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道德
㈠ 品德高尚的普通人的故事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海伦凯勒
吴运铎,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吴运铎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贝多芬
他发现他有耳鸣现象,太大声他受不了,太小声他又听不到。
一八O二年夏天,贝多芬经常在维也纳郊外散步,但是他听不见风声、听不见鸟鸣,命运给了他最无情的打击——他的耳朵完全听不见了。
失去了音乐家最重要的一种感官能力,是否就此向失败和绝望投降呢?不然,外面虽然静寂,但内心的音乐却汹涌澎湃,贝多芬的决心是:「我将用力扼住命运的脖子。」他凭藉著一种心灵的力量,继续他的音乐创作。
「英雄交响曲」是他第一个向命运挑战的成果,它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现代交响曲,更是心灵深处的表白。之后,许多伟大的创作持续问世,贝多芬藉由音乐阐述:精神可以超越痛苦,甚至是超越死亡的。
㈡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道德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这人一点都不道德;你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等等。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怎么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只有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你就可成为一名道德的人?是这样的吗?想想,答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宽广的多。也许有人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习俗,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应也是不一定。因为道德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符合风俗习惯。也许有人说:没法给“道德”的标准下个定义,因为道德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此点,我也承认,确实“道德”的标准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否定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又觉得是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衡量“道德”的水准呢?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偷在机场偷了一名乘客装有机票的钱包,导致该名乘客无法按时登机,谁知该次航班因故却在空中爆炸了。这名乘客因钱包被小偷偷,却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请问:该小偷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 第二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没有几天了,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安逸的度过,当朋友问此人:我的病要紧吗?要住多久的医院?此人回答:你没事,一点小病,你不用担心,住几天就可出院了。请问:此人对他的朋友说谎,此人道德吗?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家都是掺进了自己的情感的,因为我们以一般的人情世故来作的判断,以“情感”作为了我们判断的主旋律。 那么怎样来判断“道德”呢?怎样的判断才是有说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断的标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这就看我们判断“道德”的标准与视角了。 一般来说,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或其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意识”与“结果”两者。(这里补充一点:判断“道德”与法律上判断“犯罪”是有区别的。法律上只看其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而不涉及意识。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为,我们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识本身。)从意识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道德的,因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没把真相告诉朋友,让朋友没有心理准备。 从以上我们可看出:通过“意识”或“结果”来判断,两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让我们产生混乱了吗?没有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道德了吗?通过思索与寻找,我们只能找到判断人类的行为道德的最底线,人类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则,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形形成的社会美德。这种美德应该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皮肤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共识”。然而,用这种“共识”来判断行为道德与否,又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混乱人的思维与视野。那么,究竟道德的标准在哪里呢? 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上本没有“道”,又哪来的衡量“道”的标准呢?也许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于无形无声无名中,探讨本就虚无的东西,也只能虚虚实实罢了。
㈢ 为什么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
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佚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长辈的希望。青年的希望,是长辈希望的希望。青年应当奋力去实现,长辈也应当说尽力帮助去实现。用汗水浇灌事业的大树,将会收获甜蜜的硕果,把青春消磨于吃喝玩乐之中,终将尝到惆怅和痛苦。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经过上述讨论,经过上述讨论,这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冈察洛夫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爱情包括的灵和肉两个方面应该是同等重要,要不爱情就有完备,因为我们不是神,也不是野兽。这句名言发人深省。那么,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济慈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气馁是绝望之母。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唐·李白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九曲黄河万里浪,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今天,我们要解决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威·柯珀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有没有信念并非取决于铁链或任。这启发了我。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因何而发生?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托·德雷克斯曾经提到过,慢些,我们就会更快。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列宁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群氓接受了精神价值,就会破坏它。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三毛曾经提到过,在朋友交谈之间语言需要当心,成年人要步步为营,不传坏话,便可促进双方的友谊。减少是非是促进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好话要多传,坏话一句也不传。这句话像一盏指引我进步的航标灯,处处照亮着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㈣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么
1、百德孝为首抄。对父母的孝袭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规范的。
2、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础,没有这一点,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3、知荣辱。知荣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知道荣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行为就有了方向。什么是荣辱,在以后的具体道德标准中加以说明。
4、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从事实中总结道理。
(4)普通人的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㈤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㈥ 普通人的高尚品德
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的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我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他的父亲却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将都是你的。”
是啊,专行善事虽然也可称为好人,但还算不上是世间最高尚的事。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仇人,这才是世间最高尚的事
㈦ 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什么
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称之为:德行。
但是这种德行与普通的德行还有点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知道,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种思想是:人们遵循道德律的原因不应该在于外在,而是内在,并不是因为遵循道德律有好处,也不是因为不遵循道德律有坏处才去遵循。人们遵循道德律仅仅是因为应该去遵循(应然)。所以康德感叹,那天空中浩瀚无垠的星系和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是越想越觉得惊奇的东西,显得不可思议和值得敬畏。这样也就把上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定义。
具体展开来看,第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个条件,就是自己已经觉知道德律,只有知道了道德律才能很好的按照原则性的去遵循。套用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话就是,人们只有觉悟了,懂得道德知识了,去遵循道德律的时候才是道德境界。所以,不满足这个条件,即便是你所有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也不是道德境界,因为你并没有觉知,这就是普通的道德者和道德境界的区别。
第二,知道了道德知识,做到了道德行为,是高标准,按照道德原则办事是道德境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德行,这一点对比于普通人的情况能够很好的说明。普通人怎么做的呢?通常而言,就是靠舆论,舆论是外在的,通过他人言谈反馈回来做出的被动的行为,因为不是主动的,所以即便是行为符合道德律,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德行。普通人的道德建立在零散的道德觉悟和功利层面上,可以看成冯友兰说的处于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之间。
第三,如果再往下滑,到了功利层面,表面上看来是符合道德,背地里却是为了自己,功利境界最大的体现就是不管行为符不符合道德,最终目的都是利己。而合理的道德,不但考虑自己的问题,也要兼顾众人的利益,关键时候还能为了众人之利益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在佛家称之为大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利他之精神呢?因为道德境界的人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才会出现比较极端的不利于己有利于人(损己利人)的情况。
所以,道德行为与道德境界是高标准的,跟普通人的德行还不一样,普通的也就为了自己或者迫于舆论做出让步,而高标准的则是自愿为了利他之精神做出让步。
这里还要涉及一点,就是道德的合理性问题,我们知道,古人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都是高标准的道德,做到的人是非常值得敬仰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自己生活都会有无数的问题,人作为生物,总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讲,自我实现是高级阶段,下面都还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交的等需求,只有人们充分的满足好这些需求,才能够更好的为他人服务,这是道德行为一个基础。这种思想,被称之为合理的利己,站在合理利己基础之上,在考虑利他之精神,才会让道德行为更加健全发展。如若不然,很容易出现表里不一,前后不一,人前人后不一的各种矛盾的情形(人格分裂或扭曲),也就是普通人的迫于舆论或者习俗而做出的那种行为,未必是自觉自愿的。
这样,关于德行,用两点论来讨论,第一点是合理利己作为基础,第二点是自觉的利他之精神,也就是康德的遵循道德规范。需要补充的是,合理利己的意思是在不侵犯他人之利益(尊重他人之意愿与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利己,如果一个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考虑他人的情况,只能是冯友兰说的功利主义,兼顾好社会和他人情况下面的利己,才是合理利己。
建议可以阅读道德哲学方面的知识,道德哲学也可以称为伦理学,同时,也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那些人文主义之精神,比如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这些哲学思想,本身既能够属于道德哲学,也能够属于社会哲学或者政治哲学,牵扯的东西就多了。所以,要达到道德境界,不但要觉悟,而且要能够按照觉悟来严格执行,也就很不容易了。
最后,引用几句话来共勉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张载)。加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㈧ 请问,道德是什么
东方道德多指德行和品德,西方道德指纯粹的理性。个人意见
㈨ 一个道德品质高的人 有什么特点
这个很宽泛,标准也不一样。就普通人而言,道德品质高的人应该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特点(不一定能体现全部,但至少应有所体现);至于有更高追求的道德之士,比喻修佛的会体现“善”,修道的会体现“真”,一般人就不一定理解了。
㈩ 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而原本中国人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父母有过而子女不谏为不孝。
节:中国传统社会中仅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从一而终,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国人认为:三妻四妾,人欲也。是不应该的。虽然男女均遵从婚姻包办,但只有男性有离婚权利。
义: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义是从天下之志,与统治者无关。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其实还是四点,不过含义有了变化
忠:忠于祖国,民族
孝:孝顺父母,长辈
节: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边人之间讲基本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