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失范申论

道德失范申论

发布时间: 2022-05-23 01:09:17

⑴ 诚析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 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规范的制约。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开放自由,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环境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难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辩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和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网络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学校德育只能对多元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学校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趋利避害。
2.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学习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应该具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培养美德的目的。
3.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大学生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 “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 “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现代化 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4.营造环境
营造大学生绿色网络学习生活环境。要采取积极的引导对策,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的信息侵袭。可以精心设计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可以用科学、健康、 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提倡读书、上网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式,使网上学习成为读书学习的延伸和升华;也可以及时组织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过健康有益的网上生活。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我们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 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本质区别和原则界限的,绝不容混淆。第三,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不对的、有害的。在这里,大学 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 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
在电子空间中,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交叉问题和理论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道德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2.加强规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努力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
3.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制定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另外,还应通过舆论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和压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4.加强发展前瞻,增强教育的持续性
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道德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道德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其实,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道德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盖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直接目标。

⑵ 申论内容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去哪可以找些申论素材呀

化龙池公考教育张金海老师在知道平台为您提供专业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创解析,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答复如下:
(1)申论内容应考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的范畴。
应用文所特有的实用性、中介性、社会性、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简约性和模式性,决定了应用写作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性。应用写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国家科学管理、企事业单位有效运作以及政党、政府、社团、人际之间交往等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社会中充当“信使”、“喉舌”、“桥梁”、“纽带”、“戒尺”、“准绳”等角色。无论是政府的“公告”、“通告”、“通知”、“报告”等,还是政要的“讲话”、“书信”等,一经发表,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亦或是一份“合同”的签订、“招标书”的发布、“公报”的发表等,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在社会上必然产生一定的效能或影响。尤其是以执政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布的一切应用文,不仅规范着社会中人们的言行,而且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政策性。政策是国家或执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大多是依靠多种应用文来发布和实施的。尤其是“指挥性”、“规范性”、“指导性”、“知照性”等应用文,有极强的政策性。如果撰写这几类应用文稍欠思考,或写得不严谨、不周全,就可能铸成大错,从而造成损失,在群众中形成不好的影响。中国已加入WTO,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文写作的政策性将更加严格、规范。
应 用文所特有的领导和管理作用、规范和准绳作用、联系和知照作用、依据和凭证作用、宜传和教育等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所特有的道德特征。一是客观性。应用写作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上行文和平行文中,大多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已经发生了的客观事件。因此撰写这两类应用文,要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伪、虚、空、假的任何行为。对于应用文撰写者而言,提出“实事求是”不是一种口号、号召,而是一种道德要求。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用写作中的道德失范、道德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在有些地方或部门比较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道德或被人怀疑,或遭到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又尚未形成或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不具有效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尤其是近十年来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的错位,索取与奉献的错位,真与假的错位,聪明与笨蛋的错位等等,使应用写作面临着严峻的道德挑战。现实中,掺假的统计“报表”、说假话的“报告”、把猫写成老虎的“总结”等多起来了,这些均是法制的缺失和道德沦丧的表现。二是下行文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标虽然具有主观性,但是它是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等上行文为依据的,无疑是客观的。当然它依据的材料若不真实或不够真实,其客观性是要打折扣的。中外社会发展史已一再证明了一条真理,凡违背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都是要吃亏的,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党、政府。二是公正性。应用写作自始至终应贯彻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既提倡毫无偏私,又反对弄虚做假,更要坚持调查研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反映成绩和问题,不隐瞒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唯领导的脸色行事,坚持公正的原则。三是人道性。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讲,应用写作是为国家、为大众服务的。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应用写作是至善的行为。尤其是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决定、细则等法规性下行文的应用文,是规范人们行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上起着扬善惩恶、倡善戒恶、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应用文写作者应具有科学良心。也即,应用写作者内心对应用写作中各种涉及到伦理道德方面的是非的正确认识。
社会是复杂的,从事应用写作这一社会职业的人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要做一个高尚的、正直的、求是的、有良心、有爱心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到省级以上档案馆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中央、政务院、国务院和各部、各省市颁发的决定、决议、条例、规定”政府工作报告等等应用文,并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等历史实际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应用文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亮点、优点,又照出了当时社会上的污点、缺点,还照出了应用写作者的良心和人格。以1958年前后省县两级的“工作报告”为例,我们发现当时写“报告”者自欺欺人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是当时在政治宜传上要求“舆论一律”造成的,而且与当时领导人好大喜功和下级投其所好、昧着良心写假话不无关系。1957年夏天到1958年秋天,湖北的“报告”中有“一亩小麦亩产5000多斤”,“一株芝麻收了二十一斤”:山西“一亩红薯收了一百一十三万斤”;河南鲁山县农民用土办法大炼钢铁,“一天炼出二千吨铁”:广西一个县农民“一天炼铁二十万吨:’;河南的麦子长得好,成熟时“这边推着那边动”;安徽“亩产水稻一万八千斤”……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冯东书先生所言:一亩地产一百一十三万斤红薯,那要在一亩平地上堆一米高。红薯如果是长在土里,那一米厚的红薯加上它生长需要的土壤,红薯得长多深啊?!一株芝麻收二十一斤,那必须是一棵大芝麻树。实际上芝麻单株的产量中外都是以“两”计算的。而麦子在地里密得“这边推着那边动”,不要说高产,就是从无法通风透气的角度来说也会闷得稀烂。更不用说农民上山一天能炼出千万吨铁来;写报告、讲报告的人,连最起码的常识也不顾了,科学何在?!良心何在?!这种自欺欺人的“报告”,其实反映了当时“人祸”带来的荒唐与昏暗。难道写这些报告的人真的不知道是在写假、做假吗?不是的。有的是有科学良心而无可奈何,有的则是私欲、权欲熏心而投其所好,一级骗一级。在今天,在应用文写作中是不是有人在自欺中“满足着”、“堕落着”、“日见其光荣”呢?!时至今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都与应用文写作者的科学良心堕落有关。
我们提倡应用文写作者应具有科学的良心,既有历史的警示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那么,在应用写作中如何坚守科学良心呢?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言词来概括科学良心本质的话,那么“真”、“善”、“美”三个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一)真,是指求真务实,是应用文撰写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真实,是应用文的生命。什么是应用文的真实性呢?我们认为通过写真人、真事、真情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真实,它是社会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有机统一。具体说来,在应用文中所写的人,必须实有其人;所写的事,必须确有其事;时间、地点、数据、环境都要有案可查。它必须是经得起实际检验的、具有历史文献性质的真实。睢其真实,才具有更大的可信性、说服力、威慑力和感召力。尤其是出自政府之手的应用文,其可信性关系其政权的存亡,你如果可信,遇到困难,人民会理解你,帮你分忧解难。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泰国将危难如实公之于众,韩国和泰国的老百姓甘愿捐出自己的金银细软,不留姓名,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令人感动。如果一个政权发布的应用文不可信,人民就难免会产生一种受骗的心理,到了危急关头,将如何反应,就很难说了。因此,我认为,应用文的威慑力、感召力,在于全面拒绝对现实的逃避。这种特有的真实性,才能取信于民,应用文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领导和管理作用,规范和准绳作用,联系和知照作用,依据和凭证作用,宜传和教育作用。如果有意去虚构造假,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混乱和灾难,也不可能作为反映历史、研究历史的资料,没有资格成为历史的文献。以真服人,以真取胜,这是应用文的可贵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应用文作者应当自觉遵循的一条原则。
当然,要求真务实,还应当有理性的怀疑。大凡重大的理论突破,重大案件的侦破等等,无不以怀疑的批判、设想为先导。科学的怀疑性坚持科学无顶峰、无偶像、无禁区,它反映了科学的务实进取精神。通过怀疑去求真,掺杂的虚假成分就易被发现并剔除。客观而论,怀疑有两层意思:一是疑惑,不很相信。二是猜测,推测猜度。李瑞环曾鼓励公务员:“不仅要敢于怀疑别人,而且要敢于怀疑自己的过去;不仅敢于怀疑大家都认为有问题的东西,而且敢于怀疑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东西。有了这样的气魄,才能触及现实生活的敏感点、矛盾点,对众说纷纭的问题拿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独到的见解来。”这段话对从事应用写作者来说不仅在写作工作中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撰写者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相信别人,一味唯上,没有自己的见解;或一味地相信自己,唯我独尊,都不利于求真务实。初看起来怀疑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似乎是要否定一种理论、事实、知识,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积极行为,它常常意味着思维的进展和意识的提高。
(二)善,指慈善。要求应用写作者的一言一行都应从善意出发,并尽可能地以善果告终。中国科学院李醒民教授认为,善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人道主义,要宽容大度,要造福人类。他虽然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论善,对于应用写作者来说,也是适用的。缺乏责任心的应用写作者,即使具有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知识多么渊博,才华多么横溢,写作技巧多么熟练,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称职、合格的应用文撰写者。应用文写作这科学良心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讲,就在于要造福人类,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地发展,如果一个应用文写作者明知有的决定、决议、讲话稿一旦成文,发布,就可能造成恶果而采取明哲保身、漠然置之或隔岸观火的态度,那他不仅有悖于人道主义,而且与犯罪都没有什么区别了.善不仅包含着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还包含着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人民的福祉,真诚欢迎他人批评。宽容精神,是应用写作者应有的风度和品质。还应不断向他人学习,既知人又自知。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掌握的东西愈多,愈感到自己的学识不足。自知是求知的动力,求知则是自知的升华。
应用写作者科学良心中的善,还表现在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上,既要符合国家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又要符合客观实际,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就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取得革命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应用文的写作中,撰写者不仅要听领导人的意见,更要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真正克服目前在应用文写作中那种“不怕脱离群众,就怕脱离领导;不怕脱离实际,就怕脱离政策”的奴颜媚骨的坏风气。说实在的,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美,历来被哲学家、科学家们所推崇。在应用文写作中,如果一种文体能真实、充分地表达一种思想并将之转化为一种政策,而这个政策在执行中又带来令人瞩目的价值,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决定、决议、规定等应用文发布实施的,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欢喜,世人瞩目,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领导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应对之策,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应对危机的决策,这些决策又是通过应用文发布实施的,使中国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实现了“软着陆”。分析这一时期出台的应用文,其独特性、统一性和相互衔接的和谐性,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巧妙的平衡美、和谐美和统一美。应用写作科学良心的美,还表现于撰写者的心灵美。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给朱镕基总理写信说实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马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引起全国的关注。尽管全家反对,尽管好友劝阻,不要李昌平去捅这个“马蜂窝”,在这个“一个人要想说几句实话、真话,难啊”的时期,他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了给农民伸张正义,为了“愿中国农民永远不再下跪”,他还是向朱总理寄出了这封引起一场“地震”的信。这封为老百姓请命的“信”,与那些“糊弄上级,愚弄百姓”的“报告”,不正是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吗?由此可知,应用写作科学良心的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因此,应用写作者既要把真、善、美当作职业道德去追求,又要把真、善、美当作人生理想境界去追求,在这两种追求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一个有高尚人品和人格的应用文写作者,必然会给社会、给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2)申论素材来源多看: 领导人讲话稿、《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瞭望》、《新湘评论》、《湖南日报》、政府网站、机关公文等。(注:领导人讲话稿是学习的重点。)

⑶ 如何看待到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的问题

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版者缺权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⑷ 关于校园道德失范现象的作文1200字

道德如灯,照亮人们的成长之路;道德如火,点燃城市之心;道德如甘露,默默滋养人们的心灵。
看到道德这两个字眼,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年幼的小悦悦愉快的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不小心被一辆车给“亲”了一口。血像瀑布般似的一下子就喷了出来。而司机只是停了一下,不但没把血红色的小悦悦送去医院,还继续前行,无情的后轮再次向那柔软的身躯碾压!18个人路过,第一位行人,看着小悦悦躺在那冰冷的马路上,无情的走过;第二个人,无动于衷,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第三位……18位行人过去了,每个人都见死不救,若无其事的过去。他们竟然可以那么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幸好有一位捡垃圾的陈婆婆看见倒在血泊里的小悦悦,停下,试图抱起她。但是小悦悦犹如一滩软泥陷了下去。那位有着炽热般的善心的陈婆婆张口呐喊,个个询问。最终找到了小悦悦的母亲,才送她到医院,遗憾的是,小悦悦因出血过多最终抢救无效而离开这个无情的世界……
此事一报道,立即在全国大江南北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大家不禁要问,道德在中国社会究竟怎么了?谁给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一个理由,社会风气的堕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斜,还是法制不完善的表现?言之者凿凿,听之者诺诺,似乎人人知其病根,却难寻症结。各人自管门前雷,不寻他人瓦上霜,事不管己,人人高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至理名言,便是时下所谓众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观,这些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悲哀,将无辜的生命无情的推下了深渊。
一条活生生的性命,考验着道德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那位陈婆婆虽然靠捡垃圾度过余生,但是她比那些富豪,司机,过路人富有的多!因为陈婆婆有一颗无私善良,救急扶危,默默奉献之心,她以那不计得失,无私心的杂念要去救人!这一种精神是多么的崇高,何等的让我们这些人敬佩,这样一对比,我想问,这个社会的道德究竟怎么了?政府所创建的精神文明难道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不,绝不是,我坚信。这样的的人只是少数,这样的事只是少数,但要知道,即使是少数,也让人心寒啊!也是社会的一个阴暗面啊!
小悦悦事件,不仅是一场交通肇事的逃逸,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的缺失评判。小悦悦用自己纯洁的生命,拷量着人们的灵魂,良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心的尖刀深刻剖析自身的丑陋,通过刮骨疗伤之痛唤起社会的警醒。用具体行动呼唤良心道德的回归,呼唤五常之道的回归,即仁义礼智信的回归,让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等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⑸ 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抄,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则是将这种失范现象锁定在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信息流通从信源到信宿,包括信息编码过程的客观性、冗余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解码的水平及技巧等不同流程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的不同层次,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大致可以纳入这样四个范畴: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网络道德控制机制的失范

⑹ 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来会生活中基本自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⑺ 2020年国考申论备考: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

2020年国考申论备考: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
提起申论,很多人对理解类和评价类这两种题型会感到头疼,一方面是材料相对较为分散、复杂,另一方面就是答题逻辑和答案的梳理也比较繁琐。甚至有时候会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下面吴老师就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给各位正在备考的学员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和思考,以期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属于综合分析的范畴,基本上都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进行思考,在分析环节都要结合材料进行有关要素的解读,如原因、问题、影响、对策或者结论等,这些只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提炼、梳理即可,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尤其是在开篇破题环节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把握的情况。

区别一:审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区别,从外在生理特征便可以进行区分,这些就是“显性区别”。同样,一般来说理解类的题目,也称为词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名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理解。题干设问大多为“谈谈对XX的理解”、“XX是什么意思或含义”等。如“死海”是什么意思?“预先失败”的含义?对“人口诅咒”进行全面解释?谈谈对“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等等。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对一个观点进行评价,设问多以“谈谈你的见解”为特点。所以,只要能够先确定是理解类的题目,剩余的基本上可以划到评价类的范畴。这类做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对做题实操还是有帮助的。

而评价类的题目既有现象评价,也有观点评价,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区分。观点类的评价题又细分为观点正确、支持该观点,如“韩剧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作为正方第一辩手进行发言”就是典型,通过审题也比较容易区分;观点评价还有反驳观点,即该观点是错误的,如“反驳网友A 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道德失范)”,通过审题便知是反驳,表态度就是该观点是错误的,这类题目也好区分;最后一类就是该观点是正确的情况,这类题目最难,因为评价类的题目中涉及到一句话与观点类中(观点正确)的评价,都是观点正确,难就难在开头怎么破题?

区别二:表达的意思有深、浅之分。

有些学员会反馈说是只要听到“观点正确”就是表态度,听到“观点明确”就是解释说明,我认为这类过于绝对的说法有待商榷,综合分析本身就是考查考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解读能力的,单单凭借这类词汇就草率的下结论并不是很稳妥。这时候就要看两类题型,即观点类(该观点为正确的情况)和理解类(为一句话的情况)在表述上会存在着深层次和浅层次之别。

理解类的往往是“话里有话”“犹抱琵琶半遮面”,命题特点是“说一半、留一半”,这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对隐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解读,所以其作答思路为表层含义加上引申含义,这个“引申”其实就是在提示考生在作答时候要尤为注意。如“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一看这句话貌似有点“反常识”,那结合前后文很快就知道其实作者是话里有话、是有“弦外之音”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作者真正用意的琢磨和分析,才能进行比较精准的把握。

而观点类的(该观点正确的情况)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存在抽象一说,绝大多数都很直白,不存在遮遮掩掩的情况,可谓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你不需要再解释,只需要表明态度是支持是反对还是辩证等即可。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需要亮明你自己的观点态度;再如“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这句话也是隐藏着作者自己的终极观点,即“(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所以表态度即可。

⑻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哪些属于道德,应该没有标准吧,每个人认为的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人和事,道德也不好界定,

⑼ 公务员公务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行政道德失范,从本质上讲,它是权力异化的表现。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是为公众谋利益,然而行政权力在被行使的过程中却被公务员滥用、私用等。这种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务员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利用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力贪污、挪用公款、违法经商以及隐匿个人财产等等。
(二)政治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务员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进行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还有一些公务员身有官职却不为官事儿,对老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而只用于钻研升官之道;也有的就是办事邋遢、没有责任心、对公务敷衍了事等。
(三)违反社会公德的失范
有些公务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借公职之为自己谋私利,比如假借公务之需为自己配备豪华轿车,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大开方便之门等等。这些行政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让公众对政府的廉政形象失去信心,而对政府组织自身事业的正义性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会使行政组织办事效率低下,最终使行政组织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行政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仔细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并对此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达到克服或减少这些失范现象的出现。
望采纳谢谢!

⑽ 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表现有哪些

行政道德失范,从本质上讲,它是权力异化的表现。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是为公众谋利益,然而行政权力在被行使的过程中却被公务员滥用、私用等。这种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务员在执行...

热点内容
劳动法学小抄 发布:2025-01-06 08:09:34 浏览:487
万江政法学院 发布:2025-01-06 07:55:04 浏览:65
国际经济法原则论述中美贸易战 发布:2025-01-06 07:13:46 浏览:605
投资担保公司法律顾问合同 发布:2025-01-06 06:51:19 浏览:413
司法拘留逃跑 发布:2025-01-06 06:27:12 浏览:970
快递公司不按劳动法 发布:2025-01-06 06:13:46 浏览:912
新公司法货币出资比例 发布:2025-01-06 06:07:36 浏览:286
嵊州人民法院拍卖网 发布:2025-01-06 06:02:40 浏览:514
司法强拆程序 发布:2025-01-06 05:49:45 浏览:996
民事诉讼法答辩期审判期间 发布:2025-01-06 05:46:55 浏览: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