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
Ⅰ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实例(最好是一辩的),急求答案,,各位谢谢帮忙啊
就比如大名鼎鼎的许云鹤案,法律最后判决许云鹤有责任,要赔偿内。即便这个判决无论是从容司法鉴定还是法律适用上都完全无误,从而在法律意义上达到了调节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从道德上讲呢?人们更不敢去帮助别人了,比如小悦悦事件,你能完全责怪那些旁观的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作为一个普通人赔个几十万谁都侯不住。所以说至少从这个事上讲,在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貌似有点牵强,但是辩论这东西,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个人感觉只要自己说的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行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例子,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有哪些
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安定应该以法为主以德为辅。虽然说法律与道德对社会的安定对国家的治理都起着相当重要的重用,但是我们必须得主次分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社会的实践角度出发。
我们不可否认道德对社会的安定是有多么的重要,没有道德的确不行。但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法律对社会的安定还是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的制裁才是最有效的,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可以用道德就来治理的。即使以法治国,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忽视道德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以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应该以法为主以德为辅,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安定。
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一、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道德往往并不立即对本人有利,如见义勇为,如随地吐痰。特别是在一个人与人都不熟习的环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显。法律是刚性的,在严格执法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在你家乡还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国,只要违法必然被惩处。因此,绝大多数人在法律面前都会谨小慎微的,都会遵守。因为他知道,否则有牢狱之灾。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并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没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会发展得更坏。
三、一个所谓缺乏道德的社会,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从古至今,从没有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的社会。即使原始社会,也存在原始习惯,法学界称之为:习惯法。
四、说法律比道德重要,并不是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会长治久安。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将有助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道德,有道德才产生法律,但并不表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为道德没有约束性,并不能约束人们做不该做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持社会治安。很多蓄意犯罪的人们没有道德。倘若我们没有法律,就无法制裁他们,而妥善完整的法律,可以给人民带来压力,减少犯罪。如果没有法律,只依靠道德,社会将会如何乱?众所周知,中国人从古代就自称文明人而称外族为野蛮人。但现在我们常常看见有人破坏公共场所的东西,只能责怪其不道德。追根溯源,是因为没有相应法律的制裁。所以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安稳,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Ⅲ 辩论赛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实例
法律是复最低的道德,也即制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线的最后防线,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简单举以下几个例子:
一、关于人治和法治。我们知道,单纯靠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形成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而是必须要法律的制约,让人心存畏惧,同时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妥协性,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很难把握,而法律的标准相对比较稳定和确定。
二、道德是不具备强制力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特别是某些纨绔子弟,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基本无任何约束力,妄谈道德的话,其实犹如期待人人都成为君子,这也是违背辩证法的,所以对于这些顽固分子,是必须靠法律制裁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较高,是基于社会共同性产生的,但社会总需要一条底线,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标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标准等等,这些从道德上基本无法体现,容易让生活价值观出现混乱,这就需要有一条绝对的红线让人无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继续探讨~
Ⅳ 有时道德比法治更重要 作文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
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远的。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法律与道德是分不开的,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村的张大爷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三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大爷孤独地住在村外简陋茅屋里,靠邻里接济度日,也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六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六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六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大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道德无法差遣人们去负起应负的责任时,法律就会体现出它的强制性。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国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那么,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护法、维德呢?
我们应该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以此,来维护法律与道德。
道德与法治作文二:道德的考验
在生活中,时刻都存在着对我们道德的考验。
早晨,我来晨读,可是太冷了,把我的脸都冻红。我想:太冷了,进了教室就不怕了。不知不觉到了教室门口。我刚进门就有人叫我关门,于是我就把门关上。接着,进来了一个男同学,有人叫他把门关上,他却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往前走。再说一声,他却反瞪了那个同学一眼。后来紫媚进来了,她随手把门关上了。看到这一幕,使他感到很惭愧。接着又进来了一个男生,他可是班上的调皮大王,叫他关门,他却把门一踢,关上了。可那门打了个哆嗦。往后退了不少,可他却两手一张,走到座位上去了。刚刚才温暖起来的教室,又逐渐变冷了。同学一个接着一个进来,可却没有一个能把门关上。第一排得有一个同学冷得受不了,就到别的座位去了。我也在第一排,所以我知道她的苦。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下课铃响。
关门是一件小事,却可以在这件小事上考验出同学们的品质。
道德与法治作文三:用道德面对人生
我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人去买荔枝,他看到老板将坏的给了老伯,老板看见了他,也许是怕他告诉老伯,竟然拿出10元钱想贿赂他!可他气愤地说:“收起你的臭钱!你以为这样就能收买我了吗?哼!”这个故事会令人深刻启发,我也不例外。
一个老板为了金钱将坏的荔枝给了老伯,还想让看到这事的人不要说出去,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骗,可小男孩说出了让黑心老板大吃一惊的话。
是啊!它可以不受金钱的诱惑,为什么有些人却为了钱干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有些人可以为了金钱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他们有没有在做这些事前想过,这是对人有利还是有害,这是会被众人赞扬还是被众人辱骂,要知道,这是损人不利己呀!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10元钱”,你是否克服,你是否经不住过?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10元钱还给黑心老板这样的事,他就会得到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解出了这道题,有多少人经不住诱惑,用最好的道德品质面对人生,你将会得到这道题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获最多的笑容。
道德与法治作文四:道德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心灵的内在,像一片阳光,温暖人心。道德是一种无形的规则,没有特别的约束,在行为上是出于内心的。
道德在人们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很起眼的。在道德的行为上,也许会有人是发自内心的,也许会有人是刻意做作的。这些人都存在。但是,一个浅浅的微笑,就是一种礼貌,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同时又显示出一个人的端庄优雅。
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事,让我深有感慨。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到公园散步。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好像有一个老奶奶蹲在地上。刚开始,我以为她和她的亲属出来,因为在旁边的长椅上,坐了一个年轻的姑娘。于是我没有再注意她,继续向前走。忽然我看见那位穿着年轻的姑娘带着厌恶的表情转身离开,那老奶奶仍然蹲在那儿,我发现不对劲了。于是我急忙跑过去,看见老奶奶的手一直按住右脚,原来老奶奶的脚受伤流血了,我赶忙扶起她,坐在长椅上,看着老人,一张布满了皱纹的脸,一双孤独的眼睛要流出泪来似的。过路好心的人们也赶忙过来了,但只在一旁观看。忽然不知是谁说出一句话:“谁有布,帮老奶奶先包扎起来。”“我有,请让开。”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迎面走来的也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走过来,蹲在地上,看了一下老奶奶的脚,从裤兜掏出一条全新的手帕,手脚利索的帮老奶奶包扎起来了。最后,还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和母亲,他们只对我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同了,不像往常一样互相帮助,只顾自个儿了。”我也深有感慨:同样是两个漂亮的姑娘,为什么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呢?这也许就是道德的问题吧!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具备道德意识,并在行为上实现它。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道德,行为做道德,一定能共创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道德与法治作文五:道德与法读后感
面对药家鑫案,面对教育公平问题,面对司法腐-败等等。我不禁自问何为正义,又何为公平?如何正义,又如何公平?……在字典里,正义的解释为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公平则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是正确却很表层的。自古以来,我们都有强调着公平与正义;可是在很多时候,这些美丽的词汇仅仅运用于上层,而非劳苦大众。俗话有云,得不到永远都是最好的。人类在荆棘斑斑的朝圣之路上从来没有满足过,我们一直强调公平正因我们总是难以达到这一水平。反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我们国人也同样追求着公平与正义,不可否认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可是这依然是不够的。近来,阅读了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里面说谈到有关正义与公平的观念令我大开眼界,同时对于正义与公平重新有了思考。
在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矗他提出了“无知才能公平。”这一无知之幕的假设,初看下觉得有点荒唐,但是仔细咀嚼才发现其中的道理。正如罗尔斯所说的:“既然人人处于同一状态,任何人都不能设计出有利于自己特殊情况的原则,于是公平协议或交易的结果就是正义的原则。”人们在无知等级差别,无知利益欲望之时,自然而然的不会为着某些私欲而违背良心、违背道德从而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及不偏袒。无知之幕的假设固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罗尔斯的这一观点是给予了我关于正义的看法的另一种理解。
可是,理想状态是有距离的;人类不可能没有欲望,这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利益。就拿中国社会的司法公正问题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关,必然表示着它应该是正义、公平的。可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司法腐-败,诸如人情案、金钱案等等。这说明了什么?这正正说明了人类欲望、追求功利的不可磨灭。全国zhèngxié委员、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指出,司法公正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提前退休的法官借助老同学关系、老上司关系、老朋友关系,来搞关系案、人情案,操纵法律服务市场,危害了司法公正。我认为,社会主义中国要向前发展就要处理好之一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与正义,像两会中所提到的实现司法公开,司法廉洁,司法队伍建设再加强加强司法建设顶层设计;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
如何做到正义与公平呢?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必须的状态。罗尔斯更是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影片《地下裁判团》,影片中道德与法的冲击,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也是体现出了理性与人性问题。同时这些观点不仅仅在西方国家引发了思考,在东方国家同样引起了关注。在我看来,罗尔斯对于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看法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在发展的道路上,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在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中,不可避免遇到挫折,出现错误;如何做到理性,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如何协调道德与法等等,借鉴如《正义论》等经典著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思想的火花。
正义与公平还将是不断探索的问题。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正义论》中所提到的相关观点内涵十分丰富,上述个人观点也只是较表层的思考与理解。稍稍阅读此书,收获远比想象的多埃
Ⅳ 辩论:社会安定主要依靠道德而不是法律。急需一辩稿和例子~!
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
法律一方:
一辩开篇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和平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社会的安定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呢?我方的观点是以法为主并辅之以道德,宗教,习俗等各种手段。我们所说的社会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由一定的物质基础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按一定秩序正常生活,整个社会能按一定规范正常运转,即可视为安定。法律是什么呢?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一种准则和规范,它是由人的主观意念所决定的,不具有法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
第一,不利于安定的事件发生前,对于抑制这种不安定件的发生,法律起到了主要作用。
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既要靠道德,更要靠法律。道德可以明辨善恶,它凭借舆论批评,良心谴责来约束越轨者,所以我们需要道德。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没有达到那种圣人的境界,所以一旦欲望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更需要一个有强制力的行为准则,而这种强制力恰恰就是法律所拥有的。正是由于法律的强制力,使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在当今这个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约束人们犯罪行为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法律比道德在维持社会安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即使不安定事件发生了,对于不安定事件的消除法律还起到了主要作用。法律具有强制实效性,这是法律和道德同为规则,彼此效力却不同的根本所在。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依赖社会舆论,个人信念以及传统与教育来维持,显然这是软约束,它对既有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起作用。而法律,它不是吓唬鸟用的稻草人,它用“和平的暴力”保护人们安居乐业,真正做到“布大信于天下。”当假酒假烟,假钞,假药,假新闻“假作真来真变假”时,对方辩友您是靠道德还是靠法律呢?当犯罪分子被国家绳之以法,当3•14事件被国家用法律来压制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要靠法律。 第三,当法律和道德在维持社会安定过程中发生冲突时,我们究竟是应该选择道德呢,还是应该选择法律?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重要性的体现过程。众所周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富之分(思想家卢梭说的好“法律必须具有普遍性,并在其命令范围内对全体人适用,因为它的基础是理性),而道德的模糊性使它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影响人们行为的协调一致,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是非观念的形形色色,判别标准的五花八门,若没有一夺统一的权威规则,天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是非不明,如何做到协调一致和井然有序,社会安定又何谈起呢?由于道德的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和不可操作性,我们当今社会,当大众的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无一例外坚定的选择了法律。
当然,社会安定 既要靠道德,更要靠法律,法律与道德各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只有以法为主,辅之以德,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坐而论道,只能独善其身,行而有法,方能兼济天下!
谢谢大家
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
新华字典中的解释
安定1①(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ㄧ情绪~ㄧ社会秩序~。 ②使安定:~人心。
社会: 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
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
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道德: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法律:
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灋(法的旧体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律,均布也。——《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
我方材料
对方辩友应该没有忘记许霆的故事吧,ATM机吐出1000元时,他没有靠道德把钱返还银行,而后还分171次从自动取款机里取出了17万元人民币,次日,他就赶紧逃离了广州,这时他还没有靠道德归还这17万元钱,那么对方辩友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才想到要归还这些钱的吗?
是有人给他打电话说银行已经要依靠法律去告他的时候,他才想猛然想到要归还银行钱的啊,对方辩友,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法律在使社会安定方面,要比道德产生的作用更大吗?
无独有偶,今年1月11日,台州市发生了一起市民哄抢50万现金大案。案发后,公共安全专家部门试图让哄抢者依靠自己的道德幡然悔悟,结果无人归还赃款,迫不得已,公共安全专家部门只能用法律手段强制进行侦破处罚,才追回31.73万元的现金。对方辩友也看到了,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首先根本不起作用,更谈何维护社会安定,显然法律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曾经专门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原理和实现条件:
(1)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取消旁系亲属(兄弟、侄甥等)继承权、强制公债等来限制私有制。
(2)一部分用国家工业竞争的办法,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所有者、工厂主、铁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财产。
(3)没收一切反对大多数人民的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4)在国家农场、工厂和作坊中组织劳动或者让无产者就业,这样就会消除工人之间的竞争,并迫使还存在的厂主支付同国家一样高的工资。
(5)对社会全体成员实行同样的劳动义务制,直到完全废除私有制为止。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6)通过拥有国家资本的国家银行,把信贷系统和金融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取消一切私人银行和银行家。
(7)随着国家拥有的资本和工人的增加,增加国家工厂、作坊、铁路和船舶,开垦一切荒地,改良已垦土地的土壤。
(8)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
(9)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
(10)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区。
(11)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12)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以上的各条几乎都要靠法律来实现。(这只是材料,不用全说的)
我突然想到一个标准:怎么判断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呢?不能只看一个东西是否重要,有什么优点,对方有什么缺点,因为对方一句话:“我方并没有否认法律的重要性啊,没有忽视法律的作用,但我方认为道德起主要做用,法律的那么多作用只能作为辅助而已。”所以我认为判断的标准应该是,在法律与道德矛盾时,舍谁弃谁,舍弃的那个肯定是次要的,而我们使用的那个肯定是主要的。
正如要比较鱼和熊掌哪个更重要,在两者可以兼得的时候作比较就很困难,但是如若二者不可兼得,我们肯定会舍弃那个不太重要的,而留下那个重要的。所以法律与道德不可兼得的时候的取舍就体现了哪个更重要
。
我方问题
我方问题
1.为什么会有“除暴安良”之说而没有“教暴安良”的说法呢?就是说明了不除去暴徒根本就不能使人心安定啊!人心不安定,社会何以安定?用什么去除去这个暴徒?难道要靠道德吗?这还是要靠法律啊!
2.【我方】:对方辩友一直说杀坏人要分开来看,说杀人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其行为是不道德的。
那么说来,对方辩友是认为不论杀人的目的是什么,即使目的是好的,它都是不道德的?
【对方可能回答一】:可以这么说。
【我方】:那么我想请问您了,为什么法律杀了那么多人,难道法律也是不道德的吗?
【对方可能回答二】:不是这个样子的,评判道德不道德,是要看它是否对社会安定有利,如果,对社会安定有利,它就是道德的,如果它对社会安定不利,它就是不道德的。
【我方】:好,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换问题)
3.【我方】:对方辩友,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不安定因素都是由不公平所产生的。我们知道,道德是具有阶级性,对方辩友同意这一点吗?(道德具有阶级性是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上的原话)
【对方】:同意,但是@#&*^#……
【我方】:也就是说各个阶级的道德是不同的,而阶级的冲突将必然导致不公平的产生,也就由此产生了不安定的因素,对方辩友,这种不公平如果用道德去治理的话只会越治越不公平,使社会越来越不安定啊!{然后换问题}
【对方一会可能会说】:这种不公平是由道德产生的,所以解玲还需系玲人,所以要靠道德解决啊
【我方】可是那也要系玲的人想去解才可以解开啊,不然你要是让他解玲,他只会把玲系的更紧!正如现在我们的社会上还存不同的阶级,还存在阶级矛盾,要是现在让道德去维护社会安定,恐怕只会使其越来越乱
4.
5.大家应该知道东郭先生吧!他处处善待别人,认为每个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可是他的结果是被他道德
的善良所害,而且他还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个传诵了几百年的事难道大家都忘了吗
6.如果我方无法回答对方问题,我们可以:【我方】:既然对方辩友这么说了,我倒想请问对方,你们是如
何界定社会安定的标准的?
7.现在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是主要靠道德的?
8.
自由辩论时对方问题:
1.【对方】: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以德教化
使百姓自古以来就安居乐业,在远古时期,在没有成文典法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样可以生生不息
,所以,我方认为,德治先于法治,德治重于法治。
2.【对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榜样,他们有着崇高的道德,像雷锋,他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难道对方辩友能说他对社会安定没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吗?
据我所知对方辩友中也有志愿加入雷锋营的啊,这不正说明了我方的观点吗?
【我方】:就是因为道德这么重要,我们在使社会安定时,才不是仅仅依靠法律,而是在主要依靠法律的
同时还辅以道德啊。对方辩友请不要把我方的观点错误地理解成道德是无用的。
3.【对方】: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加上人的主观感受,难免有误差,从而对事物做出差别很大的判决。
【我方】:法律会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误差,但是道德呢,刚根本连执行都不执行,因为怕产生误差而不
去实际行动,这不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吗?
【对方】:谁说道德没有去执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等等来执行的
【我方】:对方辩友说了道德要靠舆论来执行,那么对方辩友不知道意识到没有舆论本身就是主观感受的
体现,它难道不比法律更容易使人误解吗?正如家乐福事件,那一群大学生,都在随意地发表着自己对法国
的不满的看法,由此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舆论,使那么多人都以为抑制家乐福是一种爱国的行为,
从而导致了家乐福事件的发生。-{后面一句如果是一对一攻辩时就不要反问了}-难道对方辩友还没有发现,
道德要比法律更容易使人误解吗?
4.
1.对方辩友说的守法的美德就是守法意识深入人心啊
2.
Ⅵ 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例子,还有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安定应该以法为主以德为辅。虽然说法律与道德对社会的安定对国家的治理都起着相当重要的重用,但是我们必须得主次分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社会的实践角度出发。
我们不可否认道德对社会的安定是有多么的重要,没有道德的确不行。但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法律对社会的安定还是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的制裁才是最有效的,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可以用道德就来治理的。即使以法治国,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忽视道德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以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应该以法为主以德为辅,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安定。
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一、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道德往往并不立即对本人有利,如见义勇为,如随地吐痰。特别是在一个人与人都不熟习的环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显。法律是刚性的,在严格执法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在你家乡还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国,只要违法必然被惩处。因此,绝大多数人在法律面前都会谨小慎微的,都会遵守。因为他知道,否则有牢狱之灾。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并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没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会发展得更坏。
三、一个所谓缺乏道德的社会,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从古至今,从没有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的社会。即使原始社会,也存在原始习惯,法学界称之为:习惯法。
四、说法律比道德重要,并不是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会长治久安。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将有助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道德,有道德才产生法律,但并不表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为道德没有约束性,并不能约束人们做不该做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持社会治安。很多蓄意犯罪的人们没有道德。倘若我们没有法律,就无法制裁他们,而妥善完整的法律,可以给人民带来压力,减少犯罪。如果没有法律,只依靠道德,社会将会如何乱?众所周知,中国人从古代就自称文明人而称外族为野蛮人。但现在我们常常看见有人破坏公共场所的东西,只能责怪其不道德。追根溯源,是因为没有相应法律的制裁。所以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安稳,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Ⅶ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论据
我觉得道德抄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经袭被讨论了很多年,很难说清楚。但是,如果确定一个前提的话,可以找到论据的,也有其意义。我抛砖引玉一下: 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法律在超越这个底线时,便会成为一个恶法,恶法非法,所以,道德是决定法律能够成为法律的一个规制。 法律规范的导源必然指向原则,原则会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决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所以,道德是产生特定法律的一个基石。 你可以在想想,我说得着里面也是存在问题的,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所以,只是一个框架建议罢了。
Ⅷ 法律与道德谁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样重要。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许多法理学教科书均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在古代,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正义与美德之争,我国先秦时期也有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些争论其实都与这一问题有关。
无论西方柏拉图式的道德理想主义,还是我国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追求,都把道德摆在首位,主张以德立国创制、以德生成社会、以德化育万民;认为依靠道德就能构建一个美好社会,法律规则不过是道德的附属物,是用于规范与惩戒不轨行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规则。
这种道德至上主义从逻辑上看似乎是自洽的,问题在于这样的道德社会只存在于理想中,现实中又何曾有过?当然,我们不排除任何时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们熠熠生辉,成为人们的楷模。但我们也要承认,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无法成为道德完人。
正是这些普通人成为历史人群或现世人群的主流。对于这样一个“主流”,仅仅依靠道德显然难以建成一个有序、美好的社会。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规则同样重要。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对于法律规则来说,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社会习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适用于社会公共行为领域。在法律规则管辖的公共领域,维护社会正义、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个人内心的自我修为,它可以高标特立,但只能针对自己,不能强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为指针,道德以效法圣贤为理想;法律讲求的是底线正义,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
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可见,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8)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扩展阅读:
相关报道:
法律不是万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道德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内在的规律,而核心应该落在社会个体的自律、自觉和对德行的遵从
《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国家的功效,但却无法使社会大众获得善良;一个安定有序的国家必然将法律与道德并重,只重其一难成气候。
实际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早已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法律在与其他事物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法制建设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在法律还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依靠社会习俗、习惯来规范行为。
法律是建立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故二者的产生有母子衍生的关系。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下,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基本不会改变。孟子曾经说“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于此。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行为准则,通过人们的内在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需要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不具强制性。而法律是社会强制性的规范准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施行于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应当具有善的意旨,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起码价值标准。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分原则,日本十九世纪末旧派刑法学家泷川幸辰曾有过论述:“在社会价值标准的考量中,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个人的内心期待实现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这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话,并不难理解,但它却向我们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治理过分强调刚性规制,社会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也容易产生来自底层的反抗;
而过分专注于柔性指引又会使治理国家的方案难以落实,使整个社会丧失合理的预期,最终也将很难获得进步,因此,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法律与道德不能分道扬镳,更不能相互对立,而应当相互补充、浑然交融。
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互合作的。我国古代儒学家就特别注重德的作用,强调礼法并治。孔子主张德治,“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思想为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所采纳,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视“治政以法”,焚书坑儒,虽大统于一时,但终归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历史已经很明了地向主政者发出警示:在强调法的重要性的同时,德也同样不能忽视。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我们似乎只重视法律的作用,而越来越忽视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国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的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这是人的认识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其作用应引起人们重视。市场化的浪潮下,人们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明显,社会存在一种道德漏洞和缺失,与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这时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领域施以合理的规制。
当然,法律与道德的碰撞并不意味着二者的相互排斥,却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过程中的磨合和借鉴。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如和珅和纪晓岚一样:和珅再怎么强势有时候也需要纪晓岚的不温不火式微调和,纪晓岚再怎么足智多谋有时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强硬适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补充,才能真正描绘出社会治理的绝佳蓝图。
法律不是万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道德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内在的规律,而核心应该落在社会个体的自律、自觉和对德行的遵从。
Ⅸ 怎样辩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9)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