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冷漠资料

道德冷漠资料

发布时间: 2022-05-19 13:24:09

㈠ 分析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因为金钱利益为上丢失道德的现象,媒体应该加大道德力度宣传

㈡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或一种“平庸的恶” 思想哲学论文

道德与哲学,两者本就是两个概念,南辕北辙......。
扬子曾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好好想想这个意思吧,从这个点切入,大有题材可写。

㈢ 请帮我搜集这两年发生的比较热的社会道德冷漠的事件

1.职场冷漠 2.感恩缺失3..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 4.英雄缺失5.灾难性捐款冷漠.6.邻里冷漠

㈣ 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了人们的道德关系。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这种经济制度改革改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经济关系,也必然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拜金主义”,推崇金钱至上,把金钱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淡漠了亲情、友情在人际之间的重要性,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另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人们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竞争在激发起人们的本身潜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这样人的心态就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人们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感情逐渐淡漠。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为了职位、机会等利益而勾心斗角,会为了金钱而产生争执,会出现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得人们的感情逐渐淡漠,助人为乐品质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管理环节上方方面面,并没有同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许多道德问题还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密切相关的。

㈤ 如何看待道德冷漠现象

原主要三点:首先政府宣传阵丢失;其民总体水平提高贫富差距拉太;第三价值内观缺失 由于政府容丢失宣传阵本应华民族传统美德主流文化能占据主要宣传陆让些非主流文化纷纷占据宣传阵值加民总体水平断提高贫富差距拉太;物质富裕精神释放非主流文化必乘虚入占据民精神全部作主流文化华民族传统美德再没挤身空间二者相加导致价值观缺失致使民知道美、丑善恶明、非富知道吃、喝、远、乐看起穷;穷仇富理愈加强烈政府信任越越强明显形两阵营两阵营富政府用钱;穷政府使横使政府刻接受双重考验 骨架肉自填吧

㈥ 如何看待到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的问题

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版者缺权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㈦ 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的定义是什么

违背社会常理,违背人性善念而作出的行为

㈧ 近年社会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悦悦遭碾压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上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

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拾荒阿姨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陈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 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 对2 米外的小悦悦视若无睹。

第五个人: 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记录这一切的视频,来自广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华劳保经营部,事发地点恰好就是该店铺的门前。这间劳保店位于两条巷道的交叉口,与多数商家一样,其两边的门口上方均安装了视频监控。不料,其中一边的视频监控,刚好拍下悦悦两度被碾压的全过程。

㈨ 请问在座的各位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老师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所谓的"道德冷漠"现象的

芦柑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修车时,被从后面驶来的一辆大卡车撞出公路。更为不幸的是,百余村民将25吨芦柑哄抢去一多半。第一批民警赶来无法制止村民哄抢,第二批民警增援,虽然暂时控制事态,但现场还有许多村民虎视眈眈。“简直就没有人性,三分之二的芦柑被抢去!”目睹了整个哄抢过程的货主李富成含泪说(据《华商报》1月24日报道)。

在海量的网络新闻信息中,这也许不是一起最醒目的新闻,但它背后暴露出来的“草根道德”群体腐烂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忧思。

这是一起车祸,车祸中一女子不幸身亡,另2人受伤。但让人更加“受伤”的是,车祸现场,人们能够看到的并非是那种大家齐心协力紧张救护死伤者的场景,而是一幅趁火打劫的“百丑图”。为了抢夺芦柑,这些人不仅漠视死伤者的不幸,而且彼此之间相互殴打,连警察都无法阻止,几近疯狂。当地一个乡村的村主任承认,当时哄抢的村民比较多,都是附近5个村里的村民。而这些村民,非富非贵,都是平头百姓,也就是俗谓的“草根群体”。

事实上,在一个社会里,偶尔有几个出身“草根阶层”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堕落,这并不奇怪,因为草原上很难做到没有一根病草。但是,当几个村的村民都暴露出了如此丑态,这就表明丧失起码的公德心和良知、发生“道德腐烂”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群一群的草根阶层,表现为一种“草根道德”的群体腐烂。

而值得警惕的是,当前这种“草根道德”群体腐烂的现象,也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地方。譬如,媒体曾经报道,在中部某省,也出现过一个乡镇的许多村子百姓都靠制作假证件或其他假冒伪劣产品赚钱的事情。一些产煤的地方,附近的百姓无视国家禁令疯狂地开掘小煤窑。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附近,当地的百姓往往成为依靠偷盗企业资源维持生计的寄生虫,等等。而且,“草根道德”群体腐烂的现象当然也不仅仅在农村才有,在都市里,“一人遇险万人围观无人伸援”的道德冷漠事件,不也是时常见诸于媒体的报道吗?

孔子曾经说过:“礼失求诸野。”意思是说,在上层社会礼乐崩坏的时候,还可以到郊外、到民间去寻求礼乐文化,民间有着丰厚的道德积淀,所谓“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指这种现象。但现在民间的精神文明建设疲软、一些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沦丧的事实,却客观存在。不少地方发生这种“草根道德”群体腐烂的现象,不仅是这一事实的表征,而且暴露了事态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礼失求诸野。”但现在我们甚至已经无法“求诸野”,道德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的地步,这难道还不值得忧思吗?

在许多地方,我们的经济有所发展,但付出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道德成本,都实在是太高,仅仅几十年的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潮流,就使拜金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冲走了我们几百年几千年的道德积淀。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不要经济建设、不要走建设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是表明在许多地方,“一手软一手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精神文明乏力的现象客观存在。如果我们还不警惕,还不切实采取措施,后果又怎堪设想?

㈩ 急!!!!!!!

从1986年1月至1993年年底, 仅全国各新闻媒介披露的各种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事情,就有1300多起。〔1〕近来, 见义勇为的报道虽然有所增加,但比之见困不助,见义不为的报道而言,不见其多。
紧急情况下众人的冷漠行为在社会学中称为集体性坐视不救,亦称旁观者的冷漠。这是一种与利他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消极性方面,是社会道德风尚的负指标,也是社会颓风发展到较为严重状态的信号。这一非道德行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信仰具有较大的伤害力,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情感的义愤上,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严重的非道德现象进行分析。
一、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集体性坐视不救”从内容上看有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灾难,常见的有落水、车祸等,有旁观者而无舍已救人者;另一类是受犯罪分子攻击,如被侮辱、被抢劫等,有围观者而无见义勇为者,或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声援、帮助。“旁观者”主要是指紧急事件发生时现场临时聚集起的众多围观者,他们与事件本身并无联系,但从社会的伦理角度看,他们具有某种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责任,因而具有某种精神联系。旁观者的特点是:在现场围观;人数众多;没有援助行为或有意回避。“旁观者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行为,主体是准群体中的群众,按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对群众的分类,它属于群众中结构最松散的一种即“临时人群”。因而,“集体性坐视不救”具有许多集体行为的特征。社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他人在场与救援行为的
确有一定关系,冻结住救援行为的主要社会心理原因在于:
(1)情况不明、判断模糊。在突发事件中,情况紧急, 人们无法从容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而在知觉判断上产生模糊,举棋不定,行动上则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或怕做出不当举动而受人嘲笑。 (2)期待暗示,相互误解。在场人群在这种特殊场合下行为谨慎,期望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暗示,这种集体性观望导致相互误解产生,即人们都等待着从别人那里看到榜样,都误以为别人的犹豫不决是不肯援助,于是自己也不便轻举妄动。集体性误解阻止了一些有救援动机的人的行动。(3)屈从压力、盲目从众。在特定的小环境下发生的突发事件, 具有特殊的场效应,由事件本身引发的紧张、危急、焦躁等气氛不断向在场者辐射某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通过情绪相互感染着、传递着……。这时,如果有些不道德者在旁边冷嘲热讽,更会加重不良压力,人们(对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是道德情感的高尚者、道德意志的坚定者
)往往会选择一种保全自己的、合法逃避压力的消极方式——从众。 (4)责任分担,相互推诿。在场的人对需要援助者虽然素不相识,但存在一种不可推卸的道义,即见死不救、有难不帮,良知难安。这种情况下,由于临时聚集的人们没有明显的个人标志,在互不熟识的人群中具有匿名效应,容易产生责任分担的的感觉,主观上把要求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分解到他人身上,似乎自己的责任便轻了。他们往往这样自我安慰,别人的条件比我好,身体比我好,什么一定要我上前?这种心理上道德责任的推卸,带来了行为上集体性逃避现象的产生。(5 )怕惹麻烦、危及自身。在突发事件中,人们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眼前感性的强刺激的意义作出十分周密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会产生行为选择上的摇摆,但是,个体的知觉判断毕竟是依据其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经验作出的。人生观是极端自私的,对他人的危难便会无动于衷,甚至冷嘲热讽、幸灾乐祸;人生观是利他和利己兼有的,便会既产生救人的冲动,也会产生怕讽刺、怕麻烦、怕误解、怕吃力不讨好、怕被缠住等种种顾虑,在患得患失
中徘徊犹豫,做不出实质性的救助行动;人生观是利他的,无论人多人少,都会挺身
而出,见弱相助,见义勇为,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
,人生观和道德素质,才是人们是否做出救援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集体性良知麻痹,
折射出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人们特具的复杂心态和道德状况。
二、伦理学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是人们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它把人抛入一个特定的狭小
空间,它把人凝固在一个特殊的短暂时间,在没有结构性、强制性的情境中,个人处
于匿名性的状况下,完全依据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质作出行为抉择。它犹
如一面聚光镜,一刹那间把人格的伟大与渺小照得十分清晰:挺身而出者——高尚;
袖手旁观者——平庸;冷潮热讽者——卑微。
万俊人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此作过十分精辟的分析:“道德冷漠”(moral in
difference)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如同存
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描述的“他人即是地狱”。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它
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或同情的丧失;
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
关心。其结果是使人在人际之间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变形为
一个冷漠无情的道德“局外人”、“陌生者”。表面看来,道德冷漠具有某种道德中
立的意味,也不是一种反道德的恶行为。但是,它表面上的非道德性其实包含着对他
人和社会的拒斥,只不过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否定他人和社会的存在而已。同时,
它也是一种人性的自我放弃和对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对自我道德主体性的消
极否定。“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危难而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
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反唇相讥;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心态的暴露。正
因为如此,它的社会后果又与其它不道德行为别无二致。”〔2〕
互助性是人类的群体性特性,互助自人类社会产生时,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产生
,人们正是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助来实现个体的自卫。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遇到各
种困难,自然灾害、社会问题都危胁着人们,人们通过组织的形式来弥补个体能力的
不足。尽管如此,人们还会遇到许多临时性的突发事件,一时无法依赖组织的帮助,
这就需要社会成员的相互帮助来解决临时的困难,以摆脱困境。因此,帮助别人是任
何社会都需要和期望的,是任何社会都倡导的道德价值,助人是道德的内核。见义勇
为几乎在任何社会中都是被高度提倡的,不过,倡导的方式各有不同。改革前的社会
,较多地强调为了社会的利益应该去帮助、救助人,这种倾向导致了多数人只看到自
己的助人行为对于别人的意义,而看不到对于个人的自身的价值。实际上,在现实社
会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向社会证明着自己是怎样的人。帮助别人的行动不只在
效果上有益于他人与社会,而且在心理上向自身证明,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富于同情
心的、能助人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人。这种自我意识将是个人在道德上自我立足的基
础和感到自己生命有价值的立足点。只有当人们找到了存在于自身的理由,助人行为
才产生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力量支持的行为动因。助人不只有利于别人和社会,更帮助
自己提高做人的境界和养成崇高的品格。助人行为对于自我的积极意义,是从对于社
会的积极意义中派生出来的。在社会生活中,互助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只有互助才能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当自己置身于其中也必将受益。
正义观也是道德最重要的价值观。它作为道德感的基石,不论社会如何发生变化
,但它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放弃正义,意味着放弃人现有的行为准则和文明成果,还意味着放弃进步、放弃安
全、放弃荣誉、放弃信任、放弃许多精神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采取一种行
为无涉的态度,防止干涉他人的隐私权。但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特别是道德生活领
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成了一个社会成员逃避应承担的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和道德感的遁词。在突发事件这一特殊的道德考场上,面对正义这道考题,许多人回
答不了,失败了。众多的道德麻木者失去了人所具有的最起码的恻隐之心和互助心。
当他们选择了对危险的规避,选择了袖手旁观的不作为的同时,也放弃了自身的德行
。他们自以为是从当前生活中提炼出的“真缔”,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真理的辩证
法是,越是向邪恶让步,邪恶越是得寸进尺,不要以为自己保全了性命,躲避了一时
而沾沾自喜,但只要邪恶势力存在,任何人的生命就永远没有保障,只要有突发情况
出现,人们永远会面临着灵魂的选择。如当你自身面临困境,而别人也成为看客时,
你将体验到这种“聪明”选择的苦涩。有人放弃见义勇为是因为看到了相反的景象,
有道德的人吃亏,无道德的人得利,见义勇为者利刃加身,见义不为者安然保命。这
种颠倒的现象说明这种冷漠蔓延到全社会,与冷漠的旁观者有着莫大的关系。试图通
过逃避道德义务而逃避危险,只能是增大危险。在人们对相互命运漠不关心的地方,
不会有任何信任,不会有真诚,不会有安宁的社会秩序。反之,社会成员通过承担道
德义务,会共同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见义勇为不仅是道德的选择,也是
理性的选择。道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社会契约,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当每一个人奋
勇争先时,在互助中,人类才有安全的生活。少数人的拼死相争、见义勇为,甚至牺
牲,会使邪恶势力得到有力的遏制,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学的分析
种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是畸型社会风气,是一种道德的异化和扭曲。“
旁观者的冷漠”现象的实质是围观者怕危及个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保行为,它反映
了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状况,这类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
社会原因。
人际关系磨损。(1)政治斗争磨损。 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社会
成员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在行动上相互帮助。然而,国家指导方
针上的偏颇,致使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扩大化,一些极端形式如大字报的相互攻
击,文攻武卫的相互残杀,严重伤害了正常的人际关系。虽然非正常的岁月已经过去
许久,但人际关系的基础,即相互信任感已被磨损,裂痕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弥。
“文革”对经济的摧毁是显现的、暂时的,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伤害则是潜在的
、持久的,这是“文革”最大的后遗症。(2 )经济竞争磨损。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展
,竞争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展开,竞争机制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人们
在生活中发展方向的选择出现重大变化,由期望政治发展到转向经济收益,人们交往
中利益性关系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工具性行为大量增多,感情性关系逐步下降,非物
质的感情性交往被冷落,市场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剧烈竞争在激发出人们潜能的同时,
经济交换的原则在渗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同时,也渗入了人们的观念深处,也使人将所
有的行为都视为一种社会的交换行为,任何行为都需要回报,要有代价。使人与人之
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互助性行为减少。社会的发展肯定了社会成员对正当物质利益的
的需求,由于长期的贫困使社会成员的这种需要格外强烈,一旦社会条件允许,许多
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动,乃至发展到“一切向钱看”的地步,唯利是图的行为
泛化,问路要咨询费,帮人要辛苦费,服务要小费,助人为乐也要与经济效益挂钩。
许多人已经变成了只认金钱、物质,不讲道德、精神的“单面人”。当一个社会出现
物质凸现而精神凹现的不平衡状况时,必然是利己性行为增多,利他性行为匮乏。更
何况我国的物质水平远未达到富裕的程度,而人们的道德水准确如此快速下降,这不
能不令人担扰。
消极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伦理型文化,重视人伦关系
,其基本道德范畴如仁、义、礼、忠、孝、信等,均强调了利他性。但这些范畴都有
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在约束自己的前提下的一种间接的、消极的利他。传统伦理
强调忍、顺从、守成求安的思想,诸如“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木秀于林,风必
摧之”,“枪打出头鸟”等等格言在民间十分流行,要人们自律、自保,不主动关心
他人,明显地反映了一种怯弱无立,逆来顺受的消极性道德品格,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们无不对这种懦弱的国民性格作过深刻的鞭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至今,这
种消极性的道德品格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社会成员是遵
纪守法的老实人、老好人,但性格十分软弱,也怕惹事生非,面临突发事件往往怯而
止步。传统文化中尽管也存在劫富济贫、扶危救困的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但这种积
极的文化品格没有被发扬光大,而被消极的文化品格所淹没。侠义精神反倒被社会越
轨群体所接纳,演化为江湖义气,畸变为无视法纪意识,助长了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
。这种消极的文化特质是利它性行为的凝固剂。
社会支持不足。(1)舆论支持不够。 社会舆论是一种社会的气候,健康强大的
社会舆论会产生一股精神效应场,对见义勇为具有强大的社会助长作用。舍己救人,
见义勇为者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的英雄,是社会为广大成员倡导的学习楷模,宣传鼓
励他们,就是维护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倡导主文化的道德规范,为社会成员提供正确
的行为模式,具有深远的价值导向意义。现在我们对他们的宣传报道,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力度都嫌不足,对作壁上观者的见死不救行径,抨击、鞭达的也不够。相反,不
少传媒关注的是娱乐界的歌星、影星,对他们的生活顼事津津乐道,不惜拿出巨大版
面和黄金时间,冠之以诸如“天王巨星”等种种美名,每周还要推出“排行榜”,对
明星的捧场远胜于对英雄的赞扬,这种倒错,表明传媒还未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和发挥
出应有的功能。当前,传媒的不足在于,一是过分追求名人效应,以期获得更多的经
济效益;二是误把名人当作英雄,其实,英雄是对民族、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是名人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其社会价值和精神鼓舞力远高于一般的明星。 (2)社会
保障不够。舍己救人、见义勇为者往往会付出受伤、残废、牺牲的代价,而我国目前
还没有专门的法规来保护这些英雄和其家属应享有的权利,以至各地无从遵循,保护
措施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保护不力,善后处理出现各种令英雄尴尬的境况,使英雄流
血又流泪,也使后继者望而怯步。1995年5月, 有关部门开展了一次对于英雄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解放军、公安、武警一、二级英模和三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调查反馈的信息令人担忧。因为在605 名被调查对象中,有201名表明他们的生活水
平处于温饱线以下。〔3〕现在有些城市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政府有支持,民
间有捐款,对见义勇为者作一些善后处理,但保障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对见义勇为者
的制度化保障措施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打击邪恶气焰,具有物
质保障和精神支持的双重意义。(3)规范支持不力。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界定和约
束,全国各地每年有许多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确认。不少因见义勇为而致残者的生
活陷入了困境,一度被社会赞誉的勇士及家属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尴尬。
据透露,全国见义勇为基金会每月要接待全国各地为数不少的上访者,他们有的是自
身的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确认,有的是对有关部门发给的补助金额持有异义,有的则
是见义勇为者若干年后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挂靠公安部的民间
组织,基金会自身的作用毕竟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但
缺乏相应的行政、法律约束,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予理睬,极大制约了基金会作用的
发挥。加上资金有限,基金会所提供的补助、奖励金额最终还是救急救不了本。〔4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和拥戴的民族
是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这种英雄一阵子,痛苦一辈子,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境
况,全社会都有责任,不解决这一问题,见义勇为的英雄有后顾之忧,更多的人在遭
遇到危急情况时,会忘而怯步,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一个实际障碍。所以,对见义勇
为者的稳妥安置,不是一个一般的对伤残人的安置问题,而关系到是否鼓励广大社会
成员前往援救,是否能用正气压倒邪气的大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001.com/misc.php?xname=PPDDMV0&dname=I26T501&xpos=6&op=print

热点内容
公司法制信访科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0:27:26 浏览:228
国有企业违反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4-11-02 00:12:33 浏览:804
信息化管理房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0:11:50 浏览:421
销售群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0:04:21 浏览:725
新津法院 发布:2024-11-01 23:42:10 浏览:366
十月联考法律硕士录取比例 发布:2024-11-01 23:27:31 浏览:667
根据合同法租用规定 发布:2024-11-01 23:21:20 浏览:502
劳动法45周岁 发布:2024-11-01 22:25:55 浏览:868
公司行政规章制度的分类 发布:2024-11-01 21:53:40 浏览:727
饭店运行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21:51:19 浏览: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