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纪德违背道德的人

纪德违背道德的人

发布时间: 2022-05-20 16:15:18

A. 《违背道德的人》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违背道德的人》([法] 安德烈·纪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3rtedS9nn1KKi8z61DY64Q

提取码:woey

书名:违背道德的人

作者:[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马振骋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5

页数:155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米歇尔屈服于自己无法抑制的思想与欲望,他顺从所有人的意愿和自己的欲望,他看到小男孩偷剪刀却纵容着;他极力地听从夏尔的建议,甚至不顾一切辞退佃农把庄园交给他管理;他顺从另外一群男孩,和他们一起捕猎,却忘了自己本身是庄园主,应该禁止捕猎,惩罚捕猎者……而其妻子玛塞琳在米歇尔自我标榜的新生活的拖累下,既得不到爱情,也成不了母亲,最终在抑郁中撒手人寰。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浪子归来》;散文主要有《人间食粮》、《新食粮》;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游记主要有《苏联归本》、《漫游土耳其》;戏剧主要有《萨乌尔》、《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此外还有大量文论和日记。

B. 背德者 窄门怎么样

纪德的作品在1947年,“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1951年2月19日去世,次年天主教就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背德者》和其后的《窄门》等,都在思考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是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是人性的本源,违背了道德将受到外界甚至内心的谴责,而违背了自己的心却使生存的意义出现了危机,对生命的崇高产生怀疑,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就如纪德自己所说:“人长出牙齿,能咬食咀嚼了,就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寻求食粮。勇敢点啊,赤条条地挺立起来,你只需要自身的汁液的冲腾和阳光的召唤,就能挺立的生长”。可见,纪德支持后者,追求人性单纯快乐,拒绝一切扼杀快乐的伦理道德。当然,他的观点我不是完全的赞同,世界如果变成一个享乐主义的世界,而拒绝一切道德,那人也将失去人的“高等动物”的美誉,但书确实也很好看,李玉民翻译也不错,挺上口而不失法国文学的特点。这对我来说也算是指向矛盾的吧.....

C. 怎么翻译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这句话好

“要知道如何释放自己是艰巨的是要知道做什么的自由”

D. 纪德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法国南方的清教徒,法学教授,母亲出身于法国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资产阶级家庭。他10岁丧父,生活在清教徒的家庭气氛中,受到宗教热忱的鼓舞。20岁时认识保尔·瓦莱里,两人成为终生好友。他最初在象征派文艺刊物《海神的号角》和《桑佗儿》发表文章。1909年他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它对现代法国文学有过很大的影响。

纪德早期的作品象征意义极浓。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旧译《地上食粮》),是他第1部重要的作品。1893年去阿尔及利亚旅游,身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家庭清教徒传统决裂。他在《人间食粮》1927年重版的序言中写道:“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文学界有一股非常强烈的造作和封闭的气息;我觉得迫切需要使文学重新接触大地,赤着脚随便踩在地上。”他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强调对自然和人生的强烈感受,作为精神养料,培育自我。

纪德自称他的作品是孪生的,几部作品是同时构思而成。一部作品往往表达两个互相矛盾的真理,而用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之统一。他的3部作品《蔑视道德的人》(1902)一方面歌颂人生的欢乐,一面指出以官能为基础的道德准则,最终陷入利已行列;《窄门》(1909)女主角信守清教徒,最终酿成悲剧;《田间交响乐》(1917)一个牧师收养一个瞎女子,并爱上这女子的故事。纪德作品风格明净精纯,具有古典主义作品的完美形式,心理刻画入微,揭露人物的灵魂深处,用笔细腻而不失分寸。

1914年出版的《梵蒂冈的地窖》,主角拉夫卡谛奥在罗马-那不勒斯快车上无故将一个乘客推出车厢摔死,这种“没有动机的行为”迎合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精神混乱和青年们厌弃因袭生活、摈弃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风尚、强调个人绝对自由的倾向。

1925年,纪德的小说《伪币犯》出版。他以前的作品或称傻剧,或称故事,只有这部作品称作小说。“伪币犯”有两重意义:一是制造假币的人;另一种是指那些虚有其名的作家。纪德以前写的小说只涉及道德、心理、美学或其他问题,但是他要《伪币犯》成为许多问题大叉的路口——许多问题相遇的地点。这部作品以主角小说家爱德华作为中心,读者通过爱德华了解一些人物的相互关系。故事没有开端,没有结局,人物的来踪去迹也没有交代,直到小说结束,一切都在继续发展中。

纪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救护伤兵的工作。1925~1926年,他去非洲考察,带回大量材料,发表了《刚果之行》(1927)和《从乍得归来》(1928),揭发殖民主义者对当地人民的残酷剥削。1932年他参加了国际反法西斯运功,同国际反法西斯和反对战争大会的代表们一道到柏林向希特勒递交抗议书。他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不久他到苏联访问之后,发表了《从苏联归来》(1936)和《从苏联归来的修订》(1937),对苏联进行批评。

纪德几卷文学评论集《借题发挥集》(1903)、《新借题集》(1911)、《偶感集》(1924)、《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对当代文学、道德、美学、文化等问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颂扬波德莱尔、马拉梅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和主张,推崇尼采热烈向往人生的学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作品,同时反对巴雷斯和莫拉斯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纪德的《日记》(1889~1948)对于认识20世纪法国和西方文学、艺术,以及纪德思想及其创作道路,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1946年纪德发表的《忒修斯》,是他创作和思想的总结。希腊阿提卡国王子忒修斯在外面扫除了一切害人的盗匪和恶魔之后,归来建立了世界名城西方文明的策源地雅典。

纪德于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51年2月19日于巴黎逝世。

E. 背德者的作品赏析

对于该小说的主题应该作何理解,不少评论文章认为“背德者”应理解作“不道德的人”。如“《背德者》中的米歇尔在发现了感官享受和欲望之后走向彻底摧毁信仰、违背道德的深渊。”不少研究者认为纪德对小说主人公是持批判的态度,小说主人公有恋童癖和同性恋的倾向,而且对重病卧床的妻子不管不问,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不说小说主人公对妻子的冷漠,仅是同性恋的行为,就是违背传统社会道德的,因此小说主人公是无德之人,是背德之人。对小说主题作这样的解读,正如作者所预料的那样,“即使少数几个人对米歇尔的这段经历感兴趣,也无非是疾恶如仇,要大义凛然地谴责他。”
将“背德者”作“无德之人”或“背德之人”之义解,实际上只是看到了表象。“背德者”深层含义应该理解为“背叛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人”,其实作者是对小说主人公抱有同情和理解态度的,正如不少研究者所认为的,该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米歇尔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纪德。
纪德在小说前言里写道:“这种义愤,似乎是违背我的意志而产生的,而且来自米歇尔及我本人。”本书既不是起诉状,也不是辩护词。因此,小说的主题应理解为:突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向人的自然天性回归。
“我”与玛丝琳的婚姻实际上成了“我”追求自由的束缚,传统道德观念要求“我”维持现有的婚姻状况,对玛丝琳忠诚,甚至要伪装出爱她的样子。但是面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和病榻上的玛丝琳,“我”还是顺应天性选择了前者。玛丝琳最后死去了,“我”也由此获得了自由,不再需要履行忠诚的义务。玛丝琳的最后死去标志着作者突破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而向着人的自然天性回归的强烈意愿。
《背德者》反映了纪德对突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和向人的自然天性回归的愿望,这可能是一个很早就压抑在纪德内心深处的渴望,因为现实中的纪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清教徒的家庭里,母亲及母亲的女伴们都是清心寡欲的,纪德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受到极其严格的管教。但是纪德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愿望是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中供人们观赏而已。 小说《背德者》构思极为巧妙,对于作家思想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就是文本主体中所写的两次北非之旅。这两次旅行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第一次旅行时,男主人公米歇尔病了,作为妻子的玛丝琳对他关怀备至,极尽做妻子的责任。她时常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保佑米歇尔。玛丝琳恪尽妇道,是传统道德的守护人。第二次旅行是在玛丝琳重病之后。一开始米歇尔对玛丝琳的守护是周到细微的,但一发现对玛丝琳的守护是对自己的束缚时,米歇尔的身心就不能再平静了。在玛丝琳需要静心疗养、好好休息的时候,他却日夜兼程奔往坎塔拉。到坎塔拉后米歇尔干了什么呢?虽然他一方面在照看重病的玛丝琳,但心思却转到寻找第一次在坎塔拉认识的那些孩子去了。米歇尔发现当初的那些孩子,如阿舒尔、萨代克、阿吉布、布巴削等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后,失望极了。他感叹道:“这就是生活得杰作啊!我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来看他们的,心中真是抑制不住忧伤。”当初爱恋的孩童变丑了、变愚昧了,米歇尔的忧伤何其沉重啊!而当莫克蒂尔“并没有变化”、“他的矫健与英俊达到了完美程度”时,他是快乐的。在玛丝琳病逝前的那个晚上,米歇尔跟着莫克蒂尔去了图古尔特城,进入一家摩尔咖啡馆,与莫克蒂尔的情妇厮混在了一起。米歇尔追求的不是平静的幸福,而是声色享乐、放纵欲望。他的忧伤不为病重的玛丝琳而为那些变化了的他曾经爱恋的孩童,这是多么的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性。
两次北非之旅,两个不同的结果:追求享乐、放纵情欲的米歇尔活着,而信仰上帝的玛丝琳永葬在了坎塔拉的一座私人花园的树阴下。
《背德者》的反向对称结构清晰地展现出男主人公米歇尔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非道德主义于一身。他的思想意识里面没有“他者”,只有“自我”。米歇尔的言行都是以满足自身为出发点、为目的的,他认为有了欲望就应该去追逐欢乐。在他放任自我,消除自身所受道德和教育影响的追逐健康的过程中,他所抛弃的道德如山般压向他的妻子玛丝琳,越压越重,最终使她在重压下致死。而那些出现在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妻子玛丝琳,路途中出现过的孩童、农民,还是在巴黎居所中出现的各种朋友,更或是自己农庄的老护院以及他的孩子们,对于米歇尔来说都只是“他者”。这些“他者”对于米歇尔来说就像是非洲的白石子,他先把白石子都放在阴凉处让它们变凉,然后将一颗凉意十足的石子放在手心里让自己镇静、舒适,等到手中的石子凉意散去时再换上另外一颗凉石子,一颗一颗换下去,目的始终是让自己舒服,让自己成为被欢愉惬意包裹的对象,而那些换下去的石子仿佛一颗颗弃子,对他来说无所谓。这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并没有能够让米歇尔得到解脱,他并没有在这种非道德主义中获得他想要的幸福。用纪德自己的的话说就是“得到了寻觅的自由,却无处可用。”

F. 背德者的介绍

链接:https://pan..com/s/1i8klYv-mgHzGxM5Rjm5lbw

提取码:e9re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米歇尔一出生便不断被涂上层层文明的“脂粉”,他从小受到严苛的宗教教育,为人严肃古板、不懂生活、没有情趣,只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他的青年时代。后来,米歇尔奉父命娶了贤淑温柔的妻子玛丝琳,但他并不爱她。婚后,他们到非洲度蜜月,正赶上他大病一场,经过妻子悉心照顾,他的身体很快恢复。在那里,他在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大自然之中、恢复强壮肌体的同时,精神也日渐堕落。他一改过去的生活方式,无视任何道德,喜欢上同性恋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妻子很担心、很忧愁,不久便病倒了,然而这位背德丈夫却不顾妻子的病情,放荡行为毫无收敛,最终妻子病重而死。

G. 谁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违背道德的人》全本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资源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违背道德的人-A.纪德-.mobi

链接:https://pan..com/s/1U74F5_6D9OTPMBTixbftSw

提取码:p7a2

H. 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有哪些

1901年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

1915年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

1919年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1年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

1936年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

1944年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6年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英国作家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瑞典作家拉格尔克维斯特因小说《刽子手》、诗《在信仰的地位上》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因小说《给麻疯病人的亲吻》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英国首相丘吉尔因艺术性历史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小说《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因写了恢复冰岛古代史诗的艺术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因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法国作家加缪因小说《陌生人》、《鼠设》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克因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领奖。

1959年
意大利作家夸西莫多因诗《水与土》、《日复一日》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法国科学家佩斯因诗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当代场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南斯拉夫作家安德利奇因历史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因小说《愤怒的葡萄》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
希腊作家塞菲里斯因诗集《航海日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法国作家萨特因作品“思想丰富,充满…探求真理的精神”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了该奖。

1965年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说《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因“深刻而具有特色的叙事艺术”、瑞典作家萨克斯因作品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的命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因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小说《雪国》、《古都》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法国作家贝克特因在荒诞派戏剧中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了该奖。

1970年

1971年
智利作家聂鲁达因诗歌《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
德国作家伯尔因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澳大利亚作家怀特因小说《暴风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
瑞典作家约翰松因小说《克里隆三部曲》、瑞典作家马丁松因“其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了整个世界”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
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因其“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阐明了人的价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
美国作家贝洛因小说《洪堡的礼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7年
西班牙作家亚莱克桑德雷因诗集《毁灭或实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8年
美国作家辛格因其“充满***的叙事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9年
希腊作家埃利蒂斯因长篇叙事诗《俊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美国作家米洛什因小说《篡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英国作家康内蒂因作品“视野宽阔,思想丰收富,创造性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萨斯因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英国作家戈尔丁因“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塞费尔特因小说《孤岛上的音乐会》、《瘟疫纵队》、《莫扎特在布拉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法国作家西蒙因小说《佛兰德公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年
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

1988年
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

1991年
纳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
德列克·沃尔科特(特里尼达)

1993年
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4年
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
显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年
维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年
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年
君特·格拉斯(德国)

2000年
法籍华人高行健因两部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获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英]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

2003年
南非小说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

2004年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2005年
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

2006年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新生活》

I. 纪德的《背德者 窄门》主要讲了什么

《背德者》宣扬了纪德所主张的一种背德主义,即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胆藐视一切既定的道德观念,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尽情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在艺术上,小说打破了19世纪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法国古典文学的完美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为传统的小说模式重铸了新典范。1947年,纪德因《背德者》等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热点内容
南京理工大学法律硕士分数 发布:2024-12-27 03:01:23 浏览:32
淘宝买家掉包不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7 02:24:31 浏览:289
三国司法 发布:2024-12-27 02:19:29 浏览:680
笔迹鉴定复印件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7 02:17:49 浏览:157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案例教程 发布:2024-12-27 00:24:58 浏览:459
经济法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4-12-27 00:00:18 浏览:832
佛法治愈癌症晚期病例 发布:2024-12-26 23:19:22 浏览:469
民法典想法 发布:2024-12-26 23:17:47 浏览:89
合同法解释二26条 发布:2024-12-26 23:02:32 浏览:451
流浪人员法律援助 发布:2024-12-26 22:18:05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