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博士抄袭

法学博士抄袭

发布时间: 2022-05-21 01:25:23

① 2022年港中文知识产权法学博士PhD录取结束了吗

博士录取名单已经公示。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校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要求,我单位将使用软件对2022年拟录取研究生(含硕博)提供的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进行查重检测,请以上同学将报名登记表中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PDF版本3月30日前发送到[email protected]。命名:“2022年博士拟录取+姓名+学术成果查重”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拟录取资格,经审核鉴定为抄袭或严重学术不端者不予录取。

② 宋祖德的毕业论文会不会抄袭

宋祖德
江苏省靖江市

学历: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农学博士,美国科技大学法学博士
个人作品:电视剧《谁是最爱你的人》、《单人房双人床》、《玻璃爱情》。
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笑里逃生》、《天堂的眼睛》、《杨德财征婚》、《心安河的琴声》、《我不是女生》
当代青年发明家,拥有十项国家专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家、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17岁开始研究诗词,尤其擅长散文诗;青年学者,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机械设计、渔业资源、文化产业、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诗学;文化产业理论家、实践家;著名影视艺术家、著名导演、出品人;同时还是位医学家,出版医学专著2本。
现为全国青联委员,广州市政协常委,广东中小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杰人会香港名誉会长。

③ 为什么现在很多论文都存在缺失实例的现象

那种按照教科书式体例撰写的法学论文,其最大的弊病在于“有论域而无论题”,亦即只是选定了一个研究领域、对象或范围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和叙述,却没有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论题贯穿全文始终并加以论证。教科书式的写作风格在今天仍然顽强乃至顽固地继续影响着法学论文的写作,这在很多题为“××制度研究”或“论××制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之所以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和认识误区有关,特别是没有充分意识到问题(question)、论题(problem)和命题(issue)之间的区别。对于如何提炼问题意识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围绕“书本知识VS.社会实践”“历史视野VS. 现实关怀”和“中国意识VS. 国际视野”这三组概念展开。
过去的20多年间(尤其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大学扩招以后),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作品生产均在规模上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甚至急剧膨胀的趋势。但在这种“繁荣”景象之下,却时常可以听到很多叹息之声。一方面,每年的春季学期,常常会有很多法学教师抱怨阅读一些无甚学术新意的毕业论文并撰写评阅意见实在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折磨。另一方面,在国内各法律院系硕博士研究生每年通过答辩的两三万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刊物上每年发表的数千篇法学论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实际上很少受到同行们的关注,甚至有个别论文在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并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后,还出现了“引用量为0、下载量也为0的现象”(这意味着连作者本人都懒得把自己的文章下载来看或加以保存)。那些让评阅老师们“怒其不争”或为同行们所无视的所谓法学论文,之所以有如此命运,主要是与其学术质量不高乃至低下有关。而在导致其学术质量不高乃至低下的各种原因当中,除了有一些法学论文可能存在胡乱抄袭拼凑的学术不端外,很多法学论文本身缺乏“问题意识”是一个常见的共同点。

④ 抄袭了别人的论文但对方并不知情,这种做法触不触犯法律

说到论文,对于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以及研究生和博士来说,是不会陌生的了。所谓论文,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自己的个人认知和概述,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写论文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东西。因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论文更科学和有说服力,我们一般还需要去寻找很多其它的辅助资料,在寻找资料的时候,又不能够照搬,不然就会被判定为抄袭。有相关网友就问了这样的疑问:抄袭了别人的论文但对方并不知情,这种做法触不触犯法律?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给予答复,希望能够帮助到对此有疑问的人。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

⑤ 于艳茹案北大败诉,法学家们为什么站在了抄袭者一边

在学术界,“抄袭”二字,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指控。一个学者如果被学术共同体认定为有过抄袭行为,几乎就等同于被判处了学术生涯的死刑。2016年,因在论文中整段抄袭外国作者译文而被北京大学撤销博士学位的于艳茹,就是这样一位抄袭者。在于艳茹的

⑥ 卡尔-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的丑闻经过

事件经过
2011年2月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尔—莱斯卡诺和法兰克福大学法学专家费利克斯·汉施曼一起,在《法学批评》杂志就古滕贝格的博士论文《宪法与宪法条约——美国和欧盟的立宪发展阶段》发表评论。评论认为,该论文不仅水平“一般”,而且有多处抄袭。被抄袭的有瑞士《新苏黎世报》和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过的文章,也有专家报告的内容,有些段落一模一样,而且没有写明出处。《南德意志报》报道说,这种做法至少有9处。菲舍尔—莱斯卡诺认为,这是“系统的”、“严重的抄袭”。德国一些媒体还将涉嫌被抄段落公布了出来。
古滕贝格否认抄袭,并辩称在自己475页的论文中有1200多个注脚,“我愿意接受核查,看是否有些注脚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对,再版时修改。”另一方面则称自己写作时是“实事求是和不背良心的”。但是,汉施曼则说,他们至少核查过3遍。被抄袭的作者之一、政治学家芩普芬尼希表示,必须取消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
目前,拜罗伊特大学正在调查此事是否违背该校博士学位条例。古滕贝格的博士生导师彼得·海伯勒认为,古滕贝格的论文没有抄袭,指责是“荒唐的”。但也有媒体指出,海伯勒虽是知名法学学者,但古滕贝格申请学位时,他已73岁,并早已退休。
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起德国朝野各党的激烈争执。主要在野党社民党防务专家赖讷·阿诺尔德称,如果古滕贝格的博士头衔被取消,那么他也不能继续担任国防部长,因为他的“可信度已丧失殆尽”。在野党绿党议会党团主席特里廷认为,不论是有意抄袭还是因为马虎,古滕贝格都无法逃避责任。执政党基民盟议会党团副主席京特·弗林斯则指责反对党挑起“泼脏水的运动”,试图把古滕贝格“打下去”。
一些报道称,菲舍尔—莱斯卡诺与在野的左翼党和社民党有联系。但汉施曼则称,他们的评论是出于“学术,而非政治”目的。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尔则要求进行“从容的”调查,而不是预先下结论。
德国《世界报》的一则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读者认为,如果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被取消,那么他也应该辞去防长职务。
放弃博士学位头衔
身陷论文抄袭漩涡的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2011年2月21日表示,“持久地不再使用博士头衔”,但他再次拒绝辞职。
古滕贝格当晚在法兰克福附近举行的一场大约900人参加的选举活动中承认,在博士论文撰写中犯有“严重错误”,他对因此受到伤害的所有人道歉。他说:“不再使用博士头衔的决定令人痛苦。”他同时否认有关论文不是他自己所写的指责。
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在柏林回答媒体提问时说,即使古滕贝格博士头衔被取消,他仍将担任国防部长。默克尔强调,古滕贝格的工作很出色。
古滕贝格18日曾表示,“暂时”放弃2007年在拜罗伊特大学获得的法学博士学位称号。拜罗伊特检察院已针对论文剽窃风波对古滕贝格提起了涉嫌违反著作权等两项指控。同时,拜罗伊特大学校方正在调查这一事件,并考虑是否取消其博士学位.
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卷入论文抄袭丑闻的德国联邦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于德国当地时间3月1号,在首都柏林发表了正式声明,宣布辞去国防部长职务。现年39岁的古滕贝格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政界明星之一。大约两周前,德国媒体曝光古滕贝格在博士论文中大量引用他人文章,而没有注明出处,存在严重抄袭现象。随后,古滕贝格承认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严重错误,但拒绝辞职。经过调查,拜罗伊特大学2月23号宣布取消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头衔。尽管古滕贝格认错了,道歉了,博士头衔也还给学校了,但是最终还是在挺了两个星期后没能挺住,作出辞职的决定。
德国当地时间3月1号中午11点15分,古滕贝格在柏林发表了正式声明,宣布辞去国防部长职务。他的辞职声明是这么说的,他说:“我刚刚同默克尔总理通了电话,表达了我的辞职决定,这是我政治生涯中做出的最让我痛苦的一个决定。我认为,自己所担任的国防部长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务,而我也为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没有完成这一要求。我在学术研究上犯了重大错误,我为自己的错误做出诚恳道歉,今天我想再次表达歉意。由于我的错误,可能让联邦政府、国防部、我所在的政党蒙受损失,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也是我辞职的主要原因。”这些就是他辞职声明的内容。
古滕贝格作为德国最具人气的政治明星,由于受到抄袭博士论文的指责,已经连续两周成为德国媒体的头条。本以为公开认错、道歉、被收回博士头衔后事情可以平息,然而对古腾贝格的批评浪潮却愈演愈烈。
德国学术界认为,古滕贝格撰写博士论文的态度说明他是学风不严谨的人,而德国总理对他的支持,会损害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学术严谨的形象。
反对党对于古滕贝格的指责这段时期可谓是层出不穷,就连古滕贝格所在的政党基社盟和执政伙伴姊妹党基民盟中也传来了对他批评的声音。德国教育和研究部长沙万周一就公开表示:作为一个31年前获得博士头衔的人,以及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与博士生有频繁接触的人,我公开为古滕贝格的行为感到羞耻,我想他自己也该有同样的感受。2月底,超过2万名学者向默克尔递交了一份集体签名信,抗议默克尔袒护古滕贝格。这成了压到古滕贝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滕贝格宣布辞职在德国政坛也掀起了不小的动荡,各界反应不一。
古滕贝格所在政党基社盟主席泽霍费尔对古滕贝格的下台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就在前一天,古滕贝格还表达了继续执行职务的决心。他说:“我们基社盟的所有成员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古滕贝格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倡导了联邦国防军的百年改革,很可惜他失去了把改革进行到最后的机会。”泽霍费尔对古滕贝格作出的这个决定表示理解,同时也强调,他会尽其所能,让古滕贝格可以保持与德国政界以及与基社盟的紧密联系,因为他永远是基社盟的一员。
反对党在古滕贝格下台后,仍然不依不饶。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施泰因迈尔认为,“下台来的太晚了。总理默克尔一直在支持古滕贝格,仿佛他被谴责抄袭博士论文是一件小事。事实上,他的做法是德国学术研究界上的奇耻大辱。默克尔应该知道,像古滕贝格这样的人不能留守岗位。”
绿党议会党团主席特里廷称,“古滕贝格晚了两星期来承受他投机取巧所导致的后果。这对一直相信他可以从这桩丑闻中抽身的默克尔总理来说,也是一个丢脸的事情。”
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自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库比基表示,“他下台是坚定的一步,只是来得太迟。假如他在一星期前作出这个决定的话,他还能够获得尊重。而现在他只是个被赶走的人。”
而多数民众对于这位极具人气的国防部长辞职,还是表示了惋惜。

⑦ 哪位是法学博士啊,能不能帮我改改论文啊,明天就交了快,好急啊

heh,,沉默

⑧ 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大学生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现象

1、处罚机制的缺失
对于曝光的国内学术剽窃事件,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监督和处罚机制的缺失。要根绝类似的现象,社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厉的处罚体系,让所有的人不敢“以身试法”。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代表表示,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要及时行动起来,共同捍卫学术尊严,让剽窃、造假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指出:“我建议政府采取严厉的措施,在打击学术腐败方面一定不能手软。今天容忍一个偷窃,明天就有十个偷窃。”目前,我国对论文剽窃的处罚手段还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基本标准。国内对待大学生抄袭和剽窃的处罚案例经常见之报刊。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出台了《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论文作弊的学生不再手下留情。北大决定本科生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以开除学籍: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的;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的[10]。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杜绝剽窃行为。无独有偶,2006年6月,暨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因为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被认定为抄袭,被学校开除学籍。暨南大学认为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行使管理和奖惩权。条款明确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后来,当地法院支持学校决定,驳回原告的上诉。除高校学生之外,高校和科技界对学者抄袭行为建立处罚制度设想也很多:例如,为了杜绝高校学术和科研腐败,教育部2002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为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中国科协起草了《科学家行为准则》,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制订科学道德公约和规范,建立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同月,教育部宣布将要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给有关单位参考。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有类似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明确规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我们需要一个统一、客观的第三方监控机制,对抄袭、剽窃的认定有基本的定性,当然我们要求量化指标,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认定。在这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论文的剽窃区分得很详细,列出剽窃的5个层次,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美国还在1989年初成立“科学求实办公室”负责处理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也专门成立“研究诚实办公室”,负责处置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情节、处罚决定。一旦某个人“榜上有名”,其学术生涯基本宣告结束。
2、学术道德的缺失
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中国古人认为,诚是真实、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说人文本质是“求善”,艺术的本质是“求美”,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也强调“学术道德是一项基础工程”,并以此呼吁学术者要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北京大学校长许志宏院士也呼吁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指出“学术的本质是发扬真理,学术一旦腐败了,真理就失去存在的空间。大学一旦出现了学术腐败,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会丧失。”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
3、对策和思考
(1)建立客观、科学的监督机制
仅仅靠道德的力量去维持学术的纯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科学的学术规范机构,专职调查和处理学术领域的违规行为。美国的类似机构我们可以借鉴:1989年,美国建立“科学求实办公室”,从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加以防范,例如,从选题、研究、论文发表、成果公布等阶段监管。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有“研究诚实办公室”,调查和处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的造假行为,最近几年接连曝光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的不诚实行为、南卡罗纳医科大学博士的论文捏造数据行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研究报告造假行为、密苏里大学教授研究成果的变造行为,令这些越轨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人从此失去了学术生命。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处置,由这样一个机构做出客观、中肯的报告,依照规定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接受人们的申诉,公布越轨情节,展示具体证据,让人们口服心服。同时公布违规者姓名和情节,通过处理给更多的人以警示。让所有的学术界人士明白一个道理: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研和学术研究。
(2)加大相关立法和处罚力度
要杜绝科技造假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去制止。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呼吁采取有效的立法手段预防和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我国目前还没有惩治剽窃他人成果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着手考虑如何制订一部有效的行政法规或著作权法规的具体细则,在学术和科技领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局面。此外,加大目前规则的处罚力度,让人知道应该“有所不为”。美国现有的处罚措施是相当严厉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的“诚实办公室”一旦发现学者涉嫌造假,随时公布其姓名,并与越轨者签署“自愿排除协议”。在未来3―5年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所有项目,同时向被侵权者公开道歉和赔偿。美国的一些杂志处罚的力度也相当厉害,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规定:未注明出处地全文复制一篇论文,将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吊销违规者在(IEEE)刊物上发表权利达五年;未注明出处的大量复制(达一半篇幅的),处罚同上;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的,可能在该文章记录中列入违规,必须向原作者道歉以避免吊销发表权利3年。

⑨ 北大女博士涉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状告母校结果怎样

北京大学女博士于艳茹因涉嫌论文抄袭被母校撤销博士学位一事尚未尘埃落定。

资料图

专家:北京大学剥夺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处罚过重

“两审判决都回避了实体问题,没有就撤销学位是否具备条件及撤销学位本身是否违法作出确认,而是以程序违法撤销决定。实际上,在北京大学补正程序后,还可以继续作出撤销学位的决定。”此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育法研究中心曾经两次召开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

刘莘指出,从实体分析,北京大学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是不合理的。她说,虽然学术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这给了学校以撤销学位的权力和自由裁量权,但是在运用这项权力的时候,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应当对舞弊作伪行为进行区分。

“于艳茹申请学位的时候报了4篇发表4篇未发表的论文,被指抄袭的属于未发表的文章。北大申请博士论文答辩的条件是要有不少于两篇发表的论文,她不罗列4篇未发表的就已够申请博士学位。”刘莘说,被指抄袭的论文和于艳茹获得博士学位没有关联,至于涉嫌抄袭,杂志社已公告说明,已给其在学术界带来不利影响。行政处罚法有一个过罚相当的原则,可以放之用于四海,过于严苛不符合人性,也缺乏合理性。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和撤销的条件应该是对应的,排除于艳茹被指抄袭的文章,她仍旧符合获得博士学位的标准,撤销学位是不合理的。

两次研讨中,《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中的第五条规定均被学者提及。该条规定: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销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从该条规定来看,于艳茹的行为属于惩罚对象。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李洪雷指出,尽管学位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学位条例制定本单位的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但至少应当与学位条例保持一致。

此外,李洪雷还指出,《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第五条还规定要结合情节、后果和本人的态度进行处理,而对于艳茹的处理没有考虑这些情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则特别重视本案判决书中提及的正当程序原则,他认为遵循正当程序原则意义重大。他对判决书里说“于艳茹没有申辩陈述的机会”这个说法表示支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正当程序原则,这对于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北京大学剥夺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过于草率,处罚过重。但于艳茹的博士学位能否恢复,目前尚无官方消息。

继续等着,看看最后是什么结果。

热点内容
法院审判被告 发布:2024-12-28 10:12:35 浏览:884
哪个软件能免费法律咨询 发布:2024-12-28 10:10:26 浏览:740
律师纪律 发布:2024-12-28 10:08:56 浏览:81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 发布:2024-12-28 10:01:39 浏览:682
香港律师发型 发布:2024-12-28 09:54:23 浏览:269
杨烁律师 发布:2024-12-28 09:52:56 浏览:170
获嘉博苑律师 发布:2024-12-28 09:38:16 浏览:640
行政法林鸿潮88表格 发布:2024-12-28 09:35:59 浏览:65
民法典的活动主题 发布:2024-12-28 09:31:09 浏览:528
经济法只看轻一够吗 发布:2024-12-28 09:18:42 浏览: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