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佛家对道德的

佛家对道德的

发布时间: 2022-05-26 01:02:46

1.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讲求的是人的品行,人应该达到道德的最佳,并且它有严格的标准。儒家思想既有对于人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品行,也有具有阶级特点道德标准,比如三纲中的君臣,臣子不得违逆皇帝。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深邃广大的对世界的观点,它有复杂的辨证思想,佛经大多数是对世界的真相的论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把握万物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讲求人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用句流传很广的道家术语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道家思想包罗万象,炼丹术、武术、兵学、医术……等,不一而足。比如:颇为灵验的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道家的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可是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又无从证明。

(1)佛家对道德的扩展阅读:

与佛教的世俗化相应,明代的道教经过三教合流之后,同样有趋于世俗化的倾向。这可以从明人李天木之论中,看出一些端倪。李氏之言,简易平实,大体谓“道不离日用饮食,不必绝俗离世,长往深山也”。

道士一旦流变为方士,其世俗化的特点就更为明显。明代方士大多游于公卿之门,有些甚至受到皇帝的宠信,如成化年间的李孜省、嘉靖年间的陶仲文。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

2. 信仰佛教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积极意义
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们现实人生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只要寺院还存在,即使不能为社会做点具体的工作,但至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提供一个精神的休憩之所。我们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机会到寺院来静一静,反省一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社会中的贫富现象越来越悬殊,很多人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如何使社会的财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钱人象菩萨一样慈悲众生呢?如果我们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行使这样的职责,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宗教团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僧尼是独身,没有家庭拖累,不必为自己的生计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业。台湾的证严法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慈济在台湾有四百多万会员,无论是赈灾扶贫,还是发展医疗事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说,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宗教的内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为什么说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强调因果观念,如果没有这两者作为行为的约束,人们就会报着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会失去基本的制约。的确,法律能够解决部分的问题,但执法者的能力和廉洁又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对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经构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有关现代人心灵健康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导方式。

3. 佛家对于道德的经典语录

佛家的不复杀生教人向善的教制义还是好的,但有些教义如出家而不瞻养父母,不近女色而不留下子嗣,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思想有所违和,这些方面我更倾向于中华本土的道教,道教认为瞻养父母,留下子嗣及是随其天道自然.....

4. 佛教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代社会某些工作人员,他们信佛,希望佛菩萨保佑他们稳享官福,即使过去有些以权谋私的不良行为,亦希望借着去僧寺进香减罪灭罪。一时间他们的劣迹没有显露,并不是由于菩萨佛收受了他们的贿赂,只是他们当初种下的恶因还缺一点恶缘,他们才没有受到恶报。
一般社会从众,他们来拜佛的目的,是为着要求长官求发财求健康求爱情。在他们看来,佛菩萨不是智慧的代表,而是公司的法人,我已经上香给您的,您把平安给我我们的交易就成功了。如果我发财了,我以后会再来;如果没有发财,这佛这菩萨就不够灵验。
至于那些更有些冒名佛签招摇撞骗的人,打着寺僧的旗号却不读经不打坐的人,穿了僧衣只为骗吃骗钱的人,冒充开功开悟混淆视听妖言惑众的人,看上去似乎也在“弘扬”佛法,其实做的是败佛坏法的事,对于正传佛教只有负面作用。

5. 佛教对人类有什么作用与贡献

1、宗教具有净化人们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功能。因此,有人说:道德建立于宗教之上。没有宗教的堤坝,道德难以形成势能;

2、道德一旦失范,则往往一溃千里。在一定意义上,此言表明宗教对于提升公民道德和社会整体道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宗教信仰不仅使人有所敬畏,而且宗教所提倡的克制私欲和贪心,有助于淡化某些人只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的不良倾向;宗教的自责、自督、自尊等戒律,提倡慈悲、怜悯、博爱,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降低犯罪率;

4、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一切动植物,有助于创造和谐优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理性意识,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佛家对道德的扩展阅读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他不仅寻求生存的手段,而且也非常重视生存的意义,并且是在最深层次上寻求生存的意义,

宗教就是提供这一意义的一种视角。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作为对终极关怀的回答,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罗纳德·L·约翰斯通曾经指出:“宗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抗拒混乱无序的最有效的堡垒之一。”

然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宗教意义的实现离不开宗教自由的法律保护。没有宗教自由,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就变得非常困难,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意义的发挥与落实也受到妨碍。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自由,明确把宗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通过宪法、法律加以保障。

6. 佛道是佛家要求的道德标准吗

简单的说吧!所谓道,在被用于宗教措辞的时候,往往代表是该教派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当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说,佛有三德,大智,大定,大悲,其实这些都不属于道德范畴,但也是佛道,可以简单理解为,佛行事之道,或者是佛期望他的信徒依此道行事!

佛教本身导人向善,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一些淡泊名利,弱化竞争思想和进取精神,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发愤图强。有违逆人性之处。

总之,我们说的佛道,是佛法教化的统称,而道德标准只是一部分。
只是个人理解,仅供探讨!

7. 第17课《佛教的道德观》修学思考:1.什么是道德

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抄
佛教释“道”有多义:
1.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
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何为道德:

1、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2、儒家对道德的定义;3、佛教对道德的定义。

二、道德的基础:

1、神本论与人本论;2、依人性建立相对的善;3、依佛法建立绝对的善。

三、道德和利益:

1、儒家重义而轻利;2、佛教将义与利相结合:1)现实利益和究竟利益;2)道德利益的因果关系;3)依因缘因果建立道德的价值;4)佛教道德令自他和乐。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

1、道德的局限;2、道德的提升:1)发菩提心,树立理想;2)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3)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

8. 佛法中讲仁义道德是什么

把儒家五常配在佛家五戒就容易懂了。
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喝酒为智,不妄语是信。仁义道德是因守戒行礼而形成的准则和规范。

9. 中国佛教文化对当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什么借鉴作用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净慧02/11/4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加快法制建设的二十—年。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努力,“依法治国”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人们的法制观念有增强。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地发现,法律的作用固然非常重大,但是它并不万能的。法律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可以保证社会的表面秩序,但是无法保证社会人心的内在秩序和凝聚力。比如,它无法解决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无法解决人心涣散的问题,无法解决人的价值信仰危机问题。

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正好弥补了“依法治国”的不足。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它基于个体对某种超越于一已之利害的普遍性的社会行为价值理念的自觉和认同,并以此作为调控行为的标准。它要调节的是义与利、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国家等多方面的关系,它既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尺度,同时也是个体价值追求的目标。它不仅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引导人心、安顿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真正的最深刻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和人心的凝聚。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受到其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如何保证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不被全盘西化,从而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尊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以德治国”的思想正是为适应这一挑战而提出来的。

把德作为一种治国方针提出来,在解放后似乎还是第一次。应该说这一提法体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德治国”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只有同心同德了,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的凝聚力才能增强,防止西化的安全系数才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继承和发扬以“德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提高我们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综合国力的竞争,人们往往只看到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力量。实际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摄受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进精神。因此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也就是民族精神力量之间的较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又体现了人类文明向上向善发展的总趋势,不仅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对外也有一种强大的摄受力。可以想象,高度发达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一旦与具有这种品质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综合力量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一个没有被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具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这与我们祖先创造出了世界其它民族罕能相比的优秀的“德”文化有相当的关系。因此,落实“以德治国”思想,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内容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如果我们真正地继承了这份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民族将持久地占有精神上的优势,我们就不用担心被“全盘西化”。

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理解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德治国”的方针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德治国”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教化力量,如各个学校、各个宣传媒体、各个文化团体等等,来共同参与。它是一场持久的全民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伟大复兴运动(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在这里,我们各宗教团体也应当自觉地发掘本宗教的教义、教规、教仪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资源,来为这一活动服务。这既宗教的本分事,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2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记得1999年春天,我在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山了一个观点——“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后来在教内外的其它场合,我又多次重复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教内外不少朋友的认同。在帮助政府施行道德教化方面,宗教是非常有潜力可挖的。在这里,我想简单地就佛教在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体说来,道德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为道德确立坚固的基础:二是要揭示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三是要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意识。关于这三个方面,佛教都有自己非常圆满、非常独到的解答,这些解答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佛教的经典非常多,义理也非常渊深,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讲,不外乎是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清净身口意(三业)”。这四句话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佛教关于人生修养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息灭贪嗔痴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清净身口意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当中既有丰富的道德哲学内容,同时又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修养内容、修养目标以及修养的入手处,可操作性极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

下面,我想相应地也从三个方面对佛教的道德思想作一点说明。

一、关于道德的哲学基础

在道德建设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建立起坚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当中有两个难点:—是道德的基础是什么。问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落入断见,又要避免落入常见。断见否定了道德基础的客观性,常见否定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这两者都会导致道德价值体系的崩溃。二是如何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同个体对幸福和自由解脱的追求统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只顾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漠视个体的幸福和解脱,又要避免不顾社会要求、片面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做法。前者会导致空洞的道德说教,对公众缺乏感染力利亲和力,后者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社会所不齿。换句话来说,作为道德基础的东西,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把道德解释为既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又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既是个体获得现世利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获得后世利的充要条件。唯有如此,道德才有持久的教化力。否则,它很难经受人们日益深重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诘难:“我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值几个钱?”“讲道德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那么,佛教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佛教的道德观足以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基础的。因果和觉性(也就是佛性)是道德的两大基石。三世因果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的一切善恶行为都逃不出因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好都是为自己好,坏都是为自己坏,善都是为自己善,恶都是为自己恶,他人代替不得半分。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没有人会喜欢烦恼和痛苦的,人人都希望幸福和解脱,人人都具有厌苦求乐的本能和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能力,这可以说是人的最原始的觉性。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于是人就有了贪嗔痴等不好的心态,同样也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人才有解脱的可能。厌苦求乐作为愿望是一回事,能不能实际地离苦得乐又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反省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三世因果规律。当一个人对三世因果规律有了觉悟并且信受的时候,那么他就从根本上摆脱了断见和常见的束缚,不会再陷入虚无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泥沼,他的厌苦求乐的觉性就会驱动他迈向真正的幸福和解脱。相反当一个人不信解三世因果规律、逆因果规律而行的时候,那么他的厌苦求乐的本能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快乐,反而会使他在痛苦中越陷越深。佛教认为,这正是道德的最好也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生长点。

佛陀在世的时候,为广大在家和出家的弟子们制定了很多的道德戒条(如五戒十善)和具体的修养方法(如四摄、六度、四无量心)。这些道德戒条和修养方法都是佛陀为了帮助弟子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根据自己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觉悟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而制订出来的。这些道德戒条的基础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色彩;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超自然的权威命令或者假设,它就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深处;它是可以实证的。虽然道德存在的形式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普遍要求,但是,它存在的充足理由却不是由别外社会给定的,而是完全基于个体对因果规律的自觉。对因果规律的自觉使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正因为我希望幸福和解脱,所以我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我之所以要遵守道德规范,恰恰是因为我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在这里,道德真正实现了它自律的本性。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3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道德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社会要求,它同时也是个体获得幸福和自由的自觉选择,因此,当个体依道德行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心甘情愿,没有任何外在强制性,这时的道德行为本身同时就是个体向幸福和自由的迈进,乃至当下就是对生命的受用。正因为如此,这样的道德才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易于为人所接受。它没有任何高调子,它充分理解人的我执(自私)的本性,它只不过是非常智慧地利用了这一本性而已。世间有很多的道德理论,之所以不能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该道德理论本身还不坚固,还不圆满,大多数还停留在“你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方面,至于“为什么应该如此这般”则很少作充分地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能令人真正地从内心里信服。

二、关于道德的基本原则

佛教的道德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上面,但是佛陀在教化大众的时候,并不仅止于纯粹地宣讲抽象的因果道理,他还根据众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把因果的道理直接转化为在现实生活中可具体操作的道德戒条。这些道德戒条决不是凭空虚拟的,它包含了佛陀对三世因果规律的透彻把握,同时又是完全针对大众的烦恼习气而来的,并且以引导大众最终离苦得乐为终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佛门中的道德戒条,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佛制戒律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因果,顺应因果,作因果的主人,迈向生命的圆满,而并不是要故意束缚我们。

佛门里的戒条有很多,且层次不同。但总的说来,可分成“性戒”和“遮戒”两大类,或者分成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大类。性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完全是属于道德修养方面的,摄律仪戒中也有一部分是属道德范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佛制戒律虽有在家出家之分,但是也有共通的部分——就是五戒十善。这五戒十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基本上囊括了现行世间道德的全部内容。

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洒。十善的内容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就是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不偷盗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包括不贪国家财产。不妄语就是要不骗人,不造假货坑人。不饮酒的本义就是不吸饮能麻醉神经、使人丧失理智的物品,包括不吸毒、不贩毒。不邪淫就是要不包二奶,不当第三者,不涉足淫乱的场所。这几条,每一条都跟我们的现实非常合拍,都具有极强针对性,都是我们的政府一再宣讲的。不绮语就是不说无意义的话,不吹牛,不哗众取宠。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不破坏团结。这三条也是我们全社会所认同的。不贪、不嗔、不痴这三条的要求更高一些,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它是道德修养最关键、是根本的地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是对我们身业方面的要求。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四条是对我们口业方面的要求。不贪、不嗔、不痴这最后三条是对我们意业方面的要求。

佛陀所制订的这十善原则,非常有概括性,非常有针对性,它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都包含进去了。如果大家都能认同这十善,尽量按这十善去做,杀人越货的就少了,偷盗抢劫的就少了,包二奶当第三者的就少了,吸毒贩毒的就少了,吵架斗殴的就少了,制假售假的就少了,贪污腐败的少了,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中国信教的人数,我想不会很少。我们先不谈一般的公众,我们先把自己的信众教化好。如果我们所有信教的人都能力行十善,然后这些信教的人再去影响周围的朋友、同事,可想而知,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净化力量将是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的何尚之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讽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4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这段话很鼓舞人心.值此“以德治国”大好形式之际,我们宗教界的朋友,应当秉持爱国爱教的旗帜,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树立信心,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我想,要不了十年,我们国家的社会风气会有一个质的好转。

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建立了完整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之后,要把这些理论和戒条直接变成公众的道德行为,还需要一个环节。那就是公众对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能力。道德自觉决不是一种先天的品质,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逐渐形成的。那种认为只要一宣传,公众的道德水平马上就会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方面,佛教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佛教不仅有完善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它还有一整套关于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就体现“三学”当中。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这里的戒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修养。三学是互相含摄的,一中有三,三中有一,举一全收。所以佛教里把它们称之为“三学增上”。要持戒,当然离不开觉照,这里的觉照就属于慧学;也离不开对善法的抉择和专一,这里的专一就是定学。人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一时很难扭转过来,要持好戒很不容易,必须具有对外能战胜善恶诸境界的诱惑、对内能主宰自己各种情绪和心念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非借助定和慧的力量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定和修慧同时也就是在修戒。另外,慧学中有很多的具体观法,如慈观、悲观、喜观、舍观,等等,它们本身就是道德的修养。

佛教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讲一辈子都讲不完。总之,佛教认为,不仅持戒是道德修养,修定和修慧同时也是道德修养。慧力和定力的提高,同时就是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力量的提高。道德的本质——自律,既是戒(远离恶法,持行善法),又是定(安住善法,心不动摇),又是慧(念念观照,处处自觉),是戒定慧的统一。离开了定和慧的修养,持戒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世间有很多人不是不懂道德,但是遇到善恶境界的时候,因为缺少定力和慧力,往往把持不住自己,跟着外境转了,结果践踏了道德。所以,要把道德修养落到实处,非常有必要吸收佛教中的定学和慧学,这样道德才有保障。以往的道德宣传,之所以不能持久,没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定和慧的修养作基础,流于空洞,不能落在实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简要地构勒了一下佛教的道德体系,希望它能够对眼前的道德建设有一点启发。

热点内容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