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不争

道德经不争

发布时间: 2020-12-17 08:31:42

道德经中描述我不争,无人可以与我争的句子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补充两句,第二章中:夫唯弗居,是专以不去。第七章中:属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那是扯淡,老子讲究的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争只是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争不是不要,而是因为有更高的追求,不杀鸡以后得到的蛋会更多。
这跟无为而治的中心思想是统一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后代很多都是曲解。

②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不争之德”如何理解,你是否赞成

老子所说的不争,在《道德经》中多有提到。

人生在世,过多的纠结胜与败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不论是在事业还是学业上,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只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战胜对方上面,而是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保持着内心平和,战胜自己比战胜对手要厉害的多。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不争的心态上,你已经争赢了。

③ 《道德经》中的“不争”是不是一种“深争”

咸蛋超人4085 :你好。
【不争】出现在《道德经》的最后回一答章(八十一章)。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圣人的行为准则,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
你若理解成【深争】,那就不是老子,也就不是【圣人】了。

④ 不害不争乃是《道德经》的精髓,对吗

道德经的精髓要分层次,

根本层次,对于精神框架的贡献:阐述了道与德。把版如此抽象的概念阐述的形权象具体,成体系。

基础层次,对于语言系统的贡献,定义概念,例如长短相形,高下相互倾,前后相随。用长短定义形,用高下定义倾,用前后相定义随。问随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有,并且前后保持一致的互关联,例如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走,步调一致,学员学教练做操,动作一致。学习掌握语言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问什么是什么,需要先定义基础概念,然后再定义高层概念,形式化层次提升,从而完善语言系统。这种形式化推演的方法是道德经的精髓。道,也包含能够说出来的意思。所以道德经的最根本精髓就是阐述了道与德。

道德观形成层次,对于社会理论的贡献。道德经描绘了社会和谐,要实现社会和谐,必要遵守道德,要不害不争。所以不害不争是避免与解决矛盾的方式,阐述的是关键的道德方式。属于道德观念,也是精髓思想之一

道德观念和经义应用在其它领域同样会产生精妙的思想,因为道生万物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观念正了、方法对了,想什么都不会错。

⑤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不争”

凤凰涅槃丶哚 :你好。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回人的行为答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不争】。就是现在的话,低调,多做事,少争功。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就是【不争】的道理。

⑥ 在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什么意思呢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白话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6)道德经不争扩展阅读

不尚贤  使民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体是“无”,其所表现的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不强妄为,信任自然。再说,“无”作为道体而似无实有,“无为”作为道的运作法则,其所表现的是似 “无”的行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强妄为,不非有为。

所以老子主张“不尚贤”、“不贵难之货 “、 “不见可欲”,这样百姓就不会争权夺利,不会为得到稀有宝物而去偷窃,也不会被显耀事物东西所迷惑而引起祸乱。

当然,老子的主张并非没有针对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纷纷招缆贤才用以治国安邦。

当是时,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都提出“尚贤”的主张,然而,在尚贤的旗帜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动荡不安。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推崇的“尚贤”主张的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老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如何治理呢?老子强调“圣人之治”的原则。“虚其心,弱其志”是说治国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灵的净化,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心,“实其腹”“强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没有争强好胜之志。

“无智”即没其有巧伪的心机和心态。“无欲”即没有贪欲的扩大,保持心灵的纯真、朴实,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一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私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对法时物欲泛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强调净化人们心灵,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物欲泛滥是因为人们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宁静的心灵被那些标榜贤才、贵重财物、贪图名利和可欲的行为弄糟了,破坏了,从而导致社会混乱,天下纷争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要求统治者按“无为”的原则去做、去办事,不要乱为、妄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做到无私无欲,心平气和,在观念上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调动和发挥心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⑦ 怎样理解老子的“不争”

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笔者在老子《道德经》中,挑选出五个代表老子“不争”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释,帮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争”思想。

一,《道德经》讲:“大智若愚”。因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华也不向外显露,所以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愚笨。

不争

老子的简单朴素之人能成大业这个规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适用的。

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标都实现了,对生活满足了,才能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达到老子讲的“不争”的境界。

⑧ 道德经出现几次不争最好带句写出来

3——不尚贤,使民不争。。。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版,故无尤权。
2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8——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8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⑨ 道德经的无为不争怎么理解

无为不正就是不要为了一定的权利利益去争,而要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顺其自然,好好生活。

⑩ 老子《道德经》中不争的思想如何理解

我觉得这是二人或几人在 聊天时所说的不争,老子不可能让我们不去为。暗示争,但不是表现于外在的争,本来道德经是说人际不争,而根据易经的思想来说,也要争就是与自己争,自己争就是表面下下,内在质普。本认认为道破了天机,会不会被惩罚。

热点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处长 发布:2024-12-25 14:42:23 浏览:264
东丽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12-25 14:34:15 浏览:42
美国劳动法工作时间 发布:2024-12-25 14:15:32 浏览:376
志愿者宣传民法典 发布:2024-12-25 13:31:52 浏览:760
宅基地红本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5 13:29:41 浏览:635
2最新公司法 发布:2024-12-25 13:29:32 浏览:947
2020初级会计经济法30下午 发布:2024-12-25 13:06:51 浏览:329
交通法规实施细则 发布:2024-12-25 12:57:50 浏览:694
国家法官学院徐继军 发布:2024-12-25 12:56:40 浏览:796
国有独资公司遵守什么法律 发布:2024-12-25 12:49:05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