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明知道德经

明知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5-17 23:56:12

① 谁知道白话文版的道德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被言说,但这不是常道;名可以被定名,但这不是常名。无,用来表征天地的初始,有,用来表征生成万物的本体。所以对于常无,要观察它变化的妙要;对于常有,要观察他的结构。这两个东西是源于同一事物而名称不同罢了,把它们都叫做玄幻,玄幻相交迭,就是大千世界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所谓贤能,让人民无可争;不以难得的物品为贵,让人民不为偷盗之事;不突现可以挑动欲求的东西,让民心不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人民心中空虚无所想,得到保暖,削弱它的志欲,强健他的筋骨。是他们恒常保有无知无欲的状态。让那些智者不敢动作。这样行无为就没有什幺不可以得到治理的。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虚不可见却不可竭尽,深远阿好似万物的宗祖。消挫万物的锋芒,消解万物的纷扰,和万物的光芒相追随,和万物的尘埃相融合,就那幺恍惚而明显的存在着 ,我无法知道他是如何生成的,应该是在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没有仁义的,只是把万物当作刍狗;圣人也是没有仁义的,只是把百姓当作刍狗。天地之间就好象一个大的风箱,空虚它气也不会穷尽,拉动它就有更多的气产生出来。 多说天数总会穷尽,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中之神是不会死的,叫做玄牝,玄牝的开合之处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延存在,其用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恒长久远,天地之所以能恒长久远,凭借它不自我生发,所以能长久存在。所以圣人欲其身先就要置身于人后,要保存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是因为它没有私心,只是这样能成就它的私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和水有很多相近之处。水善于驭使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总是处在大家不喜欢居处的地方,这和道很相似。善于选择居处的地方,善于保有深远沉静的心态,善于用仁义的方式给予,善于使言辞有信用,善于选择治理之法,善于选用能人行事,善于选择时机行动,只有这样不与万物相争,才能没有忧患。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2楼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保持而穷尽不如让它消亡,时时打磨也不能长久保有锐利。资财丰厚难以守护,富贵而骄逸就会给自己造成祸患。成就而退身事外,这就是天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魂魄与形体合一永远不分离幺?能收敛气息趋近柔和和婴儿一样幺?能除去芜杂深察幽晦没有遗漏幺?能爱惜百姓治理国家行无为之道幺?能象天门一样开合像母亲一样幺?能通彻明白万物之理而不用思辨幺?生它,养它,生发但不拥有,行为但不倚仗,使之生长而不宰割,这就是深幽的德行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六根幅条共同撑起一个架子,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车子的用处;团和粘土做成器皿,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形成居室,妥当处置空虚,有了居室的用处。所以说实物是被利用的,虚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让人视觉被蒙蔽,五音让人听觉被蒙蔽,五味让人味觉被蒙蔽,驰骋田猎让人心智迷乱,难得的财物让人行为受到妨害。所以圣人求温饱而不求赏心悦目,放弃那些得到这个。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幺是宠辱若惊呢?以为下为尊,得之失之达到惊惧的程度,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幺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如果我没有这个身,我还有什幺忧患?所以以合自我与天下者为贵,这样的才可以将自己寄托于天下;把合自身于天下作为一生的追求的才可以托付天下给它。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却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却听不到叫做希,捉它却捉不到叫做微。这三种都是无法穷究的,所以把它们混同在一起。它突现也不明亮,隐匿也不幽晦。绵绵不断不可名状,与无相勾连。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事物的象。这就叫做恍惚。相向而行看不到它的前部,跟在它后面看不到它的后部。秉承远古的道来统御现有,能知道的远古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轨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无不通识,深晦而让别人无以辨识。因为大家不可辨识所以勉强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人们以为它谨慎小心仿佛在冬天穿越冰河,以为它犹豫彷徨好像惧怕所有的邻人,以为它庄重严肃好像在做客,以为它散漫无形好像融化的冰。以为它敦厚纯朴的象石头,以为它心胸豁达的象山谷,看来难以辨识仿佛一条混浊的河流,恬淡广阔象大海,幻化流动好像永无止息。谁能使混浊在静置下逐渐清静?谁能使安稳在拨动下逐渐化生?秉承这天道者不会让它满溢,只有这样才能隐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3楼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进入虚无达到极至,恪守纯静达到深层。 万物都在运作,我观察它们的本原。事物虽然众多,都要归附它们的本原。这种归附就叫做静,静也叫做复归它们的命。复命是恒常不变的,知道这个才可以叫做明。不知道这个,肆意妄为就会凶。知道恒常就要包容万物,有这样的心才能更客观的看待事物,也就成为事物的领首,这是顺乎天命的,顺乎大道的,这样才能长久,身躯消亡了也不会死去。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高明的方法让人们不察觉,其次让人们亲近赞美,再次让们畏惧,再次人们就会指责了,信任不足了也就有不信任了。看起来遥远又少拨动,事业成就了,人们都以为自然如此。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才有仁义产生,有智慧的人出现了才有了大的欺诈,六亲不和睦孝慈才被推崇,国家昏乱了才有所谓的忠臣产生。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放弃对圣人的推崇对智慧的宣扬,人民得利百倍;放弃对仁义的推崇和宣扬,人民也就重新达到孝慈了;放弃对巧妙利益的宣扬,也就没有盗贼了。这三点用来形成文字还不够,所以要给他们一个规范,这就是显现素有抱持纯朴,少去妄想克制执著。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去掉象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忧虑。顺从和背逆,美好和丑恶有什么区别呢?别人畏惧你就要畏惧,这样永远也没有尽头啊。大家都愉悦的好像要分享祭品,得到什么情景了一样。只有我看到了那些大家察觉不到的东西,就好像婴儿还没有降生的景象。总是这样啊无所归附。众人都觉得得到了什么,只有我能感到在失去着,我是傻瓜么?人们都明了只有我糊涂,人们都感知大道到了只有我不言不语。大道啊象大海一样,无有止息,大家都所预谋,只有我顽固不化,和大家不同,而只是保养着那本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内涵从于道而已。道这东西恍恍惚惚。恍惚啊却总是有现象,恍惚啊,却总是有事物,寂寥啊却总是有精髓在其中,这精髓是很真实的。其中蕴含着信息。从古到今从未销隐而关照万物。我怎么知道万物如何达到今天的样子呢?就是凭借这个。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故。

——弯曲才能成为圆,违背原有才能直顺。有坑才能被充满,旧的才能更新。少才能够积累,多了也就会疑惑。所以圣人只抱持大道作为天下的楷模。不抱持个人见解所以能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得到人们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成就功绩,不封闭自身所以能够长进。正因为不与天下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它争。古人说曲则全难道是空话么?不是都被验证了么,这是自然的真理啊。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4楼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风雨都不会整天的肆虐。谁让她这样的?天地啊。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于人?所以修道之人有道的性质,修德之人有德的性质,贪恋得失变化的人也就有得失的性质。同于道者容易得道,同于德者容易从德,同于失者容易有失。对它的追求不足啊它就不给予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翘脚站不住,跨着的走不了路,只有个人见解的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不能得到认同,自我夸耀的人不以为有功,自我封闭的不能长进。对于道来说这就是被多余的东西所拖累啊。事物会伤害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体而成,在天地之先就生成了。傲然独立而不改变, 循环往复而不止息。是天地生息的本原。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勉强把它命名为道,说它很大。大就是一直消逝而去,这种消逝就会很遥远,遥远到在我们身边却观察不到的地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社会亦大。世界上有四大而社会是其中之一。社会取法于地,大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灵的根基,清静是浮躁的统领。所以圣人终日出行不离辎重,虽然被人崇敬,却能坦然对待,超然物外。何况万乘之主,怎么能因为自身而轻慢天下。轻慢就失去了基础,浮躁就失去了统领。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运作不会留下轨迹,善于言辞不会留下把柄,善于谋划不需要筹策,善于封闭没有锁闭却打不开,善于捆缚不需要绳索却无法解开。因此说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他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总是善于救助外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这就叫做恒常之明。所以说与人为善者是不与人为善者的老师,不与人为善者是与人为善者的资本。不尊重老师,不爱惜资本,这样的人虽然有一定智慧却有大的迷惑,这就是奥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不忒,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明知自身雄强,却甘守雌弱,作天下的溪海,作天下的溪海,恒常保有正德而不离弃,重新回复到婴儿的状态。明知自身清白,甘受屈辱,作为天下的谷地,作为天下的谷地,恒常保有正德才充盈,重新回归到浑朴得状态。浑朴分散就成为可以被驭使的器,圣人用它作为官长,所以说高明的治理者不去割舍。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5楼

——想要夺取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得已的。天下这样大的器物是不可能占有和用来作为的。作为就要使它衰败,去占有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作为,所以不会使它衰败,不持有,所以不失去。万物啊,有的动作有的跟随,有的吸纳有的喷吐,有的强盛有的衰弱,有的升腾有的降落。所以圣人摒弃过分,摒弃奢华,摒弃安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凭借天道辅佐王者的人不会凭借军力称雄于天下。他所作的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事情。军队所到的地方就会荆棘遍地,大的战争之后就会有大的灾害。恰到好处是达到了目的就可以了,而不是逞强好胜。达到目的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炫耀,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是不得已这么做。达到目的而不要再趋于强大。事物强大了就会衰败,这叫做于天道相违背,这就会过早灭亡。

② 求<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篇的全文及注解

为你找到这篇文章,不知道你喜不喜欢!愿你看完之后也能悟出自己的道!
特祝新出快乐!
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不崇尚奸诈,使老百姓不去竞争。不贵重难得的宝货,使老百姓不去偷盗。不激发人们的欲望,使人心不被搅乱。所以圣者的统治之道是:空虚人们的心灵,填饱人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抱负,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使老百姓无知识无欲望,即使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有为者都不敢作为,则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看起来很是空洞,但使用起来却永不穷尽。深远呵,好似万物之总根源。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并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稻草狗。圣人并不仁慈,它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稻草狗。
天地之间,难道不正象那种风箱吗--空虚但并不匮乏,风涌涌而冒出。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月神不死,所以被称作"太阴之神母"。阴母生育之门,就是天地化育之根。绵密而如长席,永远也不会穷尽。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因为它们并非存在于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恒。所以:圣人藏于后反而彰显,置身于外反而存在。正由于他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之善仿佛水,水容纳于一切容器而没有固定之形。能存在于人们所厌恶之地,那就接近于懂得"道"了。居处适应于任何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交往善于择人,立言善于守信,执政谋求治平,作事善有耐性,举动善择时机。他总是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不招怨恨。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与其把持而经营,还不如放弃。以锻打而使之尖锐,也不能永保其锋利。满堂金玉,没有人能长久保守。富贵而骄傲,会为身家招来灾祸。功成而身退,这才合于天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灵魂与形体相合一,能永不分离吗?团缩气息使之轻柔,能够象一个婴儿吗?荡除杂虑而观见深幽,能够无所遗漏吗?怀爱百姓而治理国家,能够不用计谋吗?如同天门一张一合,能够象一个母性吗?内心明白而通达,能够表现得如同一无所知吗?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
三十根辐条拱起一个空壳。正是由于它是空壳,所以才有车的用处。团和粘土作成一个空壳。正是由于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容器的用处。凿开门窗作成一个居室。正由于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处。总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于善于利用空无。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
色彩缤纷令人眼花,声音喧嚣令人耳聋,五味错乱令人败口。奔驰游猎令人心狂,宝货稀有诱人盗窃。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有所放弃从而才有所获取。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
爱和恨使人困扰,人们常把大害当作自身。人为什么被爱与恨所困扰?追求爱,躲避恨,得到它困扰,失去它也困扰。所以说爱与恨都使人困扰。什么叫把大害当作自我?为什么我们会有忧患呢?因为我们爱顾自我。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我们还有什么忧患?
所以,难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寄托于天下。真正善爱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将自我托付于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四
看见了又看不见,它名叫"夷"(隐)。听到了又听不到,它名叫"希"(暗)。捉住了却捉摸不到,它名叫"微"(无)。这三者难以穷究,却混然而一体。它出现也不明亮,消失也不暗昧。绵绵不断不可名状;来来去去归于虚无。所以它是无形态之形态,无现象之现象,它的名称就是"恍惚"。
迎上去见不到它的头,追上去见不到它的尾,人们只能从它的过去,而把握它的现有。必须了解古初的历史,这也就是道的纪录。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
古代那善于运用天道的人,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其心灵深不可测。由于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为之作个形容--他谨慎小心,仿佛在严冬跋涉冰河;他犹犹豫豫仿佛提防所有的邻人;他在重严肃,仿佛在做客;他散漫无形,仿佛一块涣解的冰。敦厚象一块顽石,空旷像一座山谷,混沌仿佛一道浊流。
谁能由混浊中,而静静地得到澄清?谁能由安祥运动中,而徐徐地化生?保持这种道术的人从不会自满。正由于不自满,所以总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六
进人虚无之境,安守于深静厚重。让万物自由动作,我只观察它们的归复。万物品类芸芸总总,但都要落叶归根。归了根就会安静下来,这就叫归复其命运。命运是不变的,名字叫作"恒常。"能识知这种恒常者,就是聪明人。不能识知恒常之道,胡乱来者就会遭遇凶险!识知恒常之道者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顺于天,天顺于道。顺于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
最高的统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觉察其存在。其次之道是让人民热爱他。再次是让人民赞美他。再其次是让人民畏惧他。再其次是让人民轻侮他。诚信是靠不住的,难免总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于出言,一切举措成就,要让百姓感到仿佛出于自然和自愿。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
自然之大道废失了,于是而要讲仁义。由于有了智慧,所以才有大骗。
正是由于六亲间不和睦,才需要推崇孝道。正是由于国政混乱,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
顺从与违逆,相去有多远?美善与丑恶,相去又多远?众人所畏惧的,我们不能不畏惧。荒唐啊看不到止境!世人都在嬉乐,好像在分享祭牛,好像春日登临春台。我则惧怕那些未出现的预兆。好像未出生的婴孩。惶惶呵,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都满足,而我却好像有所遗失。难道我的心灵是傻瓜吗?愚蠢呵!世俗之人都聪明,只有我糊涂。世俗之人都明察,只有我昏昧。荡漾有如沧海,飘扬而没有归宿。众人都有图谋,只有我冥顽不化。我处处与人不同,只贵于葆养我的元气。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
大德的用处,只有跟从于道。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但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物。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象。昏昏暗暗,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是真实的--其中有信息。从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称不变,却观照着万物。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据道。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二
曲线能成为圆,弯弧能成为直,凹陷能成为满盈,破旧能成为崭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迷惑。所以圣人所抱持的只是一个原则。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古人常说委曲求全这个道理,难道是空话吗?这是真理呵!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三
要少说话而听从于自然—,狂飙不会刮一整天,暴雨不会下一整天。风雨来自于谁?天地。天地都不能令其长久,何况人事呢?所以顺从于道的归化于道,追随于德的归化于德,追随于亡失的则必得到亡失。归化于德的,他的道就是德。追随于亡失,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四
翘脚站立不住,跨脚走不得路。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强大。自夸的人得不到承认,自我满足的人不会长进。这些对干道来说,是废物、是恶物,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以此自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团。它先于天地而生,静静而默默,傲然独立而不变,反复运行而不止,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只能把它记作为"道"。勉强命名称之为"大"。而大就会消逝,消逝就会疏远,疏远又会归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于大地,大地要效法于上天,上无效法于道,道则效法于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六
重物是轻物的基础,宁静是运动的主宰。所以,圣人终日在外旅行,离不开辎重。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观,也沉静超然。那身率万乘的君主,怎能自轻于天下?轻率会丧失根基,暴躁则会丧失主动。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七
善于行动就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瑕疵。善于计算者不须借助策筹。善于封闭,无须锁也打不开。善于捆绑,无须绳索也解不开。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而不会放弃任何人。善于利用一切物,而没有丢弃的事物。这就叫暗中之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导师,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不尊重其导师,不爱护其资材,即使是聪明人也会迷惑。这就是奥妙之所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强,却坚守自身的雌弱。宁作天下的疑海。宁作天下的溪海,坚守正德而不离,复归于婴儿形态。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甘于做天下的低谷。甘于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而回归于浑朴。浑朴而塑成为器物。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其余请见
http://post..com/f?kz=97416831

③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原话是: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标点是后人加的,当时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的)

意思:
明知自身的雄强,却坚守自身的雌弱。宁作天下的疑海。宁作天下的溪海,坚守正德而不离,复归于婴儿形态。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甘于做天下的低谷。甘于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而回归于浑朴。浑朴而塑成为器物。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④ 从现实生活中谈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瑰宝,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作为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瑰宝,被公认为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道德经》,不但可以使我们对道家哲学和道家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道德经》是善人的哲学,学习《道德经》可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本专门提倡和指导人们修道修德,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可以说是善人的哲学。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道德经》处处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能认真学习、正确理解、真正领会,并用其来检讨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言行、增强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那么必将使我们的思想更为纯洁、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贡献。

3)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学习《道德经》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道德经》尽管只有短短数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宇宙起源、天体运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为人处世、祸福进退、名利得失、胜败智谋、自然规律、学习工作、仁义礼仪、修道养生等众多方面。哲学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学,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国安邦,军事家可以用它指挥战争,企业家可以用它指导经营管理,科学家可以从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养料……《道德经》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当代人所接受,与现代科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将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处世能力,进而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4) 《道德经》是最早的自然主义哲学经典,学习《道德经》有助于我们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哲学依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学习《道德经》,可以增强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发挥《道德经》在指导我们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古为今用、中为洋用。

当然,不同的人,由于学习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后获得的益处都不会一样。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心去学,都会有所收获。

学习《道德经》——确实开卷有益

⑤ 我希望各位读《道德经》的朋友谈谈你们如何看待道和无为而治的

也许我只是出于自己见解而回答这个问题,言不达意请原谅。

道于我而言,是无论一样东西有名字,没有名字,有被想起,或是藏在暗处,它都存在。大概和我们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事物一样,都只是静静在一旁。只是我们有时经过了,没有注意到而已罢了。

所以你是道,我也是道。谦卑是道,狂妄也是道。也就是说,是万物的存在和方式。人并非不能出风头,但要乘风破浪,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微妙不过拈花微笑。认识清这个世界的方式,去亲自看,去亲自体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悟道。

无为而治,也许老子有更深的一层含义,我只是肤浅地认为,贫瘠时扶持,富裕时管制,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不去做,强加于民而具有强烈副作用反馈的政策不制定,就是统治的很高境界了。无为,非不作为,而是明知不可为者不为。所以说到底,认识清规律,贤者的统治不过是顺应时势而已。

⑥ 道德经人活着的意义

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为了名,有的为了利,而有的人说不为名不为利,那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道德经》中曾这样写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也就是说水对于世间万物都有功之臣,但是却不争不斗,向低处流去,所以水性与道相同。那么人如果不争不斗,像水一样是否能够得道呢?

显然并不能,对于人来说,未得道之前,我们砍柴,了悟了之后,我们还是砍柴,只是知道得多了,了解多得多了,看清楚 的事情也多了,最后只剩下一份无欲无求的内心。

而这样的人生显然并不是大多数想要的。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中,我们看到了福贵在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一个个都死之后,他剩下了什么?或许最后的福贵他悟了,但也没悟。悟了说的是他看透了生死,没悟则是指他最后与牛在耕地时,还不停地喊着已经去世的亲人的名字,这是他放不下的。

而我们与福贵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因为不一样的人生才活得精彩。人是具有劣根性的,而也正是人的劣根性造就了世上少有的圣人。如果人人最终都了悟了,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大家一起找个茶馆,品味人生?

在老子不争不斗的世界观中,并不是指真的放下,而要取之有道,要有舍才有得。当我们的眼中只有名利的时候,会失去身边所拥有的,这是道的所在,也是道公平的所在。

正如很多人问你想要健康还是财富或是幸福,可是真正能够三样都得到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人是贪婪的,有一就想有二,但如果适可而止,那么幸福就是健康、健康就是财富。

而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过好每一天,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何不食肉糜。”而是在明知困难的条件,也不要沮丧,而是需要我们以同样美好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试想整日愁眉与整日笑容,在不能快速改变当前条件的前提下,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⑦ 《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如何解释

释义: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人。

(7)明知道德经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二、赏析

本章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其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⑧ 跪求道德经对儒家思想的评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之为教父”:这是说孔子固执,明知不可为而内为之。(无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孔子明显是想执“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说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这是根本原因,选错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区别。圣人选神器,神仙选朴器,我们在传说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鸡毛掸子,拖把、车轮胎之类的“器”,但是圣人会选鼎、樽、玉器这样的“器”,孔子选“神器”,他的层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归之,他成全了后人对《道德经》的更多的理解。
至于礼方面,孔子说恢复的是周礼,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封建制的礼,但我认为是“品格之礼”,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内容。并不是等级制度,每个人的品格不一样,表现自然也不一样,孔子希望通过礼制来让人们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品格,以此来激励人们向更高的品格修为。
一点浅薄的认知,希望对你有帮助。

⑨ 明知心中有,何必执于恨什麼意思

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始于喜欢,后来即便分手了,也不必把怨恨、遗憾埋在自己心里,化为执念。毕竟过去的已然过去了,“恨”究其本质而言,也是爱的一种体现。

⑩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哪些名言

建议你看《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家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得,财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墙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贼是小人,知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生不论魂,死不认尸。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龙生龙子,虎生豹儿。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饶人算人之本,输人算人之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候肚里好撑船。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好,千人传实。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你急他未急,人闲心不闲。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既坠釜甑,反顾无益。
翻覆之水,收之实难。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闲且是闲。
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信了肚,卖了屋。
他人观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
莫把真心空计较,五行不是这题目。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满谢苍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论逞英雄,家计渐渐退。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一人有庆,兆民咸赖。
人老心未老,人穷志莫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连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礼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君子安平,达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
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
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药,快心事过恐生殃。
富贵定要安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自家心里急,他人未知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触来莫与说,事过心清凉。
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为土所防。
济济之士,为酒所伤。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卿。
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
光阴黄金难买,一世如驹过隙。
良田万倾,日食一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恢恢,报应甚速。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苗从地发,树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条,民有和约。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奉劝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程式,万无一失。

热点内容
司法鉴定执业证 发布:2024-11-02 03:41:30 浏览:433
法律顾问管理规范 发布:2024-11-02 03:32:50 浏览:333
装修现场安全措施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2:57:46 浏览:893
社会与法千里之外的罪与罚 发布:2024-11-02 02:34:21 浏览:317
刑事诉讼法自考试题 发布:2024-11-02 02:15:37 浏览:97
婚姻法解释二24条新增 发布:2024-11-02 02:05:46 浏览:309
淘宝销售部门规章 发布:2024-11-02 01:42:06 浏览:281
凤山县律师 发布:2024-11-02 01:25:32 浏览:631
张驰法学 发布:2024-11-02 01:24:56 浏览:633
北京法官累死 发布:2024-11-02 01:08:06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