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明
① 封神演义的问题
多宝道人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之首,代理师傅设立诛仙阵,
在截教中,可谓一人之下。广成子三闯碧游宫的时候,多宝道人面对十二
弟子中最强大法宝——翻天印,仅仅被打一个跟头,须知一般仙家早就被
打死,十二弟子中各位都无一人敢当。此宝要聚集老子、元始、接引、王
母四把宝旗才得以收复,可见多宝道术之高深。多宝道人与老子对阵,不
幸被捉,多宝道人后来被接引等西方教主等人挖走,足见其实力。孔宣被
准提道人降伏后到了西方,只做得准提道人的手下,而多宝道人可独得一
席,多宝道人法术地位当在孔宣之上。
看过封神都知道,接引准提来参加封神之战是为了收西方有缘之人,书中明言他们收了如孔宣等很多人。但有一人,他们并没有收去,就是多宝道人。在接引准提未来之前,老子已将多宝拿下,送入玄都。接引准提后来才到,他们不知多宝这个人,书中也未写他们将多宝带走。可见,多宝道人并未跟随接引准提去西方。但书中明写多宝后入释成佛,可见是老君安排的。原书广成对战多宝时有诗,“一个是广成不老神仙体,一个是多宝西方拜释迦”,这个“拜”字作“作为,称作,授官”解释,如官拜大将军等。如此可猜想多宝道人即是后来的释迦牟尼,即如来佛。而本就有多宝如来这个说法,可见多宝是老君选中,安排为中央佛界的治世之尊。但这是高级机密,孔宣并不知晓。他见辈分较低的新人多宝竟和两位老教主并世为尊,心中不爽,欲强替主人出头。于是便上演了西游中如来所说的吞佛事件。如来从孔雀腹中出后,本欲杀之,众佛求情,又考虑到他是准提前辈的人,打雀也要看主人,于是将计就计给个面子,封了孔雀大明王菩萨,于是皆大欢喜。且安定了人心,赚足了民望。所以后来再无人反对了。
既然论证了老君化胡为佛,创立西方教,以及多宝即如来的事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封神中的燃灯,文殊,普贤,慈航,惧留孙等道门中人会改入佛门。而且此也解释了燃灯为古佛的原因,燃灯晚老子半辈,高文殊等半辈,所以待多宝即位后,燃灯成为上古佛,理所当然。文殊等入释看来也是受老子的影响和安排。
② 五教有哪些
五教——贤首五教:(出自《华严经疏》)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色云凝空,四色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贤首国师以如来所说法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
一、小教:
此教以随机故,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贪、嗔、痴)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唯论小乘,名为“小教”。
二、始教(亦名分教):
此教未尽大乘法理,名为“始”。不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决择分明,是大乘之初,名为“始教”。
(定性声闻,指:其性决定不乐大乘。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三、终教(亦名实教):
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是大乘终极,名为“终教”。
四、顿教:
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五、圆教:
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
(帝网珠,是指:帝释殿前千珠宝网,光相交映,互摄无碍也。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FROM:【三藏法数】
③ 求《道德经》3000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是说不清楚的,能描述得清楚就不叫“道”。老子也只能说个大概
④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任师傅到底去了哪里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⑤ 太上老君与如来佛祖
西游中如来曾说西牛贺洲无上真者,而恰好菩提就在西牛贺洲,如来法力广大,他曾自言能识周天之物,能知周天之事,菩提如何能瞒过如来的法眼呢?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菩提只是暂住西牛贺洲,只为教导孙悟空而来;其二,菩提的法力与如来相当,甚至超过如来。再看看菩提祖师出场时的介绍,“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师。”我们来看第一句“大觉金仙没垢姿”,既然点明是仙,可见是道家无疑,再看第二句“西方妙法祖菩提”,可见是西方之祖,再看最后“与天同寿”,可见是开天劈地时存在的人物。那么两书中,究竟哪个人物在开天劈地时即存在,既是大觉金仙,又是西方之祖呢?答案就是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各位朋友看到此处定会大吃一惊,且听我慢慢道来。首先老君是大觉金仙毫无疑问,其次开天劈地存在也是书中原话,那么他怎么是西方之祖呢?
一,从老子化胡说起
虽然,网上对此异议否定者甚多,但那都是从历史或佛道经典中反驳的。我们就书论书,只谈两部小说。且看原文,封神演义中老子出场时有三首诗,“玄黄世兮拜明师,混沌时兮任我为;五行兮在我掌握,大道兮渡进群贤。清净兮修成金塔,闲游兮曾出关西;两手包罗天地外,腹安五岳共须弥。” ,“混元初判道如先,常有常无得自然;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弥山倒性还存。”此处明言“渡进群贤”,可见老子曾经授徒传道甚多。又言“曾出关西”,“函关初度”,可见老子曾去函谷关外。又言“一统华夷”,可见老子确曾西出化胡。“五岳”,“昆仑”暗指华,道,“须弥”指代胡,佛。
再看西游,当老君和观音观看二郎斗悟空时,老君曾对观音介绍金刚琢时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请注意这句话的重要性!老君说这话的对象是佛门要人,既然他说了“化胡为佛”,观音又没有异议,可见此确为事实。太上老君确为佛门之祖,他本身又是道祖,如此即合菩提之诗,“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此为太上老君即为菩提老祖的论据。
二,老子和西方教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在封神演义中,诛仙阵和万仙阵时,有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出场。此二人究竟什么身份,西方教又是什么教。从后来故事与书中对此教的描写看,此为西游中的佛门无疑。
从上文可知,老子曾经西出函谷化胡为佛。可见在封神之前,老子就已经化胡过。既然西方教即后来的佛门,可见老子所化之人即是接引准提等西方教众。这也解释了为何元始通天教众众多,老子教众仅玄都大法师一人,而他又说“渡进群贤”,可见西方教其实就是老子点化开创之教。但在封神中,接引准提与老子并不认识,可见点化西方教时,老子也是像教孙悟空一样化身进行的。
三,老君和孙悟空的师徒之情
既然我们认为菩提祖师即是太上老君,我们来看看老君和悟空之间的师徒感情。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曾进入老君府里偷吃仙丹,凭老君的法力不可能算不到,这明显是故意让悟空偷的。后来悟空曾和二郎神不分胜负,当观音对老君说她的瓶子可能将悟空砸死,欲要出手时,急忙被老君拦住,老君用他的镯子“救”了悟空一命。而后老君主动要求锻烧悟空,实际是在秘授他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之术。试想老君如果故意要杀他的话,何须如此费力。这可以由悟空后来的话得知,他每每自称被老君锻炼,有感激之意,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并无杀他之意,即使悟空并不知道老君是他的恩师菩提祖师,也明白老君是在帮他。试想红孩儿的火都可以让悟空几乎殒命,更何况是老君,大家不会认为道祖比不过一个小毛孩吧。更何况悟空的金箍棒本就是老君所炼。
再接着看后文,在收金角银角时,老君现身后,原文描写“悟空慌的进身行礼”。试想一个曾对你痛下杀手的人,你会如此吗?气愤鄙视还来不及,怎会如此谦卑,更何况是一向自大目中无人的悟空,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当年是为他好。
再看后文,至乌鸡国时,悟空为救一凡人向老君求丹。假如老君不是西方之祖,不是悟空的师父,一个和己毫不相干且为佛门办事的人,老君作为道祖干吗给他珍贵的九转还魂丹。由此可见老君对孙悟空的疼爱之情。
四,老子和几个神秘人物的关系
既然前文已论证了老子化胡为佛,且为孙悟空师父的这一事实,下面揭开几个神秘人物的身份。封神中的西方教是老子点化创立之教,即西游中的佛教。西方教主接引已有高人论证是西方极乐世界之尊阿弥陀佛,在此不再重复。佛门共分三大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尊,即为接引道人。东方净琉璃世界以药师佛为尊,纵观封神,准提甚与东方有缘,加上他在西方教二教主的地位,在东方佛界为尊,亦是合理。中央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为尊,即为西游中的如来佛。如来佛究竟是谁呢?
看过封神都知道,接引准提来参加封神之战是为了收西方有缘之人,书中明言他们收了如孔宣等很多人。但有一人,他们并没有收去,就是多宝道人。在接引准提未来之前,老子已将多宝拿下,送入玄都。接引准提后来才到,他们不知多宝这个人,书中也未写他们将多宝带走。可见,多宝道人并未跟随接引准提去西方。但书中明写多宝后入释成佛,可见是老君安排的。原书广成对战多宝时有诗,“一个是广成不老神仙体,一个是多宝西方拜释迦”,这个“拜”字作“作为,称作”解释,如官拜大将军等。如此可猜想多宝道人即是后来的释迦牟尼,即如来佛。而本就有多宝如来这个说法,可见多宝是老君选中,安排为中央佛界的治世之尊。
既然论证了老君化胡为佛,创立西方教,以及多宝即如来的事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封神中的燃灯,文殊,普贤,慈航,惧留孙等道门中人会改入佛门。而且此也解释了燃灯为古佛的原因,燃灯晚老子半辈,高文殊等半辈,所以待多宝即位后,燃灯成为上古佛,理所当然。文殊等入释看来也是受老子的影响和安排。
五,老君为何让孙悟空取经
老子点化创立西方教后,便功成身退,无为而治,不问世事。后来他发现一块灵石,即为悟空。西游中曾提到,“老君解化女娲,炼石补天”,又因悟空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灵石,故老君知道悟空的来历,乃天地灵气所化。老君心喜,故而到凡间教导悟空一番,并将自己炼就曾送于大禹的金箍棒冥冥之中赠于悟空。老君想要锻炼悟空成正果,因而让他参与取经。
说到此事,就不得不提一个配合老君安排此事的重要人物,即封神中的燃灯道人,后入释成佛,西游中的燃灯古佛。此人在西游中仅提到两次,一次在书之开头,一次在书之结尾。当悟空误入兜率宫时,书中明言老君在外和燃灯古佛商议要事。我们可以猜到,燃灯告诉老君,如来将要在中土传经,功成后取经之人将成正果,老君即向燃灯推荐自己心爱的小徒弟孙悟空。燃灯第二次提到是在书的结尾,即派人帮助悟空他们发现无字经书。
还有两个明显的证据,其一,佛门众佛菩萨众多,但书中与取经有关的却都是观音,文殊,普贤等人,这很明显,这些都是老君故意安排的,他们都是老君的师侄,是熟人;其二,在取经途中,悟空多次杀伤人命,论年纪修为资历都还尚浅,如何能封为佛,这显然是老君的安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佛教与其前身西方教的创立者就是太上老君,也即是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孙悟空取经也是太上老君的安排。
⑥ 请教一部佛经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与五百沙门俱。游於越只。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所问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问师言。今有佛来。人称其德。名盖天地。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吾闻是释种。国王太子。厥兴无师自著经化。阿颰言。若无师者。名誉何美。又国王子。多憍淫好乐。安肯涂行降志乞食。诲人不倦。将是真人乎。愿师可行观其道德。费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贤。聪睿多才。彼为新出。义当来谒。吾不宜往。阿颰言。我闻天帝释。与第七梵。皆下事之。所教弟子。悉得五通。轻举能飞。达视洞听。知人意志。及生所从来。死所趣向。此盖天师。何肯来谒。费迦沙言。经说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立即当为飞行皇帝。王四天下。自然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玉女宝。五神珠宝。六理家宝。七贤将宝。当有千子。皆才明勇武。一人当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若弃天下。当为自然佛。以无为为化。度人得道。彼岂是耶。汝且往观。有此相者。其审是佛。吾当事之。阿颰言。愿与同志共行。师言大善。即与五百弟子。俱到皆下车揖让佛。佛使就座。五百人尽坐。独阿颰左右彷徨。微观佛相。佛知其意。亦起并行。阿颰住佛亦住。阿颰坐佛亦坐。阿颰乃问佛言。本事何等道。除须发披袈裟。持钵何应。佛言。吾求道已来。历世久远。不可称纪。常奉诸佛。行菩萨道。所事师友。无复央数。除须发者。为终身戒。捐弃贪爱。无复饰好。使人不欲己。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古圣旌表。解释垢结。无复世念。钵为应器。宜道人用。节身约省。非义不受也。斯皆无为清净之像。今我作佛。为天下师。自恣汝意。欲问勿难。阿颰言。我等所事师。费迦沙。世世聪明。名升遐远。又是梵种。特胜余人。天下虽贵为王。亦有不仁。而我种者。独不好杀。佛言。吾本用恶杀故。求佛无上正真之道。汝梵志种。但口贵仁。虽手不杀。心皆有杀。今我为佛身口意净。一切不杀。用天下人皆好杀故。教以仁义。阿颰问言。今佛弃捐妻子。自绝种嗣。殆不若我师。世世继嗣也。佛言。天下人状。本末各异。众人前世。曾为我子。吾亦曾为一切人子。会辄有离。种姓无常。或时冤仇相从为亲。或时亲属复为冤仇。因缘离合。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亲。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为罪恶。为后受苦。昔我古世时。曾为刹利王。名为鼓摩床。有四子。一名郁钳。二名虔尼。三名度。四名淳。王尚未崩。四子争位。王闻愁忧。念四子争。当杀人民。即委国东去。行行自念。人生无几。无忧乃长。今我为王。欲得子姓。既已有子。还欲相伐。有嗣如是。何益于人。吾不忍见。恐杀无辜。但当舍家作沙门耳。即北入山。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庐。又有道人摩离。王问其本。何缘学道。摩离自说。娶妻无子。颜惭诸家。故作沙门。王言异哉。吾为国王。有子四人。身尚未死。而子国乱。不忍见之。故为道耳。摩离意解。乃遂精进。如是阿颰。正使子贤。父老病亡。子不能却。生时为恶。死入地狱。子不能代。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济人物。道成得佛。度脱天下。阿颰言。佛为难及。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独我梵种。为真且贵。其余三辈。皆事我种。佛言。假使汝种为真贵者。傥妇无子。婢而生男。当举之不。曰当举之。今汝祖母。现取婢子为后。可为真贵耶。阿颰默然。五百弟子。皆起住言。瞿昙沙门。何毁我种。阿颰才智。亦能相难。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当自辩之。佛问其祖。至三无对。金刚力士。举大杵言。佛重问汝。何故不对。阿颰惧曰。实如佛言。五百人言。佛圣智明。阿颰母者。信释家婢。我等从今。请不复敬。佛言不然。世或母贱。而子贤贵。阿颰贤人。不可毁也。若使梵种娶刹利女。生子长大。当学父家。学母家耶。皆曰当学父家。佛言。如是母贱何损。若子长大。明经行高。逾于父者。汝加敬之。若梵志女。为刹利妇。生子长大。知外家贤。而不肯学。自效父家。射猎杀生。汝当敬不。皆曰不敬。佛言。如是用为问母。若使阿颰有子复贤。才秀绝世。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上坐。设父母俱是梵种。生子不肖。无所中直。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下坐。佛言。如是贵是有常耶。若梵志子。杀盗犯法。吏当捕不。曰当捕之。汝何不拒言我种贵不应收捕。曰现有罪。何得言种。佛言。今我为佛师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痴。有常之态。诸为恶者。我辄教令。不杀盗淫妄语饮酒祠祀事邪。人宿为恶。身当受罪。烹杀祠天。为过滋甚。无所补也。且夫天意清仁。岂食人食乎。有德致佑。非杀为福。是以天下贤智世主。闻佛经戒。皆自割绝。愿不为恶。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净。即得沙门四道。一曰沟港。二曰频来。三曰不还。四曰应真。又天下君王。虽行政欲平。亦责民租税。贪意不除。今我为佛。都使天下无复情欲。得无为道。我求道以来。其劫无数。每生有愿。愿弃爱欲。修沙门行。无适无莫。于天下人贤明君子。闻佛经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后皆有悔。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不追相恋。焉得离苦痛。天下无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坏。莫能自存。佛问阿颰。汝师以何教戒。对曰师戒不得杀人杀牛。不得盗金银。不淫师家及弟子妇。不得饮酒。年四十八。乃得娶妻。我师教人。尽此八戒。未知佛戒。复何义也。佛言。乐闻者听。若族姓子来。自陈说贪乐佛戒。我随其能而授与戒。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贪殆人财。欺斗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华色。不听好音乐。心修礼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谮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口无毁誉。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佛言。我不呼人。人自来。请敬受戒转敷教。去恶就善。天下贤智。欲作沙门。我每先问。何缘觉悟。夫为人子。当以孝敬。安养为务。而欲为道。当报父母。父母听许。然后为说沙门之戒。有二百五十。终身清净。得无不能中道而废。失供养恩。若人故请。信意不转。堪奉法律。尔乃与戒。沙门之戒。慈仁为本。不得残杀蠕动之类。哀念人物。逾于赤子。亦不怨讼。求直于人。常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求道。欲度父母。沙门不得贪欺妄取人财。见诸宝货。当如粪土。人与不受。受者不留。转周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沙门不得有妇继嗣。防远女人。禁闭情态。行见好色。目不逆送。老者比母。次如姊妹。若心不止。当观恶露以却淫行。行起生死。皆由痴爱。沙门不得妄言绮语谮入人罪。见闻如实。非义勿传。和解诤者。两说其善。徐言惟正。无宣人私。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论倡优。当勤精思温故知新。沙门所说。言必法师。其所不闻。不得意造。晨夜诵经。不得谬误。精行道要。以除众秽。为人说法。思合义意。沙门不得安卧好床。衣不文彩。食不著味。不用金银朱漆之器。但应瓦铁之钵。沙门不得饮酒嗜肉思尝气味。不得服药酒及诣酒家。沙门不得以诸华香涂身烧熏衣服。思念持戒。沙门不得买使奴婢借赁僮客。或人进与。一不得受。沙门不得畜养六畜车舆骑乘快心恣意。沙门不得储贮米谷。朝朝乞食。不过七家。一家不得。乃到二家。匝七家不得。应但饮水。沙门入聚。当如鸟食。饱而弃去。不顾其余。若不得食。心亦不恨。沙门舍家。止不怀安。不慕好舍。其唯山泽树下而已。沙门不得裨贩求利思念此彼何贵何贱。沙门不得田卢园圃垦殖苗稼思乐种作。沙门不得论说乐地水香华。一心惟道。不应念余。沙门不得议道国邑墟。聚好恶有所高下。沙门不得评论同道基业田宅谷粮衣食彼有此无。沙门不得卧谈食语。不得豫知国家政事治军行师攻夺可否。沙门不得说其衣服饮食精美及粗泉水好恶。沙门不得说诸畜生形态好恶。此愚人谈。非道法语。沙门不得自称解经说彼不通自伐作贤。不当贡高。沙门讲法。不得言我经利汝经碍。我戒行净汝戒行秽。不得言我师明汝师不明。佛经一统其归无二。壮志自抗。不容毁誉。不得言我世大姓汝种孤窭。不得自说曾与某讲已不如我。沙门不得转自相平某好床机被枕卧具某有弊疏不得照镜摩须念著细滑。不得观长者斗诸贱人及畜生斗。不得效以手拳相加。不得摴蒱博奕观效诸戏懈卧谋食。不得念到某方某郡从彼还此计其道里。不得作男女医及牛马医。不得教人当吐下莫吐下。不得习弄兵仗弹丸掷戏。不得学相男女贫富贵贱有相无相。及相六畜仪形之状。不得考占水旱灾变岁之丰俭。沙门不得仰观历数。推步日月。盈虚薄蚀。星殒变见。山崩地动。岁中风雨一不得知沙门过日中不得食。衣食粗疏。心不以怨。钵常[佩-一]左胁下。其所行处。不忧饥寒。身常与钵俱。如鸟有翅。口不妄食。六情常端。耻志不升不恨身苦。愿在经戒目不眄色。耳鼻口身所更好恶。其心不动。节食将身不饥不饱。卧趣息体。假寐不久。抗志清邈。恒在泥洹。譬如孝子早丧父母。哀号思慕。无须臾忘。斯我沙门。守志行道。坐即禅思。兴则讽咏。寤寐精进。匪遑戒行。是为佛弟子。佛告阿颰。如此戒者。有二百五十。今粗说耳。沙门摄意。不使放逸。闲居静处。去淫怒痴。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伤天下。捐弃眠卧贪欲之态。一心信法。不复疑惑。乃得罗汉。罗汉者为已应真。譬如人居常贫负债治生。获利归毕欢喜。复有罪人久系狱中。有好长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为良民。及病连年。医疗得愈。又如商人从涩难道得重货归。此五譬喻。人皆欢喜。而我沙门。亦犹若此。自念生死久系五阴。更苦无量。今得解脱。何谓五阴。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沙门自思。觉知无常。身非其身。愚痴意解。心无所著。色阴已除。是第一喜。沙门思念。自见身中五藏不净。贪欲意解。善恶无二。痛阴已除。是第二喜。沙门精思。见恩爱苦。不为漏习。无更乐意。想阴已除。是第三喜。沙门思惟。身口意净。无复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为。行阴已除。是第四喜。沙门自念。得佛清化。断诸缘起。痴爱尽灭。识阴已除。是第五欢喜也。
佛告阿颰。我沙门捐弃诸欲。奉行经戒。以断生死。则于今世。无复忧哭相恋之意。吾不贪人。人亦不贪我。而吾以道慈念一切。欲使度脱。夫人为道。一世苦耳。不为道者。其苦弥长。如人沐浴。但可外净。心垢不除。得应真者。众恶都除。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渍不释。风吹不动。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无复热淫。譬如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著。沙门自念。父母养子。恩极一世。佛开天下。使人得道。自见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寿命。意志已正。所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譬如以香盥浴死人。不能使香。教恶人善。不能必善。人心恶者。身口俱恶。外学家言。但恣则耳无有真道。道人闻此。终不应答。知凡人意。想见皆倒。愚不解道。以正为邪。不别真伪。圣人愍之故加慈爱。沙门持意。如人衣新衣。坐起慎护。不欲点污。故持戒者。常与心争。使百恶来。终不听受。父母生子。幼化以道。长犯罪死。不可怨亲。譬如踞床有木无绳。不能得坐。子无明师亦不得道。如此儒士。吾前世时。多事贤圣。所受非凡皆无为师也。得罗汉者。能自陈说。于某处得沟港。于某处得频来及不还至应真。为都解脱。不复生死。具知阔狭。如观好画分别五彩。见天下人。皆有三毒憍慢放逸贪味之态。自知已解。不复贪天上生。亦不乐人中。但念众生。欲令解脱。凡人未闻。宜谛受学。如持彩丝贯琉璃珠五色悉现。道眼见人魂神生所从来死趣何道。知某人死神堕地狱。某堕畜生。某堕鬼神。某入人形。某死上天。道成自知。断此五处。已得所愿。视身如土。听取我身。破碎亦可。以明真伪。如入清水沙砾珠宝所有悉见。豫知天下。一人为百。百人为一。所以然者。一人生子。转至玄孙。兴盛为百。或时百人死亡空[浿*昜]。更余有一沙门得道。具见好恶。知何人死当生善道。亦知何人当堕恶道。自见身中四气分数。知人寿命苦乐长短。本从不明。心识为行。行受名色。但因缘寄托。生母腹中。更相忧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转皆不自识。宿命善者。复生为人。则富贵长寿。其不善者。则苦短命。各由本业。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本。计其本末。各自为他。凡人不觉。天地之间。生者如梦。命禄至短。扰扰而死。譬如风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来无休。沙门得道。悉知天地成败终始一劫中事。身所更来。亦知久远无数劫事。乃知天下得道神仙。无及佛者。自知意志。本有万端。今事成一。常悲众人。为贪欲迷淫怒痴醉。交乱胸中。或作恩爱。不知此要。得道达视。如人鉴镜。飞行无碍。石璧皆过。能上须弥。手扪日月。能令身中别出水火。能没地下从一方出。能行空中坐卧自在。能使魔王梵释诸天。无不倾侧。譬如陶家烧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湿。潜渍不碎。如锻金师在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复如是。在所变化。陶冶之家。郁火盛器。我沙门。亦郁意成道。如干牛皮卷之有声舒亦有声。湿以脂膏。卷舒皆软。道意如是。一切柔软。无复刚强。譬于高楼见闻下人歌舞钟鼓诸六畜声。道耳如是。亦闻天上音乐。亦闻饿鬼地狱饥渴痛声。具见人心。有欲态者。无欲态者。有诸喜怒憎爱。愚智强弱。易化难化。好道不好道。皆分别知之。如人喜沐浴摩身不遍复更熟摩。道眼观知可度者。即持佛经。开解授与。意志善者。复得为人。行小高者。死得上天。若持戒净。便得沙门四道。其得道者。皆知一世十世百世无数世事。亦知天地终始劫成败时知无数劫。身所从生彼彼。时生父母姓字彼彼。时异寿数多少。知彼时从人道上作天。从天道下作人。或从人入地狱。从地狱作畜生作饿鬼。从饿鬼作人。或从人复作鬼神。从鬼神入地狱上作天。悉分别知自思惟。如人远客忆念故乡。具识所有观见五道。自知已解。道力自在。欲寿百岁千岁万岁至无数劫。皆能欲不食。十日百日一岁百岁。可至无数。欲食即食。如登高楼听视下人东西南北坐立语声。一切闻见。道人自知。意志已净。善恶皆弃。如人好过误犯法吏以死狗挂颈徇令。其人羞惭。欲疾免离。得罗汉者。羞身如是。罗汉有二辈。一辈为灭。一辈为护。所谓灭者。自忧得道。即取泥洹。护者忧人。度脱天下。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鱼鳖自现。道意已净。悉见天下。心识所有。沙门如是。汝师教诫宁能尔不。阿颰对曰。此实难及。佛言。我见世间。亦有道士。不知佛法。隐居薮泽。食于果蓏。言不用师。当得自然。此得道乎。对曰不得。佛言。道从心得。当有师法。是为痴妄信道一也。复有道士。采取百草枝叶华实。服食方药。自用可仙。汝师弟子。亦信此乎。对曰不信。是为痴妄信道二也。或有道士。委弃父母。著鹿皮衣。卧止草蓐。被发不食。拜天求道。徒自困苦。无所成获。汝效此乎。对曰不效。是为痴妄信道三也。亦有道士。深居闲处。题门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杀祠天。博颊求福。汝为此乎。对曰不为。是谓为痴妄信道四也。
佛告阿颰。天地开辟已来。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名为耆屠。留耗。尽陀。迦夷。阿柔。迦晨。[言*零]夷。頞超。炎毛。巴蜜。监化。阿伦。裘昙。耆颡。[言*零]泪。迦叶。暴伏。阿般。[打-丁+奚]履。优察。波利。侥颈。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所造也。今费迦沙。何如此辈人。对曰不及。佛言。汝师何长能为帝王作师。令帝王得道耶。对曰不能。汝等能为太子大臣长吏作师。使得道耶。对曰不能。汝师能教士农工商长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汝等皆得道乎。对曰不能。汝师先祖。颇得道乎。对曰不闻师教。汝等趣何等道。曰。师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宁见汝辈。持是八戒。升梵天耶。曰闻师言耳。佛告阿颰。我沙门得应真者。知劫中生死。分别众人。彼时为某从某作某。知天下人及天上事。飞行在所至到。能在能亡。能动天地。移须弥山出入无间。变化恣意。父母死亡。知堕何道。追求开导。能令解脱。子得道者。父母皆度。又我沙门。持一正意行。二百五十戒。就无为道。佛告阿颰。我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忧断生死。今得自然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道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都为天上天下作师。其持我经戒。无不得道者。我常慈心。教化天下。去恶就善。善可常行。恶不可久。苦可长处。乐不可保。乐者当时快意。久后受苦。罪至而悔。无所及矣。于是阿颰。熟视佛身。心念佛相。有三十二。我殊不见一相何也。佛知其意。即为出舌。先舐左耳。却舐右耳。复舐发际。以舌覆面。徐引舌下。阿颰叹曰。如佛者难值万世时。有舌相乃尔。安得不知。佛言。汝等来久。归谢汝师。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
费迦沙乘车而出。见诸弟子来。即住待之。诸弟子至。下车作礼。师言。瞿昙沙门。名闻天下。有其相乎。住何以久。尽说何事。阿颰言。朝来所语。无有一失。还舍饭已。徐当说之。师言。佛不能让留汝饭乎。对曰。佛坐树下。了无所有。知可饭时。故遣我还。即俱归饭已。阿颰向师。具说佛语。师言。汝道佛语。得无增减。欲使我事之耶。阿颰言。听佛所语。胜我梵志。但恐我种不能事耳。师即怒踏地曰。我累世为师。何用不如。阿颰言。师试自往。观其智能。师言。然当自请佛与共谈语。暮即施床席。作五百人供具。鸡鸣师自行。至通姓名。佛请相见。作礼毕一面坐。叉手言。今设微食。愿佛与众沙门俱屈威神。佛以嘿然可之。费迦沙欢喜。辞归办食。日未中。又遣阿颰行迎佛与五百沙门俱就舍。坐已定施饭食。行澡水毕。费迦沙问佛言。昨阿颰还道说佛语。不审谛愿重闻之。佛言。皆是无所增减。便复为说昨时所语。闻佛语喜。即自稽首言。我昨无故。嗔阿颰所语。佛言。汝虽怒者是贤弟子。譬如善马知人心意。佛咒愿阿颰言。使汝寿身无病。于是师赞佛言。
火能照于冥 江海百谷王
圣人广教授 如国有明君
摩尼宝第一 月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 三界唯佛尊
佛知其心软正无邪。为说偈言。
人当仁义 布施作福
觉识非当 守行经戒
世间危险 乐少苦多
当自忧身 不宜懈怠
务断贪欲 致畏之习
生老病死 忧哭之痛
恩爱别离 一切皆苦
是故圣人 求无为道
费迦沙意解。起礼佛足。垂泪言曰。念我先祖。皆无有知佛者。愿佛愍伤。我有昆弟妻子诸家。今欲将来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来礼佛足。受三自归。与阿颰等。俱持五戒。后费迦沙。以其命终。弟子问佛。是师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还。生十九天阿那含中。当于彼般泥洹。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门。佛言。各自归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舍罪。佛说经已。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⑦ 我和吾有什么区别吗
“我”和“吾”,人们自然会说,一个是文言词,一个是现代词。其实 “我”这个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了,只是用法似有不同。 《论语》云:“吾 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为古代圣贤经典,同是一句 中用两个第一人称的代词,时代地域的差异都不大,为何有这种现象出现,令人 匪夷所思。 《说文解字》云:“我,施身自谓也。”“吾,我自称也。”施,给也。给 予自身的自称词。所以“我”可以解释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 没有这样的意思。 宋代赵悳《四书笺义》云:“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 曰则曰吾, 因人而言则曰我。 考其用法, 动词之后用我, 不用吾, 用吾则前置。 ” 即对自己讲就用“吾”, 对别人讲就用“我”。这里“就己”“因人”是就使用 习惯来说的, 后面的“用法”则是从语法角度来讲的。 这段话把词语的使用方法, 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现试就以上两个方面的不同,分项探讨于下: 一、语法功能不同: 魏晋以前,“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分别。都可作主语,“我”既可以作 主语,也可以作宾语,还可以作定语;但“吾”还可用作定语,却很少放在动词 或介词后面作宾语。如: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 )意谓,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自己, 处于忘我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中。 不能说成“今 者吾丧吾”或“今者我丧吾”。 只有在否定句中,宾语放在了动词前面,才可以用“吾”作宾语,而在肯定 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魏晋以后,“吾”字就可以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了。如: 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所以,“吾”是古文中对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词,用法较单一,变化较少;而 “我”则具备上文所说的多种用法,并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如果与人交谈中明 确的自称“我”,会被人认为缺乏修养。 二、使用习惯不同,语气有细微差别: “我”字,常有自高自傲,自夸自大的意思,多强调不由于外力,并且关系 密切,非常熟悉时,才可以用“我”相称。如下列一组成语及例句: 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我黼子佩,指夫妻同享荣华。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 )言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这口气也够大了, 只一个“我”字了得。 “吾”字则是平常用法,甚至带有自谦或贬义色彩,常伴有失意时的哀叹、 牢骚,自我宽慰、解嘲,起码也是平常心态下用的。如下列另一组成语: 吾膝如铁,比喻刚强不屈。 吾自有处:我自有办法对付。 吾谁与归,不吾知也。二者的不同再如: 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可以看出, “我”与“吾”的使用, 与对话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有关。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查我自己,是就自己来说的,“我善 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是对别人讲的,因而两句中分别 用了不同的代词。 “我”与“吾”的这种分野,与老子的观点,以及他在文章中的示范用法, 不无关系。如下面两段文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 )意思是说,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 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 使人人守信。这里的“吾”,是一个有血有肉,善待百姓,相信百姓,亲近百姓 的凡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德经〃第 二十章》 )意思是说,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 这样淳厚宽宏。 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 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一个高高在上,不把俗人放在眼里的超人。 在 《道德经》 “吾”与“我”不是同一个概念。 中, 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 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炼 的成果。 这样就更印证了上面的结论, “吾”与“我”的意味区分就更加明显了。 我们再来理解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和黄遵宪“我手写吾口”中 “我”字的用法,就可以看到充满自信和浩然之气的文人,理直气壮,当仁不让 的气势,真是气壮山河。而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吾”字的用法,似乎可 以想见一位低头沉思,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贤士形象。古人在说“我”时想必 是大声吼出来的,说“吾”时大概是小声吐出来的,从这两个字的发音上,似乎 还能看出这种迹象。 总之,“我”和“吾”在古汉语中虽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语法功能和语气 语义以及使用习惯上,都有一定差异,须仔细辨析,方可准确领会把握。
⑧ 要不要学习面相、易经之类的学科它对我们的企业、职场有什么样的帮助
由于《易经》是由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明人事而得,所以《易经》是大自然的代表,生活在大自然中生命体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也就是说“天人合一”。
《易经》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归纳为阴阳五行,万事万物的不断发展变化皆由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而发,人当然也不可独善其身。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又有其规律可循,所以《易经》便有它科学的一面,人为何有命运之说,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大量实践表明,人的命运客观存在,毋容置疑。那么究竟《易经》的预测对指导人生和决策能起多大作用,还是让我们用人所共知,且不争的事实来说话吧。
李嘉诚,全球华人首富,出生于1928年7月29日亥时,
枭 印 日 官
四柱命局: 戊 己 庚 丁
辰 未 午 亥
枭 印 杀 伤
大运: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始于: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下面我们用“四柱命理”来分析一下李嘉诚的创业史。
通过李嘉诚的个人简介和《李嘉诚传》,我们得知李嘉诚青少年时期是非常辛苦,壬戌运略有起色。而真正发迹是在进入1971年后的甲子运,到1981年后的乙丑运其事业才如日中天,达到高峰。本命局为从弱格,正偏印戊己土为忌神(对己不利之五行),代表事业。
1971年行甲子大运,偏财甲木克制戊土偏印忌神,所以本运必因偏财而应偏印之吉。
1972年壬子年,李嘉诚的“长实”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因为流年壬水生大运天干甲木,甲木克制戊土忌神有力,股票发行十分顺利,被超额认购65倍,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本年巨资的引入,成为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
1974年甲寅年,两个甲木制戊土忌神,命主是更上一层楼。“长实”公司相继在英国的伦敦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挂牌上市,同年5月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怡东财务有限公司”。据资料显示,1974至1975年两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所以只有大运用神(对己有利之五行)到位时才会有此辉煌的业绩。
1972年,李嘉诚的“长实”公司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为390万港元。到1976年,这一年的租金收入就达到了2192万港元,是上市前一年租金收入的54倍。公司盈利从1973年的0。47亿港元增至1981年13。85亿港元,8年增长了30倍,全港瞩目,由此可见甲木偏财用神到位的应吉程度。
1981年行乙丑大运,乙木克制戊土的力小,再难有大的意外之财,但乙木生丁火正官用神,说明本运中在经营思想上会更加稳健成熟,其外在形象也会更加优良。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副董事长。
1986年被列为香港首富。
因篇幅所限,无法引用更多例证,也无法对术语及预测的科学性进行诠释。但这一例证,足以有力的回答了人的事业与命运的关系问题。也充分说明“四柱命理”这一战略性预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时间性、方向性、目标性、选择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就从易学的角度,阐述如何运用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的“四柱命理”,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进行有效指导。
一、通过四柱中“十神”旺弱,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据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1、正官:因表现为忠诚、关注公众、认真、品行端正、团结、重德、守纪,但有时守旧、刻板、、压抑、的性格特点,故宜政界、公职、公务员、机关、行政、管理、领导、公司主管、薪水阶层等职业。
2偏官:因表现为敢想敢干、冒险、进取、果断威严、有魄力、有感召力、有行动力、严肃机敏。但有时专制、霸道、、严厉、伤害、争斗、侵犯、、暴力等性格特点。故宜军警、军人、警察、外科医生、司法、特技、开矿、、将帅、、武术、具有挑战、冒险等职业。
3、正印:因表现为仁慈、爱心、安静、文雅、专一、执着、沉稳、不急燥。但有时守旧、消极、、依赖、空想、虚荣、。故宜文教、学术、文学、教育、慈善、房产、信息、车辆等职业。
4、偏印:因表现为悟性、创新、多才多艺、智慧聪明、领悟力强、头脑灵活而独特。
但有时敏感、空想、忧虑、不专、多学少成、缺少人情味。故宜发明、设计、、科技、医药、艺术、研究、广告、装饰、企划等职业。
5、比肩:因表现为公平、信义、助人、团结、自尊、稳健、理智。但有时同流合污、兄弟反目、损人利己、逞强好斗、浪费、结派。故宜合伙事业、自由业、中介、等职业。
6、劫财:因表现为热情坦直、豪爽仗义、团结合群、重义轻财、身体力行、善操作、竞争上进不服输。但有时鲁莽、偏激、贪玩、感情用事、原则性差、冲撞领导、不服管理等性格特点。故宜外交、外贸、接待、交易、检查、租赁、酒巴、舞厅、美容院、旅馆、贩卖、竞争业等。
7、正财:因表现为务实、节俭、实干、专一、惜财、稳定、重情、勤快。但有时自私、吝啬、纵欲、见利忘义、斤斤计较。故宜金融、财政、财务、工商、正业经营、上班族、固定收入等职业。
8、偏财:因表现为思想敏锐、敢说敢干、开拓进取、慷慨大方、有魄力、。但有时浪费、弄巧、贪图享受、好吃。故宜经商、贸易、工厂投资、企业、股票、证券、买卖、投机性等职业。
9、食神:因表现为含蓄、温和、聪明、优雅、健康、口才好、动脑、创造、发明、计较。但有时幻想、散漫、放纵、消极、恃才傲物、原则性差、等性格特点。故宜业务、观光、技术、才艺、发明、销售、产品、书画、文教等职业。
10、伤官:因表现为进取、求新、聪慧、大胆、想象丰富、善辩。但有时任性、喜新厌旧、有始无终、多动难安、脱离实际、喜自由等性格特点。故宜律师、演讲、记者、广播、翻译、护士、教师、演艺等职业。
二、通过四柱中有利事业的“五行”,确定有利自己事业的方位和行业。
1、金宜西方、西北方。属金的行业:五金、机械、金融、珠宝、汽车、电子商务、工具、交通、科研、通讯等;
2、水宜北方。属水的行业:洗浴、贸易、经营、维修、管理、百货、运输、渔业、水利、水产、广告、设计、旅游、中介、医生、记者、酒水饮品等;
3、木宜东方、东南方。属木的行业:木器、木材、家俱、装潢、服饰、家纺、针织、花草、树木、文学、文艺、作家、写作、书店、出版社、公务、药物等。
4、火宜南方。属火的行业:高热性、放光、照明、油品、化工、电器、加工、作家、演说、文化事业等;
5、土宜本地、西南、东北方。属土的行业:土地、房地产、建筑、建材、古董、土产、农牧、农产品、饲料、管理、企业顾问、设计、防水业、丧葬业、石器、瓷器等。
三、通过四柱“大运”和“十神”确定自己是否具备自主创业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环境。
1、适合自主创业的内在素质
大量的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的私营业主都有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几乎所有老板都是营销高手;二是头脑灵活、敢想敢干;三是喜欢自由职业、说话做事雷厉风行,拿得起放得下。如:四柱“十神”中,食神、伤官、偏财旺者,都具备以上这些特点。
2、适合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
若干私营业主的四柱表明,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有好的“大运”作支撑,一步大运反映十年的总体运势,大运得力,事业顺遂,大运不济,劳而无获,甚至惨败。
所以,四柱中对事业起关键作用的五行,又称“太极点”,要得大运五行之助,这个称为“太极点”的五行和大运五行就代表事业的外部环境。
3、何时为自主创业的最佳时期
人的一生几十年,具有创业能力的就是20—60岁这四十年,在这个时间段,有的人都是好运,有的人则没有好运,有的人有一段时间是好运。
所以当走到大运好,且在这十年里,又遇年运之助益的,一定是锦上添花事业好运。我们说这个时候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在大运不济的时间段里,最好不宜自主创业,有的人这几年事业上红红火火,再过两年却又一无所有,这是典型的大运不济的结果。
运用《易经》的预测方法,对自己作一些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未来要有所了解,就会避免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实现起来会比较轻松,会大大减少在职场中的烦恼。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盲目的自主创业而带来的具大压力。
总之,运用《易经》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作指导,科学、轻松、有的放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对自己的人生把握有益无害,没有兴趣的同学在作规划前,最好要做一次高水准的战略性预测,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