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统计法立法目的

统计法立法目的

发布时间: 2022-05-22 11:56:25

Ⅰ 统计法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第一条释义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特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对《统计法》进行了修改。在这个修改决定中,本条关于立法目的的内容未作修改。

立法目的,也称为立法宗旨,是指制定一部法律时所要达到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制定一部法律要解决哪些问题。立法目的与法律的条文之间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它制约着具体的法律规范的内容。一部法律中的每一具体条文都必须围绕该法律的立法目的,为实现立法目的,每项规定均不得与立法目的相抵触。由于立法目的统领着一部法律全部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因此立法目的一般都做为一部法律的第一条的规定,以开宗明义,总揽全局。

统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人们所要认识对象的各种信息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无论是在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经济活动、科学研究或者其他社会活动中,统计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各项决策,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经济和社会信息作为基础和依据,这就需要通过统计工作取得能够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规模、结构、速度、比例、效益、趋势的资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如果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就不会有正确的宏观决策。国家制定《统计法》,并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修改《统计法》,就是要规范统计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在统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统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保证统计工作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高效有序地运行,保证统计工作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和资料。为此,本条规定了《统计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

要保证统计任务的完成,必须实现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由于其具有国家的强制力量的保障,因而成为现代国家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法律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规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对于任何一个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行为人都要承担与其违法行为相适应的法律责任。法律正是通过其规范作用建立起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法律秩序,保证整个社会可以有序的运行。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必须规范统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此,《统计法》对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机构的设置、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人的责任、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二、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如果统计资料失实,就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给经济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在我国历史上有过极为深刻的教训的。信息贵在及时,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就是要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强化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力求将信息提供在决策之前,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复杂化,利益主体呈现多元状态,现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团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突出,这些矛盾在统计中往往表现为某些个人或者利益集团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的需要,干扰统计工作,篡改统计数据,或者拖延统计资料的上报。为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法》规定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规定了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包括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和审批、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规定了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制度;规定了各级领导不得修改、篡改统计资料和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规定了违反统计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能否管理好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关键。统计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国家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它不仅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咨询意见,服务于决策之前,而且在决策之后,通过掌握反馈的信息,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修正错误或者作出新的决策。因此,《统计法》明确规定了统计的基本任务,目的是要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发挥保障和促进其经济基础发展的作用。《统计法》作为一部经济行政法,是通过“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总之,《统计法》对统计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立法加以规范,是为了实现《统计法》的立法目的。

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内容

第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第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五条
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第六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
第七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第八条
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统计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对检举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第一条
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性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第二条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备案;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或者共同制定。其中,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第三条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予以批准的书面决定,并公布;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四条
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并依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一并报经审批或者备案。
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规定。
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或者原备案机关备案。
第五条
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停止有关统计调查活动。
第六条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第七条
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计资料。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第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提供统计所需的行政记录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财务资料、财政资料及其他资料,并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其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取得的有关资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第六条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计5条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
国家统计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派出调查机构,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的统计调查等任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依法组织、管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二十九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三十条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
第三十一条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计5条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监察机关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执行本法的情况,实施监督。
第三十三条国家统计局组织管理全国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重大统计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但是,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由组织实施该项统计调查的调查机构负责查处。
法律、行政法规对有关部门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移送有关统计违法案件材料。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
(二)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三)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四)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五)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六)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未出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证明和资料,不得拒绝、阻碍检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计11条
第三十七条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
(一)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
(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的;
(三)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四)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的;
(五)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
统计人员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法公布统计资料的;
(二)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统计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迟报统计资料,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迟报统计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时,认为对有关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该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第四十四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或者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除对其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中,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其他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计3条
第四十八条本法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指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第四十九条民间统计调查活动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请审批。
利用统计调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本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Ⅲ 如何在统计监督检查工作中宣传贯彻新《统计法》

新修订的《统计法》增加了监督检查一章,为预防和惩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特别是为打击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必须指出,新《统计法》对统计部门如何指导统计调查对象做好统计工作,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部门在开展统计监督检查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检查的重点内容,在监督检查中开展普法工作,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统计部门要引导统计调查对象认真学习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是各地方统计部门根据《统计法》有关规定制定的,在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统计制度的制定是根据行业的划分结合法律和地方法规制定的,所以它具有地方性和设立地域内的普遍适用性。统计部门每年都要结合工作需要制定不同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这就要求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对象只有在深刻理解《统计法》的立法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统计制度,才能从深层次理解统计制度的要求。统计部门要在监督检查中贯彻新《统计法》,应有针对性地采用统计督导检查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统计调查对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要求告知统计调查对象,指导统计调查对象如何做好统计业务工作,让广大统计调查对象树立遵守统计制度是贯彻《统计法》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第二,统计部门要提高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统计部门承担着引导统计调查对象认真学习统计法律和业务知识的责任。必须指出,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温故才可知新。要想做好统计工作,首先要树立学习的态度。在统计检查中统计部门经常发现,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单位的领导法律意识不足,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造成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敷衍了事,甚至造成数据质量问题。因此,统计部门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工作理念,向服务型部门转变,通过主动与调查对象积极交流,及时发现统计调查对象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指导。我们说:行政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更说明统计部门为贯彻新《统计法》,维护数据质量需要承担的任务。所以统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理论化法条具象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向调查对象进行讲解,从而突出法律法规宣传的重点。同时,要收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个案,新特点,汇总分析后及时完善统计制度,使统计制度和工作方案更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提高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法制宣传效果。
第三,统计部门通过监督检查保障《统计法》的贯彻落实 《统计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统计部门在工作中要根据各个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统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年定报工作会讲解新法,让单位统计人员知晓《统计法》的重点内容和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随后针对有疑问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在统计报表报送期内做好事前督导工作,指导统计调查对象正确填报统计报表。上报期届满后,统计部门应以业务指导为目的,进行事后督导,为统计调查对象提供服务。同时抽取辖区内的规模以上单位对其统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力争报送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事前、事后督导和日常执法等多种形式,在统计监督检查中指导业务工作,宣传新《统计法》,让统计调查对象强化法律意识,理解法律精神,进而更加重视统计工作,理解统计工作的内涵和意义,促使统计调查对象做好统计工作,最终达到提高统计公信力的目的。
“监督检查”是新《统计法》的重点章节,同时也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要引导统计调查对象认真学习统计制度,提高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保障新《统计法》的有效落实。

Ⅳ 统计法与宪法有什么关系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1、联系:
(1)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都主要取决于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区别:
(1)规定的内容不同。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的性质、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的等等。而普通法律知识对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2)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表现在:
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人们通常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5条第4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宪法制定时往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委员会、制宪议会或宪法起草委员会等。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有权提出并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则以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总之,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Ⅳ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和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二、 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

1、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3、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支配、使用和管理人财、物。

三、 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放弃职权、滥用职权。

3、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四、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明确了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的主体。

2、 建立了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3、 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

4、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开的方式。

5、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五、统计资料保密原则

1、 依法保守国家秘密。

2、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3、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5)统计法立法目的扩展阅读

1、要具有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全部统计法律规范之中,也就是贯穿于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统计规章及其它统计规范性文件之中。任何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统计规章和统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执行,都必须体现和遵循这些原则。

(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整个统计活动中,对统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要具有基础性。作为统计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应当是指导整个统计法制工作的原则。任何统计法制工作的进行,都应以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3、要具有概括性。它是指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了一系列统计法原则的一般本质。反映了统计规范的共同立法精神和宗旨。

4、要具有特殊性。作为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按照其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使统计法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同时,符合其本身的特殊要求,反映统计法的特点。

5、作为是最基本的原则,不应过多和过于分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统计法基本原则

Ⅵ 统计执法检查的作用

1、统计执法检查,是保证统计法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
统计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统计法》及~系列配套的统计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人们进行统计活动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和尺度,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法律制定出来了,就要加以落实。漠视法律的权威,以种种借口不执行法律规定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为此,必须依靠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督促各级政府及其统计机构、统计调查者和统计调查对象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的各项规定,保证统计法的立法宗旨得以实现。
2、统计执法检查,是增强人们法制观念的有效措施。 统计执法检查既是纠正和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的过程,也是宣传普及统计法律知识的过程。《统计法>颁布实施后,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几次统计执法大检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基本上每年也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检查。这些执法检查都以学习宣传统计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为起始阶段,这不仅为统计执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更主要的是广泛深入地宣传了统计法规,增强了人们的统计法律意识。同时通过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工作,不仅会使违法者受到惩戒和触动,而且能使社会公众从反面受到更深刻的教育,使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3、统计执法检查,是保障统计工作科学有效进行的有力武器。 为了保障统计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职责和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法律规定并未得到切实的贯彻。如有的地方和单位不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设置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开展;有些领导干部为谋取小团体甚至个人的经济利益,捞取政治资本,干扰统计数据的上报,授意甚至强令统计人员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有的还对坚持原则的统计人员刁难、排挤甚至进行人身打击。诸如此类的统计违法行为,如不及时查处、纠正,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因此,只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才能维护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正当合法权利,保证统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4、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才能树立统计法的权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反的性质。统计法也不例外,不论任何人违反了,都要追究法律责任。如果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得不到追究,违法者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统计法就将成为“一纸空文”。只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才能增强人们遵守统计法的自觉性,树立统计法的权威。执法实践证明,哪些地方统计执法检查搞得好,统计法的权威就大,人们对统计法的信任程度就高。

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目的,在其第一条条文里说的很清楚: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

Ⅷ 统计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首先,制定《统计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这是《统计法》的政治目的。我们每一名统计工作参与者,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维护统《计法的》尊严,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努力做好统计工作。

其次,制定《统计法》,为了发挥统计的重要作用。统计的作用是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法》的政治目的,是通过发挥统计的作用来实现的。在这里,新旧《统计法》的区别在于统计功能的变化,即由“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变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变化,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由“指导”变为“服务”,是地位的变化,要求统计人员、统计机构主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资料的需求。

第三,制定《统计法》,是为了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有了这“四性”,统计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原《统计法》的准确性、及时性,变为新《统计法》的“四性”,意思更加完整,逻辑更加清晰。统计资料首先是真实的,真实的统计资料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否则,适得其反。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统计资料百害而无一利。在真实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准确。要做到准确,就要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认真执行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恪守统计的职业道德。有了真实和准确还不够,统计资料还需要完整。完整,就一个单位来说,要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和调查表的设计,提供应报送的所有统计资料;就一个地区来说,要按照统计制度要求确定调查范围,调查对象是完整的,不能遗漏。及时性是对报送统计资料的时间要求。真实、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只有满足了及时性,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第四,制定《统计法》,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这是制定《统计法》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要保障统计资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必须科学地、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统计法》规范了统计工作参与者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

Ⅸ 为什么要单独制定GFS来统计政府的经济行为呢

1.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统计法律规范,始见于(周朝)。
2. 西宁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属于(政府规章)
3. 有权制定地方性统计法规的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什么时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83年12月8日)。
5. 2009年6月2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什么时间施行(2010年1月1日)。
6. 下列什么机构有权制定统计行政规章(省级人民政府)。
7.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中华民国统计法》)。
8. 保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要实行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9. 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属于(统计行政法规) 。
10. 我国政府统计的第一项法定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11. 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的统计管理体制。
12. 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监督)。
13. 制定《统计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14.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
15. 我国统计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政府统计活动)。
16. 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类。
17. 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
18. 在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中,属于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由谁审批?(国务院)
19.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由谁审批?(国家统计局 )
20.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谁审批?(国家统计局)
21. 经国务院批准的周期性的普查项目,其中每隔5年进行一次的是(经济普查)。
22.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构应当对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予以批准的书面决定,并公布。
23.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什么方式为基础?(周期性普查)
24. 广义的统计标准是指对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的统一规范
25. 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谁审批?(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26.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备案的单位为(国务院)。
27.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国务院)。
28 《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29 普查是指为了详细地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30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基础和主体分别为(周期性普查,经常性抽样调查)
31 制定统计调查项目

Ⅹ 统计法目的是为了什么

统计法目的: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于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6年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九次会议修正,2009年6月27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通过,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10)统计法立法目的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

(二)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三)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四)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五)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六)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未出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224 发布:2024-11-01 14:07:07 浏览:839
解除劳动合同法各种情况 发布:2024-11-01 13:58:05 浏览:118
做好民法典实施 发布:2024-11-01 13:46:45 浏览:275
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基础班 发布:2024-11-01 13:37:49 浏览:585
公司法律人格要素构成 发布:2024-11-01 13:35:39 浏览:471
司法考试要看法条 发布:2024-11-01 12:47:28 浏览:413
法院立庭 发布:2024-11-01 12:41:59 浏览:996
上海法官赵明华简介 发布:2024-11-01 12:24:38 浏览:753
合同法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4-11-01 12:15:36 浏览:445
经济法是根源 发布:2024-11-01 11:40:00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