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靠道德
『壹』 治理国家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
治理国家还是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以下为观点:
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是大家都接受的,但请注意,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来规范每个人的大部分行为的靠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可以这样说,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的95%以上的行为都是在道德观念约束下的自主决定,而不是靠满脑子装的法律条文,事实上,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是不熟悉具体法律条文的。人们是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生活,只有超越道德底线时才要用到法律,所以,我说,道德是抓老鼠的实体的活猫,法律只是吓唬老鼠的猫的画像,而我们很多同学正好颠倒了这一关系。
2.法律需要道德来维持。对于这一点,我只想请大家看看近些年中国出现的一些法院高丶官犯法(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案件)和最近重庆打黑运动中全国著名辩护律师李庄等律师被逮捕等等现实的事件,你就会明白:法律不是万能的。不要“唯法律至上”,不要崇拜法律(当然也不可不要法律),法律自己只不是一个被人制定、参照和执行的工具。任何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和人发丶生丶关丶系,都存在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正如一把刀,作为工具,本身无所谓对人有利还是有害,但不同的人把他用在不同的场合,就会出现刀子切菜或者杀人的问题,有人因此而怪罪刀子是不道德的,是一个有害的东西,这是对刀子的冤枉。对待法律,我们不能贬低它的作用,也不可认为其是万能的。当法官和律师丧失道德约束时,再多的法律对他们也没有用,难道法官和律师还不懂法?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人最终还是靠法律来制裁的,是的,但前提是最终审判制裁这些人的另一些法官和律师必须是道德的,是有正义和良知的,否则徇私枉法还会无限循环。
3.法律永远不可能是完善的。任何法律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和某一方面的规定,但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何其多也,法律能对所有方面作出规定吗?法律需要对所有方面去作出规定吗?你上车要给老人孩子孕妇让座,法律要做出规定吗?你该怎么让座?你每天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法律来规定吗?那法律专家非累死不可,而且即使累死他们也不可能让法律完善起来,任何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只对人类生活中的极少一部分内容作出规定和约束,任何法律条文都存在司法解释权和自由裁量空间。我们怎么能够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呢?
4.道德是内因,法律是外因。这一点也是公认的,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力,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是内因(实际上道德也是来自外界而非天生的规范,但是道德素质一旦在人身上具备,就与自身溶于一体)。任何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法律的公平正义必须通过道德才能真正得以维护,所谓用权力制约权力,用法律维护丶法律,都只能说是片面的正确。
5.历史证明:完善的道德体系比完善的法律体系更重要。中国之所以能够维持几千年的封建秩序,汉唐宋元明清等等朝代一般都存在几百年的政权,统治者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见得有今天的现代化管理这么先进,但是在当时完善的道德体系下,政权和社会秩序能够长期维持,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即便是朝代更替,后一朝代一般也会沿袭前朝的伦理道德体系,即我们所说的封建道德孔孟之道,哪怕是元代的蒙古人和清朝的满族人也会学习汉丶人的道德伦理,至于今天的韩国、日丶本、新加坡,多少也是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国家(当然这些国家也接受了大量西方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6.我们不可以只靠法制就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深刻认识并加以澄清的观点。很多人已经被陷入“唯法律才能治国”的误区。试想,如果我们只对每个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放弃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举全国之力去进行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我们的国家会治理好吗?何况依靠法律来处理好一件事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费用、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既包括请律师的费用成本,也包括从立案、取证、审判和执行的时间成本等等);而如果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协调社会秩序,不需要老百姓诉诸法律,是最为直接、便捷和低成本的。
只有法律和道德互相辅助紧密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才能够真正和谐稳定。
『贰』 权利的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
一般说来,正如法律规则通常表示道德规则那样,法定权利通常可以看作道德权利在法律上的体现。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贞操应该享有不被专横侵犯的权利首先是一种道德原则,然后才由法律规定,以便借助国家的强制力来支持和保护。法律规则、法定权利通过国家意志来表现,但其背后的主要是道德原则、道德权利,而不能看作主要是统治者的任意安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道德观念不同,法律规则和权利配置也不同。
不过,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之间的许多差别也值得注意。一个人可能享有做某事的法定权利,但做某事是不道德的;反之,一个人可能享有某种道德权利,但该权利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有些权利是道德的,而非法定的;有些权利是法定的,而非道德的;有些权利则既是道德的,又是法定的。法定权利由于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因而也可以通过立法来改变或取消,道德权利则不仅不可能为国家权力和立法所取消,而且还是确证或批判国家权力和法定权利的根据。尽管一个处于不利境况中的人或者诉讼中的人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是法定权利,而不是宽泛的道德权利,但法定权利并不像某些现代法律理论甚至道德理论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自证其身,它必须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尤其明显的是,法官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常常要求助于道德原理或道德权利概念。
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别还体现在效力上。“甲对乙享有一项法定权利”,这意味着乙对甲负有一项可以依靠法庭来履行的义务,甲对乙享有一项由实在法所确认的要求权。所以,某人享有法定权利就是享有对特定的法律个人(legal person)提出要求并由法律保障实施的权利。“甲对乙享有一项道德权利”,虽然也意味着乙对甲负有某种义务,但这种义务不是必然具有法律效力的义务。如,在道德上甲有权要求乙讲真话,乙对甲负有讲真话的义务,但除了法律规定的特殊场合(如订立契约)之外,甲无权借助国家强制力迫使乙讲真话。
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划分与法的应然与实然的区分是相适应的。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对于理解法律的原则和规则、立法者和法官的角色和任务,以及人权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与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关系同理。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人之作为人”是一个道德判断,不是一个法律判断,因此,人权在本质上是道德权利。也就是说,人权并不依赖国家的法律而存在。即便法律剥夺公民权利,也不可能剥夺人权。因为每个人之享有人权是凭据人之作为人的道德资格,而不是凭据公民资格。没有公民资格的人(如无国籍的人)不享有公民权利但享有人权。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利与人权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民权利是依赖主权国家的法律而存在的。当然,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政治里,绝大多数人在身份上都是归属于某一国家的公民,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因此,人权在一个国家里得到尊重和实施应主要通过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公民权利按根据的不同,又可分为法律权利和宪法权利。法律权利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设定的权利,可由立法机关根据一般法律程序创设、制和废止。宪法权利乃是由制宪会议制定的宪法所创设的权利,是限制和制约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利。立法机关不得侵犯此种权利。宪法权利是公民提起违宪审查的根据,是有限政府的保障,体现了公民和国家的对峙。
应有权利、法有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按照权利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划分。这一划分的意义在于揭示理想的、道德的权利对于实在法权利的指导和限定作用,尤其是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权利的实际享有构成了权利的一种独立存在形态。
基本权利与派生权利、宪法性权利与非宪法性权利,是按照权利的种属关系和效力层次所作的划分。这一划分,对于规设权利体系,规制立法机关的权限,以及在处理立法和司法过程中不同权利发生冲突时决定哪一种权利应占据优势,都有着重要意义。
个人权利与群体权利、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利或社会权利是按照权利主体所作的划分,公法权利与私法权利、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则是按照权利的具体内容所作的划分,这些划分的意义主要在于立法和教育。
根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还可以作更多的分类。分类的价值,不在于叙述事实,而在于分类所支持的理论预设。权利的定义和分类都只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只具有语词上的意义。究竟如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从何而来,如何能够享有权利,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权利与权利、义务与义务发生冲突后如何解决,不同的权利理论有着不尽相同的回答。
『叁』 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啊!
我认为两种制约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约更好。
理由:
1. 权力制约,顾名思义是值利用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约束;
道德制约是指利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2. 权力制约其实是一种强制措施,虽有时能立即奏效,但容易产生社会的抵触情绪,有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况且,权力制约首先须基于权力的所有,拥有权力的主体毕竟占社会主体的小部分,况且,权力及权力拥有者本身靠什么来制约呢?权力滥用靠什么来制约?权力不行使那又靠什么来维权呢?
道德制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自觉行为,虽然制约力度不及权力制约,但能“治本”。道德来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生产的规则的提炼,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道德制约的主体比权力制约的主体广泛,且制约的程序相对比较简单。道德制约产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这有时比冷冰冰的权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审判中,法官就案件的处理都有一个调解程序,基于的很多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监狱执行中,现在很多监狱推出了“亲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这两者并不绝对排斥:道德制约是基础,权力制约是提高;权力制约来源于道德制约,道德制约有时需要权力制约做补充。创造和谐社会,应当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权力制约为辅。
『肆』 道德能制约权力吗
在中国法律都不能约束权力了,还靠道德那是更不可能的。
中国人都喜欢游走于法律边缘。
『伍』 谁知道"权力受道德约束的意义"
权力的实施者,监督者,相对人均有各自的道德观念
并贯穿于自身与权力发生关系的过程
『陆』 权利与道德
权利制约只对那些在职或工作在此权利之下的人有效。对其它人无效。比如:公务员职业犯罪,或找小姐会开除公职。但老百姓找小姐,只是罚款而已。
道德制约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不管什么人去找小姐,都会受到道德的遣责。
『柒』 政治权利而言,权利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
我想题目中的“政治权利”应该是“政治权力”吧? 就权利而言,人生来自有权利,但是在政治场合中,往往是政治的产儿(就像说法律是政治的婢女一样)政治上的权力,是在维护人生基本的权利(自然法)的同时,也在维护政治的统治秩序(社会的管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有序发展)。《权利制约理论》菅从著 当中很明确的提到以权利来制约权力昰一个好的方法,但是也并没有忽视道德的力量。 政治权力是一种集中权利,昰人们的让渡,人们部分让渡自己上帝赋予的权利来保证自己享有森下纯的那一部分自由,而这让渡的权利,就自然而言的形成了集中的权利,这需要一个保管者、运用者,也就自然而言的产生了政府(或者是君权),也就形成了政治上的权力。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以民众的意愿,也就是最初让渡时的“契约”作保证,这时候就明显的表现为权利制约的作用。如果那是一个不安分的政府,那么就可能超越最初的“契约”,进而霸占人们剩余的仅有的苟延残喘的自由,这时候道德的力量也就显现出来了,上帝的制约永远是有效的,就像我们昰相信善良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一样。 道德的力量应该是一种信仰,而不应该是一种教条,道德的制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在权利制约的情况下,道德的信仰是辅助的作用,但是在权利被破坏的时候,就需要道德来调和。 所以,就二者关系而言,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在每个阶段各自的作用体现的不同而已。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读者慎重。
『捌』 你答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 ,如何制约政治权力
当然是权力制约。道德制约很不靠谱,很不稳定。权利制约中的权利主要应指人民的监督权版、权罢免权等。那么如何制约政治权利呢?多党制、选举制都不是根本,根本在于建立民主监督制,官员应该对下负责而不是对上负责。这需要宪法明文规定。一句话,要让政治权利惧怕人民的监督。
『玖』 权力结构的理论
二是将权力运作处结果的价值评价同道德分离,即不是从主体的道德属性作为评价它的行为与结果的依据,而是将权力主体的行为及其结果看作权力结构的输出。权力结构不同则自然其输出也不同,这与掌握权力的人的道德无关,或起码是没有多大的关系。通过这一视角转换,权力结构理论最终将权力的善恶问题转换成一个权力结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权力行为和结果与权力主体的道德无关,而是说决定权力主体行为的主要力量不是权力主体的道德属性,而是权力结构本身,将权力的合道德性运用寄托在主体的道德良心上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人的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道德的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制度的作用是更为基本的。由于权力是可以控制他人与外部世界的社会力量,一个主要依靠道德力量来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是脆弱的,只有依靠刚性的、客观的制度这一外部力量,使不道德的权力主体不能作恶、不敢作恶,这才能有效防止权力主体反仆为主,才能使权力主体的行为服从于权力的终极所有者——人民——所确立的目标,并服务于人民的利益。既然权力的输出与权力的结构相关,不同的权力结构产生不同的权力行为与权力行为结果;那么,权力正常作用的发挥、权力滥用的防止等现实的权力难题就转化为一个权力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拾』 你认为对政治权利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利
权力制约更好。因为人性是贪婪的,只能用强力的约束手段,道德方面的没有太多的约束力。约束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民/主,让人民可以用选票决定任何一个官员上台和下台,决定任何一个裆派上台和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