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曾仕强文字
A. 曾仕强解密《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专教后人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一部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教人的书!
B. 道德经的奥秘的内容简介
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几回千年来答,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经的奥秘!
C. 道德经的奥秘曾仕强文字
呵呵,这个你只能自己一边看视频一边抄了
D.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E. 曾仕强道德经奥秘4,主要内容!!!
曾仕强,没接触过,不好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讲老子亲证的境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东西混然而成,在宇宙形成以前就已存在,无声无息无形无相,任何东西都无法影响它,循环往复而永不衰竭,可把它当作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勉强把叫做“大”,大就是无边无际。
这是老子认识到宇宙的本体,老子又把它称为“无极”,无极就是没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自己与整个法界融为一体,证得法身成就。无极就是《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就是《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后人称老子得道了。得的什么道?道就是人的本体,万物的本体,也叫本性、自性、真如、实相、空相、如来、上帝、正遍知、佛、世尊……等等,这些词都可以描述道。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说“道”不是常人理解的道,说“名可名,非常名”,也不是普通一个名称而已,不可以执着名相。开篇就讲道无法描述。道只能自己去实证、亲证才能体会,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道”内涵。
同样,佛经中描述,比如上面讲的《心经、金刚经》普通人很难懂,只有亲证道的人,一看就明白。
F.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04究竟何为道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美国。美国倒底是什么样?如果去过版的话,就会说,如何如何,权但没有去过的,始终感觉是不明朗的,再有照片、录相也不行。
这个道的概念,也是这样。它是需要实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出家修行,他们就是想真正明白什么是道。只凭文字上说,说千道万,都无法真正明白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如何道是可以讲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G. 曾仕强讲道德经:老子真的是阴谋家吗
老子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不是阴谋家。阴谋最大的特点是玩弄心机,投设圈套,这恰是道家反对的。“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才是人道顺应天道的处世原则。老子虽然讲了不少以退为进、先舍后得、低位者尊等道理,但那是“天道无极”体现出来的世间哲理,不是阴谋。
H. 《道德经》谁讲的好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写得《酷说老子》,解读绝对称得上是通天彻地,运用现代最新的科版学和心理学来阐权发古人的学问,实属罕见的才学。
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I. 《道德经》的内容是不是大部份来自《易经》
最近有一种论调很流行,说《道德经》不过是《易经》的注释;《道德经》所讲的道德不过是《易经》的坤德。我听后的第一反应:说这个的人不懂《道德经》。为什么呢?三个原因:
三、太极图之谜
太极图据说出自于宋代道士陈抟,后经其弟子之手传给大儒周敦颐。那么就有一个小问题了,阴阳学说既然早在先秦就已经完善,为什么它的阐释图直到宋代才出现?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认为阴阳是由太极化生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