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商务印书馆

道德经商务印书馆

发布时间: 2022-05-25 23:58:16

道德经什么时候著作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据统计,石刻14种,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次之。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早,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历代解老、释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末的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何晏《老子道德论》;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现代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等。《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

❷ 我想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但是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谁能给我推荐一本啊

真经,是现行出版道德经(和注解)中最靠朴的
道德经,本是老子说他觉悟自己和世界的经验谈,和家国什么的兵法不挨着(这写,政治,管理学上的内容都是后来君主的感悟感想,可算是他给后代的留下的经验。嵌写改写在原来的朴素基础上,流传到今,)道德经是一本超越一切,超脱世俗的心路里程,“老子”告诉你世界,道,宇宙,人,人的欲望,人的感觉,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的认知控制这些事,人的行为,时空等这些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你认真,一生里的一切都给你拿出来聊,一个一个的聊明白了,一看原来是自己愚昧,原来连自己在内什么都没有。自己原来是妈造机器人,妈也是妈造的。。。
道德经是简朴无华的,不多余,不重复,说到正常了到位了,就oker.就这么点事,本能简单明了的说明白的,决不多余复杂,能4个字的就没必要用5个字。如果简单的符号表达都不能反映的意思,没有必要表达/复杂表达复杂不是更迷糊了。添乱呢
道德经不过给出一个看一切都法门。小路,不是悟大的唯一道路,不走任何路瞎他妈走也能道,道是天网,无处在,无处不在。

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
谁说不会海枯石烂,你以为过去的火星上真的没有海吗?宇宙里只有一个球上有太平洋吗?这些太平洋是永恒的吗?什么情况都可能。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天辛苦不寻常。

道德真经:

常道可,道,非常道。
常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无欲
以观其眇;

有欲
以观其徼。
两者,
同出异名,
同谓之
玄。
玄之
又玄,
众眇之门。

美之为美,斯恶已。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常也。

道无为

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弗居,不去。

不尚贤,之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之不为盗;
不见可欲,之心不乱。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无知无欲。
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无不治。

道,
皿中而用
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
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以不自生,能长生。

上善若水。
水善不争,
处众所恶,几於道。

持居善地,
在乎心善渊,
放不下与善仁,
控制言善信,
有为政善治,
不了事善能,
唯不争不让,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所谓
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聋;
五味 令人口爽;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辱为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
宠辱若惊。

何谓
贵大患若身。
有大患者,是为有身,
及无身,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
为天下,
若可
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
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
道纪。

古之道,
微眇玄通,
深不可识。强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犹兮若 畏四邻;
俨兮若 客;
涣兮若 淩释;
敦兮若 朴;
旷兮若 谷;
澹兮若 海;
飂兮若 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保此道,不欲盈。
唯不盈,蔽而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功成事遂,

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绝思无欲,
绝学无忧。
以为文,一不足。

见素抱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众之所畏,不所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愚人之心,沌沌兮!
淡兮,其若海,
望兮,若无止。
众人有以,我独顽似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不自见,明;
不自是,彰;
不自伐,有功;
不自矜,长。

自见者 不明;
自是者 不彰;
自伐者 无功;
自矜者 不长。

唯不争,莫与争。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尚不能久,况於人乎?

从于道,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其在道也,
所谓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名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常救人,无弃人;
常救物,无弃物。
是谓神明。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随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
复归於婴儿。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复归於朴。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
复归於无极。

朴散为器,之为官长。
欲而为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
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佐,不以兵强,
其事好还。

师所居,荆棘生。
大军后,有凶年。

善果,不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道不居。
居则贵左,兵则贵右,
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不美,美之者,乐杀人。
不可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常无名
朴,小,天下莫臣。
若守之,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令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知止不殆。道在天下,
犹川于江。犹谷於海

知人所谓智,自知所谓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增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泛,岂左右
万物
恃之
生而不辞,
功成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不为大,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拥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张之;
将欲弱之,必强之;
将欲废之,必兴之;
将欲取之,必与之。
是谓
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脱於渊,
不可示

道常无名,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正之以扑。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去彼取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得一天下正。其致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非以贱为本耶?非乎?致数誉无誉。
是不欲
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 道之动;
弱者 道之用。

万物生於,有,生於无。

上道,无为行之;
中道,若存若亡;
下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唯道,始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人之所恶,孤寡「不谷」。




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至柔 ,天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无为之有益。
不言无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寒胜热,躁胜静,
清静柔弱,朴质本真
为天下正。

天下,
道,
走马以粪。
天下
失道,
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学日益,
道日损
损之损,

至无为朴。
无为无不为。

观天下
常无事。
及其有事,其不足

常无心,以常为心。
天下歙歙,浑其心,孩之。

出生入死。
生於死地,以生之厚。
其无死地。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器成之。
莫不道而德。

人之从,道,德,
道,德
之莫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
玄德。

天下有始,
以之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
习常。

介有知,行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夷,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
仓甚实,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竽。
非道

善建者不欲拔,
善抱者不欲脱,
子孙祭祀不欲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修之於邦,其德乃丰;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无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
牝牡之合而zui作,精之至也。
号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知无知而不言,
言者,认为知而不知无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
玄同。

不欲 得之而亲,
不欲 得之而疏;
不欲 得之而利,
不欲 得之而害;
不欲 得之而贵,
不欲 得之而贱。
不欲 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天下往。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忌讳,弥乱
多利器,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
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无为,自化;
静笃,自正;
无事,自然;
无欲,自朴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恶。神负则魔
人之迷,其固久!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莅天下,德交归焉。
道者,万物之奥(根本)。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求得,有罪以免邪?为天下贵。

名为/无为,
名事/无事,
名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 于易;
为大 於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犹难之,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持者失之。
无为,无败;
无持,无失。
之所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终如始,无败事。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
万物
自然
不敢为。
为道者,非以明,将以愚。
之难治,以其智。
以智治,之贼;
不以智治,之福。

此两者
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
深矣,
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谷善下之,
欲上之,以下之;
欲先之,以后之。
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似不肖。
若肖,久其细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俭,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能成器长。

舍 慈且勇,
舍 俭且广,
舍 后且先,
死矣。

夫慈,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畏威,大危至。
无狎所居,无厌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大知不见,
大爱不贵。
去彼取此。

勇而敢,杀,
勇而不敢,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
天道,
不争而剩,不言而应,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之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常畏死,而为奇者,
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无以生为

之生柔弱,死坚强。
草木之生柔,
其死也枯槁。

坚强 死之徒,
柔弱 生之徒。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损有余
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
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执左契
不责於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小邦寡民。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死而不远徙。
有舟舆,无乘之;
有甲兵,无陈之
复结绳而用之。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积累,
以为己愈有,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无为无不争。

❸ 请问哪位知道《道德经》带注解的那一个出版社的书比较好。谢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竖排繁体的那一套书,苏辙、范应元、魏源、林希逸等等的注解。
中华书局陈鼓应的书。

❹ 道德经版本不一哪里能买到遗漏少的版本像什么乙本的我也不是太懂,给个建议吧!谢谢

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校释》楼宇烈 中华书局
河上公本《道德经章句》中华书局
帛书本《老子校注》学林出版社

以上是三个主要的版本

❺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是在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中国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鲁迅更是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生活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笔者就从解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来谈谈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无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础
谈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书都会将其与“消极避世”相联系,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广泛误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读导致对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无为”思想时常被误读为不作为,因而老子的人生观被曲解为消极避世,我们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通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是透彻的,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深邃的。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首次出现是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现老子就开宗明义,说“无为”是圣人的处事法则。第三章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写道“无为而无不为”,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能理解为不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治、无不为,而“无不”有两个意思,“有”和“没有什么不”,也就是说“无不为”可以理解为有为和没有什么不能为两个含义。如何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写到“圣人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写“为而不争”,可见“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妄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为,而是依照规律的自然发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为。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把老子的“无为”解读为“无意于为,没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对老子的误读。《道德经》第三章写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在这里就是一种治国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国家“治”。第二十九章写“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这里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而“无败”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则直接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说“无为”是有其好处的,教导我们要善于利用“无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非但消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积极入世的。
“有无相生”、“无之以为用”、“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思想是老子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体现,做事的时候不一心想着所以达到的目的,心无旁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结果,取得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无为”中自然成就有为的典范。如果说“无为”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那么老子处无为之事追求的什么呢?
二、复归婴儿――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张为“无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钱与权力随之而来,这就是老子的追求吗?对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做了明确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显然金钱与权力并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对利益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外在的声、色、货、利对人是有害的,无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必将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诫世人不要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欲望的满足,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道德经》第九章又写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认为金玉满堂,并不能够长久,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过多的财富不但不能长久且对人有害,面对利益,我们要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至无知无欲,没有名、物之知,没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这种朴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无的婴儿。所以,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像婴儿一样保持纯洁朴实、恬静无欲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不只是老子个人的道德修养之道,也是老子对管理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来的纯朴状态,内心淳厚无妄念,行为朴素而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巧诈与欺骗,盗贼也就没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终极归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以“道”字开篇,“道”也是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可以说整个《道德经》都是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终其一生的追求。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是不可言说的,但是在后面的篇幅里还是为我们竭尽所能的对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它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也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存在万物之中又是万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体,即不可捉摸又有迹可循,老子把道总结为:“玄之又玄,众秒之门”,道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洞悉宇宙天地万物变化奥妙的门径。
道如此高深、玄妙,对道的具体运用老子也举例作了具体说明,《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七章写道:“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为政为民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那么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词在《道德经》第十七章就已经出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在这里是形容词,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发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样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纯然自然,本来如此。道衍生万物而任其自然发展,并不对万物妄作干涉,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使得万物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学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为天下贵”、“为百谷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却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而是整个生命过程。见素抱朴、处无为之事,与道法一致,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天道长久,不生不灭,将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种超越物质而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许启彬.《道德经》的生命伦理精神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❻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1 读jiao第三声 意思1<书>求 2 同侥幸
2 读 jiao 第四声意思 <书>1边界2巡查

文言文中读XI第2声.

❼ 《道德经》的版本有很多,哪里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传承的国学经典啊

1.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老子2.河上公注本3.王弼注本。这三个版本被大多数人看好,只要是以以上三部为底的都还不错!其实也没什么真与假?多看几种版本,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看!也许能领悟更多的东西

❽ 《道德经》有几个版本在哪个网站可看到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一般流传的是魏晋时期王弼注的《老子》版本。
现在又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看《老子》建议去买一本书来慢慢看,细细的品味。

热点内容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
中华全民共和国合同法 发布:2025-01-11 14:20:17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