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以法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以法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22-05-24 00:07:46

❶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什么的职能转型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服务监督的职能转型。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国实行五级政府管理体制,分别是: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1)以法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政府来实施,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决策与执法活动是否合法、是否适当,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

也关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实。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在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方面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作用。

❷ 如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通过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发掘市场潜力,激发社会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职权法定。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体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我国与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把发展规划、投资管理、重大产业布局等都纳入宏观管理体制框架下,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土空间开发、资源合理配置等的综合导向,因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更具协同性、综合性、有效性。坚持发展和完善这种特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就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规划、政府投资、经济安全等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以此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为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也为我们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撑。
坚持全面履职。全面履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环节。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职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轨道上行使行政权力,防止权力任意扩张,行政行为的主体、权限、依据和程序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做到不越权、不滥权。另一方面要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到位,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职,防止出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等问题。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不避难,敢抓敢管,切实履行好法定职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议。
坚持权责统一。权责统一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现代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约束权力,尊重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其权利;监督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制约其权力。要坚持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和行政问责。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全国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支持审计和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责。虚心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并改进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建设法治机关,加快机关转型
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按照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要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大调研大讨论大转变”学习推进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机关建设统领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编制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法治机关建设规划(2013—2018年)》,提出了“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法治机关建设目标。四中全会的召开和《决定》的发布,对建设法治机关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法治机关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持续深入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真正实现微观向宏观、审批向监管、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的转变。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当好参谋助手。
加快职权法定进程。落实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整套体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调控与监管同加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我们将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争取用几年的时间,在政府投资条例、发展规划法、经济安全法、价格法、信用法等宏观调控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上取得大的进展。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落实四中全会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要求,继续坚持“开门立法”。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决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会审机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内协调机制、委外会商和沟通机制,健全重大决策评估机制等,强化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已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程序规定,按照条件明确、环节优化、高效便民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建设政务服务大厅,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健全行政审批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网上审批制度,做到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务实有效的监管体制,建设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在线监管系统,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纵横协管的监管机制,形成权责统一、分类指导、部门协同、地方联动、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系统覆盖、全程监管的新型监管格局。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打牢结实管用的制度笼子。编制行政权力清单,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向社会公开。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规范行政行为,推进行政审批裁量权基准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项目等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媒体的监督。持续深入根治作风顽疾,健全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决不手软、绝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洁高效法治的政府机关。

❸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像什么的职能转型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直接从事和干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大大削弱,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明显增强;单一追求高增长目标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作重心逐渐集中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来;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不断丰富,政府的政策方针更多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然而,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政府职能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管理体制不够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干预经营,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还不能得到全面禁止。三是执法不严,侍权干预,行政执法制度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政府只有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重审批重管理转到重执法服务上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主导权在政府,主动权在政府,关键环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三个协调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制度把政府的职能固化下来,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确保政府及其部门实现行使职权的法制化、规范化,努力做到“三个协调”:一是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对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组织,不断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真正到位。二是要与健全社会组织相协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同样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政府要积极对社会组织予以引导和管理,促使其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分担传统体制的部分政府职能。三是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理国有企业,而仅仅是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的管理方式转变。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体制下的政企关系,就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搞活的目的。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开展了对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确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予以精简、规范;对部门之间重复、多头交叉的审批予以归并。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真正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部门从过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法制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是政府的职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职。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执法必严保公正,以违法必究顺民心,以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论干部,确保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四、塑造诚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从不同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实际就是转变政府形象,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体操作中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要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要大兴学习研究之风,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摆脱文山会海,挤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各项决策建立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起新时期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❹ 建设法治政府全国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什么的职能转型

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的着力点,使政府做到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与效能型政府“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一、加强行政监督问责,建设责权统一、行为规范的责任型政府。
2004年3月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2005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将行政问责法制化。这就意味着,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不过,少数公务员依然认为,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民、治事,而不是治官、治权;有的工作人员重权力、轻责任,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比较突出,敷衍塞责或滥用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责任缺失的界定、处罚与追究缺乏全面规范的考核体系,责任追究常常表现为以集体责任代替个人责任、以抽象责任代替具体责任。因此,要加大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使之树立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权力观;划清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公职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完善相关制度法规,让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
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纠正不执法、乱执法现象。严格遵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对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健全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机制,改变有些监督主体及方式难以完全发挥作用的现状,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以人为本、勤政便民的服务型政府。
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指出,依法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才能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积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服务便民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
但是,有的公务员还抱有官本位、官贵民贱的观念,甚至认为政府的服务是给予式的恩赐;一些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因此,政府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要与充分发挥公民自我管理和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既为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不要加强管理,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多地向服务转变。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本位、民众本位”精神,在决定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时,首先要看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并以此作为确定政府职责和功能的依据。政府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服务中,应从公共性角度来考虑。当然,政府职能转变要坚持职能法定原则,依法界定和科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改革中的随意性。在履行政府职能时,必须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和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结合起来。
三、提高行政执行能力,建设快捷高效、运转协调的效能型政府。
效能是行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行政管理活动情况的综合反应。效能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法治政府必然是效能型政府,二者统一于一个目标,那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效率、质量、效益、效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基层政府审批项目过多,已经取消或调整的审批项目未完全落实,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对审批权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机构调整或部门职责界定方面存在缺位、错位、越位问题,造成职能交叉重叠、模糊不清或存在空白地带,为拖沓、推诿、扯皮留有空间,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因此,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就应去掉管理效能低这块“短板”,提高行政执行能力,建设成为雷厉风行、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效能型政府。

要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设效能型政府,务必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奖惩机制,确保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首先是首问负责制。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对前来办事的单位和个人热情周到、首问必答、负责到底。其次是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向社会办理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急事急办,随到随办;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第三是效能跟踪制。上网公布项目审批时间和审批岗位,在网上直接生成问责;纪检监察部门对审批岗位进行监督,确保行政效能建设落到实处;广泛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对推进不力、成效不好的岗位公开曝光。

❺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1)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2)减政放权,政府权力“瘦身”,职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权力清单,清晰划定行政权力范围,激发市场活力;

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制度反腐迈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思维规范权力运行,清洁党的肌体,提升执政能力。

(3)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

(5)以法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展阅读

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2)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3)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必须通过依法执政的途径来实现。

❻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什么的职能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具体要求。注意用词不是控制,是管理。是从管理向服务型转变。

❼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像什么的职能转型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政府从控制管理向服务监督的职能转型。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改革,必须抓住时机,积极推进。但也要看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重要的是坚持方向,把握原则;重要的是不浅尝辄止,延搁拖沓。

(7)以法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展阅读:

法治政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即为法治政府。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要求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❽ 如何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回,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答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因此,必须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❾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重点在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提高认识。我们要建成的法治政府,既是一个尊法守法的政府,更是一个有为、有效、有力的政府。
二是抓住关键。推进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带头运用法治思维思考处理问题,带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完成任务,带头参加应诉出庭等法治实践,以自身实际行动维护法治、推进法治。
三是完善规则。建设法治政府,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同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与协调,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健全体系。加强政府内部的制约和监督,以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为目标,努力实现行政执法监督从个案监督到体系监督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行政执法效能,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政治视野、又精通法律知识,既能坚持政治原则、又能捍卫法治精神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该怎么做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
第一,进一步改革完善行政体制。法治政府不仅是一个有限有为的政府,还应当是一个高效便民的政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体而言,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行政组织程序的法制化。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组织和程序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重点要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现在我国的组织法并不健全,只有一个80年代的国务院组织法,只有十几条,远远不够用,各部门缺少组织法,而且组织体制和职责权限尚在变动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稳定到一定程度。所以,用部门规章规定组织的职能和权限,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而不能简单地靠“三定方案”解决。改革开放后开展了6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所以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很重;
二是要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不仅要理顺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还要理顺行政机关内部各种职能关系,要减少政府层级优化结构;三是要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四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第二,完善立法、执法和司法,使体现正义的良法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目前,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这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门立法仍然很普遍,部门起草法律,不可避免就有部门的色彩和因素,要改革现在的部门起草法律制度,要增加公众的参与、民主的论证,以及其他部门———特别是人民代表机构,对行政立法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让立法更加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顺应民心,反映民意。
执法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法律还没有进入自动运转的状态,还是运动式的执法。法律是不自动运转的,法律的实施靠媒体的曝光、领导的批示。通常事情发生之后,先是媒体曝光,然后是领导批示,接下来才是执法司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很多重要的法律被架空了,无法有效实施,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规避法律,拒绝执行法律。法律不能自动运转,是目前中国法治领域最重要的现象。因此,如何增强法律的权威、保证法律有效实施是当前法学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也应当成为决策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司法公正尤为关键。司法在法律实施乃至公民权利保障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独特。如果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司法不能公正、独立地行使审判权、监督权,这个作用也发挥不了。所以,现在严格实施法律的重点,是保证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权威,保证它公正、独立地公开行使这些审判权力、监督权力。
第三,进一步健全行政程序和激励监督制度,是未来行政法治很重要的任务。如果没有行政程序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制订行政程序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各地的党政部门,要把执行、实施法律,作为政绩考核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这个地方经济抓得好不好是一个指标,但是这个地方法治搞得好不好是更重要的指标。如果以牺牲、破坏法治的方式取得了经济的发展,那是一种倒退,应该受到批评、受到苛责。所以“法治GDP”比经济GDP更重要。因为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实施法律、执行法律,保护老百姓的权利,维持社会的公共利益。如果不讲法治,继续走“经济GDP”崇拜之路,那我们就会离法治越来越远,不可能达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这样宏大的目标。
第四,重新认识信访和诉讼等纠纷解决制度,将各类纠纷有效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必须对信访制度、诉讼制度等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的要求。重新认识信访功能,严格限制信访范围,使信访回归到下情上达、了解信息、转交信件的最初定位。尽可能限制信访在案件实体处理方面的功能,将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剥离至司法救济渠道。同时建立起信访与复议、诉讼、申诉等法定纠纷解决渠道的衔接机制。鼓励行政复议机关与人民法院在信访机构设立接待室,使大批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直接进入复议诉讼等程序。还应该修改相关法律,扩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等受案范围,降低起诉条件,改革审判方式,扩大调解和解范围。改革两审终审制度,将审级增加为三级,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将各类争议尽可能引导到正式的救济渠道上来。各级领导在重视信访工作的同时减少批示、增加指导,将各类争议逐步引导到纠纷解决的主渠道上来。应当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分清主次,鼓励公众更加理性地选择救济渠道,更多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人文基础。进一步提高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人文基础。通过日益广泛的法学教育和普法宣传,树立法律的权威,目前社会公众特别是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尽管政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法律普及工作。但是,法学教育与普法效果并不平衡。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公众权利意识强,规则意识弱;公务员权力意识强,责任意识淡;上级政府法治观念强,下级政府法治意识弱。进一步完善法律普及与法律教育制度,重点做好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上级与下级的均衡普法,鼓励公务人员通过实践掌握与运用法律。提高公众的素质,减少和抑制纠纷,鼓励公众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解决争议。

热点内容
陕西省宝鸡市文化路184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08 01:32:08 浏览:816
委托公证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8 01:26:24 浏览:890
没有法学院 发布:2025-01-08 00:31:21 浏览:78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心 发布:2025-01-08 00:15:59 浏览:588
2017新的婚姻法5类 发布:2025-01-08 00:08:00 浏览:338
中华人名共和国劳动法第38条 发布:2025-01-07 23:34:42 浏览:338
电动三轮车法规 发布:2025-01-07 23:15:00 浏览:841
法国民法典法 发布:2025-01-07 23:03:33 浏览:815
著名税法律师 发布:2025-01-07 21:58:40 浏览:277
法律援助党建材料 发布:2025-01-07 21:57:07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