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分析道德含义

分析道德含义

发布时间: 2022-05-20 00:49:16

A. 道德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1)分析道德含义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B. 道德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道德人物
刘绍安,男,生于1923年2月,汉族,中共党员,部队离休干部,现住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村。50多年来,刘绍安信守与战友达成的“生死之约”,无怨无悔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绎“一诺千金”的情义和诚信。
1951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地踏上践诺之路。
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秘密”才为人所知。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建设兵团升职的机遇,放弃了回老家工作,他忘不了牺牲战友的嘱托,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取得了母亲的谅解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张家。张家境况异常窘迫:一家四口人栖息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一人靠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三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张家父母有意将大女儿许配给刘绍安为妻。可他在山东老家已经有个“娃娃亲”杨凤英,为了能长期更好地照顾张家人,刘绍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耐心说服了杨凤英作为其妹另嫁他人。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六十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弟、妹妹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的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还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刘绍安感人的经历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新浪网等三十多家媒体报道。

C.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正确与否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在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道德的最本质的作用是用来维护群体以及个人的利益、权益最大化。

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为非正式公共机制,所谓非正式,既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是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D. “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德”的含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处】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趁火打劫哄抬物价的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遭到大家的谴责和唾骂。

【近义词】品格、品质、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4)分析道德含义扩展阅读

道德近义词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释】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出处】明·释今无《寿江若海》:“名誉高缙绅,品德洁清修。

名声好的官宦,注重修养和品质道德。

【例子】乔治·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宣称,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如果没有品德就无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们的自由权。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释】品性;性格。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物品的质量、规格等。

【出处】唐韩愈《画记》:“至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到了河阳,与几位客人一起讨论画作的质量和风格,因为出色大家都喜欢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处人、处事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切优秀品格的起点和终点。

E. 道德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F.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阶级性

它指阶级社会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和特征,可也要以和谐为目的。

4、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G. 道德的含义及其本质

道德一种来社会意识形态源,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一语,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H.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8)分析道德含义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I. 道德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J. 怎样理解道德的含义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热点内容
劳动法45周岁 发布:2024-11-01 22:25:55 浏览:868
公司行政规章制度的分类 发布:2024-11-01 21:53:40 浏览:727
饭店运行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21:51:19 浏览:475
三甲医院护理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19:18:27 浏览:719
云南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4-11-01 19:05:34 浏览:322
劳动法是良法还是善法 发布:2024-11-01 18:47:11 浏览:680
陕西三井律师 发布:2024-11-01 17:37:04 浏览:254
申请法律援助的范文 发布:2024-11-01 17:23:43 浏览:32
法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2024-11-01 17:15:20 浏览:413
人民法院网发公告 发布:2024-11-01 17:08:40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