年轻的心态很重要 8.永远积极、主动、热忱 心态之二:勤勉谦恭 1.壮志凌云地想,脚踏实地地干 2.勤敬产业,谦恭做人 3.勤勉高于天赋 4.勤奋造就成功,懒惰摧毁天才 5.养成勤奋的习惯会终生受益 6.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7.恒心与支持能“点石成金” 8.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心态之三:诚实守信 1.诚实是一种源自自身的本质 2.诚实守信才是大赢家 3.以诚信奠定成功基业 4.真诚的友谊会使你的事业更发达 5.做人要有正直的品行 6.诚实守信是成大事的“” 7.要成大事,择友不可草率 8.以真诚待人,用热忱做事 心态之四:敢于挑战 1.敢于挑战自我,克服贬低心理 2.挑战无极限 3.坚持到底造靠勇气,半途而废是懦夫 4.用于挑战激起成大事的信心 5.勇气是战胜困难的良方 6.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7.毅力与恒心是成大事的基本功 8.坚持不懈成大事,浅尝辄止无出路 心态之五:善于合作 心态之六:知足平衡 心态之七:乐观豁达 心态之八:宽厚容人 心态之九:永远自信

D.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

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

E. 你觉得道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道德必要的条件就是诚信。诚信是道德,条件中最重要的对律师都是要做到诚信这一点,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要讲实话,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

F. 道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G.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道德产生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A.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B.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C.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D.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C、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D、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E、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道德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史上争议颇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 界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阐释的,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无庸 置 疑,这种观点抓住了人类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揭示了人类道德起源最为根本的方面。但细 究起来,这种阐释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一,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物学考察,未看 到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其二,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 源的心理学考察,未揭示人类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所以,我们认为,要真正全面而系统地 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必须抓住以下三个视角:?
一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最早从生物学的视角论述人类道德起源的是达尔文。他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有机体进化的 基础。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起来,而没有这 种 性状的,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人所特有的、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道德品行的自然 根 据存在于某些动物所具有的合群性本能即社会本能里(例如,在和同伙的交往中寻求快乐、 彼此提示危险、用各种方式维护和帮助同伙等)。在达尔文看来,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在自 然进 化中获得了这类“社会”属性,原始初民又继承了人类祖先的“社会”属性,而“种种社会 性的本能——而这是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在一些活跃的理智能力和习惯影响的 协助之下,自然而然地会引向‘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金科玉 律,而这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了”。??〔1〕?达尔文的进化观把人类道德说成是动物本能 的继续,没有看到高等动物的社会本能和劳动、思维萌芽与人类的劳动、思维及道德行为的 本质区别,从而没有真正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但却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理前提— —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动物依靠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取得现存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它只能作为类的个体消极地适应 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客观环境 发生了变化,动物的生存条件也就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动物有机体从生理结 构到生理机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生适应新条件的结构与机能,以与外界环境达到 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动物才能生存并繁衍下去。在动物群中,彼此之间依靠生存的自然本 能联系 在一起,其中合群性是群居动物比较突出的一种本能。 合群性本能既有基因遗传的因素,也有个体后天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的因素。正是由于大 地和气候条件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祖先这种合群性极强的动物从树栖生活改为地面生活, 从而使合群性本能逐渐巩 固起来。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虽然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但对于像人类祖先这样的动物的生 存却极为重要。它为由人类劳动所直接产生的社会联系奠定了生理机能方面的基 础。 人类的社会联系正是从这种合群性本能中升华出来的。而劳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 这种 群体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 —社会”,??〔2〕?正是在社会及其发展进程中才产生了人类道德。?
二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

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生理前提,而原始初民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所产 生的恐惧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敬畏感乃是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 心理动因。?
原始社会初期,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使得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只是 一种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在他们的意识中,个体与氏族是连结为一体的,个体不是作为氏 族的独立成员,而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而存在的。这种原始意识的对象只是外在 事物,是自然界。面对自然界,原始初民不可能认识其中的奥秘;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 他们总是感到无能为力。于是,自然界被他们想像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威胁着 人类。原始初民对此感到恐惧和忧虑,从而将一些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亲族加以崇拜 , 即图腾崇拜。根据人类学家的分析,建立图腾崇拜的目的是试图借此抵抗和控制自然,并力 图使自然秩序化。然而,图腾崇拜产生后,它往往以巫术、祭礼等神秘的方式引发初民的惧 怕心理,增强初民的敬畏感,并由此控制了人类,使人类自身秩序化。因为随着图腾崇拜的 产生,出现了诸多禁忌。通过这些禁忌限制了初民的那些危及种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欲念 和冲动,强化了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为基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保证。图腾崇拜又是通过各种 祭 礼仪式进行的,而各种祭礼仪式则强化了个体与氏族之间的联系,使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 本能蒙上了社会性很强的色彩,从而使人类祖先在获得食物和抵御猛兽的过程中,群体成员 之间在行动上的互相配合越来越完善,最终导致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和客观世界发生了复杂的联系,尤其是产生了动物界所没有的也不 可能有的人和人的联系。这就根本改造了人类祖先的自然群体,而代之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 社会。?
集体劳动必须有分工协作,彼此要相互了解,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这就要求个 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他人、集体的关系,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是否有利于群 体的 协作。可以这样说,反思就是自我意识的开始,它是在分工协作的社会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 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也使得人改造 客 观世界的劳动建立在人对自然界的了解、意识到人对自然界的力量、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 关系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原始初民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他们在体力,尤其是智 力方面与现代人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们在控制和利用自然方面,也远远不及现代人;再加 上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原始初民无法依靠个人的能力来获得相对较好的个人生存和发 展的条 件。这就必然使个体对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产生某种依赖并导致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 或曰自我意识。这种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自我意识使人形成某种程度的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归属的 实质在于个体对某一团体的价值认同。 归属感的原始表现是法国人类学家凯姆所称的“集体精神。”早先,在原始初民那里,这种 “集体精神”为整体氏族群体所共有,但它不是来自个体意识的总和,也不是从直接经验中 取得的,而是个体与氏族群体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集体精 神”的存在不以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为条件,氏族群体先于个体而存在,当个体死亡时,氏 族群体依然存在,“集体精神”也依然存在。随着社会劳动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 , 这种整体先于个体的“集体精神”逐渐被整体基于个体的自我意识所取代。整体基于个体而 存在,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脱离整体而存在;恰恰相反,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个体必 须依赖于整体,决定了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归属感。归属感形成的前提如前所述,是人 类社会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面对自然界的威胁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对立。一方面,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生存,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 要。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又经常表现为强大的外在力量,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蒙 昧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就使得人类不得不联合起来与自然抗争。?
“个体作为联合起来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归属感中势必包含着一种敬畏感。 ”??〔3〕?本质地看,敬畏感既是对个体利益的肯定,又是对社会共同体的根本利益的 肯定。敬畏感是在个体知觉到外在诫律对种族以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后而引发的一种 道 德情感。当个体使用“我们”一词来代表一个社会共同体时,这中间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 不论使用这一词的人是否意识到):其一是我属于这个共同体,我个人的某种利益是与这个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以我个人的力量难以把握或抗衡某一对象,而只能依靠“我们 ”这个共同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共同体既是个体成员的利益所系,又是个体消除或减少恐惧 感、形成归属感所依赖的对象,因而个体对这一共同体必然产生敬畏之情。正是这种归属 感和 敬畏感,使原始初民必然把个人需要视为原始集体的共同需要,或者把原始集体的需要视为 自己的需要,从而把个人同社会(集体)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必然地产生原 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必然使这种原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成为调节原始社会关系(原始 个人与原始集体的关系,原始个人与原始个人的关系等等)的必要手段,并必然地使其成为 原始初民的真诚的道德需要。?
三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

恐惧感以及由它产生的归属感和敬畏感虽然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但是它们本身却是 在 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萌发和发展的。因此,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 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 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道德的主体。从人类祖先利用自己加工制作 的第一件工具来获取生产资料,满足自己生存需要时起,人就开始脱离动物,从而以人类的 名义进行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4〕? 在生产劳动中,人不仅使自己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 器官,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而且由于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使用工具作用于对 象,使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在质上的不断提高, 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环境和对象, 而且给人类满足需要的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天然节奏和秩序加进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从而使得人不仅了解自然界,而且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 己的活动。而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性活动,一方面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得以掌握“ 两种尺度”:人既按照他的本性即他的需要的主体尺度来对待自然界,同时又以对象的客观 尺度即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又使个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 意识到他人和群体的存在和利益。于是,在原始氏族内部便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 调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要求,即个人对群体利益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的行为准则,并通过群 体的舆论使之趋于稳定。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按这些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办 事,原始氏族或部落整体就不能维持,个人也无法生存,因而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维护群体 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念,从而使自己成为道德的主体。?
第二,生产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马克思说:“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 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5〕?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 , 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随着劳动分工的产 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 追求也逐渐产生了。利益的追求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别,导致了原始初民作为“类个体”存在 的分解。于是,原始初民那种个人同群体的直接同一也遭到冲击,产生了个人同与之相互交 往的他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当这种矛盾关系不断地打破原来那种“天然秩序”而上升 为社会的主导关系时,调整这种关系就成了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从两个方面促成了道德的产 生:一方面,劳动活动必然使原始群体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而需要保持以前那种群体的和谐 统一;另一方面,劳动活动又使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而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群体的 存在和统一。道德调整就是基于利益矛盾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群体这两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 别的需要的产物。这就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必要性。?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劳动不仅带 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 全 面发展的要求。尽管这种意识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还没有成为道德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内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道德发生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动因,推动着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 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想像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使人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 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H. 简述道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道德产生的条件是:

一、劳动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的主要条件,也形成了道德产生主观统一的重要条件,提供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创造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二、社会关系的形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构建会推动道德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在整个社会中推展开来。

三、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一种调节关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识发生为前提。人类的自我意识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的道德调节关系,从而推动道德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8)道德三条件扩展阅读:

道德的分类有:

一、一般欲望部分

行动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鲁莽,迟钝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节制和自制,不道德有放纵和冷漠,病态和变态等。

二、特殊欲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节俭,不道德有挥霍,浪费和吝啬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严肃和温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谈方面的道德有风趣和诚实,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等。交际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谦逊,不道德有骄傲,虚荣和虚伪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爱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恋和谄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虑方面的道德有周详和谨慎,不道德有繁琐,冲动和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广博,不道德有肤浅和狭隘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 (社会学概念)

热点内容
司法鉴定执业证 发布:2024-11-02 03:41:30 浏览:433
法律顾问管理规范 发布:2024-11-02 03:32:50 浏览:333
装修现场安全措施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2:57:46 浏览:893
社会与法千里之外的罪与罚 发布:2024-11-02 02:34:21 浏览:317
刑事诉讼法自考试题 发布:2024-11-02 02:15:37 浏览:97
婚姻法解释二24条新增 发布:2024-11-02 02:05:46 浏览:309
淘宝销售部门规章 发布:2024-11-02 01:42:06 浏览:281
凤山县律师 发布:2024-11-02 01:25:32 浏览:631
张驰法学 发布:2024-11-02 01:24:56 浏览:633
北京法官累死 发布:2024-11-02 01:08:06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