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西周的法治思想

西周的法治思想

发布时间: 2022-05-23 12:28:20

1. 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周初统治者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严峻斗争中深刻意识到天命虽然难料,但有规律可循:"天唯时求民主",天总是寻求能够为民作主的统治者。

周初对周人贵族内部的文告中反复出现强调"保民"、"安民"以及类似的提法,可见他们标榜"敬天",却落实在"保民"上。

周初统治者从夏特别是商王朝兴亡的史实中,还悟出天命转移的另一条规律:天命总是归属于有德者并以"德"严格要求统治者内部,将德落实在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运用于法制便是"明德慎罚",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制定法规,任用法官,审理案件,施用刑罚,都必须反复思考,不可轻率。

(二)"亲亲"、"尊尊"鉴于统治者的内部关系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政局稳定的决定条件之一,周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在贵族内部提倡和贯彻"亲亲"、"尊尊",即亲其亲者,尊其尊者的原则。"亲亲"指维护家族内部秩序,"尊尊"指维护社会及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

"亲亲"、"尊尊"的原则强调,至亲莫如父,至尊莫如君。子对父必须尽孝,臣对君必须尽忠。孝,旨在维护父的权威;忠,旨在维护君的权威。通过"亲亲"、"尊尊",便把人们的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紧紧联结在一起。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前提下,将"亲亲"、"尊尊"原则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实处,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点。

2. 西周初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立法思想。
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1、产生的背景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内容
(1)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为自然规律。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从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
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并作为治国基本方针。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1)西周“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指在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宽缓处理。
(2)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的理念

3. 简述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概况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继承神权,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
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3、刑法世轻世重:(西周)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明德慎罚是来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自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解释: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4)西周的法治思想扩展阅读

殷商初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天命”、“天罚”思想,但随商王朝国力的强盛,商王朝统治者自命为天之子,由是“天罚”实质上演变天“帝罚”思想,忽视民的存在而为所欲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极为重视道德,被孔子赞叹为“仁哉文王”。

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在灭殷之后,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殷商兴亡的经验,指也从成汤到纣王的父亲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才保住了王权,后来纣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国之祸。

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来也是由于能够实行德治的结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罚”,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

5. 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西周司法制度

篇一:西周的法律制度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周初统治者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严峻斗争中深刻意识到天命虽然难料,但有规律可循:“天唯时求民主”,天总是寻求能够为民作主的统治者。周初对周人贵族内部的文告中反复出现强调“保民”、“安民”以及类似的提法,可见他们标榜“敬天”,却落实在“保民”上。

另一条规律:天命总是归属于有德者并以“德”严格要求统治者内部,将德落实在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运用于法制便是“明德慎罚”,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制定法规,任用法官,审理案件,施用刑罚,都必须反复思考,不可轻率。

(二)“亲亲”、“尊尊”

鉴于统治者的内部关系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政局稳定的决定条件之一,周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在贵族内部提倡和贯彻“亲亲”、“尊尊”,即亲其亲者,尊其尊者的原则。“亲亲”指维护家族内部秩序,“尊尊”指维护社会及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前提下,将“亲亲”、“尊尊”原则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实处,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点。

(三)“刑罚世轻世重”

西周初期,统治者们在政治上、法律上更加成熟,在总结前代立法用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世轻世重”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周王朝的法律实践。“刑罚世轻世重”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即惩罚犯罪应根据犯罪者的主观情节与当时的客观形势,进行权衡,强调具体适用法律时的灵活性。

二、宗法制、礼与刑

(一)宗法制

周王采取“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国策,实行统治。鉴于商朝属国时服时叛而最后反戈相击,以及历史上因王位继承问题带来的扰乱,为了加强王室对诸侯国及其下属封邑的控制,为了解决权位继承问题,周初统治者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礼

礼在西周实际上具有法的性质,但又不限于法。西周的礼既是根本大法,又是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行政法,以及刑事、民事、经济等方面的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也基于礼。同时,国家施政的成败得失,人们言行的功过是非,罪与非罪,统统以礼作为评判的根据。总的说来,则以“亲亲”、“尊尊”之义为最高准则。

(三)刑

刑为西周刑事法律的总称。流传至今的有传说为西周中期司寇吕侯所作“吕刑”,其基本精神仍在于贯彻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在“明德慎罚”

方面尤其突出,可称为西周刑事法律经验的理论总结。《吕刑》要求用刑必须以德教为本,必须适“中”,此后通篇反复强调“中”字,力求不轻不重。

(四)出礼入刑

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礼主要用于贵族内部,以积极的、正面的“禁于将然”为主;刑主要用于处罚犯罪。“礼不下庶人”,指庶人不可能完全按礼行事,但决不许违反礼的基本原则。“刑不上大夫”,指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减免刑罚。

三、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法

以“誓”、“诰”、“命”等形式发布的王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了周初法制为重大政治行动服务的要旨,体现了刑法的主要原则。1 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1)因地因时制宜。周初统治者将其领域按占领、开辟的先后和政局稳定程度,大致分为三类地区,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2)区分故意(非眚)、过失(眚),惯犯(惟终)、偶犯。

(3)严惩犯上作乱、杀人越货。

(4)严禁错杀无辜。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

2 刑罚

西周刑罚基本上沿用以前的五刑,墨、劓、刖、官、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此外西周时期还有不少酷刑,处死的方式也较多。西周已出现了赎刑,断罪有疑,可依所疑之罪的轻重,罚以数额多少不等的锾收赎。

(二)民事法律关系

1 原则上土地属周王所有,按贵族等级层层分封。西周初期土地只能继承,不得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但西周中期后已经出现贵族以土地租赁、交换和充当赔偿物的事例,而且事实上得到法律的承认,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默认。

2 契约关系已较为复杂。民间买卖奴隶、牛马和兵器、珍异之物,要通过“质人”成立“质”、“剂”。质人是市场管理人员,买卖奴隶、牛马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较短的契券,称“剂”。

借贷契约采用“傅”、“别”的形式。“傅”即债券,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持左券,债务人持右券。法官以债券为凭,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春秋时期审理这类纠纷,大多要债务人以右券与债权人以左券相合,以作判断。

6. 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主要受到周公的新天命观影响,崇尚德治,敬天保民,在法律思想上体现为以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为中心,敬天、祭祖、保民为基础,实行区别对待以及罪止一身的“明德慎罚”思想。
影响:收到“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影响,西周时期主张“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在刑事法律制度上以刑罚适用为基本原则,审慎使用刑罚且不实行株连;在诉讼审判制度上也有所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诉讼机制以及流程,实行较为公平的审判制度。

7. 西周与汉代的法制指导思想是相同的吗

不相同。
西周建国前,西周统治者意识到传统神权法理论已经无法解版释西周统治的合权理性,因而西周统治者创立了新的政治指导思想“以德配天”。虽然这一思想中仍然留有神权法思想的痕迹,但其内涵与重心已经转移到世俗政权的重民、保民实践上了。这一理论在法律思想上的细化与体现就是“明德慎罚”,即发扬德礼教化,谨慎使刑罚 ,可以看出,在西周礼与法紧密相连。

汉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而与此同时,多年的战争使得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汉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思想,即约法省刑,作为他们的法制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汉朝的统治危机开始显露。为了安定统治,汉朝统治者在权衡了各种思想后,选择了儒家思想,法律思想也由约法省刑转变为德主刑辅。

8. 简述西周朝代法律制度

“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

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并作为治国基本方针。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1)西周“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指在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宽缓处理。

(2)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的理念

西周统治者提倡“明德慎罚”,实际上,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模式。它区别于东西方同期国家的宗教与法律结合的治国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这一思想的确立,影响了中华法系的二千余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观念。

9.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原因及主要原则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形成原因:
在夏、商时期,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奉天罚罪”,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天的旨意。到了西周,老百姓就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西周统治的合法性,就成了西周统治者在建国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夏、商的统治者坚持的是“天命不可移”,西周统治者要论证自己建立国家、反对商朝、攻打商朝的行为是合法的、正当的、有依据的,就要更改“天命不可移”的理论。西周统治者运用反证法论证了天命是“可移”的,天命移到西周统治者是因为“天命归于德者”。西周的统治者们还要去论证,周是不是“德者”,如果是“德者”,天命就可以归于他们身上,周政权的建立就有了合法性。
周的“德”体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生活方面:敬天保民;敬天保民要求统治者尊敬上天,同时要时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标准的德严格要求自己,要“怀保小民”。标榜“敬天”,最终落实到“保民”上。“敬天保民”在最高统治者与最下层的老百姓之间搭建起紧密的联系,最高统治者再也不是绝对高高在上了,他必须关注民生,让老百姓生活得好。
(2)法律方面: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即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制定法规,任用法官,审理案件,施用弄罚,不可轻率。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主要原则:亲亲、尊尊。亲亲就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服从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西周立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强化了血缘关系,并把血缘上的亲亲原则与政治上的尊尊原则密切结合起来。以血缘上亲疏、嫡庶的标准,来确定身份等级,来分配权利义务。
1、亲亲
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亲爱自己的亲属,它相对于疏而言,着眼于调整家庭内部的关系。至亲莫如交,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关键是做到“孝”。
2、尊尊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爱自己的尊长,它相对于卑而言,不仅调节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更主要的是调整君臣之间、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尊卑关系。至尊莫如君,臣对君要“忠”。
亲亲是尊尊的基础,亲亲是为了尊尊。

10.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是怎样的

西周的法律思想较之夏商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西周的统治者在“王权神授”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张。一方面作为取代殷商政权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作为神权法思想的补充,来确定新的统治策略。西周统治者认为“王权神授”是有条件的:一是“以德配天”。天命是肯定的,但是只有有德才能随“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政权就是以“德”获“天命”的新王朝。“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大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二是得民众。他们认为人心向背决定国家政权的安危,“民怨”会使天或上帝改变原来的“天命”。

周在灭商以前,周文王为达到灭商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笼络人心的政策。例如;他针对殷商的收容逃亡奴隶,制定“有亡荒阅”的法律,即共同搜捕逃亡奴隶,因而取得了奴隶主贵族的支持;针对殷朝的“罪人以族”,提出了“罪人不孥”。这些措施对周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也影响到周初的立法思想。

周在灭商之后,周公旦又基于“敬天法祖”、“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并且总结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提出“天命”、民情和王权三者相制约的“明德镇罚”的法律政策。在西周法制中,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及其法律化。从宣扬天罚到“明德慎罚”,既是历史条件变化的产物,也反映出法律文化的进步。

“明德慎罚”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明德”和“慎罚”两个方面。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第一,要求统治者有德性修养。即团结一致。勤于政事,听取民众呼声。第二,施德政。核心思想在于实行安民政策,反对残民暴政。第三,行德教,进行礼仪教化是“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慎罚,就是谨慎地实施刑罚:一是谨慎断狱;二是刑罚适中。

周初统治者把“明德”与“慎罚”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德是慎罚的精神主宰,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

西周“德教”的具体内容,被周初的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泛的“礼治”。

热点内容
上海法官赵明华简介 发布:2024-11-01 12:24:38 浏览:753
合同法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4-11-01 12:15:36 浏览:445
经济法是根源 发布:2024-11-01 11:40:00 浏览:611
对他人申请书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1 11:34:56 浏览:425
济南槐荫法院 发布:2024-11-01 11:31:23 浏览:135
新劳动法全文2016辞职 发布:2024-11-01 11:31:22 浏览:667
关社会与法读后感 发布:2024-11-01 10:57:53 浏览:1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解题思路 发布:2024-11-01 10:57:06 浏览:660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01 10:57:00 浏览:24
猫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01 08:37:43 浏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