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关键少数法治

关键少数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5-20 01:15:25

㈠ 如何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

“关键少数”要尽职守、勇担当。尽职守、勇担当是一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要有好状态、真本事、好形象。首先,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领导干部要忠于事业、勤于事业,不断进取、永不停歇,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把工作放到第一位,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干好。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当干部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如果不愿担责任,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责任,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责任,就不能当干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领导干部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挑得起重担子,啃得下“硬骨头”,使工作在难中求进、难中求成、难中创优。
“关键少数”要重实干、求实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直面问题抓落实。敢于正视落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敢于抓那些难抓的关键环节,善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把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要持之以恒抓落实。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久久为功。要深入基层抓落实。抓工作要到基层去、到工作一线去,依靠基层群众解决问题,抓好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具体细致抓落实。要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抓到点子上、紧要处,抓出成效来。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许多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之所以看不到、想不到、抓不到、解决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失之于“粗”,失之于“虚”,工作抓得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要协调一致抓落实。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不断克服工作中条块分割、互为壁垒的本位主义现象,不仅要当好主角,还要善做配角,主动协同、搞好配合,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关键少数”要敢创新、能出彩。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领导干部要敢于提出新思路,勇于解决新问题,善于总结新经验,工作有实效、能出彩。一要坚持质量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实现赶超,要更加重视发展质量的提升。工作中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真正沉下心来,集中持续用力,努力使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二要坚持效率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我们更加珍惜资源,组织开展各项工作都要尽量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做好统筹规划,防止铺张浪费。三要善于总结提高。总结是提高的过程,是工作出彩的过程。工作每告一段落,都要及时总结,在各自负责的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关键少数”要守纪律、讲规矩。“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守纪律、讲规矩是领导干部必须严守的政治底线,不讲规矩、不听招呼,特别是不讲政治规矩、不听组织招呼是领导干部最大的危险。一旦“关键少数”出问题,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守纪律、讲规矩最核心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中央、地方党委的决策上不打折扣、不搞选择、不搞变通。要扎紧制度笼子,强化管理监督,让“关键少数”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用严密监督防止“有权任性”,用严格治理杜绝“为官不为”。领导干部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强化组织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组织的决定,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自觉做讲规矩、听招呼的好干部,共同营造“堂堂正正做好官,踏踏实实干正事”的良好政治生态。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唯有“严”字当头、“实”字着力、“廉”字打底,才能把每一环节抓细抓牢,把每一步走好走实,让清风正气更加浩荡,让改革之势更加强劲,让文明法治更加彰显,让民生福祉更加丰厚。

㈡ 如何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当前,坚持“三严三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抓住一个关键,突出四个重点。
抓住一个关键。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领导干部作为党员干部队伍的“带头羊”,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取向。河南要实现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跨越,要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包括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只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状态”、“善作为”,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在全体党员干部形成强大示范效应,才能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才能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坚持思想建党。在思想建党上,一是要树立三个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否则,就会出现精神上的“溃坝”。二是在思想资源上我们比较注重使用三大精神,特别是焦裕禄精神,还要注重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如范仲淹,包拯。也要注重对许世友、彭雪枫等体现共产党人气节和精神的典型的挖掘。三是着力于提高干部的修养和境界。“内圣”才能“外王”。干部的思想境界提升了,干部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治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增强了,党性加强了,就能在思想上强大起来。
第二,坚持制度建党。制度建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本之策。要把“三严三实”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形成一种制度自觉和制度约束。一是要加强党建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研究,为从严治党提供智力支撑。二是要与依法治省相结合、相统一。三是要体现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第三,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现象比较突出,党内政治中也存在随意化平淡化庸俗化问题。所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弄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守纪律讲规矩上见实效。
第四,要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对污染河南政治生活的污染源,如潜规则、带病提拔等,要找准穴位,既治标又治本,既自律又他律,逐一加以破解,从而使我们的政治生态向好向上,向真向善向美,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和“政通人和”。

㈢ 建设法制社会更应侧重最大多数还是更应侧重关键少数

建设法治社会,更应侧重大多数人的医院,因为大多数人的医院决定了集体的利益,所以应该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依法行政需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合法性论证。

(3)关键少数法治扩展阅读:

特点:

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要实现法治,立法机关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就要依法执政。

㈣ 如何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人"进行制约监督

抓住“关键少数”,要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理念。现在在对党员干部监督上,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把防线设置在反对腐败上,认为只要党员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有些纪委只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忘记自己的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忽视了对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的日常监督。实践也证明,“破法”必先“破纪”,党员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往往是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也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规党纪的执行提前于国法,党员违纪违法就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双重惩罚。当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牢固树立纪律严于法律的观念,时刻铭记纪大于法、法大于权,彻底改变重法律轻纪律、重权力轻法律、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等旧思维。要坚持把依规治党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领域,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用党章等党内法规制度的标尺进行衡量和“审查”,多想一想“合不合法”、“依不依规”、“合不合程序”,切实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让依纪依法履责成为一种自觉。
抓住“关键少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依规治党的笼子扎得更紧。腐败的实质是权力滥用,依规治党的核心是依规治权。抓住“关键少数”,就要针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严不实”这个核心问题,建制度、立规矩,强化刚性执行。一要在清理规范原有党内法规的同时,坚持以有效管用为目标,重点完善、细化、创新常委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述责述廉、廉政谈话、作风检查、权力运行监控、“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把该立的立起来、该严的严起来、该细的细起来,做好党规党纪与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使之形成“可执行、可操作、可检查、可问责”的相互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二要严格按照法定权力和法定的议事程序办事,防止程序简化、决策随意、责任不明,避免决策过程失误,解决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问题,真正把依规决策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贯穿于领导活动始终。三要严格落实“签字背书”、社会评价、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等制度,坚决克服部门利益和特权思想,狠抓制度的执行与问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使党内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抓住“关键少数”,要把对同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成员和一把手的监督挺在前面。既然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赋予纪委对同级党委实施监督的权力和职能,纪检监察机关就必须责无旁贷,认真履责,勇于担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出台纪委监督同级党委和常委会成员工作制度,比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自觉接受纪委监督,积极支持、帮助同级纪委履行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应主动如实向同级纪委报告自身廉洁自律情况,自身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和履行“一岗双责”情况。另一方面,要明确纪委开展同级监督的职责任务。认真落实“两个为主”,依据党内监督的五项制度,对纪委如何实施对同级党委的监督作出具体规定,如扩大纪委对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的知情权,改变由于纪委情况不明,难以实施监督的状况;对纪委实施全程监督的程序、范围、要求予以明确,改变偏重事后监督,事前、事中监督比较薄弱的状况;给予纪委更大的监督权限,真正把爱护干部体现在严格的日常管理监督中。

㈤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完善全面依法治国领导体制:当前,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

同时,法治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

2、坚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合宪性审查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制度。要严格落实宪法规定,健全中国特色合宪性审查机制,确保违宪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和追究。

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坚决纠正和撤销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3、坚持以良法善治为基本取向,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步伐:只有依据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法治理国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美丽。善治是法治的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权利有保障、权力受制约、违法必追责、正义可预期、公平看得见的善治状态,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坚持把抓住“关键少数”作为重要方法,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守住底线,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真正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5)关键少数法治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㈥ 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应当从哪三个方面着手

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应当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三方面入手。

1、坚持党的领导

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法治素养的提高涉及法治观念的树立、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特征。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这项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将法治素养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党强大的组织力量、宣传力量,以更加有效的举措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必须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法律知识传授、法律心理塑造、法律信仰传递、法律实践引导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坚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重要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政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能够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作用,从而带动全社会公民法治素养的提高。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意义: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诉求日益增强,但法治素养的总体状况距离建设法治中国的现实要求还有差距,切实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其法治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

而且关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诉求日益增强,但法治素养的总体状况距离建设法治中国的现实要求还有差距。

因此,切实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㈦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地位各是什么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 依法治国目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依法治国主体:广大人民

  • 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 依法治国前提:有法可依

  • 依法治国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 依法治国关键:执法必严

  •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要求。

依法治国”,即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十八大以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本质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事关党执政兴国的全局性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核心在于党的领导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政治保证要坚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就是在不折不扣贯彻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使依法治国造福人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与改革

★改革要于法有据

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坚持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提高立法质量

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推进科学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立法要从大局出发

各有关方面都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不要囿于自己那些所谓利益,更不要因此对立法工作形成干扰。要想明白,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

★依靠法治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要依法用权

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程序进行决策,做到总揽不包揽、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党纪国法不可违

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要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中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

★以权压法要改变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

★善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817/c64094-28641570.html

㈧ 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抓住什么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

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应当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

㈨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如下: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

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热点内容
电大经济法概论第三次形成考核 发布:2024-12-25 02:04:52 浏览: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事业单位解聘 发布:2024-12-25 01:59:05 浏览:794
律师个人法律服务宣传 发布:2024-12-25 01:59:04 浏览:391
2018刑法分则 发布:2024-12-25 01:53:56 浏览:148
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法律知识的渗透和教育 发布:2024-12-25 01:23:21 浏览:369
马力律师 发布:2024-12-25 01:11:13 浏览:372
美女律师日本电影 发布:2024-12-25 00:23:00 浏览:454
201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 发布:2024-12-24 23:51:17 浏览:981
论述合同法的四个风险 发布:2024-12-24 23:34:54 浏览:252
政治委员条例 发布:2024-12-24 23:27:41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