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正确

道德经正确

发布时间: 2022-05-30 21:52:27

『壹』 如何正确学习道德

学习道德经首先建立在兴趣和古文基础上,然后一小章一小章的阅读原文,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熟读并有自己理解基础上看一下前人对它的注解来全面认识道德经表达的意思,切记不可想短时间看完道德经,不可能一蹴而就。

『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道德经正确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叁』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讲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从中回学到。道德经答由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贯穿全书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辩证,想要人们用辩证的思维去想事情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精神。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道德经正确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肆』 道德经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顾名思义,讲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后有德,德不过是道在人类社会的折射,因此,道远比德更重要。所以,说清了道,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什么是道?古往今来,大家都是稀里糊涂蒙混过关,道就成了胡说八道的道。所以,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绝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
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什么是道,看起来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过,老子虽然不知道道是什么,总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这句话怎样解释?人法地,就是人类的生存要遵从地理条件的规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节变化的方式要遵从于地球运行的规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运行要遵从于天地运行的规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运行要遵从于宇宙生成灭亡的规律。
所以,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天地要遵从的法则。而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老子当然不知道。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士兵听班长的,班长听排长的,排长听连长的。
到这里,老子的说法非常正确。但是之后,老子开始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既然说人法天地,那么在接下来就应该说人怎样去适应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动,譬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譬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却开始大讲人类如何应该法道,如何应该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这,就好像不是教导士兵如何听从班长的指挥,而是教导士兵去听排长的指挥。于是,一切乱套。
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也就是说道的要求是什么?天地运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互不干扰互不接触,就像地球和火星,它们可以靠得很近,它们可以总是互相看见,但是,决不会零距离。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它们都将毁灭。所以,天地运行,追求的是一个永不改变的平衡。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则,就是道。
问题是,老子用这个标准来要求人类。天地的运行,不需要个体的智慧,不需要欲望和追求。如果把这些投射到人类,那就必然是小国寡民、愚民政策和无为而治。
所以,当你明白《道德经》就是试图用天地运行的“道”来应用于人类,你就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你可以把每一句话转而用于天地运行,你会发现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经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了现代天文地理的人来说。是的,天地运行的无为无语保证了“天长地久”。如果人类也能如此,人类也能“千秋万代”,而不用担心自我毁灭。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有欲望有追求的。人如果无知无欲,与草木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的道,是坐而论道的道。

『伍』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答:当我们体会到道、体会到宇宙的运转法则之后,你就会体道、悟道、行道,顺着天之道而做。包括我们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之后,我们也会自然地呈现出高等的心灵品质,会与道合一的那一种心灵品质出来。过去心量狭窄,当你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了解太阳是这么样无我无私地普照天下众生,那一种心量广大、无我、无私,这时候你呈现出来的就会“知常容”。

后面是讲体道、悟道之后会展现出来道的特征、特性。“知常”你就会有非常广大的包容量,心量不会再像过去那么的狭窄了,你的心量真的就会非常地广大。“知常容,容乃公”,你有广大的包容量,甚至来到无边无际的包容量,像太阳这样普爱天下众生。

因为你的那个自我已经淡化了,而且心量又是这么广大,所以这时候你的所作所为,那个自我、自私自利的心就会淡化、淡化到最后没有了。所以你的看法会很深入,你的作为会很公平、公正,不会偏颇、不会偏私。如果我们的心量没有打开,我们对什么事情会用很强烈的自我去判断。这时候“顺我则是,逆我则非”,有没有公正?不会公正的。

所以当你了解真理实相之后,当你高等心灵流露出道的特征、特性,你能自然地心量广大无边。而且对什么事情都会看得很深入,而且会很公平、公正。“公乃全”,这时候我们考量什么事情就会比较周全,我们不会偏袒、不会偏心、不会有那些私心,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秉公处理,我们就能够大公无私。

『陆』 《道德经》如何正确理解落叶归根的含义

《道德经》如何正确理解落叶归根的含义?

答:一般提到万物归其根、落叶归根,好像会有那种凋零、潇瑟的感受?,好像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到后面:“好啦!那就叶落归根吧”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思维比较多。但是要知道,落叶归根是客观的、中性的,而且里面含有很深的意义。

《道德经》里面提到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根好像很多,树叶有树叶的根,当然在东北这边的树叶它掉落在附近,它不会掉落在台湾。它在哪里长,它就掉在附近周围,各复归其根。

一般人都希望四季常青,要松柏常青。提到落叶、秋风扫落叶就会有那一种凄凉的感觉、会有那一种无常变化的感觉。所以一般人都会希望能够常青、常驻、恒常不变。但是法界的运转法则却是这样:万物植物它们都很聪明的,冬天该休息的时候你不休息,万物植物它告诉你:“我要休息,我才不理你!”所以冬天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这些树叶就开始转变、转黄、然后逐渐掉落。我们去体会:落叶归根一样很美、很神圣!有些诗人或是文学家看到这个秋风扫落叶、看到落叶归根,会做很多联想、会讲出很多悲欢离合。我们站在很客观的立场来看:落叶归根,这些植物它们都是顺天道而行啊!一般人,但是未必能够看懂:万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呢。

『柒』 道德经正确的叫法是什么

正确叫法:《道德真经》

还可以叫做:《道德经》,《老子》,《五千言》(因为《道德经》全文大约有5000个字)

『捌』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老子的语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逻辑思维的这个层次:老子要我们跟天地看齐学习,又说“天地不仁”,那难道要我们学那个“不仁不义”吗?我们会这样地质疑。要知道,老子所讲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种“不仁、不义”。老子说“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无道、天地不道。《道德经》的“道”,并不是讲不道。天地呈现出来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灵的层次:从最高、从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个层次了。再来“义”、再来是“礼”、再来才是讲各种世间的世“智”辩聪。“道德仁义礼”,有的中间还有一个“礼”,礼仪、礼节的礼。后面我们还会再解析。那到最后才是讲“法”。到讲法律法条那已经是心灵降到非常低的层次。所以老子是要我们回到最高的那个道的心灵品质层次。

这里讲的“不仁”,不是说天地无情无义,而是说天地不会有一般人的那一种滥慈悲,或是那一种偏私、偏爱。“仁”,它就是一般所谓的慈悲、爱。如果你的心灵不是来到“道”的层次的话,这一种仁、爱,通常里面它会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场。所以这里讲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说“天地”它没有那么多私心、没有那些不平等,它不会偏爱。

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爱像“包青天”这样的人,对不对?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或是包青天的亲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们就觉得包青天“不仁”。因为你没有对我们特别招待、特别优厚。所以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他就认为包青天是“不仁”。这样知道吗?那难道是包青天错吗?他不仁不义吗?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爱、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们分享的就是:天地间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爱。没有那些偏私、没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从“道”出发在运作的。那“道”的话,没有那些错爱、没有那些假爱、没有那些偏心、私心。“以万物为刍狗”,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讲,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里的植物、草,还有那些松树、还有森林中的这些人,他们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来?全部都是“道”演化出来!那你说哪一种最高贵?都一样。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阳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类跟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这样可以了解吗?

再来体会这一句话,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讲的就是天地没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类跟植物平等、人类跟各种动物完全平等。这个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里面讲到开启最高的智慧,一样它很自然地会流露出所谓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这一章讲的就是天地所呈现出来的那一种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错解以为说:天地是不仁不义、无情无义。绝对不是这样。

『玖』 道德经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是否正确

肯定是错的。抄
袭《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学著作。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由此还有一个相关成语典故:紫气东来。

热点内容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
基层党员组织条例 发布:2025-01-16 03:40:04 浏览:271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