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学杂志
『壹』 法律核心期刊是指哪些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些刊物可以直接从邮局订阅,也可以到图书馆查看。
『贰』 邓杰的二论文
1.《简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与壁垒保护》,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1997年第5期转载。
2.《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思考》,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3期。
3.《论国际私法中法院地法的适用》,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二卷)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试论国际私法中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5.《论快速仲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6.《伦敦海事仲裁中的费用担保制度》,载《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发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欧洲仲裁院及其规则》,载《法学杂志》2000年增刊。
9.《伦敦海事仲裁中的多方当事人仲裁程序》,载《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3期转载。
10.《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与法院地法适用的合理限制》(第二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2年第1期转载。
11.《英国关于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立法发展及其对海事仲裁的影响》,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2期转载。
2004年获贸仲、海仲征文三等奖。
12.《略论国际商事仲裁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
13.《试论中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辑,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14.《论中国仲裁协议制度的完善》,载《民商法论丛》(第23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5.《英国海事仲裁中的财产保全制度》,载《民商法论丛》(第25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6.《关于完善中国仲裁财产保全制度的几点建议》,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7.《论英国海事仲裁中的简易程序》,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论中国应确立仲裁庭管辖权自裁原则》,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9.《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获福建省法学会2002年度优秀法学论文二等奖。
20.《论仲裁庭管辖权自决原则》,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五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1.《完善中国仲裁中的财产保全制度》,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
22.《论域名争议及其解决》,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23.《商事仲裁协议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辑),方正出版社2003年。
『叁』 想了解一下,法律和法学的核心期刊有那些啊
有法学研究,复中国法学制,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
『肆』 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http://www.51qikan.com/
G61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伍』 求法学期刊的投稿Email
法学期刊:核心期刊:
1 中国法学http://www.zgfxqk.org.cn/Index.shtml
2 法学研究http://dlib2.cnki.net/kns50/Navi/item.aspx?NaviID=1&BaseID=LAWS&NaviLink=%E6%A3%80%E7%B4%A2%3A%E6%B3%95%E5%AD%A6%E7%A0%94%E7%A9%B6-%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26Field%3Dcykm%5Ee_name%5Ec_name%26Value%3D%25e6%25b3%2595%25e5%25ad%25a6%25e7%25a0%2594%25e7%25a9%25b6*%253f%25e6%25b3%2595%25e5%25ad%25a6%25e7%25a0%2594%25e7%25a9%25b6*%253f%25e6%25b3%2595%25e5%25ad%25a6%25e7%25a0%2594%25e7%25a9%25b6%7C%E6%B3%95%E5%AD%A6%E7%A0%94%E7%A9%B6
3 法学
4 法学评论 [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中国学术期刊网}http://www.exsqk.com/
2. 中外法学http://www.chinalawinfo.com/ad/20051103/zwfx_jj.asp
3. 现代法学http://www.swupl.e.cn/xuebao/index.htm
4. 法商研究http://fsyj.znufe.e.cn/
5. 法律科学 [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
见4.
6. 法学家http://www.law.ruc.e.cn/research/ShowClass.asp?ClassID=365
7. 政法论坛http://dlib2.cnki.net/kns50/Navi/item.aspx?NaviID=1&BaseID=ZFLT&NaviLink=%E6%A3%80%E7%B4%A2%3A%E6%94%BF%E6%B3%95%E8%AE%BA%E5%9D%9B-%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26Field%3Dcykm%5Ee_name%5Ec_name%26Value%3D%25e6%2594%25bf%25e6%25b3%2595%25e8%25ae%25ba%25e5%259d%259b*%253f%25e6%2594%25bf%25e6%25b3%2595%25e8%25ae%25ba%25e5%259d%259b*%253f%25e6%2594%25bf%25e6%25b3%2595%25e8%25ae%25ba%25e5%259d%259b%7C%E6%94%BF%E6%B3%95%E8%AE%BA%E5%9D%9B
8. 人民检察http://dlib2.cnki.net/kns50/Navi/item.aspx?NaviID=1&BaseID=RMJC&NaviLink=%E6%A3%80%E7%B4%A2%3A%E4%BA%BA%E6%B0%91%E6%A3%80%E5%AF%9F-%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26Field%3Dcykm%5Ee_name%5Ec_name%26Value%3D%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6%25a3%2580%25e5%25af%259f*%253f%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6%25a3%2580%25e5%25af%259f*%253f%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6%25a3%2580%25e5%25af%259f%7C%E4%BA%BA%E6%B0%91%E6%A3%80%E5%AF%9F
9. 河北法学http://www.hbfx.cn/
10. 法制与社会发展http://fzyshfz.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4027073
11. 政治与法律 [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见4。http://fzyshfz.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4027073
12. 环球法律评论http://hqflpl.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4028377
13. 比较法研究http://www.unusuniversus.com/index2.asp
14. 法学杂志http://fxas.chinajournal.net.cn/index.asp
15. 当代法学http://dlib2.cnki.net/kns50/Navi/item.aspx?NaviID=1&BaseID=DDFX&NaviLink=%E6%A3%80%E7%B4%A2%3A%E5%BD%93%E4%BB%A3%E6%B3%95%E5%AD%A6-%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26Field%3Dcykm%5Ee_name%5Ec_name%26Value%3D%25e5%25bd%2593%25e4%25bb%25a3%25e6%25b3%2595%25e5%25ad%25a6*%253f%25e5%25bd%2593%25e4%25bb%25a3%25e6%25b3%2595%25e5%25ad%25a6*%253f%25e5%25bd%2593%25e4%25bb%25a3%25e6%25b3%2595%25e5%25ad%25a6%7C%E5%BD%93%E4%BB%A3%E6%B3%95%E5%AD%A6
16. 人民司法http://dlib2.cnki.net/kns50/Navi/item.aspx?NaviID=1&BaseID=RMSF&NaviLink=%E6%A3%80%E7%B4%A2%3A%E4%BA%BA%E6%B0%91%E5%8F%B8%E6%B3%95-%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26Field%3Dcykm%5Ee_name%5Ec_name%26Value%3D%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5%258f%25b8%25e6%25b3%2595*%253f%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5%258f%25b8%25e6%25b3%2595*%253f%25e4%25ba%25ba%25e6%25b0%2591%25e5%258f%25b8%25e6%25b3%2595%7C%E4%BA%BA%E6%B0%91%E5%8F%B8%E6%B3%95
17. 法律适用 [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
见4
18. 法学论坛[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
见4
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fxyj/node_4781.htm
『陆』 李仁玉的担任职务
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系主任,北京商学院法律系主任,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客座教授。原国内贸易部部级优秀专家,中国司法部律师与公正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司法部基层工作司特约专家、北京市法学会理事,《法学杂志》编委、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特约专家、山东省威海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福建省厦门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新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司法考试民法名师,政法英杰、三校名师等著名司法考试学校签约民法主讲教师。
『柒』 法学,政治学核心期刊分别有哪些
很多的,我一般是上知网或万方查询,您也可以网络上咨询下代理,毕竟代理有关系也比较清楚
『捌』 邓杰是天才吗
邓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法学博士,现任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北京仲裁》杂志社顾问,上海仲裁委员会、武汉仲裁委员会、泉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自1997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武汉大学学报》、《法商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1部,参编、参译著作6部,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福建省法学会2002年度优秀法学论文二等奖。
科 研 成 果:
(一)专著:
《伦敦海事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论文:
1.《简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与壁垒保护》,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1997年第5期转载。
2.《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思考》,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3期。
3.《论国际私法中法院地法的适用》, 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二卷)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试论国际私法中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 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5.《论快速仲裁》,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6.《伦敦海事仲裁中的费用担保制度》, 载《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发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欧洲仲裁院及其规则》, 载《法学杂志》2000年增刊。
9.《伦敦海事仲裁中的多方当事人仲裁程序》, 载《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3期转载。
10.《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与法院地法适用的合理限制》(第二作者), 载《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2年第1期转载。
11.《英国关于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立法发展及其对海事仲裁的影响》,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2期转载。
2004年获贸仲、海仲征文三等奖。
12.《略论国际商事仲裁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 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
13.《试论我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辑,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14.《论我国仲裁协议制度的完善》, 载《民商法论丛》(第23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5.《英国海事仲裁中的财产保全制度》, 载《民商法论丛》(第25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6.《关于完善我国仲裁财产保全制度的几点建议》, 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7.《论英国海事仲裁中的简易程序》, 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论我国应确立仲裁庭管辖权自裁原则》, 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9.《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 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获福建省法学会2002年度优秀法学论文二等奖。
20.《论仲裁庭管辖权自决原则》, 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五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1.《完善我国仲裁中的财产保全制度》, 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
22.《论域名争议及其解决》, 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23.《商事仲裁协议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辑),方正出版社2003年。
(三)参译:
《牛津法律大辞典》(B、C词条),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四)参编:
1.《国际民商事程序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国际私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涉外民商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玖』 王欣新的代表性成果
《公司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破产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破产法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企业和公司法》(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破产法专题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股份制:中国规则》(独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走进股份制:中国规则》(独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破产法学》(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法学系列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破产法论坛》(第一辑)(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破产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律师新业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商法概论》(全国高等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破产法释义》(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调解员工作手册》(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经济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教材)(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股份制企业实务指南》(副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公民法律手册》(副主编),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一国两制”法律问题研究》(香港卷)(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分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参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经济法》(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参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至2008年版。
《中国商务知识大全》(参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公司法与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组实务指南》(常务副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合著,第一作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律师资格考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法学大辞典》(参编),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公司法与公司运行实务指南》(副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市场竞争的法律调整与对策》(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参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债务知识大全》(参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当代中国公司实务》(合著),中国物资出版社1992年版
《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集解及难点分析》(副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法学大辞典》(经济法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律调整》(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参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
《国际经贸金融惯例》(参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企业经济顾问》(参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经济与管理大辞典》(续编)(参编),中国发展出版社1989年版
《行政管理学大辞典》(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概论》(参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工业企业法读本》(参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经济法原理》(参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律师资格考试指南》(参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法学考试指南》(参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律师公证制度》(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论破产程序中公益性捐赠行为之撤销》,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月15日
《论关联企业破产之规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
《我国承认外国破产程序域外效力制度的解析与完善》,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6期
《破产法制中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探析》,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
《破产程序中共益债权的受偿无需申报》,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8日
《破产案件中对连带责任保证人责任的追究》,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7日
《破产立法与实施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2日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问题研究》,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5月8日;(中国律师2008年第9期转载)
《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漫谈》,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5月6日
《里程碑---立法的创新与完善》,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3月23日。
《论新破产法上的取回权》,载光华法学(第二辑)2008年第1期
《违法成本低于守法的立法才是危险的误区——谈法的利益引导机制》,载法学家茶座2008年第19辑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破产法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08年十三省市区法学会第24次经济法学术研讨会,载“中国经济法三十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论文获得一等奖
《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载经济法学家(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新破产法立法宗旨的创新》,载中国商法年刊(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再论股东破产债权不能与未到位的出资抵销》,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1月15日
《新破产法立法宗旨的创新》,载检察日报2007年11月9日
《破产撤销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完善小额消费纠纷的法律解决机制》,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破产企业出资人欠缴的注册资本不得与其破产债权抵销》,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30日
《评债务人提交职工安置方案》,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7月11日
《论破产抵销权》,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让判决书沐浴清澈阳光》,载民主与法制2007第9期
《关于新旧破产法的适用衔接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5月9日
《破产重整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1期
《破产别除权理论与实务研究》,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5期转载)
《论法院对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月17日
《闲话法院判决书的上网公开》,载法学家茶座(第12辑)2006年
《化解基站建设引发的矛盾》,载通信企业管理2006年第11期
《规范企业破产程序 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新破产法解读三人行》,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11期转载)
《企业破产法:金融机构破产法规与国际接轨》,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28日
《新破产法剖析》,载经济法学评论(第七卷)2006年
《真假破产中“严重欺诈”均应追究刑责》,载检察日报2006年7月13日
《论债权出资》,载法学杂志 2006年第5期
《我国公司法修改后公司合并规则探究》,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析新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非股东股权转让之规定》,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完善有限合伙 促进风险投资》,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13日
《Analytical review on major issues of the new bankruptcy (Law) legislation》2006 Volume 1 Number 2,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嘉利来”案的蹊跷之处》,载法人2006年第5期
《博客目前能否成为广告平台》,载北京晨报2006年3月14日
《谈新公司法清算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第2期
《新<破产法>的突破》,载法人2006年第2期
《谈新<公司法>资本制度之变革》,载会计师2005年第12期
《破产立法札记》,载法学家茶座(第9辑)2005年
《论公司清算制度之立法完善》,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法辨析》,载经济法学评论(第6卷)2005年
《论公司治理与公司控制人侵权责任的追究》,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刊转载)
《德国和英国的破产立法》,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4日
《论破产案件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原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新破产立法纵横谈》,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论职工债权在破产清偿中的优先顺序问题》,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
《论新破产立法中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设置思路》,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
《谈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4月20日
《中国反垄断法调整范围的立法思考与建议》,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转载)
《中超风波:产权与体制的博弈》,载法人2005年第1期
《破产立法中永远的痛》,载证券日报2004年11月8日
《国企产权改革的法治化之辩》,载法人2004年第10期
《新破产立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置思路》,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1期转载)
《新破产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9月10日
《新破产立法的破产原因》,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20日
《谈对专家论证会的一点看法》,载法学家茶座(第五辑)2004年
《坚决打击破产欺诈逃债行为——论新破产立法中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6日
《新破产立法中对劳动债权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7月23日
《新破产立法与国企政策性破产的关系》,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7月9日
《新破产法的适用范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7月2日
《再辨破产法两大难题》,载法人2004年第8期
《新破产法将走向市场化体制》,载会计师2004年第8期
《破产再也不是逃债者免费的午餐》,载检察日报2004年7月1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记新破产立法风雨十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25日
《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破产立法中的经济法理念》,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4年第9期转载)
《上市公司不再是保险箱》,载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30日
《上市公司合并中区分股权性质确定折股比例的法律思考》,载中国证券报2004年4月16日
《论坛:如何变革集体经济》,载法人2004年第4期
《宇通股权拍卖涉嫌国资流失》,载证券日报2004年1月29日
《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4年第4期转载)
《三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3年第7期转载)
《“重点企业挂牌”的法律联想》,载法学家茶座(第4辑)2003年
《外商受让上市公司股权的税收问题》,载上海证券报2003年4月8日
《企业改制重组中的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9月16日
《企业改制重组有哪些要求》,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8月19日
《再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人民法院报,2002年7月19日;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10期
《公司发行股票上市条件》,中国文化报,2002年4月8日,5月20日,7月8日
《试论破产立法与国企失业职工救济制度》,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0期转载)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实务研究》,载证券导刊2002年第13期
《资本经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3月18日
《文化产业的资本经营与上市实例分析》,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2月11日
《公司合并中对债权人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2年第1期转载)
《重组长征何其难 只缘法律不完善---- 再评“郑百文”事件》,载证券日报2001年11月19日
《中国股市反思:不规范的根源》,载信息早报2001年10月31日
《“郑百文”事件法律评说----兼论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载证券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第10期转载)
《百文重组的法律评析》,载中国证券报2001年5月24日
《“郑百文”事件法律评说》,载证券日报2001年5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7期转载)
《不得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载证券日报2001年4月23日
《我国破产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载学习时报2001年3月5日
《郑百文事件挑战破产法》,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2月9日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法律评述》,载法制日报,2000年8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7期转载)
《债权确认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7期转载)
《对破产企业涉讼案件的处理》,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7期转载)
《破产法的调整作用》,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年第7期转载)
《深圳市东乐实业公司产权转让案法律评述》,载建筑报2000年4月18日
《解不开的结—— 西藏圣地股权强制转让之法律争议》,载证券时报2000年1月7日
《上市公司的收购方式》,载上海证券报1999年7月19日、9月14日
《确立市场经济的标志——我国破产法的实施与完善》,载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1999年第7期转载)
《国企转让不应侵犯外方利益》,载民主与法制1998年第22期
《试论破产案件中的保证责任问题》,载法学家1998年第22期
《评“刘秋海事件” 》,载南方周末1998年3月13日
《谈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统一与改革》,载金融时报1998年2月24日
《别除权论》,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打击破产逃债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载贵州法学1996年第1期
《破产法系列讲座》(共12篇),载金融时报1995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8月23日,9月7日,9月21日,10月14日,10月20日,10月26日,11月3日,11月9日,11月16日
《外资股份公司的税收问题》,载金融时报1995年7月25日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载金融时报1995年7月1日
《浅谈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载金融时报1995年5月20日,5月27日。
《企业改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原则》,载金融时报1995年4月21日,5月12日
《试论母子公司法律关系》,载金融时报1995年2月22日,2月25日,3月1日
《谈当前破产欺诈行为的防范与制裁》,载金融时报1994年12月20日
《国有企业改建上市公司时资产重组中债务处理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12月9日
《谈企业股份制改组中土地资产的处置》,载金融时报1994年12月1日
《股票发行上市中的合同审查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11月29日,12月6日
《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关连交易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8月30日,9月6日,9月13日
《也谈银行贷款债权变股权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9月7日
《境外上市企业的竞业禁止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7月6日
《未经规范化的公司分立合并时怎样处理这些公司的债务》,载经济参考报1994年6月26日
《关于公司对外投资问题》,载金融时报1994年6月11日
《股份制改组中中介机构行为的规范化与法制化》,载金融时报1994年4月22日
《法人股应尽快上市流通》,载经济参考报1994年4月3日
《被撤销企业法人的债务应否追究上级主管部门的责任》,载法学杂志1994年1期
《谈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转让问题——评公司法有关规定》,载金融时报1994年2月16日
《股改时国家减免税等形成资产的产权确认》,载金融时报1994年1月12日
《论破产法中的债权确认程序》,载福建法学1993年第4期
《有股者当有其权——企业股份制改组中存在的股权不平等问题应予重视》,载经济参考报1993年11月14日
《试论判决书之缺陷与改进》,载贵州法学1993年第5期
《让外资股宽活起来》,载经济参考报1993年10月3日
《也谈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载金融时报1993年9月26日
《谈破产案件受理后被申请破产企业所涉诉讼的处理》,载法学家1993年第3期
《市场经济与破产法的功能》,载法学家1993年第3期
《股份有限公司改组中股权设置的法律规定应予修改》,载经济参考报1993年7月25日
《股份制方面法律规定亟待完善》,载经济参考报1993年6月27日
《收容审查制度应予废除》,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
《经济诉讼中第三人的正确认定》,载法学杂志1993年第1期。
《试论破产程序中的保证责任》,载福建法学1992年第3期
《因上级机关过错造成合同违约此责任究竟该怎么追究》,载经济参考报1992年8月9日
《为有利被告论正名》,载贵州法学1992年第3期
《试论破产法的调整机制与实施问题》,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
《实施破产法是彻底解决三角债的关键》,载经济参考报1991年10月6日
《未到期的无利息破产债权应当扣息吗》,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1年第2期
《律师刑事代理剖析》,载法学杂志1991年第1期
《试论公司撤并中的债务责任问题》,载债事纵横1991年第1期
《论破产财产》,载福建法学1990年第4期。
《中苏辩护制度比较评述》,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4期
《保障被告人审查、提出证据的权利》,载青海法学1990年第4期。
《谈破产案件受理后民事执行程序中止问题》,载法学与实践1990年第6期
《略论企业破产法中的终结整顿问题》,载江西法学1990年第4期
《土地使用权终止后地面上的不动产应该归谁》,载经济参考报1990年8月12日
《企业经整顿后破产的债务清偿问题》,载当代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
《破产与兼并相结合——处理亏损企业的一条法律途经》,载经济参考报1990年6月3日
《谈未到期债权破产清偿的扣息问题》,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再谈公司清理中的债务责任问题》,载经济参考报1990年3月18日
《苏联辩护制度漫谈》,载海外法学1989年第(3、4)合期
《对承租人负亏能力的剖析》,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6期
《公司清理中的债务清算问题》,载经济参考报1989年11月5日
《破产界限比较漫谈》,载经济参考报1989年9月3日
《完善公证管辖规定之我见》,载福建法学1989年第2期
《对健全申诉制度的一点意见》,载法学学刊1988年第(2、3)合期
《各国破产和解制度评述》,载经济参考报1989年7月18日
《谈谈破产界限中的缺陷与解决方法》,载经济法制1989年第6期
《企业兼并不能代替破产制度》,载经济参考报1989年5月21日
《了解案情是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基本条件》,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3期
《谈司法机关告知被告人诉讼权利的问题》,载贵州法学1989年第2期
《律师职业道德浅谈》,载北京律师1989年第1期
《司法独立是政治体制改革组成部分》,载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1月9日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载工人日报1988年11月5日
《横向经济联合企业的破产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论破产宣告及其效力》,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4期
《也谈“高薪养廉”说》,载工人日报1988年9月23日
《谈企业破产法中的债权申报期限》,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4期
《对迅速审判程序的商榷》,载法学研究动态1988年第10期
《企业破产法中的别除权、取回权与抵销权》,载法学评论1988年第4期
《不要再感恩戴德了》,载工人日报1988年6月18日
《被告人“应当如实回答”析——对刑诉法一项规定的商榷》,载未定稿1988年12月
《不重视公民权利便没有法制》,载工人日报1988年3月11日
《新中国律师制度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6期
《试论律师法律顾问工作》,载山东律师1987年第4期
《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载工人日报1987年12月25日
《论破产犯罪》,载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党政分开之我见》,载工人日报1987年11月13日
《析我国破产法中的撤销权》,载法学1987年第8期
《宣告缓刑后应立即释放被告人》,载北京律师1987年第4期
《要正确的理解破产的概念》,载经济参考报1987年5月23日
《律师应接办刑事申诉案件》,载北京律师1987年第2期
《对一审宣判无罪的被告人应交待上诉权利》,载湖南法学1987年第2期
《谈辩护中被告人隐瞒罪行的问题》,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
《毁坏“自家财物”是否构成犯罪》,载法学学刊1987年第1期
《刑事诉讼理论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综述》,载江西法学1987年第1期
《人民法院应保证二审案件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载新疆法制报1987年4月4日
《也谈法的概念——兼与郭宇昭同志商榷》(笔名 辛平),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1期
《企业破产法与公民劳动权利》,载中国法制报1987年1月5日
《略谈辩护律师参加诉讼的时间》,载北京律师1986年第6期
《迎接破产法的挑战》,载工人日报1986年11月8日
《理论上要有一个新的突破》,载工人日报1986年10月18日
《民主集中制之我见》,载工人日报1986年10月17日
《“极端民主化”剖析》,载工人日报1986年9月12日(人民日报1986年10月3日摘登)
《立法思想也要更新》,载工人日报1986年8月29日(人民日报1986年9月5日摘登)
《黄旺连犯的是故意杀人罪》,载法学学刊1986年第2期
《论制约与配合——谈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载法学与实践1986年第3期
《谈谈我国辩护制度》,载学员之家1986年第3期
《“人来人往”还是“文来文往”》, 载中国法制报1986年1月13日
《南斯拉夫的错案赔偿制度》,载法制园林1985年第4期
『拾』 查找相关案例资料说明票据的无因性。
其实你去找论文或是案例书会更好
一、关于票据无因性和票据无因性原则
(一)票据无因性
票据无因性,是对票据行为外在无因性和票据行为内在无因性的统称。(注:陈自强:《无因债权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9-140页。) 所谓票据行为的外在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持票人不负给付原因之举证责任,其只要能够证明票据债权债务的真实成立与存续,而无须证明自己及前手取得票据的原因,即可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所谓票据行为的内在无因性是指产生票据关系、引起票据行为的实质原因从票据行为中抽离,其不构成票据行为的自身内容,当形成票据债权债务关系时,原则上,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基础关系所生之抗辩事由对抗票据债权的行使。
(二)票据无因性原则
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实质内容就是票据基础关系与票据法律关系的分离。只有票据法律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互相独立,作为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不影响独立存在的票据关系的效力。也只有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互分离,才能够在票据的转让中,使持票人的交易风险大大降低,并减轻持票人的审查责任,从而能够保障持票人、特别是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可以使人们乐于接受票据;人们乐于接受票据,就会利用票据的种种功效,加速物资有序流动,促进贸易发展,也就助长了票据的流通;从而发挥票据的效用,最终达到实现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目标。这也正是票据法理论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最终目的。(注:关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价值问题,为现代票据法理论所肯定和公认,因此,上述观点采用通说。参见吕来明:《票据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龙田节[日],《商法略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二、关于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的射程距离
(一)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效力之所及
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包括票据原因关系、票据资金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的分离,是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核心内容。其中,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相分离的具体体现为:第一,即使票据原因不存在或者无效、被撤销,只要出票、背书等票据行为依法成立,则出票人、背书人仍须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仍能享有票据权利;第二,即使票据上记载的内容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内容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票据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仍应当按照票据文义决定,而不能以票据外的事实来改变票据关系的内容;第三,只要票据上的背书符合法律规定的连续性,持票人即可依照票据上记载的内容向票据债务人主张相应的票据权利,而无需向票据债务人证明自己取得票据的原因内容,票据债务人也无需对持票人取得票据的原因进行实质上的审查,即可依法向持票人履行义务;第四,在英美法系中,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分离还体现在:在票据仅凭交付(或许要有转让人的背书)的转让中,只要受让人取得票据时是善意的,并支付了对价给转让人,他便获得该票据及其所代表的全部财产的完全的所有权而不受其他权益的约束。(注:对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相分离的前三种体现的总结,参见龙田节[日],《商法略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页;陈柳裕:《票据法详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第4种体现,参见杜德莱·理查逊[英]:《流通票据及票据法规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分离,在票据转让中的上述四种具体体现,即是票据无因性原则之效力所及的基本周延。当然,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原则上也是分离的,但这两种分离对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体现并不十分显著。所以,本文主要以探讨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二)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效力之所不及
票据法理论通说认为,在一定情况下,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又是不能不有所牵连的,这种牵连性即形成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所不及之处。(注: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99页;梁宇贤:《票据法实例解说》,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增订版,第15页。)
综观全局,就目前而言,票据无因性原则之例外情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授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票据原因关系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票据关系的效力。也就是说,当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存在于同一对当事人之间时,如果票据债权人对票据债务人为票据上的请求,票据债务人得以基于授受票据的原因关系对抗票据债权人。(注:由于该种票据抗辩事由仅限于由特定的票据债务人向特定的票据债权人主张,因此,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之间的此种牵连一般被称为“人的抗辩之个别性”。参见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18页;王小能:《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及第106页。)
2.持票人取得票据如没有给付对价或者未给付相当对价的,则该持票人不能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票据对价所针对的法律效果,是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之间相互牵连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所不及的情形之一。
3.持票人取得票据的手段不合法即不享有票据权利,票据债务人得以此票据原因关系上的事由对抗持票人,即票据法理论中的“恶意抗辩”情形。(注:票据的恶意抗辩制度实质是票据债务人对恶意取得票据者的抗辩。票据法理论通说认为“恶意取得票据”是指持票人在知道或者直接使用不合法手段的情况下取得票据。在票据原因关系上,如果持票人取得票据的手段或方式不合法,诸如以欺诈、偷盗、胁迫、暴力、恐吓等违法手段,或其他因重大过失或破坏诚信原则的不合法方式取得票据的,由于各国法律均规定这样的行为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行为,因此,该非法取得票据的人不可能也不应当享有票据权利。其与票据的善意取得相对应。票据的善意取得制度是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为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之所及;而票据的恶意抗辩制度,则属于票据无因性原则之例外。以上分析参见孟国碧:“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载于《国际经济法论丛》2000年第3卷,第149页;梁宇贤:《票据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22页等。)
4.为了清偿原因债务而交付票据时,原则上票据债务(新债务)如不履行,原因债务(旧债务)就不消灭,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票据法理论通说认为此即票据的授受对票据原因关系的影响,也是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相互有所牵连之处。(注:陈自强:《无因债权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梁宇贤,《票据法实例解说》,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增订版,第14页,例题四。)
5.当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因票据时效的丧失而消灭时,该持票人对于出票人或承兑人在其所受的利益限度内有请求返还的权利,也就是票据法赋予持票人的一种特殊的非票据权利——利益偿还请求权。(注:利益偿还请求权行使的前提条件除票据上的请求权已罹于时效而消灭外,还包括票据上的请求权因欠缺一定的手续而消灭,但后者不属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范畴,而是票据要式性或其他特性的体现,因此,本文不涉及后者内容。)此项权利不属于票据权利,对于此项权利的行使是持票人依票据原因关系适用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规定进行的。此项权利实际上是票据法给持票人一个最后的补救机会。这是在票据法中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相分离的又一例外。
另外,我国大陆部分学者认为,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在授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也相互有所牵连,在我国大陆的票据法理论和票据立法中,当出现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存在于同一当事人之间的特定情形时,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之间的相互牵连从票据原因关系扩大到票据基础关系的各种情形。(注:韩家勇:“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论”,载于《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6期。)
当然,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之所不及的周延范围,并不一定机械地局限于上述5种情形,笔者认为,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在此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探寻与深化。
三、关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
(一)对票据无因性原则法律适用的几种曲解及其检讨
1.绝对有因说。此观点认为,根据法律最终讲求实质上的妥当性或衡平性的法理精神,应当对票据无因性原则予以否定,将民法中公平与诚实信用原则以及民事活动所需的其他基本原则引入票据关系中,要求票据原因关系必须真实,取得票据必须给付对价。(注: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09页,对日本学者铃木竹雄所著《票据法之基础理论》第14页内容的引注;赵许明:“海峡两岸票据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另外,目前世界上还有诸如伊朗、约旦等国家在票据法理论中坚持票据行为的有因性原则。参见郭锋:“西方国家的票据与票据立法”,载于《国外法学》1988年第5期,第13页。)
2.相对有因说。此观点虽赞同票据行为有因说,但其与绝对有因说又存在差异,认为如果持票人取得票据出于善意或者无重大过失时,还是应当适当保护持票人的应得利益。(注: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10页,对日本学者平出庆道所著《票据债权移转行为之相对的有因性》第435-455页内容的引文。)
上述两种有因说,将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奉为票据法所应追求的理想和目的,这符合一般的立法原则,自然无可置疑。但是,它们却忽视了票据法作为一部专门的技术性法律所应具有的特殊性,即票据法本身独特的价值取向。票据法律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保障票据使用和流通的“方便”、“快捷”、“效率”,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确立,正是票据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力的立法手段之一。如果对票据无因性原则予以否定,必定会导致将票据基础关系,特别是将票据原因关系扩大到整个票据行为和票据关系领域中,票据基础关系对票据上的每一个票据行为、对票据关系中的每一处环节均予干涉或施加影响的情况发生。在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在签发或转让票据时,就必须考虑其前手之间的基础关系,而后手又不得不要求其前手对票据基础关系的有效性负举证责任。在票据流通过程中,如果存在数个票据背书,这种关系将会变得更为复杂,票据债务人对票据基础关系及票据行为的效力所负的注意义务将随之变得尤为艰巨,使票据上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使票据权利人对其票据权利的能否顺利实现产生疑虑,接受票据者将变得战战兢兢,毫无安全感可言。这不仅违背了票据法的立法本意,使票据法律制度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对市场交易安全性的保护。因此,两种有因说不但未考虑票据法的特殊性,有悖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立法要求,而且在票据法的价值取向问题上本末倒置,反而严重阻碍了票据的流通和票据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
3.绝对无因说。此观点认为,由于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票据理论的基础,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该原则应当具有绝对性,必须绝对地坚持此项原则,无例外可言。(注:郭泽华:“应坚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第30-31页;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08页,对日本学者篮田亲文著作的引文;刘方誉:《略论票据无因性之理论基础》等。)
如前所述,在几种特定情形下,票据法使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互牵连,由此产生了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之所不及。而绝对无因说对此却视而不见,片面强调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效果,将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射程距离无限扩大,势必招致票据权利被滥用,损害出票人、持票人的前手或其他票据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反而保护非法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或其他非正当持票人利益的后果。这显然与票据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背道而驰的,不仅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违背了法律伦理性和公平原则,更会阻碍票据的流通。(注:正如台湾学者钟兆民先生所述:“依票据法规定,票据固为不要因证券,若绝对坚持这一原则,亦足以妨害票据之流通性。按票据法之所有规定票据为不要因证券者,原在保护票据之流通性。若今为保障执票人之权利而轻易舍弃发票人或执票人之前手权利之保护于不顾,自非本部分法条之本意”。参见郭敏:“票据的无因性”,载《福建法学》1999年第2期,第5页。)因此,不应提倡绝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的观点。
(二)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之理念的确立
对于应当如何正确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的问题,结合上述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基本涵义及其射程距离的探讨和分析,笔者认为,票据无因性应是“相对的无因”,对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也应理解为“相对地坚持”。
1.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基本内涵
所谓相对地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是指在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基础上,兼顾该原则的效力所不及之处,即对票据无因性原则进行普遍适用的同时,对该原则的例外情形予以严格适用。其具体涵义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以票据法之助长票据流通、发挥票据效用、保障持票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为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的首要宗旨。同时,兼顾对票据使用安全性的平衡保护。(2)以票据无因性原则作为票据法所设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或普遍原则遵照适用。(3)以票据无因性原则效力之所不及的情形为适用该原则的个别性,认可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只有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才具有相互牵连性,对此应严格适用而非滥用。
2.确立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该当性
(1)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价值取向的妥当性。该理念所追求的首要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票据法理论创设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根本宗旨以及票据法的首要立法目的一致,同时,又未忽视对票据流通和市场交易所需的“安全”、“稳定”与“秩序”的保障,完全符合公平与诚信原则。因此,相对地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与法律对普遍性理想的追求和对特殊性目的的要求均是相适应的,其价值取向具有妥当性。(2)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确立基础的合理性。该理念是确立在必须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其是以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普遍适用作为前提条件。这既遵循了票据法理论和票据法立法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票据无因性理论本身着重保护票据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宗旨,其确立基础具有合理性。(3)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具体内容的公平性与适法性。在一般情况下,该理念主张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而在特定情况下,该理念强调严格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之例外情形。其具体内容,体现了其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及其例外情形的衡平,以及在对票据权利人利益侧重保护的同时,对票据债务人权利的兼顾。因此,其具有公平性和适法性。
四、我国大陆票据法实务(注:以下均简称我国票据法、我国票据法理论,不再冠以“我国大陆”前缀。) 中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
(一)我国票据法实务在票据无因性原则法律适用上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到我国《票据法》颁布施行的初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经济水平低下,人们的票据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在票据实际操作业务中,票据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发生。因此,虽然票据无因性原则早已引入我国的票据法理论中,(注:谢怀@①,《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钟凯林等编著:《票据实务》,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但我国的票据立法却坚持以维护金融秩序、保证交易安全为首要目的,将票据基础关系引入票据法律、法规的条文中,使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紧密结合。如在《票据法》颁布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布的《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就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等等。1995年底至1997年底的3年中,我国《票据法》以及相关的行政法规相继出台,但仍将保障票据使用的安全性作为其首要的立法宗旨,并紧紧围绕维护市场秩序、防范票据上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一主题展开,而不注重促进票据的流通和票据功能的发挥。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票据法》第1条的规定,表明我国票据立法的首要价值取向并不在于票据的流通性,而是注重规范票据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即强调票据使用的安全性。其二,《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明确地将票据基础关系引入《票据法》中,使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紧密结合,并以此作为我国票据法律制度中的一项普遍性原则,强调并扩大票据基础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另外,依据第10条规定,我国《票据法》第21条第1款、第74条、第83条第2款、第88条第1款及第90条第2款,也将票据基础关系中的资金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作为票据法的一般原则加以规定。相应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中也有类似规定。(注:如《支付结算办法》第22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务关系”。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8条、第10条、《支付结算办法》第74条、第82条等条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必须具有真实的资金关系。)
由于票据立法的上述规定,加之我国票据法理论界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对票据无因性原则在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局面,主要表现为有因说和绝对无因说观念对司法实践的影响。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4-23 20:32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公布的一则案例中,原审判决的判理为:“航空公司和实业公司以帮助企业从外地拆借资金为诱饵,通过签订经济合同骗取银行承兑汇票,已构成欺诈行为。航空公司违反规定将汇票背书转让给工贸公司,工贸公司又将此汇票到乙银行贴现。乙银行明知汇票是航空公司欺诈得来的,没有合法商品交易基础,仍违反法律及有关规定办理贴现,其贴现行为不应受到法律保护。进出口公司是根据其与实业公司签订的联营协议而成为汇票收款人的,由于联营协议无效,进出口公司依据无效合同所取得的汇票应予返还。另外,进出口公司在收取了实业公司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后,没有付出相应对价,且在明知汇票是实业公司通过欺诈手段得来的情况下,仍拒绝将汇票退还给甲银行,属恶意占有”,故依据《银行结算办法》的前述规定判决确认两被告“非法持有甲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两被告所持上述汇票均不予承兑,全部退还甲银行”。(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4)法经提字第1号”,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5年第1期,第30页。) 该判理内容明显反映出有因说观点对司法实践的负面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对上述原审案件进行了提审,并经审理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结算办法》虽然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对汇票效力的规定。票据关系的存在并不以原因关系的成立和有效为前提,票据关系与其原因关系相对独立。甲银行以其签发承兑汇票无合法商品交易基础且属受骗为由主张汇票无效,缺乏法律根据。虽然甲银行与钢管厂约定甲银行签发的汇票不得转让和贴现,但该约定对签约人之外的汇票收款人不产生约束力。……乙银行作为合法的持票人,有权向甲银行主张汇票上的权利。进出口公司收到承兑汇票后,为实业公司支付了款项,故应认定进出口公司取得承兑汇票已付出相应对价,是承兑汇票的合法持有人。综上,原审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故判决撤销原判,驳回甲银行的诉讼请求”。(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4)法经提字第1号”,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5年第1期,第30页。) 从而纠正了原审判决中有因说观念的错误认识,明确提出要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
一方面,有因说占主导地位的票据立法和司法实践,引起了我国票据法理论界的激烈争论,特别是招致了诸多持绝对无因说观点人士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判例形式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予以充分肯定。于是,在司法实践中又逐渐出现了盲目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滥用票据权利,无原则地保护持票人利益的带有绝对无因说色彩的倾向。如北京市某基层法院于1998年对一起票据纠纷案件的审理。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双方约定乙公司承建甲公司的一座办公楼,工程款项于工程完工并经甲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合格后全部结清。一年后,该工程完工,甲公司未经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就签发了一张以乙公司为收款人的全部票据事项记载清晰的支票交给乙公司,作为对工程款的结算。次日,甲公司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时,发现有不合格之处,遂立即将付款银行帐户中的款项转移。当乙公司向银行兑付票款项时,被银行以支票空头拒付。乙公司遂向法院起诉票据纠纷,要求甲公司支付支票款项。甲公司以工程质量不合格为由进行抗辩,并经法院审理后查证属实。于是,审判人员对于本案应如何处理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票据无因性原则,票据关系应与基础关系完全分离,本案支票为有效票据,基础关系的瑕疵对票据关系不产生任何影响,且乙公司为正当持票人,因此,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全部票款。至于工程质量不合格给甲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甲公司可另行以基础关系主张赔偿,票据法律不应予以保护。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存在票据关系当事人与票据基础关系的直接债权债务人相互重合,即票据关系的当事人甲公司和乙公司又是票据基础关系的直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情形,《票据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据此,甲公司的抗辩理由成立,此案应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合并审理,以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最终,此案经过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以第二种意见予以审结。而第一种意见,反映出绝对无因说对司法实践的影响。试想此案如果依第一种意见进行处理,则势必导致因片面强调保护持票人的利益,而牺牲与持票人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债务人(票据基础关系的直接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结果。
虽然上述两案中体现有因说和绝对无因说的错误认识均已得到纠正,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问题已有所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仍过于具体化和浅表化,并未真正触及此问题的实质内容,可以说,对此问题的探讨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而如果我国票据立法中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相背离的立法宗旨及其法律规定不予以矫正,票据法理论研究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问题仍不予以关注并及时加以明确,则对我国票据法律制度、票据法司法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所起的负面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二)当前我国票据法理论与实务对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再认识
1.对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提出与认同
随着票据法理论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对司法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入考察,许多学者和司法实践者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性质及适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再认识,逐步形成了应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基本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和有关人士继而又对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之间发生牵连的特殊情形进行探讨,但结果过于模糊和分散,至今尚未见对此有完整、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更未对票据无因性原则之射程距离和例外情况加以明确。(注:上述分析,参见张旭娟:“也谈对《票据法》第10条的一点意见——兼与林毅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第115页;刘晓阳:“论票据的票据关系及其基础关系”,载《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104页;李幼明、宋志国:“对我国票据立法中无因性限制的探讨”,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但根据我国票据法理论界的探讨结果,以及部分学者已将此作为目前我国票据法理论和实务对票据无因性原则的认识写入票据法教程的情况,(注:王小能:《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3页。)可以看出,近年来,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理念已为我国票据法理论界所接受和共识,并逐步趋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2.对相对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票据立法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公布了《票据法》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10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依照《票据法》第13条的规定,对与其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提出抗辩,人民法院合并审理票据关系和基础关系的,持票人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约定义务”。第14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司法解释起草者之一曹守晔就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票据当事人即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