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

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

发布时间: 2022-05-25 09:24:33

❶ 演讲让我有魅力800字作文

精神生活是人不可缺的,也与物质生活相辅相成。有些人物质生活富裕却精神生活空虚,没有精神的追求,在生活里只注重物质享受,没有个人修养,不注重追求精神文明。这似乎也成一种风气——贪图享乐,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念。周国平先生对人生哲学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来听听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朋友们好!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我的老家来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在上海图书馆这样一个地方,我对上海图书馆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我非常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大家安安静静地看书,周围摆满了书,给人的感觉十分神圣、高贵,这样一种氛围对我的感染是特别大的。记得我是十一岁时开始来上海图书馆的,现在已经五十年过去了。回过头去看,这五十年一路走来,我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在这里我读了很多大师的书,从他们的书中,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我觉得和他们的灵魂有一种交流,而他们的灵魂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善良,丰富,高贵。我决心要做像他们这样的人。但从现在的社会来看,我们最缺乏的品质也是善良,丰富,高贵。现在普遍缺乏善良,很冷漠,而且精神贫乏,人生追求非常单一,就是物质,还缺乏高贵。如果从前的哲人复活的话,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们最怀念的品质一定就是善良,丰富,高贵,他们会为今天我们缺乏这些品质而感到遗憾。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种品质的理解。
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点,善良。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有了同情心,人和动物就不一样了,同情心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就是“非人也”。西方的哲学家也是这样看的,比如,亚当·斯密认为:人有利己本能,生物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非议,不管人类如何进化,还是属于动物;但人不光有利己本能,还有同情本能,能够推己及人,这就是同情心。同情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亚当·斯密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道德,正义和仁慈。正义就是不可损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就是要帮助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这么说,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从同情心的丧失开始沦为“兽”的,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同情心,那么,他什么坏事都能干。所以,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非人也”。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一个好社会和一个坏社会最基本的分别就是能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普遍没有善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优秀的灵魂,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善良,他对生命有一种感动。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孩子,那么他的人性就有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孩子是喜欢的,但别的地方有问题,那么这个人还是有希望的。很多大师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比如泰戈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诗,“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在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地方,突然发现生命,人都会感动的。有一个著名的探险家,他在荒野上看到一朵野花,马上就跪了下来,说道,天主到这里来过。
对生命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女孩的来信,她的信特别感动我,她说:在我眼中,你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一个散文家,你是一个生命,你是一个善于聆听其它生命的生命。我读你的书,就感到是一个生命在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她最后没有落款,而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了这么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看完这封信特别感动,就想找到这个孩子,我翻看信封,但信封上也没有她的名字、她的地址,邮戳是河北的一个小地方。后来我写了一篇题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其实,我文章的题目是抄她的,著作权是她的,但我没办法偿还她,因为我始终找不到她,到现在还是找不到她。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的。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生活了,而是作为一个身份或者所谓身价。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这样,很少去倾听自己的生命到底要什么东西,自己的生命过得舒服不舒服,这种敏感没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财富是最值得追求的,而全部的生活内容无非就是赚钱和花钱这样两件事,觉得这就是生活。其实,中外很多哲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物质并不能让你的生命感到真正快乐。我认为,物质的欲望是被社会刺激起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但我们往往被这种物质的欲望所支配了,而忘记了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一方面对自己的生命的感觉麻痹了,另一方面,相互之间也不是用生命对生命的态度来对待,往往是身份和身份之间、利益和利益之间的较量。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关系,而是利益的关系,我觉得同情心的泯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生命感觉的麻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现状来看,人们善良的缺失和对于生命感觉的迟钝确实比较普遍,这是很可悲的。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对他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❷ 以“同情心”为题的议论文 不少于700字

以同情为话题的议论文---让爱心融化冷漠

同情在当今道德匮乏的社会尤为重要,一切的道德都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上,以同情心善待别人,对别人给予温暖。爱心随着同情寄予别人,慢慢融化社会冷漠的坚冰,用温暖包围社会分明的棱角,是爱心,是期待,更是一种德行。
然而同情与可怜抑或是怜悯并不能等同,相较于后两者,同情多了些爱心与尊重,将着重点置于“情”字,对不幸的人表示遗憾、可怜的同时,带有一定的情感与关爱。
马尔登曾说过:“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的确,相较于可怜,同情更能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谊。同情可能只是“无声的鼓励”或“无声的慰问”。古时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尝饱也。不幸的人可能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励,不需过多的言语,只是无声的陪伴,便会添不少慰藉。前段时间微博上发布了一位外国友人买了薯条和矿泉水在麦当劳门口与一位乞丐席地而坐,边吃边聊的画面。并不是贵重的东西,只是一份心意,一点爱心,更多尊重,但却是对于别人来说的最佳礼物。
能够对别人给予同情,能够慢慢地打破社会冷漠的堡垒,已经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空间还是内心。这更是一种道德,是道德的基础,奉献爱心,给予温暖都源于同情。
孔子教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孔子的同情心与其说是同情,则更是道德的体现,是一种德行。对于盲人并不漠视,反而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的细节处理,将同情升华为关爱。
这样说来,同情的作用溢于言表,能够是社会更加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便是最大作用。
前段时间电视节目报道一对姐妹弃身患重病的母亲于不顾,最后酿成悲剧发生。其实类似的事件发生不在少数,但仍有毫无同情心的人存在,对于自己的亲人便是这般,对于别人更亦是理所当然如此了吧,“老人摔倒是否该扶”便是社会颇具非议的一个话题。如若每个人都有同情心,遇到老人摔倒扶起老人,同样具有同情心的对方便也不会存在欺骗等行为了吧!所以说同情是座无形的桥梁,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爱心融化社会中的冷漠。
世界不因同情而美丽,却因同情而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社会,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坚定力量。

❸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这句名言是什么含义

一件事物当你站在不 同的角度,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名人名言也如此版.人文社会方面的问权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这句话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尚的. 同情是大多数人所怀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当然可以是最高的. 最讨厌别人同情,并不说明你与众不同,它首先说明你并没有处于一个真正需要同情的处境,这种处境是大多数人难以遇到的,生活中一般的同情可怜,与这句话是有差异的,这句话蕴涵了语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如果你经历过非同一般的状况,却讨厌别人同情,说明你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你成功则内心异常坚强,你失败则内心扭曲,结果都是会讨厌同情. 如果只是一点小事而受到同情,讨厌是正常的,因为潜意识下你会感到受到同情在说明你弱小,很少人真正愿意承认自己弱小,当然讨厌这种同情.

❹ 同情心是什么

基本解释
1. [sensibility;sympathy,fellow feeling]∶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亦指这种感情的表露
2. [empathy]∶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的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
他所缺的不是同情心,而是使自己处于他人地位的那种能力[1]
详细解释
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❺ 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三种路径是什么

三种路径如下:

1、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如,看到摔倒的老人马上将他扶起来。

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培育要注重文化涵育。情感滋养与文化涵育相辅相成。情感使文化积淀更具温度,使人们在文化记忆中产生思想激荡与升华,而文化也能使情感体验更具厚度,使人们在情感认同中获得思想鼓舞与教育。优秀的文化能感染人、激励人、涵养人。

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在良好的道德感知上,孩子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其实在很多教育实践当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德育建设。但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当中,人们非常重视德育的建设。因为德是才之帅。希望以上的知识分享能够让各级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❻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浅谈如何培养 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德之一,具有同情心的人的胸襟是宽大的,它使人能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心境,在处事待人时能设身处地去着想,能包容一切,它在形成集体凝聚力和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作父母的共同愿望,本也无可厚非,特别是处在盛世的今天。而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且又是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若无一颗同情心,待人处事若是小肚鸡肠,自以为是,办事刻薄,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苗苗”,家长们大都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品行教育,所以现在孩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很强,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由于他们倍受宠爱,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为他们只有被人爱的体验,没有同情人爱护人的体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专横、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达、宽容、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的重要的优良道德品质之一,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同情心应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孩子缺乏关心和爱护他人,体谅与帮助他人的习惯,他们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人道、不合群等现象,说明他们缺乏同情心,这必然影响孩子的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切西瓜”的游戏,小朋友们手拉手,可是拉了几次,总是在小艺那里断开,为什么小朋友总不愿和小艺拉手呢?我问依婷,依婷说:“小艺的手上长有疙瘩,太脏了,恶心死了!”其它小朋友也纷纷表示出对小艺的厌恶,小艺一个人孤单单地站在角落里,眼泪汪汪,很是可怜。我看着孤苦伶仃的小艺,顿时觉得她是多么值得同情。她过去手上是起过许多风疹,经过治疗已经全好了,谁知小朋友们仍旧不愿和她一起玩!幼儿园本应是孩子们温暖的大家庭,可小艺在这个大家庭中却是那样的孤单、寂寞。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件小事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弦,引起了我的深思。应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让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需要我们用爱心——热爱孩子之心,需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去点燃孩子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心身,长大后去投身于和谐、美好的社会。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不健康的心理是后天造成的,是受社会上家庭中的一些或多或少的偏见、狭隘等现象的影响,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向良好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同情心从心理学上讲也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称为慈善需要。扶助需要强的人表现为富于同情心,喜欢帮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宽恕他人,对他人较为慷慨。
首先家长思想教育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在家庭教养中,有些父母自身就缺乏同情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一味地只给孩子以单方面的爱,却不教孩子去爱同伴、爱他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其次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经意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少与外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够丰富,较少能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试想,一位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小孩,他能真正体会到受委屈这一心情的感受?当他看到他人受委屈而哭泣时,他能理解他的哭声里所包含的意义,会产生同情心,会很好地安慰他吗?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的我们的孩子,缺乏全面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呢?我认为:
1、首先应进行情感体验。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朋友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身上的土,问问他疼不疼。我们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
2、要学习认识他人的情绪和体会他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对他人的同情。首先,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帮助的幼儿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有的孩子有时情绪不好,爱哭,我们就经常亲切地安慰他,搂搂他,亲亲他,告诉他老师非常喜欢他,这样他的情绪就会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其次,我们还设计了 “我长大了”、“我们帮助你”、等教育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时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样去做?。通过这些活动,从而让幼儿更好的体验、理解别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应该怎样去做。
3、要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学习模

❼ 希望人有同情心真的是道德绑架吗

东郭先生之所以还能家喻户晓,不仅是因为他的爱情,还因为他的丈夫把爱情用错了地方,用错了形象。我几乎失去了我的爱情!富有同情心的人天生善良,乐于助人,感情丰富,容易冲动,对别人非常信任,认为别人和自己的心情一样,只是境遇不同,需要帮助,往往不计后果地帮助别人。我有一个舅舅,是个老教师,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答应别人,害得他吃了别人不少的亏,有一次在街上被人骗了五千元,明知被骗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别人,所有的人都很喜欢他,总认为吃亏是福!

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好处是看不见的,当然,除了精神上的,有能力的人还会施加一定的物质支持;这一切都要从同情心开始。一个没有闲杂人等的社会,肯定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希望社会的发展也能不断促进人们道德思想的提升,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幸福的国家!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❽ 人一定要有同情心吗

看到任何人有了困难,我们会欣然利用一切机会去帮助他而不有所企图,一个仁慈或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这样做,而他依然会将催促他去获取新的东西的欲念称作“爱”并且乐在其中。

同情心这种感情的表露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此外,同情心是一种与他人感情起到共鸣的才能,但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

在我们身边,同情心是关怀、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会品格养成社会交往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会体会别人的感受,自然也谈不上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担和感受别人忧伤的一种能力,是对是非观点提供支持的一种非常关键的情感,人有了同青心就能增强对别人想法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困难,这种感受可以让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并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想到帮助别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往往会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的性格,他们也就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担别人的痛苦或需要。洪应明说: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古人常常害怕老鼠饿着而留饭给它,害怕飞蛾扑火而不点灯,既然对老鼠、飞蛾这样的动物都有同情心,那么,何况是对人呢?古人尚且如此,那么现代人呢?对老弱病残者的关爱与尊重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同情心的存在就是需要真正的实行,而不是只在口上说说而已,下面看一看名旦梅兰芳父亲的做法,我们一定会有所感触。


梅兰芳的父亲,小时候学拉胡琴,学成后,跟随那些名伶戏子到处表演。3年来辛苦积攒银子五千多两,家中来信催他回去完婚。于是他乘马车返乡,走到京南的时候,看到道路两旁有许多茅棚,所住的都是灾民, 由于遇到灾年,许多人都成群结队地奔到京南。

梅君一见,顿生恻隐之心。心里想:我现在有五千两银子,如果舍去三千两,余两千两,也足够回去完婚了。当即拿出三千两,布施灾民。但是灾民太多,三千两银子根本就不够,还有许多灾民苦苦哀求,梅君确实心有不忍,又将余下的两千两银子全部分给了灾民。

多年的血汗钱,一日之内全部散尽,而他心中却十分安慰,但是,这次回家怎么完婚呢?梅君拿定主意,决定延后几年再完婚,于是又回到北京。

朋友问他: "你回家完婚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梅君将救灾之事告诉朋友,人都笑其愚。但梅君不在乎,又在北京工作了3年,才回去完婚。

若干年后,天赐佳儿,后来梅兰芳名震全球。君子之于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君子都是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那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也不应该因此而鄙薄他,应该也要有“不忍人之心”,再多一点由内而外的同情之心,给予他们帮助。这样,他人就会觉得你对他们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任何抵触,他们也才会以真心与你来往。


在现实生活中,恻隐之心不是看到别人过的困苦,就施舍给他几十块,如果这样,被救者和乞丐就毫无分别了,他人当然不会接受你的“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会觉得你这种恻隐之心伤了他的自尊,那就更谈不上和谐相处了。中庸里说的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其中必然会提到一个“度”的问题,因为万物的生息都有自然的规律,人不能打破这种规律,只能顺应它。

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说一些老人, 出于恻隐之心,将买来的鱼鳌放到海河里“放生”。殊不知,这些鱼鳌中有些是“远来之客”。放到这种自然环境中,没有天敌,这样人为的放生,可能会破坏愿本就脆弱的生态关系,从而引起食物链的混乱。因此有关部门提醒,人们的侧隐之心也要有度,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就是和谐。

同情心,归根到底讲的也就是人的修养,除了需要“仁爱”,还需要把握住一个“度”,绝不能厚此薄彼。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值得人们怜悯,甚至是可怜的,但“弱者”也有他的尊严,不能因为他是弱者,就可以鄙视、辱骂他。相反;你的同情心要建立在真诚、尊重的基础上,归根结底,也就是看一个人的修养。

❾ 【同情心】存在的意义

一、同情的内涵

绝不能简单地把同情理解为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感情,应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再认识,而古往今来有众多哲学家对这个问题多有论述。19 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休谟通过大量的观察后深刻地指出:同情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同感,是每个个体都具备的、通过想象认为他人会和自己一样在相同的情况下会产生相似的反应和情感从而感到与他人相同的心理感觉。应该说这种关于同情的理解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它揭示了人们对他人苦难产生共鸣和理解的心理机制。另一个大哲学家尼采则认为同情是对痛苦和弱小生命价值的抬高,是一种应该抛弃的情感。下面我们在各家对同情心论述的过程中阐释同情的内涵。
1.同情心人所独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感。休谟在他的名着《人性论》中对同情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他看来,“一切人的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凡能激动一个人的任何感情,也总是别人在某种程度内所能感受到的。正像若干条弦线均匀地拉紧在一处以后,一条弦线的运动就传达到其余的弦线上去;同样,一切感情也都是由一个人迅速传到另一个人,而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相应的活动。当我看到任何情绪的原因时,我的心灵也立刻被传递到其结果上,并且被这样的情绪所激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同情是一种同感。个人因看到他人的遭遇,因为想到自己在相似的遭遇下会有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于是达到与他人相似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我们能够在想象中达到与他人的感情同一。会随着别人忧伤和欢乐而感受到忧伤和快乐。休谟同时指出同情是人所独具的人性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人性中任何性质在它本身和它的结果两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同情别人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我们经过传达而接受他们的心理倾向和情绪,不论这些心理倾向和情绪同我们怎样的不同,或者甚至相反。”休谟认为人生而具有同情心,正象人所具有的其他本能一样,是深深埋植于人心中的,这一点应该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相吻合的。他更进一步指出了同情的利他性。尤其深刻地指出了同情的巨大意义,他说:人们之所以能进行情感的交流是因为同情的存在,而且正是这种情感的交流作基础人们才会产生道德感。

❿ 同情的基本含义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热点内容
用拖鞋打法官 发布:2025-01-11 06:53:26 浏览:644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