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出生入死

道德经出生入死

发布时间: 2022-05-20 13:23:09

『壹』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这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属于长春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这一类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翻译为: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属于长春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这一类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这后一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

曾听说过,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下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1)道德经出生入死扩展阅读:

这句话的引申意思: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类寿命的自然现象而言,即属于长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属于中等寿命的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应不包括天灾人祸死亡的)因“动之死地”,即不懂得养生之道而缩短了十分之三。

按照这一说法来衡量世界人口的寿命,现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约为七十岁,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养生之道,那么,在当今生活条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应为100岁左右。老子的寿命一说是160多岁,一说是200多岁。但不管哪一说,都向世人证实了养生之道的科学性。

『贰』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这句话,讲的正是道教的真人。就像佛教里讲的修行达到阿罗汉或大菩萨层次,就没有分段生死了。当然不会被虎狼兵刀伤害。
从理来讲,这个“以其无死地”,其实是讲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佛性。

『叁』 出生入死的解释

出生入死,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 shēng rù sǐ,意思是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

『肆』 《道德经》这本书,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这个是道家思想对于有关生死命题的根本,认为生命是重于一切的,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舍身取义”。但是,这并不是贪生怕死!第十三章的“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表明只有爱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没什么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第五十章里写到。生,就是已经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这是自然的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有兴趣,可以多读读庄子,庄子对于生死的论述更加的详细。

5,别作死,顺势而为,干你该干的。道家思想,阴阳调和,曲则全,枉则直……他所倡导的“出世”“入世”是随即应变的切换,而不是被人误解的“避祸”,“怕死”。你依着道而行,审时度势而为,这样可以一切太平,“强梁者不得好死”“勇于敢则杀”,干你该干的,别作,死亡不会去找你,只是你自己不要找死而已。

『伍』 《道德经》里有四个字“出生入死”含义是: A: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 B:胆大

《道德经》里有四个字“出生入死”含义是(A)
A: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
B

『陆』 世人常说《道德经》,关于这本书你知道多少

人内心的欲望是一个人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像一个婴儿,在饿了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想拿东西的时候也会伸手一样。随着人成长到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内心的欲望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和压力,都是源自于人们内心的欲望,人想要获得的东西多了,才会更加努力地争取。

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差不多均等的,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人的正在赶往死亡的路上。一个婴儿在叫我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一天天的成长,同时也是在一天天的接近死亡的过程,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出生入死的意思。

『柒』 《道德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如下: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释义: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典故: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欣赏: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捌』 道德经里有四个字出生入死是什么含义

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出自先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经》)。词语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现,原文意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语),也就是从生到死。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冒着生命危险”的意思。

『玖』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拾』 道德经里面有句话出什么入什么

道德经有一篇抄讲到:
出生入死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不知题主要的是不是这句,如果不是便不是出自道德经里面的内容了。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国学大师李-冠-论曾说过《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热点内容
销售口头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2-26 02:54:57 浏览:217
超法规适用 发布:2024-12-26 02:54:10 浏览:406
处置未分割遗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6 02:17:02 浏览:526
日结工受法律和劳动法保护吗 发布:2024-12-26 02:15:41 浏览:769
琉璃中刑法 发布:2024-12-26 02:15:35 浏览:259
交通法规简介中学生 发布:2024-12-26 02:06:29 浏览:828
部队婚姻法上户口 发布:2024-12-26 01:35:56 浏览:882
民法上的民事权利有 发布:2024-12-26 01:21:35 浏览:52
挂靠不给注册章有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4-12-26 01:10:09 浏览:573
司法姜明 发布:2024-12-26 01:09:24 浏览: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