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徳

道德经的徳

发布时间: 2022-05-22 11:19:06

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5

② 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义

“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

(1)德者,得也,少则得。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2)从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二、德之具体表现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内静养。

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2)对外虚空。

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大海。”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还要去甚,去奢,去泰。

(3)贵柔。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即是道。这个过程是不断适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心的过程,时时处处要求守柔的品质。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体现。

三、道之用

道德经一书中有多处提到“道”的功用。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相者,是万物之宗,虽然今古不同,时移俗易,道也一直发挥作用。万物因道生长,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实道体现为无为,道的功用更多是“无”在发挥功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便利,无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出兵打仗看不见他的行列,伸出无形的臂膀,真大起来,具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的功用。

四、为政、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个复古保守者,其实,我认为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待小国寡民的价值。老子所处的社会是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田园荒芜,盗贼四起的社会,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灾难。所以老子说: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过教导侯王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诸侯国之间相安无事的状态,进而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③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

  1.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2.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3.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网络)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而是“绝智弃[下+又],民利百[人+不]”

  5. 《道德经》的版本有多种,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简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道德经》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比马王堆帛书本的《道德经》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汉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④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4)道德经的徳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⑤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版物,透过物的权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⑥ 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顾名思义,讲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后有德,德不过是道在人类社会的折射,因此,道远比德更重要。所以,说清了道,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什么是道?古往今来,大家都是稀里糊涂蒙混过关,道就成了胡说八道的道。所以,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绝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
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什么是道,看起来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过,老子虽然不知道道是什么,总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这句话怎样解释?人法地,就是人类的生存要遵从地理条件的规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节变化的方式要遵从于地球运行的规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运行要遵从于天地运行的规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运行要遵从于宇宙生成灭亡的规律。
所以,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天地要遵从的法则。而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老子当然不知道。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士兵听班长的,班长听排长的,排长听连长的。
到这里,老子的说法非常正确。但是之后,老子开始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既然说人法天地,那么在接下来就应该说人怎样去适应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动,譬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譬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却开始大讲人类如何应该法道,如何应该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这,就好像不是教导士兵如何听从班长的指挥,而是教导士兵去听排长的指挥。于是,一切乱套。
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也就是说道的要求是什么?天地运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互不干扰互不接触,就像地球和火星,它们可以靠得很近,它们可以总是互相看见,但是,决不会零距离。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它们都将毁灭。所以,天地运行,追求的是一个永不改变的平衡。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则,就是道。
问题是,老子用这个标准来要求人类。天地的运行,不需要个体的智慧,不需要欲望和追求。如果把这些投射到人类,那就必然是小国寡民、愚民政策和无为而治。
所以,当你明白《道德经》就是试图用天地运行的“道”来应用于人类,你就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你可以把每一句话转而用于天地运行,你会发现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经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了现代天文地理的人来说。是的,天地运行的无为无语保证了“天长地久”。如果人类也能如此,人类也能“千秋万代”,而不用担心自我毁灭。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有欲望有追求的。人如果无知无欲,与草木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的道,是坐而论道的道。

⑦ 《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则是指的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德经》的这段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很哲学的说法,其实换作我们通俗的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说现在市面上最畅销的书籍,很多都是与“钱”相关的,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心所向。同理,人们为什么要设置法律法规,要普及仁义礼教,因为有人在违法,有人在违信违德。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德经》向来被看作是人类为人处世的准则。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万物实践道之用。

⑧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

《道德经》的“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⑨ 什么是《道德经》的德

“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
“德”是老内子把这种法容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⑩ 《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吗

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热点内容
司法引渡 发布:2025-01-01 15:51:16 浏览:553
外交衔条例 发布:2025-01-01 15:22:48 浏览:833
潍坊寿光律师 发布:2025-01-01 15:22:10 浏览:648
往来询证函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1 14:49:09 浏览:277
辽宁法律援助24小时免费咨询 发布:2025-01-01 14:25:45 浏览:574
合同法中甲乙能否同一人 发布:2025-01-01 14:14:54 浏览:503
合同上手写备注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1 13:54:19 浏览:20
推鞠是什么刑法 发布:2025-01-01 13:39:05 浏览:480
公司章程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2025-01-01 11:59:48 浏览:723
天峨县龙滩法律服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1 11:58:53 浏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