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共情和道德

共情和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28 19:33:33

❶ 过强的共情能力会使人逐渐冷漠,这是为什么

拥有此类天赋的人,除非人生非常美满,不然一般来说都要经历一次大的三观或者精神崩溃然后重塑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找不到一个能够支撑自己的东西,在此之后可能会很喜欢利用自己的天赋搅乱池水。

尤其是如果这个人同时又是个表演型人格或有此类倾向,那么操纵他人真的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那些所谓的人心欲望,那些在他人眼中看不到分析不明白的东西,在这些人眼中就是打眼一瞧,几秒钟就能基本得到正确答案的十以内加减法。

想象一下你参加算数比赛,然后你的对手是一个输入数字就能直接出答案的人形计算机,真的很可怕。

没有人会愿意总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吃饭逛街的,因为没有人会受得了身边的人会分析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侧写,尤其是你们甚至根本不需要进行分析,你们根本就是能直接得到答案。

而且过度展现自己这一能力的结果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于不负能量的人,他们想躲。对于负能量的人,你就像是个肉包子,而本身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你会轻易被他人的负能量同化。

❷ 一个人的道德感低是因为共情能力强还是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那么在人与人交流之间也是有一定学问的。那么当一个人的道德感低是因为共情能力强还是弱,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跟这个人的情商高还是低是有很大的联系的,因为共情能力可以给人带来很强的敏锐力以及感受周围人的情绪。可以对自己与人相处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它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负担以及痛苦,但是对于道德感低是因为共情能力强还是弱我想说的应该是弱。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他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与人相处,只有这样在工作中你才能更好的跟客户交流,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能够更加的有意义,更加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情景,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社交能力,对自己在以后道路上的行走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共情能力,他并不是一味地对别人进行同情,要根据事情的状况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美好。

❸ 如何看待面对空难部分公众陷入悲痛焦虑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缓解

东航空难的发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是132条生命的消逝,也是132个家庭的苦难。在看到这个新闻热搜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心惊,不敢置信,总忍不住去关注相关消息。而当看到相关新闻时,却又总能感觉到压抑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


四、总结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是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这场灾难更加让我们认识到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珍贵,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遭受苦难,希望我们能够平安度过每一天。

❹ 心理学中"共情"是什么意思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

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罗杰斯 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

一致。高级共[1]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❺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以共情的状态去和他人交流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自我的主观上面去提升自己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假装自己懂得共情。


这是我们进入共情状态的关键。假设我们对自己的爱人聊天,我们首先提醒自己去共情, 先进入爱人的状态和心思,了解她所思所想。


心理学发现,当我们假设自己进入那个状态的时候,这个步骤往往会激活我们前额叶大脑皮层,会让你完全正视自己目前的局面。


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提升与移情能力相关的神经网络优先级,同时我们头脑的边缘系统也会提前预热,从而让你整个大脑指向移情能力带来的奖励。


我们最重要是学会放松自己的身体,学会空下来,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对待他就像对待你一样,我们还需要明白,对方的想法是对方的想法,你是你的想法,彼此是分开的,你只是保持对对方的关注,和他建立连接,当你察觉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深入了解对方。


共情能力需要我们一定要随时放下自己内在的想法,不要带有自己的头脑去批判他人,而是真实的关注对方,深入看到对方,你才会和对方在一起。



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


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还需要仔细去仔细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认真看对方的动作,姿态,还有手势等各种各样的行为。


当你在观察对方的时候,你需要想象下自己在做这些动作会有什么感受。有时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别人,往往是因为我们从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


我们需要想象下对方做出这些手势,动作行为具体是什么含义,我们就能更好理解对方。



如果可以,你甚至可以进行演练操作,模仿对方的行为,去感受他人的内在思想是什么,感受他人的状态是什么,这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很强大的共情能力。


心理学发现,当你在和对方沟通中,如果做出和对方一样的动作行为,往往也容易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这种距离来自我们心和心靠近。


建立共情能力,不仅是从语言上的,也需要从动作和行为方面去加强,当你懂得这样做的时候,你和别人建立的连接就越紧密,自然你也会说出对方共鸣的话语,赢得对方的心。


❻ 开展家园共情提高幼儿品德教育课题,那么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和家长一起怎样合理

多和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伙伴。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家长认识并理解家园间的教育伙伴关系,通过家园合力促进幼儿发展,是此项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沙龙、一对一沟通、微课等形式引导家长,逐步提升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共情能力。

❼ 共情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重要吗

共情,我想,如果你对孩子教育非常关心,都是应该知道的。可是,依然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呀,我做的怎么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其实,这还是大家没有完全明白,过多的关注自己“行为”效果,有时候太不自然了。另外,大家也太期望“一招仙”了,我井中月说,大家有时是做的非常好的,只是没有坚持下来,结果反而前功尽弃了。我们假设一下,你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会不会先批评教育,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是,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他们对你的“管教”并不服气,外在的压力可能暂时平息了孩子的脾气,但却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你的道理并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他们不认为自己“错”了。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井中月看来,这是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加上你往往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所以,你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与感受。这就是我要说的“共情”。共情,也可以说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出口。有时候,孩子跟你倾诉,他们只想要理解和认同,而并不是要你谋划策或是批评。所以,你要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当你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缺乏共情,则你的孩子会感到失望和受到伤害,认为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同时,还会造成你对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孩子的自我了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共情,我井中月告诉你,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你要同时扮演三种角色:演员角色、观众角色、导演角色。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与孩子进行共情。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共情的。第一,如何做一个好演员?

其核心是家长借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这也就是说,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来尝试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1、放弃自己的想法,进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关心别人。家长要不时的提醒自己,是否主观性很强、对孩子完全接纳、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换位思考,能从孩子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并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发孩子。想做好换位思考,我井中月说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假设你的孩子总是爱哭,尽可能多角度寻找孩子“哭”背后的原因。2、共情时,你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

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共情的时候,你可以使用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动作变化等等,也可以适当使用拥抱、抚摸、亲吻孩子。这些非言语行为,有时候不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让孩子感知你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不会干扰孩子的持续表达。第二,如何做一个好观众?

其核心是家长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孩子的体验与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能力,以及对他人观念的尊重。所以,当一个好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家长必须学会倾听

要想理解别人,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你能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表达。对于这点,我已经有一篇文章重点说了,请参阅我井中月写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2、家长必须对孩子表达尊重

你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同时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作所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在善意理解他们观点及行为的基础上,不做评论或道德判断。评判最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敌意。想做到这点,我井中月介绍一个想方法,你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做的一件事,找出5个以上你能认同这样做的理由。3、共情时应该适时适度

你不宜在沟通中间随意插入共情,否则容易破坏孩子的情绪。同时,共情的程度应与孩子的问题程度相适应。过度,会让孩子感到你小题大做。不足,又会让孩子觉得你理解不够。这些都是妨碍孩子进行“扮演”的,你也就不是一个好“观众”了。大家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孩子情绪的敏感。4、培养自己非言语信息的观察敏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非言语信息,增加对孩子的了解。

❽ 道德是什么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难有清楚的解释。我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不妨把“道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为几个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断
3、道德实践
道德感:(Moral 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行为时所体验到的情感。这句话说明了几个问题。
首先,情感也许是我们道德的基础。孟子就有过很好的论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颧颧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难免就为他难过心痛,并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交情,或是要什么荣誉。我们只是有一种恻隐之心,否则我们就不是人了。
所谓的”恻隐之心“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译为同理心,哎,还不如恻隐心呢)。每个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别人的痛苦,常常能让我们掩泣,别人的快乐,也能让我们开心。正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惧,我们才会用道德来对待别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会性的。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不存在所谓道德与不道德了。而因为道德具有社会性,所以古今中外、各个民族,他们的道德就会存在区别。比如,中国古代有裹小脚的传统,欧洲人贩卖黑奴,在那个时代可以被接受,在我们现在就不行,就是因为整个社会价值发生了改变。
道德判断:道德就是人们对社会行为来进行价值判断,形成道德观念。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及道德发展做了很好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道德判断的一些分类。
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发来考察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然后得出了他的结论。两难故事的例子如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请问海因兹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
根据儿童的回答,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推理存在三个层次,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层次,年龄在4-10岁左右
第一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道德完全依赖于是否受到惩罚。孩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兹是不对的,因为警察会抓他。”
第二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道德依赖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比如,孩子们会说,”海因兹的老婆要是对他好,就应该去偷,对他不好,就别偷。“这种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么原则。
(2)习俗层次,年龄在10-13岁。
第三阶段:这个时候道德是一种习俗,如果行为能得到表扬,那么就是好的。孩子们会说,”他偷药会让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应该去偷。“
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是强调权威的,就是说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从权威。”他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他妻子的情况就变得合法。“或者,”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是不这么做,他又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
(3)后习俗层次。年龄在13岁以后
第五阶段: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规范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因此规范是可以质疑的,也可以进行理性分析、进行协商。孩子们会说,”他不应该偷药,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药剂师虽然不对,但是这毕竟是他的权利。“,”法律禁止偷窃,但是没有考虑为了救人而偷窃的情况,这说明法律存在问题。海因兹是对的,错的是法律不够完善。“
第六阶段:道德是基于普遍的伦理原则,比如平等、尊严、自由、生命等。这个时候的道德往往成为一种体系,会根据个人所选择的某些伦理原则而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道德体系。这个时候的回答就会变成,“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海因兹的偷盗即使受到惩罚,那也是值得的。”“海因兹这么做是不对的,也许城里还有其他人得病,他们本来可以买到,但是因为他的偷窃他们却得死去。他的偷盗是自私的表现,对别人不公平。”
科尔伯格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最后的道德阶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权威阶段。因为最后的阶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于他的理性认识才产生的。他必须认识到道德的相对性,然后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伦理原则是要取舍的。

热点内容
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题 发布:2025-01-13 13:03:40 浏览:156
民事诉讼法143条规定 发布:2025-01-13 12:44:07 浏览:843
民法典删除的法律 发布:2025-01-13 12:44:02 浏览:711
刑法人员 发布:2025-01-13 12:36:07 浏览:865
法院没给票据 发布:2025-01-13 12:33:17 浏览:995
什么是职业道德含义 发布:2025-01-13 12:32:26 浏览:147
江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3 12:31:05 浏览:978
上海达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13 11:48:29 浏览:506
法学会如何 发布:2025-01-13 11:35:25 浏览:11
最新货车法规 发布:2025-01-13 10:48:54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