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发布时间: 2022-05-22 19:18:51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Ⅱ 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数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 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霍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 祖国的爱。 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 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 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 等等。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 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 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 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幼儿对家庭的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 和谐和家庭。 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 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 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 等。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 理。 为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其一些相应 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害怕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但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孩子以具体指导与帮助。当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 小,多么微不足道 。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 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 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Ⅲ 德育目标的名词解释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在特定阶段中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德育目标(objective of moral ecation)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学名词。是指德育在特定阶段中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

课程内容:

1、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2、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3、生本性: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4、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Ⅳ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仅仅只有文化知识的个人,而是要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Ⅳ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出发点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德育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德育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因此,选择C、出发点。

(5)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扩展阅读: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Ⅵ 现阶段我国的德育目标是什么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人民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Ⅶ 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一、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基础道德品质是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品质。亲社会成员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积极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人的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也是基础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养成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个系列的态度。

所谓敬业,指对事所持的积极的态度,即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

所谓乐群即对人的积极态度。指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所谓进取指对己的积极态度,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

所谓环境保护即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指热爱环境,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这四种态度是相应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规范的教育,应成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四种良好的态度系列,是依据人的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依据现代生态学观点,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必须适应(包括顺应与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概括为事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上述对人、对事、对己与对自然环境的四种态度系列就是依据这种生态学观点(即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这四种态度是人积极适应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

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由基础道德的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系统构成。

(一)目标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即教育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要构建基础道德品质的结构。基础道德品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结构。目标系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前已指出基础道德品质应由主体对事的敬业、对人的乐群、对己的进取和对环境的保护四系列态度构成。基础道德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建立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的目标层次系统。为此,可把中小学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方面的态度系列。从而构成一个由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构成的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

(二)内容系统的优化

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内容系统的构建,要在广泛吸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按上述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的目标系统的要求进行优化。

敬业的教育内容分为:立志勤学、积极工作与勤劳俭朴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乐群的教育内容分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关心集体与遵规守纪四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应尊重与友善。

进取的教育内容分为:善学力行、勇敢坚毅与求实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

环保的教育内容分为:爱护保护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与改善美化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爱物意识及良好的习惯。

(三)教与学的活动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即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基础道德品质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活动系统的优化,要根据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阶段理论,分期、分批和分专题进行。

1.规范的依从阶段。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依从,表现为在对规范的依据和必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也能做到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包含从众(随大流)和服从两种类型。

依从行为具有下列四个特点,即:(1)盲目性;(2)被动性;(3)工具性;(4)情境性。

依从的作用包括:(1)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开始,属规范接受的初级阶段。规范的依从使规范付诸实施,社会秩序得到初步控制,个人获得规范行为的经验。(2)依从是内化的起点,不是终点,不能停滞,必须进一步提高接受水平。

依从接受的基本条件有四种,即:(1)群体的特性(包括群体的一致性、规模、内聚性与特长);(2)个体特性(包含文化背景差异、性别差异与个性差异等);(3)直接的外在压力(奖励);(4)间接的外在压力(f青境影响)。

2.规范的认同。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认同,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认同,表现为思想上对规范及榜样的仰慕,符为上对规范及榜样的趋同及模仿。

规范的认同行为具有下列三个特点,即:…自觉性(行为发自对榜样的仰慕及趋同);(2)主动性(选择榜样的自主性);(3)稳定性(行为持久与广泛)。

认同的作用有:(1)认同是外在行为要求转向内在行为需要的中间阶段,是品德结构中建立起规范行为的相应动机结构的开始。(2)规范的认同并不是规范接受的最高阶段,规范必要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体验有待加深,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巩固及习惯化。

认同接受的基本条件有三,即:(1)规范及榜样的认可及仰慕(必要性有所认识,消除意义与情感障碍);(2)榜样的选择(同主体的相似性,榜样的地位和身份,榜样的行为品质,榜样的行为后果);(3)模仿的发生C示范,观察与强化)。

3.规范的信奉。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信奉,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信奉,表现为行为由规范价值的信念所驱动,行为结果能获得自我满足或自我奖励作用。

规范的信奉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1)高度的自觉性(自律);(2)高度的主动性(不需监督);(3)高度的坚定性(在不良的环境或诱因条件下,仍能按社会规范正确行事);(4)习惯化(符合规范的行为可以在无意识水平上自发地完成)。

规范的信奉是规范接受的最高水平,规范内化的最后阶段,品德结构完全确立的终末阶段。这表现为建立了以信念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动机系统,建立了习惯化的规范行为的执行系统。

(四)教育成效考评系统的优化

教育成效考评系统是探测内在的有关基础道德品质结构实际构建状态的工具。考评系统的优化必须以学生外显的规范行为为客观标志。考评工具要有可靠性。中小学基础道德品质考评系统的制订,要符合前述的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基础道德品质的形成性测查需要,分别制订依从、认同和信奉的不同测查内容。考评的进行要符合适时性。考评结果要有促进性。

Ⅷ 德育的目的是什么

一、徐特立说:“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格.我们也要造成一定立尝一定方向又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反映当时社会要求的教育及其所决定的德育目的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要求塑造与以往剥削制度下完全不同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格.他明确指出:我们学校的“思想教育就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故此,“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儿童建立辩证的宇宙观.”
以上的论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目的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年轻后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主义者,把革命的红旗世世代代传下去,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二、德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在德育工作中,维护人权、尊崇人性、完善人格、体认人情,这是德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德育宗旨,即“德育的根本”,德育工作者要守住的就是“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理解人、宽容人、爱人.“以人为本”的德育宗旨,其初级要求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其终极要求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
从哲学视角上看,“人本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德育理论基础;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德育理论目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观察和评估德育的框架设计依据及方法依据.德育的最终理念是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张扬人的特性,发展人的个性,塑造人格力量,塑造人的现代特性充分均衡发展的“完全人格.(论人本德育——兼论德育目的的本真回归,
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尹正泽)以上两种“德育目的”论,看似有区别,一是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二是“时髦”的以人为本,但是两者共同的或者说本质性的东西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他人”.
我认为德育的目的是为了“
让我们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
.”德育是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不是为别人的.

Ⅸ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什么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
仁爱,普渡众生。
即所谓:
富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人,善良的人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224 发布:2024-11-01 14:07:07 浏览:839
解除劳动合同法各种情况 发布:2024-11-01 13:58:05 浏览:118
做好民法典实施 发布:2024-11-01 13:46:45 浏览:275
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基础班 发布:2024-11-01 13:37:49 浏览:585
公司法律人格要素构成 发布:2024-11-01 13:35:39 浏览:471
司法考试要看法条 发布:2024-11-01 12:47:28 浏览:413
法院立庭 发布:2024-11-01 12:41:59 浏览:996
上海法官赵明华简介 发布:2024-11-01 12:24:38 浏览:753
合同法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4-11-01 12:15:36 浏览:445
经济法是根源 发布:2024-11-01 11:40:00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