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道德与法治建设
① 浅谈如何加强法治与德治建设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坚持公正司法、加强检察监督,更好守护公平正义、弘内扬美德善行。在司法办案活容动中,各级检察机关既要严格以明确的法律规范为遵循、为依据,又要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充分考虑司法行为的社会效果,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要把维护公共道德作为司法办案的重要价值追求,加大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行为的司法保护力度,使执法办案过程成为惩恶扬善的过程。
② 如何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如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重要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误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二者协调配合、共同发展。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2、着力构建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纲领,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群众实际生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努力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表率。要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3、切实加强依法治国进程。
推进依法治国,一是在法律的价值方面,要形成以权利为基础的新格局。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建筑在尊重人类的人格、尊严、自由、合理愿望、进取精神和财产权利的基础之上。
二是在法律的地位方面,要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显著特征,法律的权威性要求任何政党、团体、国家机关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就是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权力,形成法律支配权力的权力运行秩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制定大量的法律,也是没有意义的。
三是在法律的运行方面,要形成独立的、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在法治社会中,法律要实现其合理组织社会的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的合理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独立的法律运行机制,就根本谈不上法律在社会中的保障地位。司法机关要相对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依法独立地行使职权。惟有如此,才能构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格局,形成全体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依法办事的局面,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法制化。
③ 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有什么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保持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手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伦理教化,引人向善,是通过学习,宣传和耐心细致的说理工作去启发人们取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而法制建设则是规矩方圆,惩恶扬善,是通过法律去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从它们的关系上说,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代替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也不能代替思想道德教育。两者比较起来,应当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但是,由于道德与法制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务:
1、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2、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
3、教育和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
4、对高职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 如何促进乡土社会的法治化建设
善待民抄间法,确保民间法拥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乡土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善待民间法的关键是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法与民间法存在着既对立冲突,又统一互动的辩证关系。二者在调整范围、运作程序、实施效力以及判决保证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但同时,国家法与民间法又相互促进①。乡土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实际上就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对立统一的博弈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偏废其一而不顾其他,既不能把国家法简单地向乡土农村无限楔入,更不能无情地消灭和压制民间法,较为可行的作法是善待民间法,保证民间法享有一定的运作空间
⑤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汇总
第一单元 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的好朋友
1. 在学校生活(三)年多了,你一定交了不少好朋友。
2. 与(朋友)在一起是那么开心、美好。
3. 友谊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真情的存在)。
4. 我们都渴望获得(友谊),但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5. (不合理的要求)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
6. 友谊来之不易,需要(珍惜)。学会(与朋友相处),友谊才能(深厚长久)。
7. 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原因能让你们成为好朋友?
①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能谈得来;
②经常在一起学习;
③同学非常友善。
8. 哪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会让人难以交到朋友?
①嫉妒心强
②小气、自私
③瞧不起别人
④欺负弱小的同学
(意思合理即可)
9. 要珍惜我们的友谊,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当朋友有困难时,我愿尽力帮助。
②当朋友犯错误是,我要提醒他,并帮助他去改正错误。
③当朋友帮助我时,我会表示感谢。
10. 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哪些开心事?分享一下。(合理即可)
说话要算数
11. (说话算数)是人的一个重要品质。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12.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劝导人们为(人处世要讲信用)。
13. 我们敬佩(说到做到)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14.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说话算数,也要对(自己)说话算数。
15. 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监督),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自觉)了。
16. 如果你的同学说话不算数,你会做些什么呢?
①对他做出的保证进行监督。
②陪伴他完成他所保证的事情。
③在他做违反承诺的事情的时候提醒他。
(意思合理即可)
17. 从哪些由于失信而导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我们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说话算数。
②失信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我们自己。
18. 一个人对他人说话要算数,对自己就可以说话不算数吗?你有帮助自己说话算数的妙招吗?
①我们不但要对他人说话算数,对自己也要说话算数。
②我们可以对自己承诺的是做出一个计划表。
③在完成自己的承诺时,给自己一个礼物。
当冲突发生
19. 校园生活(充满快乐),但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20. 在我们身边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冲突)。只有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
21. 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22. 产生冲突并不可怕,采用(正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冲突。
23. 在生活中,我嗯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
24. 被人欺负是(痛苦)的,如果我们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加剧。
25. 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同学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师请求保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欺负)。
26. 在校外受到欺负时,也需要(果断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27. 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摆脱烦恼)。
28. 在校园中容易导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遵守校园中的规则
②做错了事强词夺理,拒绝道歉
③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妥当
29. 面对冲突,你有哪些方法来化解冲突?
①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②交换意见,讲清道理
③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商议办法,和谐相处
⑤请人调节,解决冲突
30. 看到同学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跟被欺负的同学站在一起,对欺负行为说“不”。
②向老师家长报告,希望他们赶来制止。
31. 如果你在校园里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请同学主持公道
②向老师请求保护
第二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买东西的学问
32. 我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怎样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这里面可有(不少学问)。
33. 正规商品的外包装上一般都有(厂名厂址、使用说明、生产日期)等内容,这是我们了解商品的重要渠道。
34. 购买食品时,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购买(绿色、天然)的产品。购买商品时如有“(三包)”卡,以便(维修和退换)。购物时,要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总之,要注意产品(有无质量检验合格证、商标、生产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有效期)。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索要(发票),发票是消费者更换商品、保修商品、解决纠纷、索要赔偿的(凭证),也是国家管理财政、征收税款的重要工具。
36. 我们在购物时需要培养良好的(购物习惯),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这既是必要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37. 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我们要有(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8. 购物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在(正规商店)购物,购物后保留好凭证,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等。
39. 购物时遇到矛盾和问题,首先应与(商家、厂家)协商解决,协商未果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投诉。
40. 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
41. 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
42. 怎样做一个文明的顾客?
①要讲文明礼貌
②商品要轻拿轻放
③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位
合理消费
43.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总是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需求)。
44. 当我们提出一些要求时,父母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会拒绝。
45.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做到:(体贴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难处,不提让父母为难的要求。不赶时髦,不要攀比)。
46. 通过(合理比较、自我克制)等方法,我们可以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47. 学会(克制),根(实际需求)合理消费,是拥有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48. (合理开支)并不意味着一味省钱。我们既要(精打细算、量入而出),又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9. 同学们,请你像想一下合理(有计划)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行为,分别举例描述。
合理消费行为:按实际需要采购日用品;饮食适量,按需就餐;有储蓄,可以进行投资理财。
过度消费行为:买东西不知节制,超过预算;暴饮暴食,不知约束;不仅没有储蓄,还可能到处借钱。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
50. 我们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食时,也可能会(产生浪费)。
51. 这种浪费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也许每次浪费的量看起来并不多,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52.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3. 节约粮食是(习惯),更是(美德)。大家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为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54. 很多浪费行为是(我们错误的想法)导致的。
5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6.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57.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8.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9. 浪费有多种表现,请你就几个实际生活中浪费的例子。(合理即可)
把不爱吃的事物扔掉是浪费;卫生间长流水现象是浪费;教室没有人是灯常亮着是浪费。
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
我们的衣食之源
60.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1.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联系密切。
62.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
63.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
这些东西哪里来
6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业生产)提供的。
6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方便)的生活。
66. 工业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我们要感谢那些(发明和制造产品)的人,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为我们创造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来,我们也可以(发明、制造)新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67. 如今,走到世界各国,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些商品上都印着“(Made in China”)。
68. 过去,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身影还不算多。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善,“中国创造”也有了一席之地。
生活离不开他们
69.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才使这个社会有序地运转起来。
70. 我们家庭中的成员每天都会接受来自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
71. 尽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劳动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72. 社会的良好运转需要(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尽管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方式上存在差别,但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
73.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74. 很多劳动者从事的工作看起来也许非常普通和简单,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75.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
76.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每天(辛勤地劳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的劳动。
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当地的风俗
77.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8. 有很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风俗,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79.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80.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81. 春节常见习俗:过小年扫尘、吃灶糖;贴对联、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饭,守岁;初一拜年等。(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2.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3.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4. 元宵节习俗:观灯展,猜灯谜,吃汤圆。
85.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86.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双九节”或“老人节”。
87. 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独特的节日风俗)。
88.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活动。
89.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0.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91.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92.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心痛。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93. 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常见的关于敬老的一些行为。(合理即可)
94. 给过生日的老人祝寿、表演节目;扶老人过马路;给家中老人洗脚;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95. 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每年都有因放鞭炮而发生事故,有人建议禁止燃放鞭炮。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合理即可)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96.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
97. 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
98. 著名的民间艺术:(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等)。
99. 民间艺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100.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成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
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102. 面多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
103.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家乡的发展
104. 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105. 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106. 学校开展“家乡发展建设”的调查活动,请你做出一份简单可行的调查方案。
(5)家乡道德与法治建设扩展阅读:
方案1:
以收集、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①方便人们休闲的设施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
②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
方案2:
以采访家人的方式,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可以改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设方面,出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
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时候的情形,再看看现在的情形。
方案3:一实地参观、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或了解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⑥ 我爱家乡道德与法治几年级
二年级下册 望楼主采纳
⑦ 求一份3000字的家乡道德或法治建设调查
1、你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吗,你都做过哪些事?
2、家里来客人了,你能主动问好,回并答热情招待他们吗?
3、回家晚点,临时有事,你做到了及时告知家人了吗?
4、见到老师你做到主动问好了吗?
5、走进办公室,你能做到敲门并打报告吗?
6、同学有困难,你能做到热情地施以援手吗?
7、路遇不平的事,你是袖手旁观,还是尽其所能做一点事情?
8、你如何看待街上的那些乞丐?
⑧ 如何发挥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法治的道德基础十分薄弱,公民的道德水平比较低,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较差,这是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统一性
法治道德属于政治道德的范畴,因为法治本质上是国家政治的一种运行方式,法治不可能也不应当超越于政治之上。人类政治活动指的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过程,而政治的推行方式不止一种。从历史发展来看,基本的政治手段有自然政治(无为而治)、德治、礼治、刑治和法治等,法治仅是政治手段和政治运行方式之一。政治必须讲道德,法治作为政治的一种方式,同样必须讲道德。但这里讲政治道德和法治道德,并不是简单地将道德置于政治和法治之下,使道德成为一种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随机物,而是内含着这样一种基本的推论:国家政治和法治必须符合人类的基本道义精神和正义原则,必须在明确的善的道德价值指引下建立正义的法律体系,保持合理和公正的执法与司法过程,从而造就和谐、自由和有序的社会发展局面。也就是说,国家政治和法治只有从其出发点、过程和效果上都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才能真正体现政治和法治的本来目的。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本是完全统一的人类行为规范和治国方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人们对德、法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法治建设需要不需要道德基础,道德在法治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世界范围内法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现代法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认为道德和法律分属于两个领域,是两种相互矛盾和作用各异的社会规范,因而现代法治建设不能够容纳道德,而必须以纯粹的法律手段治国,这样才符合现代平等、民主和唯法是从的法治理念。哈特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二是新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强调法律的正义标准和善恶判断性,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统一,力求把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富勒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国法学界,除了与上述两种法学理论相类似的观点外,还有一种中和性的观点,就是认为道德与法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而主张人们在一般社会事务上应当遵守道德规范,而在法律领域里则应当坚持法律至上,以法为据,从而避免道德对法律的干扰与消解作用。这种观点看似公允,实质上还是把道德与法律作了二重划分,使之形成了难以融合的两张皮,因而它在倾向性上还是接近纯粹法治论的观点的。 我以为,新自然法学派的观点相对而言是比较正确的观点,与古希腊的正义法理论和中国法律传统中的道德法思想具有一致性。但这种观点仍然力图统道德于法律之中,忽略了道德的先在性、法理性和引导性。
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道德和法律的本质与功能上加以认识。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人类正义精神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道)及其在人类社会各种事物中的显现(德),因而它本身就具有先在性、自证性和自为性,从
而也就成为判断万事万物的第一价值标准。相应地,法律则是人类社会生之于道德、依据道德而建立的外在规则,是在道德不能推行的地方对道德规范的一种加强和强制实现。法不具有先在性,而是后起的;法不具有自证性,必须依据可以自证自明的人类规则来确立,这个可以自证自明的规则就是人类道德(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事物上即称之为“理”,探讨法律的这种根本依据和实质的学说就称之为“法理学”),非依道德,法就难以解决因何而建立的问题;法也不具有自为性,(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它必依赖于人才得以推行,而人推行法律的内在动力就是道德(正义感、利众心和责任意识)与智慧。由此可见,道德的本质是自具的(本来如此),而法的本质是由道德确立的(依理如此)。离开道德,法将失去判断社会万物价值(善恶、是非)的根本依据。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正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的一致性,也说明了社会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那种认为道德和法律本质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是否定了统一国家中社会规范的一致性,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功能上来说,道德和法律则是内外互补的共同规范关系。道德和法律共称为“社会观范”,其目的都在于使社会秩序化,所以二者在功能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冲突和矛盾的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规范方式的不同。道德是以人的自觉性为基础,从人的内在意识上建立善恶是非的人生准则,从而起到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法律则是以人的强制性为基础,从人的外在行为上明确其善恶是非的走向,从而约束、限制和导向人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那时人们的心灵纯朴、道德自觉性强,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内在自学和由此形成的外在习俗就基本上解决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加强,利益竞争出现,仅靠道德自觉已无法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人来说,内在的自我约束已很难奏效,这样就不得不适用外在的强制力(尤其是国家强制力)来迫使其遵循人类的道德要求。可见,法律是以道德补偿和保障的功能出现于人类社会的。自从有了法律,人类社会就具有了内外一致的双重规范机制。但不论哪个社会,这两重社会规范都力求统一。在一个得到良好治理的社会里,法治总是以人类的道德正义精神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据的,而道德也总是以法律规范作为其保障。所谓“礼法结合”、“出礼则入于刑”正是说明了这两者的互补共治性质。因此,道德和法律是统一的社会规范的共有一致的两个方面,它们本质上不存在矛盾。二者存在某种看似矛盾的问题,主要是两种情形造成的:一种是后起的法律背离了道德精神,因而造成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不能反过来说是道德规范背离了法律规范,因为先在自证的道德无须以法律的认可为其存在的前提,相反,法律应当以道德的认可为其存在的前提)。另一种情形则是由于体现道德、推行法律的主体——人的素质修养不够,因而造成人为的对道德内涵的误解和对法律规范的误解,由此造成了道德与法律的某种矛盾局面。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共同以理的形式存在,理的最高原则是人类正义精神。德、法两种规范共同指向的目标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即是情和事,由情和事而构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德、法两种社会规范的本质内容是社会关系,表现方式则是情和事。有人认为,法律是无情的,所以法律与情相冲突,不能讲情。这种看法仍然是片面的。情和事均是人类社会客观的存在现象,正由于情(如血缘之亲情、性爱之感情以及广义的人类慈悲心、仁爱心、侧隐心和同情心等)和事的交织运行,人类才产生了各种各样难以理清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道德和法律正是要通过理而对情和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梳理,从而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所以道德和法律正是从人心和人的行为两个方面合理地建构理、情、事的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而德治(以德治国)和法治(依法治国)则是对理、情、事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把握与建构过程。法治社会虽然以法律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主导规范,但同样不能免除的是法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完善有效地确立起来。否则,唯法而治,只能造成舍内而取外、舍本而逐末,忽视人的内在自觉修养而求外在行为的合理化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的混乱
无序状态。因此,现代法治必须在社会层面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并以道德为处理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首要方式;在道德不能消解矛盾的地方,法律才成为主导的裁决手段;公正执法的有力保障之一仍然是人的道德责任感;遵守道德是遵守法律的人格基础,遵守法律是遵守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和道德并行不悖,共同为治,真正的法治社会才可能建立起来。 二、法治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将道德规范贯穿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就是要求社会建立一种道德化的法治,体现一种法治的道德精神,使德、法相融,互相助益。
在法治建设中强调道德并不意味着道德仅仅被看作为法治过程的一种口号,而是要求法治建设必须以人类道德正义精神为指导,执法者和司法者必须具备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公正执法的能力素质,整个社会体现出正气流行和和谐有序的风貌。也就是说,道德必须作为一种实体的社会规范融化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法治道德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法正义,即立法活动要从人类正义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人类的道德要求和人道性质,使普遍确立的法律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良法”,避免非道德的“恶法之治”。这是法治走向合理化的根本之点。衡量立法正义的根本是一切立法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保障人民权利、自由和福利而创制法律,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此,要避免法律的特权化、阶层化倾向,建立平等的法律制度。
第二,政治与行政廉洁。廉洁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主张。廉者不贪,洁者不染。廉洁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廉价(小而精干的政府可以最低限度地耗费社会财富)。官员清廉(清廉不染,即是把权力视作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工具和尽职尽责的手段,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政权运作简单有效(政治与行政行为简明单纯,不扰民,不搞排场,不搞虚夸,而政府权威很高,推行政务的效率很高)。 第三,执法与司法公正。政府的执法行为与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平等地对待一切法律关系主体,避免权力关系(权权庇护)、亲属关系(家天下和家地方)、金钱关系(利害勾结,贿赂公行)、乡友关系(近者庇护,远者欺瞒)等社会关系对法律事务的扭曲和影响。
第四,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具有高度道德水平。法律由人建立,法治赖人推行,人的道德素质是造就道德政治的根本所在。其中,处于“公共权力边缘位置”的普通公民的道德素质固然重要,但起根本影响的还是那些处于“公共权力核心位置”的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的素质。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之治的思想和科举取士的制度,古希腊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主张,都力图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值得借鉴。
表现在上述诸环节中的人类道德对于法治建设的作用十分巨大,它本质上不再是外在于法治过程的游离物,而是构成法治建设的血肉和灵魂。具体来说,法治道德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作用,即在法治建设中构成推动法治运行的有力的道德基础,为创立“依法治国”的良好氛围提供基本的动力保障。第二,风尚化作用。社会道德具有通过社会舆论迅速传播、渗透一切的普遍化功能,因而能对社会起到一种风尚化的作用,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向往,同时也就造成了对一切社会成员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总体上制约法治建设朝良性发展。第三,内在规范化作用。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是从人的内在自觉性入手解决社会规范问题的,因而它以人的“自我信任”和“自我修养”为基础,通过社会成员的自我评价和内心羞愧建立自律机制,实现“道德自律”,由此引导人的外在行为的合理发展。可见,道德规范把人的心理、人格和行业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对确立法治建设所要求的健康心理、正义人格和公正作为十分有益。第四,外在示范化作用。社会道德虽然不如法律规范那样具有明确的外在强制性,但它仍然具有外有影响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高尚、正直、诚实、公正的人们的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可借鉴和学习的“模范体系”,从而引导人们走上道德正义之路。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于一般的人会形成一
同时是一个法治建设的过程,而法治建设的过程则必须同时是一个道德建设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改变道德缺失状况的任务很繁重,需要从各方面综合努力才行。这里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简单讨论一下道德建设之路:第一,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应当把弘扬道德正义精神放在首位,把遵守道德和遵守法律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按照道德标准判断是非,衡量行为,由此养成全社会诚、信、公、正的道德风尚,为法治建设提供良性的社会道德环境。第二,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必须建立道德先在和法律依道德而立的信念,解决法律和道德两张皮,法律不依道德而立,道德行为得不到法律肯定和支持的悖异现象,使道德和法律真正成为本质相同、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两大社会规范,为法治建设提供内在的道德动力和依据。第三,从社会成员尤其是公职人员的个体素质入手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社会成员道德信念的建立来自于不断深入、勇猛精进的个体修养。因而,从教育、学习、政治宣传等方面入手强调和激励个体道德修养行为,建立稳固持久、代代相传的个体道德素质,是建立法治道德的根本所在。党中央布置和推行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活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为政者的政治道德问题。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道德理论、德法共治理论和个体修养理论,因此,扬弃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改变道德缺失状况,建立法治道德,推行道德政治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道德,它曾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起到过无以替代的作用,至今仍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才可能发掘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动力,也才会找到法治建设的真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