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镇工作要点
Ⅰ 作为乡镇长如何依法治镇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Ⅱ 如何做新时期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XX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就**县实际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县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报告员),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全县组成普法宣讲团17个、普法宣讲组286个,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全县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全县城乡之间。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全县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全县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具体实现了“五化”,即:(1)办公场所实现专室化,从县办到各基层依法治理办都设有专室。(2)工作运行实现图示化,从上到下统一制作工作运行图板、统一制作牌匾,各种组织、制度、指标、任务量化上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3)宣传器材设备实现现代化,各级依法治理办都配置了数码像机、录像机、微机等宣传器材和办公设备,县办还配装一台专用普法宣传车。(4)普法档案实现规范化,全县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文字档案齐全、类别清楚、专室专柜。(5)是普法工作实现网络化,县办通过政府网与各乡(镇)依法治理办实行微机联网,“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部开通,运行良好。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以“八项”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并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搞突破。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以县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为依据,组织创作编排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第三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5次以上。第四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第五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第六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第七开设小区“法制长廊”。在县城繁华小区开设2处“法制长廊”,确定专人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八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县办普法经费10.8万元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提出这个“1234”工程,就是从不同方面加强思路的科学性、目标的远近性、对象的彼此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推进的整体性等要素的建设,使它们更趋完善、科学。当然,仅就普法“1234”工程的提出,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尽善尽美。但它不是孤立静止的,可以通过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更好服从服务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目标。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的角度,以未来向度的思维,用全局全程的视野,去把握法制宣传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和层次,才能在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结中,不断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Ⅲ 依法治县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依法治县组织领导机构。县委对依法治县工作实施全面领导,成立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县级部门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完善组织机构,建立 “一把手”负责制,统一部署,细化任务,组织人员,安排经费,抓好落实。
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制度,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制度要求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能。探索实行普法合格证制度,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切实将干部的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能力同干部晋职、晋升、奖惩结合起来。
(二)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突出法制宣传针对性。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电力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
突出法制宣传重点对象。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公职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突出法制教育宣传方式。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法院的开庭审理、公开审判、加强执行等法制实践活动,通过典型的、有影响力的案件讲法,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仲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设立法律咨询站等法律服务方式,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传播法律知识。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
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以及调研、听证、合法性审查、调查评估、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实现科学、民主、合法决策。要建立作决策、上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安全生产、价格调整等重大项目进行决策前风险评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决策责任制。
扎实抓好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办法,探索研究网上“晒权”、重大项目招标管理、科学规范中介行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行权部门要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窗口授权到位,方便群众办事。要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个别执法部门钻法律空档,以权谋私。
(四)扎实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大力整治和规范社会治安秩序、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场管理秩序。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三违”清理、安全生产、禁毒禁赌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活动有方案、有行动、有成效,强化地方、行业依法治理。
加强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开展“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标准,强化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严格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内事务制度,执行好村支部、村委会定期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结合当地实际依法制定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
(五)强化司法职能,促进司法公正
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队伍素质教育和专项业务、岗位技能培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从严治警,改革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切实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从人员、经费及装备上予以保障。
要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创新社会治理和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推进政法工作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以政府财政拨款形式落实司法救助专项基金,保证司法救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设立执行救助基金,对一些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又特别困难的申请人实行司法救助,有效破解执行难的问题。
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在重点执法岗位和关键环节引入人民监督员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坚持定期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邀请人民监督员旁听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参加执法检查、列席有关会议,参加职务犯罪案件回访等活动。进一步完善陪审制度,把陪审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适当提高陪审员待遇。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发挥其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
Ⅳ 浅谈怎样做好乡镇人大工作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乡镇人大代表组成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是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但由于诸多原因,实际工作中,乡镇人大的职责与作用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调查显示,目前乡镇人大工作中依然存在乡镇人大主席作用发挥不够、制度建设不完善、代表活动开展不到位、闭会期间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
一、摆正心态、增强信心,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人大工作要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关键要有一支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些人大主席走上此岗位后,认为组织部门对人大干部重视不够,对此职位不看好,进了人大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政治生涯到了头,产生失落感、寂寞感和空虚感,工作消极、不主动,没有把人大工作抓好、抓出特色来的激情和心态。因而,摆正心态、增强信心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乡镇人大主席只有通过工作努力赢得尊重,没有谁会喜欢不自信的人,也没有谁会喜欢自暴自弃的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挺直腰杆做事,增强号召力,放弃那种人大岗位是虚位,组织上不重用的思想,才能真正干好人大工作。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提升乡镇人大工作水平
(一)处理好与党委的关系。乡镇人大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委工作,开展好乡镇人大工作,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既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又不能老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要把基层人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一是要围绕党委大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充分搜集民意、反映民声、维护民利,当好党委参谋和助手。二是要坚持向党委报告工作。经常主动向党委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要求,寻求理解和支持,主动听取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工作做到事前报告、事后汇报。三是完成好党委分配工作。
(二)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从法律角度上讲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在党委的领导下,人大与政府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坚决按照镇党委的安排,围绕中心与重点,扎扎实实完成各项任务。消除思想顾虑,走出“监督就是唱对台戏”的误区,大胆开展监督,做到既不越权,又不失职,既要敢于监督,也要善于监督,监督工作要出于公心,以推动工作为目的,意见建议有价值和可操作性,支持乡镇政府有效推进工作。
(三)处理好与法律的关系。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有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定的遵守与执行的职责。这就告诉我们,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是各级人大当然也包括乡镇人大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要严格依法办事。只要是法律赋予的职权,就要敢于去行使。另一方面,严格行使职权又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
(四)处理好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乡镇工作事多繁杂,必须学会统筹兼顾,坚持服务大局的原则。处理好本职与中心的工作关系,弹好“钢琴”,统筹兼顾,既要做好党委的中心工作,更要做好人大工作,切实把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镇与服务党委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三、抓好“四项”工作,发挥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职能
一是制订好“一个”年初工作计划。根据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重大决策,紧紧围绕本乡镇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组织、有步骤地逐一抓好落实,使乡镇人大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二是筹备好“一个”重要会议。组织开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一次的乡镇人代会是法律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会前乡镇人大主席团要认真抓好工作调研和筹备。会中要审议好大会的各项议题,保障代表行使好各项职权;会后要抓好宣传和落实。
三是开展好“四项”常规工作。一要认真抓好执法监督工作。切实加强法律监督,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力督促开展普法活动,推动基层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着力加快依法治镇工作进程。二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专题调研工作。紧紧抓住关系全乡镇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帮助政府改进工作。三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代表视察工作。定期组织本辖区县、乡人大代表围绕法律法规的执行、农业生产及发展情况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事关民生环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察、调研工作。四要抓好站所评议工作。每年选准两个部门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促进作风转变,推进政府工作。利用评议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
四是抓好人大信息工作。抓好人大宣传工作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要重视人大宣传工作,要及时收集整理工作情况,总结好的工作经验形成信息上报县人大,使之成为工作汇报和工作宣传的有效途径。
四、认真落实好“四项”制度,切实增强人大工作实效
制度建设是乡镇人大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人大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确保乡镇人大工作顺利进行。一是要认真落实好信访工作制度。乡镇人大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途径,解决群众困难的重要手段,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信访工作新机制,及时、依法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积极排查和化解矛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好代表活动制度。要按照代表法规定的“便于组织和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对全乡镇的各级人大代表进行混合编组,选好代表小组组长,具体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要不断健全活动制度,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保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提高代表活动质量和效果。三是认真落实代表意见建议督办制度。人代会结束后,尽快将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后转达乡镇政府,并会同乡镇政府及所属站所召开代表意见、建议交办会,明确承办单位及办理要求。在办理期间,对代表意见集中的问题,要进行跟踪督办,确保代表所提意见建议得到及时有效办理。四是认真落实好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选民意愿,听取选民意见、反映选民呼声的重要渠道。乡镇人大要切实加强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组织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选民,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蔡铭)
Ⅳ 依法治镇怎么办
这是什么问题?什么叫依法治镇?在中国有三种制度,第一种是宪法,中国境内(除了台湾、香港、澳门)都要运用的法律。第二种是自治,就是在宪法下,有自己的管理特权。就是自治州自治县什么的。第三种就是完全自治,就像港澳台一样。
Ⅵ 市准备召开依法治镇新闻发布会,作为记者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五年来,我镇按照“四五”普法和依法治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和全民普法教育。通过教育,使全镇群众特别是镇、村两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了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维权和参与管理社会各项事务,“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四五”普法期间,我镇按照《龙湖镇2000—2005年“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的要求,根据我镇的普法规划,先后进行了《宪法》、《土地法》、《新婚姻法》、《行政许可法》等26部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培训,征订各类普法宣传教材5500册;村(居)、学校、企事业单位均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近50人的普法骨干队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法制讲座35期,受教育人数5300人次,投入各类普法资金6.2万多元;广泛开展了以依法治镇、依法治村(厂)为核心的依法治理活动,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群众学法普法网络。各级领导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镇各行政村依法治理达标率达100%,为全镇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氛围,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晋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精神,始终把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镇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年初的工作报告中都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其中,每年下发关于实施“四五”普法依法治镇工作意见的文件,严格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从而确保了“四五”普法依法治镇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按步骤实施。
为充分发挥依法治镇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职责,根据人员变动,二次调整充实了依法治镇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成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依法治街镇领导小组,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各村委会也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依法治村领导小组。为进一步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把依法治理及“四五”普法工作列入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管理,由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年初制定的考核细则年终对各单位实行考核,依据考核情况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基层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形式多样的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实现法制社会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实现法制社会的基础是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增强全民法制意识的前提,为搞好全镇的普法教育工作,五年来我们:
1、抓好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成立了近50人的普法骨干队伍,举办了三期镇普法骨干培训班。结合自身工作和乡镇普法重点,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普法骨干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宣传,在全镇形成了人人学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2、抓好领导干部的普法。一是制定了镇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和领导干部年度学法计划;二是对镇领导干部学法采取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和自学,交流学法心得,检查学法笔记等方式;三是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举办法制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就领导干部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3、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普法要从娃娃抓起”。对中小学生,我们一是坚持发挥法制课教育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和根据实际教育需要对中、小学生、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辅导,举办法制报告会六期,重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内容,以案释法,对同学们进行警醒教育;二是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活动基地的功能作用,多样化的开展对青少年的暑期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听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活动和娱乐中获得法制和道德的学习教育;三是在学校深入开展警校共建,设立校园“110”,委派法制辅导员,开展庭校共建、“青少年维权岗”等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维权和监管;四是在开展法制课堂、法制讲座的同时,我们还制作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图板12块、禁毒宣传图板10块定期在中、小学巡回展览,教育他们从小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争做带头守法的小公民。
4、做好普通干部的普法教育。一是制定了机关干部学法考核制度,对机关干部的学法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二是利用会议、培训集中辅导,在每年干部冬训时,邀请市党校、上级政法部门领导为全镇干部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大课辅导,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三是专题宣讲,结合新颁布的法律法规邀请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共举办了“新婚姻法”、“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专题报告会;四是向街道、各村干部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教育读本800余本,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自学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知识水平。
5、抓好流动人口的普法宣传工作。随着建设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我街道,如何做好这类人群的普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我们以服务流动人口为重点,结合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向他们普法。共举办流动人口专场法律咨询活动两次、禁毒宣传一次,展出宣传板块4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涉法问题,受到了全镇流动人口的欢迎。
6、抓好普通群众的普法宣传工作。“四五”普法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对普通群众我们一是送法到村、组,通过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致群众一封信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废旧污染、黑诊所、安全防范、禁建拆迁、法律援助等有关政策;二是利用村法制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施教;三是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五年来共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活动9场次、禁毒宣传8场次,接待咨询群众1000多人次,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散发“四五”普法宣传资料4500余份,致群众一封信等宣传单18000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遇到纠纷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民事纠纷逐年减少。
7、能够将普法宣传与大型活动、事件相结合。(1)衙口施琅将军纪念馆的修复和施琅广场的修建带来大量的拆迁任务,为使拆迁群众了解晋江市拆迁的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2003年我们在拆迁村组向拆迁户广泛宣传晋江市关于拆迁方面的文件,以及《晋江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到拆迁户每户一份,使他们能够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主动配合拆迁。在2004年4月《新拆迁法》实施后,将有关内容制作成板块,在各村巡回展出,大力宣传。(2)2003年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们积极向群众和流动人口开展防治非典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科学防治与依法防治相结合。(3)2001年11月我街道实行禁建以来,为配合做好禁建工作,我们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禁建法规,在6.25土地宣传日宣传《土地法》,散发致全街道村民一封信等,配合市、区进行拆违工作宣传,使控违禁建深入人心。
三、抓依法治镇重点,走依法行政轨道。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依法治镇工作中,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重点:
1、抓基层依法治村。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统一布署,制定下发了龙湖镇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结合村换届选举,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村民自治、使村委会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推进村财务公开与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增强透明度;推进村务公开与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推进村民议事制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在推进依法治村中,我们规范了村务和财务公开的内容、项目、村民议事制程序及时间要求,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钝化各类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依法治街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先后开展了以破大案、打击团伙和黑恶势力、追“三逃”等及打击“两抢”和入室盗窃等侵财性犯罪专项斗争,对流动人口实行专项治理,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宗教聚会点的监控管理力度,严防邪教组织渗透。对中小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取缔了校园周边影响教学秩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游戏厅和不法商贩。妥善协调处理因拆迁、租用土地及企业债务纠纷等引发的各类群体性矛盾、不稳定因素58起,五年来未发生因矛盾纠纷激化引发的重大治安案件,无一起因调解不当引发的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案件,为龙湖镇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强化法律服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依法治镇的目的是保障本地区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法律服务意识,依托法律做保障,把法律服务深入领导层、企业法人层、公民守法层。一是主动为办事处依法决策服务,积极为办事处行文提供法律依据;二是为企业改制、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服务,制作法律文书,参与合同制定的审核鉴定,保障企业改制的规范性、合法性;三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答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涉法问题,帮助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四是积极调解钝化民事纠纷,调解率98%,调解成功率达98%,有效地维护了全街道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规范运行、完善法治,“四五”普法见成效
依法治镇、“四五”普法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努力实现法治社会。五年来,我镇依法治街领导小组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扎实性地开展工作,建章立制,加强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研究探索,树立典型。各村也都能结合各自实际,多形式地开展依法治村和普法工作,将普法宣传深入人心。埭头村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利用图片展、录像片等形式人群众大力宣传邪教的危害;杭边村针对本村流动人口多的情况,在村流动人口管理站设立了调解室,成立了流动人口调解组织网络,工会维权站,为流动人口维权和调解纠纷,并在调解纠纷的同时,宣传法律、法规,教育他们遵纪守法,为第二故乡服务。通过宣传教育,村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邻里和睦,社会安宁,依法治理、“四五”普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依法治理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发展经济必然要求。依法治理、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实现法治社会任重道远。我们相信,经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Ⅶ 如何推进平安法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万事皆归于一,网络皆准于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再次传承了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精髓,开启了法治社会的新篇章。因此探索新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已成为当前我们探索的主要方向。
坚持依法治理
着力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法治思维。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遵守。抓好阵地建设。依法治镇要紧紧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建、管、用”并重。“建”要建好党员之家。“管”要管好基层活动场所。“用”要用好基层建立的各类之“家”,为全体居民学习、交流、活动服务。提高服务意识。着重抓好以便民服务为中心的民生服务阵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解决百姓身边的急事、难事、小事。坚持权力服务百姓,保证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全民守法。依法治理的基础在于全民守法。要组织实施“六五”普法,树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消除公民违法的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加强常态管理。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总体来说,我们要摆脱旧的工作模式,旧的工作方法,旧的工作理念。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法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是依法信访常态化。通过加大对《信访条例》的宣传,树立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信访氛围。同时,对于无理缠访闹访的上访人进行思想教育,如有触犯法律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三是治安防控常态化。一方面要加大、加密治安队伍的巡逻,发挥治安志愿者、社会管理信息员、邻里守望等小区巡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主要出入口、道路、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安装监控探头力度,织密技防覆盖面,逐步达到全覆盖。再一方面要加大防控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切实提升社会治安的保障能力。四是城镇管理常态化。应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严格执法,绝不纵容。形成抓巩固、抓反弹、抓常态、抓长效的落实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设置疏导点,有效缓解乱设摊点的负面影响。探索大城管管理模式,实现部门联动机制。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党政领导队伍,党政领导是掌握全镇发展的决策队伍,也是直接决定统筹全镇发展的主体队伍。因此要带头贯彻依法治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依法管权管事管人,同时要多下基层,多和百姓接触,为集体决策提供民意参考。二是基层组织队伍,是指村(居)两委领导干部,是和群众接触最多,掌握民生民意最直接的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服务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支队伍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矛盾源头。三是职能部门队伍,是指职能执法部门,特别是公安、城管等掌握了一定决策权和执法权的队伍,必须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发挥好自身的能力,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四是志愿服务队伍,需要进一步规模化、正轨化、广泛化。这支队伍抓好了,将会给全镇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着力加强民生福祉。首先,加强民生福祉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区域增加便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宣传,提升文化内涵。同时,增加村(居)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努力让百姓不出村就能办理多种业务,使百姓真正享受家门口的便利。其次,规范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目前,我镇注册的社会团体有百余家,但是大部分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要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建设,以“昆山壹方慈善公益发展中心”为起点,逐步健全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使每个社会组织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百姓提供专业的服务,承担本不该由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为政府简政放权提供渠道。同时,根据百姓各自的兴趣爱好,搭建多种群众自治平台,引导广大居民百姓由松散型向紧密型集合,不断凝聚社会正能量,逐步走向群众自治的良性轨道。再次,拓宽自主创业门路,提升百姓创业动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引导,鼓励大学生、青年人自主创业,注重选拔有思想、有活力、有项目的青年人才优先创业,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为“4050”人员再就业提供平台,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另一方面要开放融资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能人提供资金支持,不断壮大民营企业,为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再一方面要提供技术支撑。在为能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也要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断引进符合本镇经济发展的项目,特别是节能环保优、互联互通畅、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坚持司法为民,深化法律服务
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着执法更严、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的形势。因此,如何践行司法为民,就要从创新联动思维、法治思维、维稳思维、奉献思维着手,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为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司法行政一线综合平台,已成为下一步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队伍建设要强化。司法行政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一线综合平台,司法队伍的建设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队伍活力;二是提高队伍能力;三是规范队伍行为;四是稳固队伍根基。
执法重点要突出。基层司法所要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监控特殊人群,预防再次犯罪。
帮扶救助社区服刑及回归人员,以法育人,以德服人,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注重监管到位。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成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经济状况、家庭和社会关系及在接受社区矫正中的表现,认真开展入矫初期、中期、解矫三阶段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所处监管等级,定期开展“普访”“专访”以及“重点访”工作;二是注重教育到位。通过集中学习、分别谈心、GPS定位轨迹图分析其矫正对象活动规律,对排查出的异常人员及时提出告诫和开展深入谈心谈话,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三是注重关心到位。对生活困难和没有职业的矫正人员进行帮扶,通过深入走访各村(社区),了解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帮他们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异,各尽其能,各施所长。让他们步入生活正轨,顺利地完成人格重塑,尽早融入社会。
法律服务要加强。充分发挥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以服务保障民生,以群众需求为工作指导,立足本职为民解忧。要加强法律服务人群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站点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覆盖面。主动向社会保障、医疗纠纷、食品药品安全、人身损害赔偿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和社会热点领域拓展,并将法律援助纳入到党委、政府应急体系中,积极介入重大事故、突发事件、信访案件等应对处置工作,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普法方式要灵活。法制宣传弘扬法治文化,将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普法工作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创新普法宣传的新形式,有特色有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能够弯下腰,蹲下去,耳朵听,眼睛看,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同时法制宣传要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大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要加强镇机关干部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调解体系要延伸。人民调解方式方法不能单调生硬,要适度要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警醒自己,任何人情不能超越法律,宪法精神是工作的最高指引。调解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矛盾排查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巡访与矛盾纠纷排查有机结合,及时掌握社会稳定形势,及时做好重大社会矛盾及不安定因素的监控和管理,找准预防对象,提前介入防控调处,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整合“大调解”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调解合力,应对各类矛盾纠纷,确保调解有效、调处有果,创造“五指并拢”的拳头效应。按照“强化工作指导、完善联防联调、巩固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对接机制,不断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层次、宽领域渗透,提高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坚持依法治访,构建和谐信访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诉讼渠道,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不仅使信访工作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因此,信访工作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信访问题,为依法信访提供法律保证。
健全矛盾排查制度,加强源头预防。注重矛盾排查和源头预防,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排查制度,继续加强落实巡访机制,并扩大巡访范围。通过每月定期到村(居)及相关部门走访,了解排查最新矛盾问题,及时掌握最新情况,确保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除了每月定期巡访外,还要加强与村(居)及相关部门的对接,源头问题的积极防控和源头矛盾的及时化解是维护有序信访的积极保障。
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改善党群关系。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有利于更好的处理群众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鉴于上访人员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真正落实领导接访的过程中,可指定具体接访日,采用随机接访和指定接访相结合的方式,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事实。
实行信访听证制度,推进阳光信访。通过信访听证制度,召集部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以及信访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对个别难解的信访案件进行评判,从而促使老大难的信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建立诉访分离制度,完善依法治访。要加快诉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接下来的信访工作中,可以通过律师这个第三方的介入来参与信访矛盾化解,从法律和公正的角度,为信访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确保信访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坚持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
言出如箭,执法如山。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只有坚持把依法治理的理念、要求、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平安淀山湖建设,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严密安防保平安,措施到位求实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着力构建以公安派出所民警为骨干、治安巡防队和保安人员为主要力量、农村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巡逻防控格局;其次,加强重点地区整治。必须科学规划,加强排查整治,切实维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安全;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视频监控平台,提升指挥调度、视频监控、街(路)面巡逻,全时空、无障碍的点对点监控能力水平,确保警情一呼百应、实时调度有效防控。
网格管理惠民生,精细服务筑幸福。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情况、化解矛盾,使之成为平安建设一大亮点。首先,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员考核用人机制,鼓励有知识、有威信,热心公益的健康公民充实到队伍当中;其次,完善多项功能。建全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流程、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工作职责任务、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网格工作室,开辟公示栏,便于在工作中服务、管理和宣传;再次,强化网格化党建。加强网格化党建工作。探索建立大网格党小组,努力做到网格建到哪里,党小组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和江苏省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坚持开展数据采集、民情收集、建立健全“大数据库”分析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联动执法有保障,齐抓共管聚合力。找准警务联动与治安防控的结合点,整合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多方力量,健全相关部门之间治安防控警务联动机制,把整体联动思想融入各项日常打防管控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治安防控资源的整体效能,全面加强镇区治安、交通和市容秩序综合管理,深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对执法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疏理,共同研究工作措施。
主动服务塑形象,亲情执法促和谐。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执法者要着力创建服务型队伍,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派出所要积极组织警员定期主动为群众提供各项业务服务,广泛宣传流动服务、资询业务的时间及业务种类,便于人民群众提前做好办理相关业务的准备;交警中队要切实给每一位群众以人性温暖,无论是在路面执勤执法、交通事故处理,还是在违法处理窗口服务时,都要耐心为群众服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交警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城管中队要改变理念,主动收集资料,健全网络服务平台,为百姓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和帮助,变被动处理为主动服务,变滞后管理为前置提醒,从而塑造城管执法为民新形象。
Ⅷ 乡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中应该重点落实那些措施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有序发生,社会各项事业才能纳入法治轨道。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确保普法教育真正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之中和其他工作一并落实,一并考核。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首先要明确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党委、政府在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而且是政府编制内的常设机构,不是市司法局的内设股室。依法治理办公室拥有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能和权限。依法治理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协调保障作用。法制宣传教育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大普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发动一切力量开展普法工作,才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完善制度、强化考核。“六五”普法要在考核评估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考核机制。由依法治理办公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标准和办法,对考核取得优秀等级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对其主要负责人实行免职;个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考试制度。按照任命权限,由任命机关组织,对考试不合格的暂缓任命,对经两次补考不合格的不予任命或不再提请任命,以激励和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个人学法档案制度。将个人年度学法考试、考试结果列入个人绩效档案,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强化队伍、抓好落实。做好普法工作,关键靠人、靠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一支专职普法青年队伍。这支队伍主要来源于全市乡镇从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人员和村级干部,这些人应当挑选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普法的工作人员;二是组建一支以律师、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律工作为主体的普法讲师团。三是建立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干部和有一定威望的老同志组成的义务普法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和组织三支队伍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中坚作用,以骨干普法带全民学法。
抓好重点、紧贴实际。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已经形成制度,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已成为全体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六五”普法在重点对象上,应由公职人员向村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青少年和刑 满释放人员方面转移,在普法内容上,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普及依法行使权益,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宣传教育。在普法形式上,举办各类法制学习班,发放法制学习资料,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咨询,把法律交给广大公民、人人争做法律“明白人”。
落实经费、保障运行。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经费问题至关重要。普法经费要按上级的精神列入每年市财政预算,专项划拨,专项专用,切实落实到位。不要把普法专项经费与司法局办公经费混在一起,普法专项经费是用于全市普法工作,是全体普法对象的经费;司法局的办公经费是司法局工作人员工作经费,两项经费有严格的区别。司法局工作人员不多,所拨付的办公经费也相应有限。更不能把普法经费名义上列入财政预算,敷衍上级检查,而实际并未真正拨付。没有经费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转。
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以农村法制宣传月,青少年法制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继续运用宣传车,法律咨询,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创办法制宣传栏,悬挂法制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营造法制宣传氛围。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政府内刊,信息网站等传媒,加大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电视台,政府信息网站要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栏目,建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在休闲公园,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人员集中的繁华地段,设置法制宣传栏或者法制宣传公益广告牌,使全体公民出门见法,抬头见法,时时刻刻把法律装在心中。
法治实践、普治结合。普法教育坚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抓重点、治难点、重实效。以“法治县(市区)”建设为平台,加大三个创建活动的力度。一是以“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的“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二是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重点的“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的创建活动;三是以依法办事为重点的“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Ⅸ 如何才发挥法治在基层善治中的作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关键作用
坚持以进一步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观念,加强领导干部自身法治建设,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加强学习宪法法律力度,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宗旨。加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通过自身学习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依法治镇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法的关系。不断深化法治实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乡村社会法治工作机制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要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相合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积极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坚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救济”,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基石,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积极推广“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模式,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调解”体系。
三、加强乡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前进的方向。仅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只有人民群众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规才能被真正地贯彻落实。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坚决摒弃人治观念,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先进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权威,蕴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培育乡村社会法治思维,健全乡村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将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Ⅹ 党组书记谈如何加强依法治县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组织落实。自开展第二个五年依法治县以来,绝大多数乡镇和部门建立健全了依法治理机构,不断完善领导小组议事规划及工作制度。大部分乡镇与村居签订了依法治理责任书,多数乡镇实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把手工程”,县机关有一半以上的部门由一把手亲自负责。不少乡镇和部门对普法依法治理的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如龙港和灵溪两镇今年投入依法治镇的经费各为500万元、230万元,大部分乡镇采取了实报实销的方式,在依法治理方面舍得投入。各乡镇的依法治乡镇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党委有决定、人大有决议、政府有规划。许多大镇还与所属部门、村居签订了责任书,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使第二个五年依法治县工作形成了目标到基层、责任到个人、措施到一线的良好局面。
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普法。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能够把法律普及教育作为依法治县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普法教育,努力使各类对象的学法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1、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大部分乡镇和部门的领导能自觉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如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参加各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本单位的法律知识讲座、自学考试等,通过学法有效地提高了自身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组织部、人事局、普法办积极推行公务员和一般干部学法的“并轨制”,把公务员和一般干部的学法纳入各类培训和任前考试之中,今年全县组织3300多名公务员进行了《行政许可法》考试。现全县已完成95%的干部学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