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宽容

道德经宽容

发布时间: 2022-05-23 14:15:21

『壹』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8章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样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无为;处众人之所恶,即守柔处弱。因此说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胜(优于)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的论断

『贰』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经后人分类为章,共八十一章。《道德经》主要讲述的是“道德”的意义,即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文艺深奥,包含广阔,被誉为“万经之王”,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意义。

『叁』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余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原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释义: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卷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3)道德经宽容扩展阅读:

赏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

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

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

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肆』 道德经做人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体也,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伍』 道德经关于宽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来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陆』 上善若水第七十八章翻译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春秋·老子(即李耳)

注释:

1、以其无以易之:以,用;易,交换、代替。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指水)。

2、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6)道德经宽容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道德经·柔之胜刚》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柒』 道德经笫75条

第75章 代斲伤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若人民不畏惧死亡,则以死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名家注解河上公: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王弼: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朱元璋:王者陈纲纪,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责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犹有过误者,故违者君有所不赦。

经典解读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当时的执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压制人民,滥杀无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正所谓“司杀者杀”,在老子看来,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残暴无道的执政者却把人民推向死亡线上,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老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现象,提出了严正的批评与抗议。

此外,老子还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断章取义地认为:“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人的。”

其实,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经被残暴的执政者压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就会畏惧死亡。在那种情形下,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再敢做坏事呢?

老子的主张是,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采取宽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遗祸无穷。尽管本章中有好几个“杀”字,但仔细体会老子的原意,他绝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人,这一点是应当搞清楚的。

--------------------------- 智慧典例 ----------------------------------------


摆正位置,别越俎代庖

老子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意思是: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由此可联想到两个成语:一是“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厨师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他下厨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话,是说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曾子说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样的意思。

张玲是个很活跃的女孩,点子多,做事有股冲劲。刚到公司的时候,她的表现让领导颇为满意。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张玲更加自信,觉得工作形势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别的部门还没有开完会,于是大家就在门外等候。张玲却一个人跑了进去,并且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告诉大家应该如何、该怎样。她哪里知道,这番指手画脚的评论,让这个部门的同事十分反感。

这样的事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任何人的工作,她都会发表一通评论,自认为别人都没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个需要领导签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张签了。当领导问起时,张玲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结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雇了。

张玲是位思维活跃的员工,可惜她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不仅到处评论他人的工作,最后竟然还越俎代庖替领导做主,犯了职场大忌。其实,如果她能脚踏实地,多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用在本职工作上,多提有价值的建议,完全能够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在企业里,有些人从不主动去做事,总希望别人包揽一切,自己坐在那里拿拿工资、拿拿奖金就行了。而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一些“有为青年”总喜欢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这种工作热情应该鼓励,但超过了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黄威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还算不错。由于专业对口,他在公司如鱼得水,很快成了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颇受经理重视。

经理为人不错,常向下属征求意见,而且向来很看重年轻人。于是,黄威就将自己对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当地向经理提出。一开始经理还很高兴,直夸黄威将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黄威也便飘飘然地开始狂妄起来。他隔三岔五地向经理指出管理上的不当之处,甚至还不经意地流露出对经理的轻视。时间一长,经理厌烦了,最后胡乱找了个“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将黄威辞退了。

一开始,同事们还都觉得很奇怪,经理平时不是这样的啊!但他们后来一讨论,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经理雇佣黄威是因为看重他的技术,而不是每天让他在企业管理方面说三道四的。相信再大度的领导,都很难接受下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自己的管理行为。

多动脑子,积极提出建议,当然是好的。事实上,每个开明的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下属。但是领导需要的是在了解情况后,认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胡乱聒噪。

有些年轻员工,在得到了肯定后就有些“飘飘然”,心浮气躁,忘乎所以,对什么事都喜欢表一下态,并热衷于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但是,如果你对这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不懂,你的意见又有何价值,你的话又怎能服众呢?指手画脚,只会惹人反感罢了!

『捌』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 观察到无形的气胞 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 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 但是最后 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 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静 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 可说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灵性不灭的人 大都是胡乱想 或是异想天开的人 因此容易轻举妄动 一旦轻举妄动 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无所不包 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 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 就会将挽救苍生 视为己任 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 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玖』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的好处:

1、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9)道德经宽容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热点内容
法院立庭 发布:2024-11-01 12:41:59 浏览:996
上海法官赵明华简介 发布:2024-11-01 12:24:38 浏览:753
合同法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4-11-01 12:15:36 浏览:445
经济法是根源 发布:2024-11-01 11:40:00 浏览:611
对他人申请书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1 11:34:56 浏览:425
济南槐荫法院 发布:2024-11-01 11:31:23 浏览:135
新劳动法全文2016辞职 发布:2024-11-01 11:31:22 浏览:667
关社会与法读后感 发布:2024-11-01 10:57:53 浏览:1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解题思路 发布:2024-11-01 10:57:06 浏览:660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01 10:57:00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