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发扬

道德经发扬

发布时间: 2022-05-28 06:22:56

❶ 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没有人能够看得懂,那庄子是怎样发扬它的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他也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室史,但后来他不想在仕途中继续,就准备西出函谷关,去过清静自由的生活。


庄子对历史的发展演变,也跟老子一样,一点都不乐观,他认为黄帝“使民心一”,尧“使民心亲”,舜“使民心竞”,禹“使民心变”,导致“天下大骇”,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但这不是历史事实。庄子对人和天地的比较,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道尽了人生短暂的慨叹,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

❷ 老子的《道德经》其主要思想是什么为何传播千年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❸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让人们知道什么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人修道的方法以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来讲的话,《道德经》就是讲身为君王要怎么做才能让国家,百姓过得更好,而身为百姓又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道德经》是由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本哲学作品,其中包含的思想都是老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感想写出来的。这里面思想丰富,文意深奥,包含众多。

《道德经》作为一本哲学作品,其实这里面的涵盖的思想就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并且也很难举出例子来解释。但是《道德经》所涵盖的思想依然对我们现代人是有用的,对我们做事情,对国家的治理依然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且《道德经》还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

❹ 道德经对现实人生有何指导意义

《道德经》抄内容涵盖哲学、伦袭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4)道德经发扬扩展阅读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❺ 如何把老子的《道德经》发扬光大

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实践。

❻ 你知道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吗,因为老子愿意,这句话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到

这是名义桥接。

语言有许多修辞手法,在联系理论继承发扬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揭示精神三象具象、表象、抽象之前,精神框架不明显,所以,修辞手法的分类倾向于具象化。以前的语言系统结构对比现代精神框架结构构筑的语言体系,好比以前的房屋有承重墙面,要增加高度一般采取垒加方式,像金字塔,而框架式的房屋通过框架承重,墙面都是装饰面一样,这样房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构造出很高的建筑。

所以以前的语言系统中,没有名义桥接的修辞手法,是逻辑结构缺失。

老子,是精神成就大成者,其言行不容反驳,被特征抽象话,表达一种权威意志,其地位应用在父子关系方面,分为具体的老子,小子,小子要听老子的,老子说了算,小子要按照老子的意愿行事。

老子写道德经,当然是老子本人愿意写,当原型的特征意义抽象以后,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表达了我愿意不容反驳的意愿。

关系是这样的

老子本人 愿意写道德经,抽象提取老子愿意的象征意义,具有客观不容反驳,因为道德经是经典,老子本人也就实至名归成了哲学家,甚至人们把老子本人当作神仙,尊为老子,于是老子的象征意义包含不可置否的涵义。

具体语境中,我干某件事情,是我的自由,在自己的自由领域中,我说了算,如同老子本人写道德经的意愿一样高大上,不接受反驳,否定。

其抽象意义的相通性,即象征意义的复用产生了桥接。不是借代,而是桥接。所以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以前语言系统中没有的修辞手法。

总结:桥接的修辞方法是通过对于经典具象的抽象,获得象征意义,结合新的具象,提取出相同的表象,以表达本质相同的意思。就好像在两件具体事情之间架了一座桥梁,让人从原本不可触及的高度或角度呈现新的具体事情包含的意义。这也是形而上表述的一种方法,在语文中叫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联系理论特牛,很了不起,正经地说是很伟大,因为运用联系理论揭示的精神框架,可以框定一切精神现象,可以构筑高度无限的形而上层次。虽然人类双眼也许只能看清数长,但是心念可及九天之外,虽然一口气只能吹尘咫尺,但是口气(言外之意)能吞吐(含)整个宇宙。

❼ 《道德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首先应是抄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

❽ 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虽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里面有别具道家特色的治国之道,也有讲求“虚心”、“益谦”的修身之学。

因《老子》一书中所展现的“道”,上可治国,下可修身,于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子》这本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

是这样吗?

这种“道”,绝对不是拘泥于某个群体,而是覆盖所有“个体”。

因为“道”家的道,从一开始,其立脚点就高。“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从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书中的“道”攘括万物,是万事万物的“道”,而绝非仅限于人世之“治国理政”的道,于此,道家《老子》一书并非是写给狭义上的“统治者”看的。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❾ 最近比较喜欢看《道德经》,是不是有点老了呢

这个倒有点意思,我说的是这句话存在两个“没关系”:第一,读什么书与年龄没有必然的关系;第二,“老”这个词,与年龄有关系,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关系。

就一般“常规”,年轻人通常读所谓的“成功学”之类,因为年轻人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正是学习吸收的最佳阶段,因此被人们赋予一种特定的与这个年龄段“相关”的东西,比如在读书学习方面,说到年轻人,似乎就应该学习一些偏重于所谓的“成长类”的读物,年轻人自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众人面前若是拿出自己专业或历史来的书籍就毫无顾忌,但一旦拿出深层次一些的书籍,就有点不好意思。

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被社会的一些错误的理念给误导了。那种错误的观念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化造成的,认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是很迂腐、很僵化的“八股式”说教。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

关于“老”这个字。老,是年龄大的意思,但是老并不意味着衰,衰是精神萎靡,意志衰微的意思。是两个概念,“未老先衰”指的就是年龄不大就没有了精气神了。所以,年龄的大小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成正比。

因此,年轻人读《道德经》正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展现,应该发扬。

❿ 老子的《道德经》具体可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从主题思想上把握: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2、从文学特色上把握: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大量运用对偶、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和联珠。这些修辞爱的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使得文章结构严密,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3、从创作背景上把握: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从内容上把握: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热点内容
包揽合同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22:29:39 浏览:548
日本民法典原则 发布:2025-01-12 22:04:20 浏览:273
签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怎么写 发布:2025-01-12 21:56:01 浏览:818
按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后 发布:2025-01-12 21:26:15 浏览:941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