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我国属人法连接点立法模式的选择

我国属人法连接点立法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 2022-05-20 05:17:38

㈠ 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文章摘要: 无论从各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从我国目前国际私法立法的现状来看,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都应该选择法典形式。对其体系结构的选择应该采取总分结构,总则主要是关于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规定,分则不仅包括法律适用规则,也应包括国际民事程序方面的规则。
文章关键词: 国际私法 立法模式 立法结构
文章快照: 要术语的解释、引用和涉及具体的法律条文附录、因生效而被废除的相同或相似立法的具体条文、国际条约的保留、时效的适用等内容。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设计我国未来国际私法法典可采取总分的结构形式。但是,我们对于总则部分必须区别统领整个国际私法制度的总则和统领法律适用的总则,分别进行规定;对于分则采用两个部分并行规定的方式,即先规定法律适用的内容,然后再规定国际民事诉讼的内容,不采取我国《示范法》将管辖权和司法协助分开规定的结构。应该说,《示范法》的结构在我国没有理论的支撑。在我国国际私法的学理上,从来就没有将管辖权的内容置于法律适用的前面,况且将诉讼部分分为两处规定,即前面规定管辖权,后面规定司法协助,这样规定会将诉讼中的例如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期间和诉讼保全等内容遗漏。我们将管辖权和司法协助等程序内容合并规定在法律适用之后,不仅可以解决立法的遗漏问题,而且这种做法具有理论上的支撑,从我国目前的国际私法经典教科书来看,也都是将它们放在一起论述的。例如,韩德培主编的《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编规定了国际民事诉讼法,包括概述、管辖权、送达、取证、期间、保全、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国际司法协助等内容,第5编规定了国际商事仲裁;】29李双元等著的《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编规定了国际民事程序法,包括国际民事诉讼和国际商事仲裁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又包括概述、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国家豁免、外交豁免和国际组织豁免、国际民事管辖权、平行诉讼与不方便法院原则、期间与诉讼时效、财产保全、海事强制令与证据、国际司法协助、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内容;黄进主编的《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却将所有解决争议方法放在一编中,即第4编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肖永平在其《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中将程序问题放在全书的最后几章,即第18章国际民事管辖权、第19章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第20章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第21章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第22章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第23章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最后,增加国际商事关系和国际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内容,其中,国际商事关系包括国际代理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票据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运输关系、国际保理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信托关系等内容;海事关系包括船舶国籍的确定、船舶所有权、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海事责任赔偿限制、海事契约、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等内容。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对我国未来国际私法法典的结构作出了如下设计:④序言(主要规定国际私法立法目的和宗旨等内容)。第1编,法律适用。包括第1章,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第2章,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包括第1节,民事主体;第2节,物权;第3节,知识产权;第4节,债权(包括第1分节,合同,第2分节,侵权,第3分节,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第5节,婚姻家庭;第6节,继承。第3章,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包括第1节,国际代理;第2节,国际保理;第3节,国际破产;第4节,国际信托;第5节,国际服务贸易;第6节,国际运输;第7节,国际投资;第8节,国际票据;第9节,国际金融。第4章,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2编,国际民商事程序。包括第l章,一般规定;第2章,管辖权;第3章,司法协助;第4章,国际仲裁。附则。④这只是笔者对我国国际私法未来的法典结构作的粗线条设计,对每一部分条文的具体安排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另撰文进行具体说明。参见徐伟功:《中国国际私法典体系结构初探》,《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130

相关文章:
[1] 论弱者权益保护之冲突法视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论当代国际关系对国际私法的影响与作用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柔性宪法下国际私法的重大变革——英国国际私法之宪法解读及启示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欧洲公共秩序的独立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从比较法的角度论欧洲法律选择方法的新发展 《江淮法治》2009年04期
[6] 试论我国国际私法的健全与完善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比较法视野下的国际私法渊源——兼论一般国际惯例不是国际私法的渊源 《时代法学》2009年02期
[8] 传统国际私法与现代国际私法论略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论“直接适用的法”——以立法与司法实践为视角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我国国际私法领域采用判例制度可行性探究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㈡ 属人法的适用范围

你说的是法学里的属人原则吧 在我国刑法中适用属人原则,属人原则指以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比如说,中国公民,无论是在何处(世界范围)触犯中国的刑法,都适用中国的刑法(也不管该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触犯行为发生地的刑法)

㈢ 各种冲突规范,根据系属中连接点的数量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不同国家的冲突规范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可从国际私法冲突规范系属中找出某些共同原则的反映。这些原则是许多世纪以来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经验交流的结果,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固定起来,形成了国际私法中的系属公式。所谓系属公式,就是把一些解决法律冲突的原则公式化而成为固定的系属,使它适合于解决同类性质法律关系的冲突问题。 现简单介绍六种最常用的系属公式。 一、属人法:属人法是指以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习惯属所作为连结点的系属公式。这种系属公式所指引的准据法,一般用来解决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法律冲突问题。 属人法又可分为两类:1。当事人的本国法,即当事人国籍所属国家的法律。如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兰、希腊、日本、墨西哥、古巴、埃及、叙利亚、苏联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都采用当事人的本国法。例如,苏联民法纲要第123条第1项规范:“外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由他的国籍国的法律规定……”。2。当事人的住所地法,即适用当事人在其领土上具有水久住所的那一国的法律。

㈣ 什么是属人法什么又是属地法

葵花,似乎你没点到题意上。
他的问题实际是冲突法中的理论问题,属人法,例如:国籍国法。属地法,例如:行为地法、物之所在地法。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国规定,在确认婚姻是否有效时,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又如:某国规定,确认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时,适用当事人的国籍国法。

㈤ 求自然人属人法

根据自然人的国籍确定案件适用的准据法为自然人属人法。特点:1.自然人的国籍通常容易查询。有利于快速确定准据法 2.会出现一个自然人有双重国籍或者无国籍的情况, 3.有利于保护本国居民。

㈥ 我国将什么作为法人属人法

法律分析:许多国家主张以法人的住所地法作为法人的属人法。因此,在这些国家处理国际民商事案件时,如需要适用法人的属人法,就应适用法人的住所地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㈦ 什么叫属人法

属人法是指与民事关系主体有关的国家的法律。它是经常被用来解决人的身份、能力(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婚姻、亲属、和继承权等领域的法律冲突的一项原则。由于各国对属人法连结点分别理解为住所或国籍,故属人法有住所地法和本国法之分。(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本国法,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住所地法)一些国际公约多采用惯常居所地法,而法人的属人法多采用国籍国法。

属人法、源于拉丁文,其本身有“隶属于人的法律”的含义;属人法基础于法律的属人效力,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成为法律发生域外效力的重要源泉;属人法基本上是一个国际私法理论界为便于分析和总结而出现的词汇,各国在立法中通常不使用“属人法”;属人法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指“以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等作为连接点确定的法律”,即“本国法”和“住所地法”均可理解为属人法;属人法是国际私法中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系属公式, 且其运用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


(7)我国属人法连接点立法模式的选择扩展阅读:

就合流而言,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上开始向住所地法主义靠拢,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例如,传统上瑞士一直以本国法支配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而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规定: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适用其住所地法律; 又如,法国是本国法主义的始作俑者,但近年来明显增加了住所在与人身、家庭相关法律关系适用中的份量;

再如,我国是以本国法主义为传统的国家,但这一传统现在已是十分的模糊,在考虑与人身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时,住所已然与国籍平分秋色,且有继续加强的趋势。 故现在再以本国法主义来说明大陆法系国家理解属人法的特色,已不妥当;不排除个别国家依然坚持着这一特色,如意大利, 但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已开始向住所地法主义靠拢,表现出住所与国籍并重,甚至以住所为主的趋向。

㈧ 国际私法确定自然人属人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国籍原则为属人法连接点
1851年,孟西尼发表的演讲《国籍乃国际法的基础》使得国籍原则作为属人法连接点最终确定。根据孟西尼的观点,将国籍原则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原因如下:
(1) 拥有同一国籍的人们,在语言、文化,社会性、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适用其本国法律是适合的。
(2) 外国人无论在何处居住,适用其本国法总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合法利益
(3) 孟西尼的国籍学说蕴含着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哲学观:在所有国家的外国人,应不加区别地从这个原则中受益。按照这种学说,每一个法律体系包含着两种规则:一种是为个人利益设立的,另外一种是为公共秩序设立的。前者适用于拥有本国国籍的人,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后者具有属地效力,仅约束在领域里内的本国人和外国人,无域外效力。孟西尼学说将公共政策视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之一 ,而不是国际私法原则的例外。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早期制定的一系列公约对国籍原则被世界采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893 年,孟西尼的荷兰好友阿瑟游说荷兰政府号召和组织一次在海牙的国际法律编纂会议。这次会议被称为第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会议的目标是统一冲突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在属人法、家庭法、继承法以及国际民事诉讼法规则方面建立统一的冲突法规则。会议在几年时间 1896 -1905 内召开多次,制订了六个重要的多边公约,在亲属法方面的五个公约均采纳了国籍原则。
当然,国籍原则适用也有例外:(1)当事人意思自治;(2)公共秩序保留;(3)当事人国籍冲突。在这三种情形下 , 应以住所地法代替国籍国法。

(二) 以住所为属人法的连接点
1、国籍原则衰落
国籍原则虽在许多国家的立法中获得认可,但自它诞生之时起,就欠缺足够的法理依据。孟西尼提出国籍学说是出于政治需要。从逻辑和历史上来看,国籍原则起源于政治,并不适宜处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在冲突诉讼中的个人关系。因为那些关系本质上是经济或社会的,从性质上是集中于住所。用政治概念解决私法关系,很难说是明智之举。这种矛盾,在海牙公约瓦解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并给国籍原则的倡议者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此外,国籍原则的适用促使公共秩序概念过度扩张,即,法院经常以“公共秩序保留”为由,拒绝依国籍原则指向的外国法,而去适用法院地法。而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许多情况下,国籍原则不符合属人法的核心目标,毕竟对于一个长期定居在国外的人,仍然适用其本国法律是不恰当的。
因此,国籍原则逐渐衰落,住所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开始被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纳。
2、英美采纳住所作为连接点的原因
(1)二战以后,各国交流,合作频繁,往往使得一个人生活的中心地往往不在其国籍国而在其他国家;此外,战争也导致人口的流动与迁移,这使国籍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得到认可。
(2)英美法系一直以来有住所地主义的传统。
(3)英美法系国家多为联邦制,多法域并存于一国,这也决定了它们的法律不可能采纳仅能存活于单一制下的国籍原则。

(三)以惯常居所为属人法的连接点
1、“惯常居所”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的原因
(1)“住所”外延过于宽泛。
自罗马法以来,住所就被认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主观上的久居意思和客观上的久居事实,此思想一直为英美法系国家继承。然而,由于主观上的判断显然又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即住所概念外延过于宽泛,不同法系,甚至相同法系下不同国家,对住所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因此,英美法系国家在大陆法系国家让步住所地法原则优先的情况下,也同意放宽住所的条件。具体讲,就是弱化惯常居所的主观判断性,而仅以当事人是否“惯常的”、“实际的”客观居住事实作为判断标准。
(2)“惯常居所”是对“国籍”和“住所”矛盾之调和。
在许多立法中,也常常将“惯常居所”作为“国籍”和“住所”的一个中间概念来对待,一方面不对惯常居所做统一性的定义,另一方面将惯常居所的判断结合国籍或居住年限进行,从而形成目前以惯常居所地法原则为主,本国法原则和住所地法原则为辅的综合确定属人法的局面。 2、“惯常居所”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惯常居所(Habitual Residence)于 1902 年首次在国际公约中出现 ,过了50 多年才被广泛认知和接受。1955 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订的《关于解决本国法与住所地法冲突的公约》第1 条规定:“如果当事人的住所地国规定适用当事人本国法,而其本国规定适用住所地法时,凡缔约国均应适用住所地国的内国法规定。”该条以住所为连结因素来调和本国法与住所地法的冲突。另外该公约将住所概念简化,它的第5 条规定住所是指“某人惯常居住的处所,但以其住所并不取决于他人的住所或机关的所在地为限。” 此处的住所 ,实质上就是“惯常居所”。虽然该公约因为缔约国过少至今仍未生效,但它在解决属人法冲突问题上的开创意义不可小觑。
又如:海牙国际私法会议1988年制定的《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将惯常居所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结合来确定惯常居所地法,该公约第3条规定:“只要死者死亡时是其国民或者在该国的惯常居所至少已满 5年,其遗产继承适用死者死亡时的惯常居所地的法律。”
其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婚姻家庭、扶养监护关系的公约,都大量采用惯常居所作为连结因素。如1956年《儿童扶养义务法律适用公约》、1961 年《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公约》、1970 年《关于承认离婚与司法别居的公约》、1973 年《关于扶养义务法律适用的海牙公约》等 , 都采用了惯常居所的概念。
虽然海牙公约如此青睐惯常居所这一概念,但从未对它未作出一个明晰的定义。原因在于公约起草者认为这是一个事实概念,与住所相对,后者是一个法律概念。在第七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委员会主席称:“惯常居所是一个事实概念,不需与任何一个特定的法律体系相联系。”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未对惯常居所作出定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使该概念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之间尽量减少歧义,避免为各国法律制度所不容。
受此影响,各国立法和实践也多以惯常居所地逐步取代国籍或住所,从而使属人法的连结点趋向灵活。但也正因为此,各国在惯常居所概念上又面临新的冲突, 有的国家用“可评估期间”作为判断标准,且该期间或长或短而呈现差异;有的国家则以“特殊目的”,例如公共政策或税收等作为判断标准,因而也会造成惯常居所地法适用上的取舍难度。在此前提下,有理论并有实践为证,主张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以解决此类冲突。
其实,最密切联系原则早已作为解决国籍或住所冲突的解决方法存在,例如 1946 年《希腊民法典》第 31 条规定:“如果一个人兼有几个外国国籍,就适用与之有最密切关系的那个国家的法律。”此外,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项法律适用原则也扩及到属人事项中来,例如《日本法例》第14—16 条规定,“有关婚姻效力、夫妻财产制等事项, 适用配偶双方的惯常居所地的法律, 如果没有共同的惯常居所,则适用与夫妻双方有最密切联系的地方的法律”;又如:1988 年海牙《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也吸纳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涉外继承的法律选择方法。
由此可见, 当今属人法的发展趋势是:以灵活的惯常居所地法为主, 本国法、住所地法或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的多元化选择模式。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㈨ 我国国际私法目前主要采取的立法方式是什么

我国目前主要采取专篇专章的立法模式,同时在某些方面采取分散的立法模式。

热点内容
劳动法45周岁 发布:2024-11-01 22:25:55 浏览:868
公司行政规章制度的分类 发布:2024-11-01 21:53:40 浏览:727
饭店运行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21:51:19 浏览:475
三甲医院护理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19:18:27 浏览:719
云南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4-11-01 19:05:34 浏览:322
劳动法是良法还是善法 发布:2024-11-01 18:47:11 浏览:680
陕西三井律师 发布:2024-11-01 17:37:04 浏览:254
申请法律援助的范文 发布:2024-11-01 17:23:43 浏览:32
法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2024-11-01 17:15:20 浏览:413
人民法院网发公告 发布:2024-11-01 17:08:40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