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道德经
㈠ 道德经一共有多少章
我们觉得《道德经》很难懂,是因为这种用文言文写的哲学书,真可以算是阅读界的拦路虎,谁看谁懵圈。
可是杨宗纬说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听过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学会了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洋葱》的歌词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道德经”,你会发现,你会讶异,这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嗯,那我们就来试着剥剥看吧!
向左转|向右转
㈡ 跪求<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如下: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清醒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㈢ 背诵道德经使人聪明
我是赞同背诵《道德经》能提高人的智商这种说法的。以下的回答是基于我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所谓道德经的背诵能提高人的智商,第一位的是取决于背诵的内容。
首先,由于道德经本身便是一本奇书,其中没有一个专名,言简意赅,辞朴意深。能以区区五千言讲述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恐怕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其次,道德经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概念的模糊性、语词的多意性,都使得道德经一书内涵更加丰富。因此,如果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道德经,本身是对我们的一大挑战;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每个读老子的人对道的解释必然不同,道德经必将丰富我们的学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由于道德经目前最古老的版本是郭店楚墓竹简本,其次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甲本和乙本两本《老子》帛书,再次是由东汉时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三国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唐初的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演变而来的世传本。要想真正懂一点道德经,恐怕对先秦的典籍和中国哲学、训诂和考古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政治、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亦是一个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第二位要点明的是背诵这种学习形式。让我们退一步而言,哪怕只是死记硬背,也能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有可能是明显的,也有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因为背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背诵必然能让人学习到哪怕一点点的东西,让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只要学的东西是有意义的;而显然道德经并不是一堆罗列的数字,而是一篇有内在逻辑的古汉语文章。
本人上中学时就很能够死记硬背,可以完全不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内容而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像道德经这么短的文章更是不在话下。然而我能够深刻感受到,死记硬背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特别是古汉语中有些词句和现代汉语差别不大,背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更别说道德经中俯拾皆是朴实易懂的道理,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等句子,虽然我当时背的时候并不去记它们是什么涵义,但我还没傻到看不出来其中蕴含有大道理的程度。很多东西背诵时未必理解,但只要还有印象,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你会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智商的,如果你把智商定义在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思维层面上,背道德经也是有助于提高智商的。所以第三位要说明的是:道德经中蕴含有辩证法思想。对辩证法这个东西,我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弄不清楚,也不好跟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个很有用的东西;不理解、不懂得运用辩证法的人,往往嘲笑辩证法是一种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逻辑,是诡辩。那些人简直就像是睁眼瞎,忽视历史事实,否定我们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辩证法对人的思维是有深刻影响的,能让人突破二元逻辑的局限,更全面的看问题;近代数学已经证明,在“是”和“否”为基础的二元逻辑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用“是”和“否”不能表达的东西。非欧几何以及测不准原理等的横空出世、二元逻辑支撑起来的近代哲学的终结、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思维必然要朝着并且已经朝着非二元逻辑的方向深刻发展——辩证逻辑、现代数理逻辑都属于非二元逻辑的范畴,都在当代社会有着广泛应用。背了道德经,便难免会受到一点(朴素的)辩证法的影响,这对人没有什么坏处。
最后想说明的是,道德经本来就是一门哲学,而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先贤们果然用语精妙——你说学习这门老子的哲学,你能不更聪明些、更有智慧些吗?
㈣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的好处:
1、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4)清醒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㈤ 道德经学习有什么好处
道德经和致富完全没有关系,以下是我以前被采纳的关于道德经问题的回答,你不妨参考一下。
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老子为了方便叙述他的观点才给它冠名为“道”,而“无”和“有”都是用来论证“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词,是“道”从十分微小的状态(无),向看的见的状态转变的一个过程(有),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切万物的最原始状态就是由“无”来组成的,这种东西确实存在但你又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像你无法感觉到空气而空气一直在你身边一样。而“无”又会渐渐的转换为一切看的见的东西,比如: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你我在内,这就是“有”。
老子因为感悟到了宇宙万物的这一规律而感叹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我们也能如老子一般对于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洞悉的很深,那么我们就已经“入道”了,但是还是需要多多的领悟老子《道德经》的真谛,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来感悟和体会的“好书”,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写下了《道德经》,我们也必须在心平气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况下才能领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㈥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㈦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该看看
在《道德经》中,智与愚是老子经常提及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谓的有远见,能够提前对事情有所预测的人,其实是“道”的一种虚华,正是愚蠢的开始。
显然,这听上去与我们通常的常识相违背,有远见怎么会是愚蠢的开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说,其实与他对智与愚的理解行关。在老子看来,许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聪明的行为,其实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为,其实却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谓的大智若愚。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智巧的排斥态度。而老子之所以对“智”、 “愚”抱着这种与世人不同的态度,乃是因为他认为世人所谓的愚笨正是一种顺应天道并且人们自己也没有察觉的一种无为的大智,这种大智使人们保持着天性的平静和快乐。
而所谓的智慧,则驱使着人们的贪欲,使人们总想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最终变得越来越贪婪、诡诈,进而使人们失去自己纯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简单、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㈧ 学习道德经的好处
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8)清醒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
㈨ 道德经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9)清醒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㈩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飘兮若无所止。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亦指有偏好的人;“昭昭”,指清醒;“昏昏”,指糊涂。“察察”,指精明,对事物认识清楚;“闷闷”,指不聪明,对事物没有任何认识。指心灵学修行者对于善带给人的利益从来不执著,而人追求善未尝不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