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道德之
① 关于“礼与德是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法律的突出特点是伦理道德性。“德主刑辅”“出礼入刑”一类的说法容易让人感觉,所谓的“礼”就是道德,而礼与刑的关系其实也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道德是指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1]其特点在于:第一,它评价人们行为或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第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礼”渊源于祭祀,至迟在夏代已经出现,但并未形成整齐划一的规范。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 礼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2]礼所维护的价值理念,就是仁义,其蕴涵的价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法律的质的特征不外乎三者:一是行为规范,直接指示人们应为和不应为之事;二是有强制性;三是有公共机关去执行。礼是不是法律,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强制性、执行性。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显然表明德与礼是不同的,礼是有强制性的,因为没有强制曰“导”,导之不灵,则要以礼“齐”之。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4],礼管到了人们视听言行的各个方面,是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②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学习到了《礼记》才停止,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出处:荀子《劝学》
选段: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译文:
《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说学习到了《礼记》才停止,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2)礼之道德之扩展阅读:
《劝学》专论教育。首先肯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重视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揭示了学习上的一条规律: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而又超过前人。
其次,论述学习的基本内容,主张以诗、书、礼、乐传授弟子,以礼为极则。人的教养,不能单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效法现实的榜样。在闻、见、知、行的认识活动中,特别强调“行”。
《劝学》是古代教育史上的名篇。作者强调为学修身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专心致志;防止用心浮躁,朝勤夕怠;主张“博学”“省己”和身体力行等,这些都有积极的意义。
③ 道,德,仁,义,礼,法(说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鲁迅之前两千年,庄门后学就已反复预言,颠倒淆乱价值序列,必将导致“人与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聃阐明的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意为“道↘德↘仁↘义”。鲁迅批判的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意为“仁义=道德”。
价值序列不同,个体的人生取向,群体的制度建构,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把第四价值“义”拔高为第二价值,而把第一价值“道”降为第三价值,把第二价值“德”降为第四价值。认为“仁义”即“道德”,“不仁义”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儒家祖师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把第五价值“礼”也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符合“礼”即符合“仁义道德”,违背“礼”即违背“仁义道德”。于是君主以“仁义礼”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义”圣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实际情形却永远是《老子》预言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并未拔高第六价值“法”,而以“仁义礼”贬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贬抑“仁义礼”,而把“法”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于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违背“天道”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圣君一出
④ 关于礼仪道德的作文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⑤ “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的“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⑥ 礼的道德范畴主要包括哪三个层面急急急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内“引导”人们加强容道德修养。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
⑦ “礼”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礼,lǐ,
(1) 会意。从示,从豊(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出处:《论语·为政篇》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了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洁是非,而且从心里归服。”
(8)礼之道德之扩展阅读:
赏析: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动,都合乎规矩。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必改,口服心服。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⑨ 道德礼仪有哪些
以下是几点道德礼仪
一、仪表
1、仪表——第一印象的关键
仪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格的外在表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⑩ 礼节乃德也,无礼则无德,无节无身。终究是一个字“德”也的意思
德,德行,道德。
礼乃道德之外显,无礼则无所谓徳,也无所谓道。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就象一根水管道,如果没有外表的物质的管,而管中之通道也就不存在,水也就不能在管中流。在管中流是道德的性质,是内容。而表面现象是管道。而电线虽然是看不见里边的空间,而电这种力的导体管道是人所看不见的。水管的内容是水,电线的内容是电。所以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的关系一定得明确,绝不能笼统的说无礼则无德更无道。应该把这种内外有别的关系明确地说明白才行。更不能把里作为外,也不能把外作为里而互相混淆。内外有别是有界线的限制。这种对于介界之限制的推理演绎正是道德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