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康德立法

康德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5-23 11:11:34

㈠ 康德所说的知性为自然立法是什么意思

“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中所提出来的哥白版尼式革命。哥白尼把认识权的中心从人(地球)转向世界(太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康德则恰恰相反,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不是像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断积累和进化的过程,而是因为人具有某种超越经验(即先验)的认识结构,这就是他归纳出来的12个基本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他质问经验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些先验范畴,认识如何可能?但是他又指出,正因为它们是先验的,所以不能为经验所证明。通过这番证明,康德也回答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质疑,指出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对因果关系和整个形而上学的指责是不对的。

㈡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否认了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
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夸大为给自然界制定规则。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都是按照人的理性制定的规则运行,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㈢ 怎样理解康德的"人为万物立法".西方哲学试题

1.粗糙的说,古希腊形而上学认为个体后面的理念才是真实的,更高级的。

比如你说猫,有黑猫、白猫、黄猫,但是他们都是猫,也就是说背后有个一个猫的理念,你可以黑可以白,但是你一定要是猫(属于猫这个理念的范围内),你才能称自己为黑猫或者白猫。

这个猫的理念是永恒的,这只白猫死了或那只黑猫死了,都没关系,但是猫的理念永远存在。

所以桌子有桌子的理念,衣服有衣服的理念,万事万物后面都有理念,所以把这个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两种(还有个艺术世界不讨论了),现实世界充满生老病死,物质状态更迭不断,但是理念世界是永恒的,所以更真实。

2,而对于康德,他没有确立形而上学,而是提出了对过去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未来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粗糙说,康德觉得是“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本来人们觉得自然界是客观的,一花一草都是真的,因此花草的理念也是真的,但是康德觉得不一定,是人的各种感官和理性导致人做出这种判断。

假如所有人都是瞎子,我们还能得到“花是红的”这样的判断吗?假如我们都是聋子,还能知道什么是“声响”吗。

又比如我们有超脱5感的第六感,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肯定就不是现在这么简单了。

因此,我们为什么对这个世界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们的生理构造和理性构造,但我们看到的表象世界后面的物自体则是不可知的。

所以,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人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然而人为什么这样看世界而不是以其他的方法看呢?这就是先验的。

所以以前的形而上学自以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也只是人类理性所认识到的而已。

㈣ 什么是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所谓的“自然”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的“自然”。也就是说,世界是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而这些用以认识的工具如楼上所说,如时空范畴等,这些是属于康德所谓的“知性”(也翻译为理智)的。

所以,确切地说,是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换言之,是人根据知性认识了这个世界。 而这个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没有自因,换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内,没有自因,自因属于理性范畴。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领域,道德领域不属于康德所谓“自然”的领域。 康德所谓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世界。

(4)康德立法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和知性。这二者都是先验的能力,或者说是先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吃饭睡觉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一样。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观的事物,康德哲学里称为直观的杂多,即杂乱纷多的式样。在康德看来,直观的杂多不过是时间和空间形式而已,只能作为知识的材料,本身不具备确定的意义,不能算作知识。

如同库房里的货物需要整理归类才能使用一样,感性的杂多,只有通过理性对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分析综合,形成概念,最后通过“判断”才够成知识。这种分类分析综合的概念规则,哲学上称为范畴。先验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范畴。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所谓“感性”,指人的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观能力”。

康德认为,当外在的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时,在主体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开始活动,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感性才能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牛。因此,康德称这种认识是“感性直观”。

㈤ 康德三大绝对命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分别是什么意思

康德三大绝对命令里普遍立法就是时间空间的自在性是一切的基础。人是目的,最终时空存在以人的存在结束。意志自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适应世界。

㈥ 试论述康德的"知性为世界立法"

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中所提出来的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把认识的中心从人(地球)转向世界(太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康德则恰恰相反,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不是像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断积累和进化的过程,而是因为人具有某种超越经验(即先验)的认识结构,这就是他归纳出来的12个基本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他质问经验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些先验范畴,认识如何可能?但是他又指出,正因为它们是先验的,所以不能为经验所证明。通过这番证明,康德也回答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质疑,指出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对因果关系和整个形而上学的指责是不对的。
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相似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

㈦ 怎样理解康德的三个绝对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内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容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道德律令,是德国康德用语。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

(7)康德立法扩展阅读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个人的、特殊的、经验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断之上的先验规则之上。只有从纯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来的先验规则,才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规律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出现,说明它是强制性的。康德认为人不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质欲望的诱惑。他们必须克服这种强迫形式的经验欲望。

㈧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什么哲学观点

这是主观来唯心主义观点自。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即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8)康德立法扩展阅读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

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

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㈨ 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延伸阅读: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㈩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10)康德立法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热点内容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发布:2025-01-07 18:36:01 浏览:812
韩国领养法规 发布:2025-01-07 18:07:44 浏览:122
阜阳中级人民法院段书记 发布:2025-01-07 18:02:35 浏览:109
淘宝的确认收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7 16:49:09 浏览:80
婚姻法离婚吧现在改为什么 发布:2025-01-07 16:44:24 浏览:179
衡阳法学会 发布:2025-01-07 14:48:33 浏览:862
教育储蓄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吗 发布:2025-01-07 14:21:23 浏览:933
中华民族共和国行政法 发布:2025-01-07 14:03:34 浏览:363
什么法律援助事项不查经济 发布:2025-01-07 13:08:23 浏览:451
西安法律援助条件 发布:2025-01-07 12:20:12 浏览: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