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病毒立法

病毒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5-31 00:48:14

⑴ 我国计算机病毒犯罪研究现状,急用!!!!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种指令或程序代码。它具有可隐藏性、可传播性、可潜伏性、可激发性和巨大危害性等特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更易于传播,其危害性更大。因而,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网络环境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因此应采取的立法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现状

计算机病毒最早产生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已达上万种之多。我国自1989年发现病毒,迄今已发现的病毒数以千计,其中也有许多“国产”病毒。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提供信息共享与便捷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而其破坏性更为巨大。在当今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犯罪趋势主要表现为:

1.计算机病毒犯罪在网络环境下带来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计算机病毒产生之初,人们对其危害性往往认识不清,自1988年下半年莫里斯(Morris)制作的“因特网蠕虫”病毒致使美国军方计算机网络全面瘫痪,其经济损失达六千万美元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它。随着网络的民用化,网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信息的便利,展示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巨大魅力。但计算机病毒似乎与网络“形影相连”,给人们巨大的警示:网络不是净土。

1999年“曼里沙”(Melissa)病毒借助英特网通过电子邮件而造成全世界大批网络瘫痪。同年4月26日爆发的“CIH”病毒对全球六千多万台计算机造成严重损害,仅我国的经济损失便超过亿元人民币。2000年5月4日“爱虫”病毒再次泛滥全球,其经济损失高达百亿美元。上列数据表明,计算机病毒犯罪的经济危害触目惊心。

2.网络环境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破案率低,犯罪黑数呈现扩张态势。据调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犯罪问题严重,通过国际互联网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急剧增多,每年以400%的速度递增,而被发现的犯罪只占其中的4%,被刑事起诉的仅占1%。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获得了飞速发展,计算机病毒犯罪也日益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最凶恶的犯罪之一,而破获率极低。

3.计算机病毒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给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日趋严重的挑战。由于政府上网工程的完成。许多企业、公用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建有自己的网站或与之联结在一起,因此,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的泛滥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害。首先,它严重威胁了国家安全,有些敌对势力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政府重要部门的计算机系统,有些人侵的计算机病毒泄露国家机密。如某一游击队利用E-mail病毒攻击斯里兰卡驻某大使馆,使该使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使用E-mail。再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就曾利用计算机病毒通过互联网破坏了伊拉克的重要军事指挥系统。其次,它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当计算机病毒侵入供电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时,它将使供电中断,可能导致医院正在进行的手术的失败;它可使通讯混乱,使交通停滞……如我国发生的上海某通讯公司因病毒发作而使其寻呼机客户信息全部丢失或破坏,致使其不能正常运行。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犯罪激增之成因

1.网络空间(Cyberspace)为计算机病毒的制作、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网络是一个没有城墙,甚至没有物质存在的虚拟空间,它将全世界的人际关系、财富、权力、企业和政府以数据存在的方式和即时流通与互动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它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在互联网上流动的信息是难以统计的。其传播速度也是非常之快,这些都是计算机病毒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当今,由于宏病毒的出现与互联网的优良环境,E-mail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曼里沙”病毒、“爱虫”病毒等。“曼里沙”病毒借助于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传播,该病毒能从收件用户的通信簿上选择50个地址并复制50份发出去,带病毒的电子邮件只需看五次,即可感染上亿台计算机。此外,病毒交换电子广告牌、病毒交换网。病毒分配站点、病毒分配机器人和文件服务器出现,是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温床”和“助推器”。

2.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犯罪的调查取证更为困难。计算机犯罪的证据只存在于虚拟的空间中,是以储存器内部的数字形式表现的,由于它在计算机系统中销毁或自然删除是极为容易的;有些罪证只是几比特(Byte)信息图案;并且互联网联接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异地作案的可能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取证则难上加难。第二,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潜伏期和可诱发性,如CIH病毒在每年的4月26日发作便是一个例子。因此,在病毒发作之前,犯罪者有足够的时间销毁证据。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人们所关心的一般只是其获取的信息,较少注意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变化;而病毒对计算机的入侵在外表看来可与正常一样。第三,犯罪者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隐匿自己的身份,加之互联网广泛使用匿名服务器,因而侦破犯罪很困难。第四,计算机病毒犯罪称为“白领犯罪”、“高智力犯罪”,犯罪者一般掌握了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人员才有可能进行侦查取证;而这在我国当前的司法队伍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人们对本罪的认识存在模糊。电子计算机病毒犯罪自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低龄态势,其中许多是未满18周岁甚至不满16周岁的青少年,并且许多行为人也并不把自己的行为看作“犯罪”,而是一种挑战。这样一来,即便是破获犯罪,其所面临的刑事起诉又是非常少了。

4.网络给传统法律带来巨大的挑战,法律的不完善性也为犯罪提供了条件。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示了新世纪的巨大魅力,但互联网诞生的时间不长,民用化至今才短短十多年,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管制的滞后是难免的,对一借助互联网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所产生的巨大危害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打击不力也是其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我国法律中“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概述

1.我国刑法的规定

我国1997年刑法第286条第3款规定了“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罪”,它是指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根据该款规定,犯有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1)刑法第286条规定的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三款通常称为“制作、传播破坏性计算机程序罪”。(2)本罪为结果犯。本罪须其行为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且后果严重。后果严重一般包括二类: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人身伤亡事故等。(3)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绝大多数是精通程序设计的技术人员。(4)本罪主观须为故意,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既无过失又无故意的行为不构成本罪,纯为自我娱乐或善意图的也不构成本罪。(5)本罪的刑事措施主要有两种:有期徒刑和拘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运行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规定。

面对日趋严重互联犯罪,2000年12月28日通过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决定》第一条第二款对在互联网“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根据该条,网络环境下的该种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据我国刑法第286条第3款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由此看出,本罪的犯罪构成,除客观上增加了“危害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外,与刑法第286条第3款的规定没有实质不同。

四、网络环境下我国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及其立法完善之思考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强再生性、可传播性等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日趋广泛化、社会化,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是难以估计的。由于我国法律规范滞后,人们认识不清,往往不利于打击犯罪。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现行刑法第286条第3款更显其局限性。

1.罪名。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犯罪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它其实包括破坏计算机信。急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及应用程序罪、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罪。很明显,该罪名不足以威慑犯罪者,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病毒危害性的认识。首先,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罪与前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性质。计算机病毒犯罪是针对不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及应用程序,在网络环境下因其易于传播等原因,其危害性往往大于针对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其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与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罪也应区分规定。刑法第286条第三款规定的“破坏性程序”之范围除了计算机病毒外,还有其他非病毒的破坏性程序,它主要指特洛伊木马术(Trojan horse)、逻辑炸弹(Logic bombs)、寄生术(Worms Similar to Zapping)、野兔(Rabbit)等,它们与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往往缺乏自我复制能力或不具有感染性,因而后者的破坏性可能只针对特定的计算机,如针对非法使用盗版的用户等,其影响可能少于前者。因此,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区别,似乎分别规定为科学。第三,独立的“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有助于人们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巨大危害,警诫犯罪者控制其行为。从社会道德压力来看,该罪名的确立,有助于人们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态度,有助于人们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系统免于破坏,有助于形成对犯罪者的外部道德压力。从犯罪者本身来看,尽管其犯罪动机多种多样,或显示才华,成防止非法拷贝,或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或为获取不当利益,或是恶作剧,但许多人都认为其行为不是犯罪,或认为其犯罪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在网络环境下,犯罪者则因其行为不易觉察,侦查取证非常困难,法律处罚不重致使计算机病毒犯罪越演越烈,独立的法律规定能增大犯罪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预期的犯罪成本。第四,无论是美国的单行特别法规定,德国集中章节规定还是日本的分散规范,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都是一个独立的罪名,由于计算机犯罪的独特性,特别法或专有章节规范具有合理性。我国刑法关于计算机犯罪的条文过少,因此应该在相关章节中将刑法第286条第3款单独设立为一条规范。基于上述理由,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的独立并将刑法第286条第3款分为两款予以规定是切实可行的。

2.本罪为结果犯,存在着不合理性。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它是指计算机病毒侵入系统后,除对程序、文件或系统进行感染外,一段时间不产生任何破坏活动。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期有的很长,有的较易外露,前者的破坏性因其不露声色而更为巨大。通过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罪必须要有严重后果的出现。因此,本罪只存在即遂状态,而不存在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状态的问题。这是明显不合理的。此其一。第二、根据该款的规定,该罪的构成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病毒只是在于删掉或破坏计算机存储的一般数据,很明显,它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本款,该种行为是不能构成本罪的,但很难说这种病毒设有造成用户的损失。

3.刑罚措施存在单一性的缺陷。如前所述,我国刑法对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的刑罚措施主要规定了自由刑即有期徒刑和拘役两种,这种单一刑罚措施不利于遏制网络环境下日趋严重的病毒犯罪。第一,本罪主体可分为贪利型(利用计算机病毒谋取不当利益)、无聊型(显示所谓才华或恶作剧)以及政治型(出于政治、军事目的人因此,为有效打击这些犯罪,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类型适用不同的刑罚措施,即还应规定财产刑和资格刑。(1)财产刑,主要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它意在增加犯罪者在犯罪时对经济上的预期成本,通过倍比罚金制度惩戒与预防犯罪,剥夺财产以消除再犯的物质基础;(2)资格刑,指剥夺犯罪者的从业资格,禁止其进入互联网或者从事互联网经营的活动,从而防止其再犯。第二,网络环境下的本罪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与本罪主体的特征相适应。首先,制作计算机病毒需要行为人熟练的编程能力;传播计算机病毒虽然任意自然人均可,但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这一类“白领犯罪”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能有效惩戒与预防犯罪。其次,本罪主体呈现低龄化态势,许多未满18周岁甚至未满16周岁的行为人在单一自由刑下有时很能难起到惩戒与预防作用;而资格刑或财产刑的适用助于改造犯罪行为人,以利于行为人的健康成长。譬如,对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行为人适用资格刑,除在监视人监视情形下,禁止其接触计算机便是一种较好的措施。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本罪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具有可行性。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于贪利型犯罪适用财产刑,既具有威慑力,又便于执行;对于其他类型犯罪适用资格刑也能很方便地得到实现。第四,从国外实践来看,对于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惩罚,广泛适用自由刑、财产刑和资格刑,甚至适用死刑。对于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的单位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及其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均予刑罚处罚。因此,借鉴国内外立法,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财产刑和资格刑是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4.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不利于遏制犯罪。本罪的构成须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从国内外已经发现的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件来看,罪犯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许多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据统计,犯罪行为人年龄在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15%左右,全部行为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为有效警戒该类人群的犯罪行为,对其行为进行惩戒有助于遏制犯罪。因此,有必要针对该类人群的犯罪特点而适用适宜于少年犯的刑事制裁。

⑵ 故意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他人犯法吗

人民法院报2003年2月17日刊登了胡君《故意传播艾滋病应如何定罪》(以下简称《胡文》)一文,笔者同意《胡文》关于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以传播性病罪处罚和对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不特定多人的行为按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的意见,但对《胡文》关于对艾滋病患者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均按杀人罪处罚的观点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对艾滋病患者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并非都符合刑法杀人罪的特征。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杀人是结果犯。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从行为人完成传播行为到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期间至少需要数年。而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追诉多数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已经造成被害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但被害人死亡结果尚未发生之时。此时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死亡结果尚未发生,但发生死亡结果的危险状态仍在继续中。按故意杀人罪处理,如果定既遂,死亡结果还未发生,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结果犯的特征;如果不定既遂,此时犯罪行为使被害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结果已经发生。

其次,在艾滋病患者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使人感染上艾滋病但还未死亡的情况下,被害人未死并未出乎故意传播艾滋病者的意识之外,也不违背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志。按照犯罪行为能否构成既遂的标准,“未遂”分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能犯未遂是犯罪分子有实际可能完成犯罪而达到既遂,但在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没有得逞;不能犯未遂是犯罪分子因对事实认识错误,致使其行为不可能完成犯罪的未遂。若以杀人论,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使人感染上艾滋病但还未死亡的行为既不符合能犯未遂的特征,也不符合不能犯未遂的特征。

再次,间接故意心理状态下,与特定人发生性行为,使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尚未造成死亡结果的,不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艾滋病是一种具有严重传染性的疾病,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仅伤及特定的被害人,而且还可能通过被害人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将危害后果扩大到特定的其他人甚至不特定的多人,可见,其危害特点是定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不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的。按照现行刑法规定,对艾滋病患者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定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者传播性病罪均不可行,立法的疏忽显而易见。因此,笔者认为,应尽快通过立法,对艾滋病传播罪作出专门规定。笔者认为新增设的艾滋病传播罪应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方面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2.客观方面应囊括将艾滋病传播给不特定多人的行为和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3.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卖淫、嫖娼等性行为方式,也包括其他行为方式;4.本罪之既遂构成以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为已足,造成被害人死亡和艾滋病大面积传染等严重后果的,构成加重情节。

在新的立法出台之前,笔者认为司法机关应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和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主、客观方面的具体特征,对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不特定多人的行为按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对故意将艾滋病传播给特定人的行为,尚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已经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⑶ 上海最新立法:医护人员报告享免责权,你觉得此立法有意义吗

12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护的省级政府规章针对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明确了医疗卫生人员报告、提出建议、免除责任的权利。同时,还明确了接受人员派遣的权利。《办法》第二章职业权益第十一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报告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事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后,应当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医疗卫生人员发现有传染病危害的新病例,有权直接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建议所在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高水平的防护措施。医疗卫生人员因判断错误报案的,依法免除法律责任

12月30日,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上海市卫生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张美兴,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邱文锦,单学伟,上海市公安局公安总队副总队长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办法》。据介绍,今年3月以来,经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市司法局会同上海市卫生委、公安局、发改委、教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局以及上海市法学会、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法律智库,形成了专门推动班级立法工作的措施。

⑷ 青海立法全面禁止猎捕旱獭等鼠疫疫源动物,你如何看待这项规定

最近一段时间,青海立法将会全面禁止猎捕旱灾等鼠疫疫源动物的新闻,引起了不少朋友们的关注,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够防止鼠疫再次爆发,因为青海是我国属于流行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之一,这样的情况给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和民生工程,所以对于这件事情有所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们不断的捕猎和食用这些野生动物那么也会增加我们被这些病毒所感染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产生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捕猎这些动物不仅仅会伤害到他们的性命,同时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命也会产生严重威胁,只有所有人对于这件事情都加强了重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控制住病毒的传播,也才能够减少被疾病感染的风险。


现在青海省对于这一件事情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相信随后很多省份对于这些病毒的传播也会加强重视,同时也会制定相关的法律,而随着对于这些病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未来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也会不断降低,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安全。

⑸ 怎样预防木马病毒

怎样最好预防木马病毒
给系统经常打补丁,好多病毒都是从系统漏洞中侵入的哦,还要经常扫描下木马病毒,主杀毒软件用卡或瑞星,辅助的用360安全卫士,windows清理助手,不要上小网站,还要注意移动设备,安装防火墙,配置好的规则,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中病毒的机会,也减少被盗号的危险,这才是防止的正道哦
防治木马的危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安装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并及时升级。
第二,把个人防火墙设置好安全等级,防止未知程序向外传送数据。
第三,可以考虑使用安全性比较好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客户端工具。
第四,如果使用IE浏览器,应该安装卡卡安全助手,防止恶意网站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不明软件和浏览器插件,以免被木马趁机侵入。

⑹ 手机中病毒该怎么办啊

关于手机病毒的问题,我回答好几个了,遇到问题要先想想最近的使用情况,不要先考虑手机病毒,这里有一篇转自zol的文章,手机病毒的真相建议先删掉彩信,把内存卡里的东西整理一下手机病毒的真相作为一个软件从业者,我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盲点,当我看到有人揭露私人豆腐坊的生产过程之后,我就再也不敢到小市场买豆腐吃了。当我了解到药品销售者和医生勾结向病人推销过量药品这个事实后,到医院买药我都要仔细查看药品的名字和功效。没有人是全能的专家,我很有自信不会在计算机和软件上受骗,但是难保 其他人不被骗。写这个文章应该算是社*会责任,于是,我这次充当内部人士揭秘,来看看手机病毒的真相。
普通用户对手机的了解还是太少,能分清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的人就更少了。能知道所谓Symbian和Windows Mobile系统的区别,知道iPhone和RIM这些单词的人算是很高端用户了。不单单普通用户不知道这些概念,连同样是作软件但是不做手机软件的技术人员,也都不清楚这些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的知识。于是,目前大家能见到铺天盖地的手机病毒爆发,3G来了要装手机杀毒软件,手机中毒后隐私外泄等等如此骇人的广告和说辞。那手机病毒很多嘛?我的手机很慢是中毒了嘛?到哪里装手机杀毒软件?哪个手机杀毒软件最好?一个月多少钱?如果你心中有以上那些问题,那么很荣幸的告诉你,你已经被骗了,你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手机病毒真的有嘛?

首先我们来区别一下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目前的数据是国内已售的智能手机占整体手机市场20%,虽然我坚信这个数据会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如果你的手机不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苹果iPhone,黑莓,Palm,多普达,HTC等这些稍高端品牌的话,就基本不用担心手机中毒的事了,也许有人说手机品牌不就是这些嘛,其实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算是互联网信息圈内的人了,外面有大把的普通用户在用着低端手机,而他们才是最容易受惊吓,最容易以讹传讹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传播正确的理念都靠我们了。如果问具体哪个型号的手机是不是智能手机怎么办呢?很简单的方法是到淘宝上搜索该手机,然后找一个信誉最高的商家,产品介绍里面就有是否智能手机这一栏。在知道自己的手机是否是智能手机后,一个最浅显的结论是,如果你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那么手机病毒和你无缘。放心睡大觉吧,别为这事儿烦心了。

糟了,我的是智能手机哦。

别怕,继续往下看。软件病毒实际上是一种对系统有害,更改用户数据,给用户造成经济或名誉损失并能够自我复制自动传播的软件。这个定义里面的一个很关键的词是“自我复制自动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染。智能手机都可以安装很多软件的,看起来就像普通的电脑一样,智能手机好像具备了被感染的能力,也就有中毒的风险。那怎么才会被感染呢?又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了,一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软件不可能安装在另外一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这个说法有一个小漏洞,后面再补上)。如果不理解这句话的话,我来举个例子:棉铃虫是是棉花种植中的一种很严重的病虫灾害,在棉花的主产区很容易传播和互相感染。但是,人是不会长棉铃虫的。我们不用担心去收棉花的时候染上棉铃虫。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也是一样,塞班(Symbian,诺基亚智能手机的主打操作系统)的软件只能在塞班的手机上运行,绝不可能在用微软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的手机上运行。拿iPhone的软件跑到诺基亚的手机上运行也是天方夜谭。结论就是,你只能被使用同样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手机感染。目前能找到的智能手机平台大概是Symbian,Windows Mobile,Blackberry,iPhone,Andriod,Linux,Palm,还是一样,到淘宝上搜索自己的手机,查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帮派?接下来我挨个介绍。

我知道我的系统是什么了,那哪个系统最容易中毒呢?

先说iPhone吧,这个最容易讲,一个正常的iPhone想要装软件只能到苹果官方的软件店上找,而苹果对软件的功能和安全性审查的极其严格,虽然有人 对这种封闭垄断行为很是不满,但是对最广大的普通用户来说,至少在安全这个问题上,用iPhone的根本不用操心。Google推出的Andrio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目前也是沿用这个策略,你只能装官方的软件店上的软件。用这个系统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了。

Symbian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市面上能见到的有Symbian s40,s60第一,二,三,五版,UIQ等。先找个简单的来说,Symbian s60 的第三版以及之后的所有版本,包括UIQ,在上面正常安装的所有软件都必须通过Symbian官方进行安全认证。或是用户自己给软件打数字签名作认证(这个不讲了,普通用户不会这么干的)。Symbian虽然没有官方的软件店限制,但是签名认证这一点就已经给s60高端智能机一个很好的安全保证。不用说做一个病毒传播出去,就连作一个正常的软件想要发布都会有很多门槛,必须买一个$200一年的开发者资格,每次发行一个版本都要付给官方$20认证后才能大范围的安装使用。要想写一个恶意软件很容易,但是要装到很多手机上用并传播,基本上不可能。至于s60的第一,二版本,诺基亚在2005年的机型 N90以后就再也没出过这两个版本的智能手机了。他们的安全认证等级确实比较低,但是市面上已经没有这些产品卖了。大家也不用为古人担忧了。

Palm大家可以忽略了,已经很久没有Palm系统的新机出现了,近来要推出的Palm Pre会搭载新的操作系统WebOS。目前没有真机,但我相信这种现代的操作系统,都会十分注重安全性的。也先不用为未来担心。

至于Linux,其实手机上用的很少,摩托罗拉的A系列一直在折腾,单从血统来看,Linux的手机安全性肯定不必担心。另外,像这种比较偏门的机型,现在占有率不高,未来发展方向也不好。不用说病毒,就是正常的软件开发商都不想为他作软件。所以用这一系列的商务人士们也可以无忧了。

Balckberry的软件安装目前未见到安全认证机制,同上面未说完的Symbian s40一样,是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且有中毒风险的系统。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基本上没有病毒爆发的迹象。而Windows Mobile也继承了Windows一贯的光荣传统,安全认证机制基本为零,属于高危范围。而为什么目前没有很多手机病毒呢?其实,目前在电脑上,单纯的病毒已经无利可图了,写病毒已经不再是一种技术炫耀,病毒作者已是无利不起早的经济利益偷窃者,电脑上的网游盗号,网银盗号才是他们要关心的。手机上没有他们想要的,我们的认为重要的亲密短信,隐私图片,对犯罪者是没有吸引力的。这也是目前在这些相对危险的操作系统上也没有手机病毒爆发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要窃取利益,装了软件后在后台偷偷的发订阅服务的短信应该是最常见的方式了。但是为什么目前也不泛滥呢?这个和几年来整治SP提供商有关系,短信特服号和厂商直接关联,SP资质非常的难拿到,敢作坏事就再别想作SP了。他们想赚钱倒是真的,但是没必要作这个犯罪风险这么高的事情。这也就是大环境好,立法好会很好的杜绝犯罪,也会很好的杜绝软件病毒。电脑上也是一样,如果能有好的立法保护每个人的虚拟财产,目前的盗号木马绝对不会这么猖狂,说远了,不要跑题。
差不多都说完了,再补一下刚才的那个漏洞,实际上一些Java的程序是有可能在各种不同的智能手机平台上传播的。但是有一个前提要说的是,Java的程序能作的事情很有限,访问网络,访问手机上的文件,发送短信这些都会有十分明显的提示,让用户确认后才会进行。这个安全限制是在Java这一层次就已经解决了。所以基本不会对大家造成什么风险。

可是手机病毒这么多人在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嘛?为啥你说没有就没有阿?有人说有阿?到底有还是没有阿?

其实是真的有过手机病毒,当然目前都是恶作剧形式的,我看到的都是s40,s60第一,二版本,和Windows Mobile的早期版本的几个样本,为什么会中毒的原因,想必大家也有概念了,就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差造成的,但是大家不用担心,目前这些样本都不再活跃,也基本没有啥传播能力了。算是一些待在实验室里面的样本而已。和广大普通用户没关系。就当前的流行手机操作系统看,我没见到任何可以称作病毒的东西。

那现在手机杀毒软件都是骗人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分析一下目前国内一个卖的比较好的手机杀毒产品,网X。他在官方网站上放出了所有他可以查杀的病毒名,一共216种。里面大部分的病毒样本是没有标明可运行的平台的,看了我上面写过的都应该知道。平台不吻合根本没法运行,还谈什么病毒行为?另外,他的产品承诺每月升级4次病毒库,每次升级2块,或是8块钱包月,包年98(您没看错,就是比按月买还贵),两年的卡188元。从第一个有时间标注的病毒2008 年4月17日到2009年4月2日,一共有病毒53个,想起来也还不错。刚好平均每月4到5个,有这么巧嘛?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所谓的病毒是什么,最近的一个病毒样本是一个Python脚本,我来解释一下这个东西要怎么才能运行,首先你要在诺基亚的s60手机上装一个目前只有程序员才关心的Python脚本解释器,然后又碰巧别人传了这个脚本给你,而且你还要跑到系统中找到这个脚本并手动运行,OK,病毒爆发了,不断发短信了。听不明白吧?不知道 Python是干嘛的吧?运行这个病毒有难度吧?怎么可能中这个病毒阿,我真的是佩服这个厂商的智慧。“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也真的是给安全软件行业丢脸。某个很有名的安全厂商卡X出租车司机也在做手机杀毒软件,10块钱一个月,作的事情没有比网X强多少。综上,骗不骗人各位自己判断吧。

那手机很安全拉,不用管病毒这些事情了?

事情都要往前看,现在装手机杀毒软件很像给一个婴儿吃抗癌药,看似有用,但完全是庸人自扰。如果几个相对比较危险的系统能改进安全措施,基本上手机病毒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但是难保将来不会有死不悔改的厂商继续漏洞一大堆还发行产品,不过我觉得那是未来的事情,手机基本一到两年一换,有必要为自己明年的手机安全先买单么?其实说到漏洞,目前的几个操作系统都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官方的漏洞补丁,当然发放的频率很小,几个月也见不到一个。前段时间诺基亚发布了一个Symbian s60第三版的短信补丁,不打这个补丁的话,有可能被一条特殊格式的短信将手机的短信功能破坏掉。安装也很简单,到诺基亚官方网站下一个就可以了。装上去就万事大吉。其实个人认为不装也无所谓,我周围用诺基亚手机的人可以用一火车皮来形容,没见一个人中招的。

3G来了手机病毒是不是快要爆发泛滥了?

我的答复是3G和手机病毒一毛钱关系都没有。3G来了只会将智能手机推广到更多的用户那里,而安全的系统用的再多也不会有中毒的风险。我反而认为,如过能监控一些软件的行为,比如能告诉用户有软件将要发短信,将要联网,将要访问文件,在适当的时候有一个提醒,就已经足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脑上的杀毒软件越来越走下坡路,而360卫士这样的软件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

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的手机会变慢,有时候会死机呢?

其实99.9999%是因为短信息太多了,或是同时运行的软件太多了,而手机的硬件性能会使得其不可能承载太多应用。解决方案是删除一些短信,关闭一些程序,或是直接重启一下手机基本就能解决了。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概括一下吧。

目前手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病毒,忘记这件事情吧!

再听到有人提起手机病毒的时候请用这句话答复他,也请大家记住那两个公司的名字,不要轻易的相信他们那骇人的说辞。经济危机了,要捂紧自己的口袋。

防止被骗,帮我宣传,随便转载,不用署我的名字都行

⑺ 郑州人大表决,戴口罩立法,这一防控措施会带来哪些影响

5月13日,郑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佩戴口罩和使用场所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规定了佩戴口罩和使用场所码的有关要求、法律责任。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⑻ 网络犯罪的立法

巴西国会参议院2012年11月在审议新的《刑法大典》时,首次把互联网犯罪列入刑事犯罪范畴。新法对入侵电脑、窃取密码和违法封锁网站等行为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定罪,如非法入侵他人电脑将被判三个月至一年监禁;通过远程控制电脑非法窃取私人信息、商业和公司机密,可能获刑半年至两年 。
巴西这样做的原因是近几年来网络犯罪猖獗。据巴西银行业联合会统计,2011年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网络服务系统实施的犯罪活动比前一年增长了60%,导致银行和客户经济损失达15亿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0.5美元);还有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网络犯罪共使巴西损失159亿雷亚尔。
此外,2011年以来黑客两次侵入巴西总统府网站,并曾“攻陷”参议院、国防部、国家地理统计局、中央银行等多家机构网站。名人隐私也受到侵犯,如黑客入侵巴西著名女演员卡罗琳娜·迪克曼的电脑,窃取其个人信息并曝光私密照等。
巴西专家认为,此前缺乏专门的法律,制约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一些法官在受理网络犯罪案件时,定罪和量刑无法可依。此刻巴西国会不仅在《刑法大典》中加入打击网络犯罪的内容,还在加紧审议政府提交的《互联网管理基本法》,以对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日本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还没有专门法律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的时候,相关犯罪嫌疑人如制作和散布电脑病毒的人被逮捕后,只能以“违反著作权法”或“损坏器物”定罪。
对此,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在2011年6月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将制作病毒列为犯罪,该法当年7月14日正式生效。这项法律的“制作病毒罪”条款规定,对以恶意感染他人电脑为目的而制作或提供病毒的行为,处以三年以下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对以恶意感染他人电脑为目的而“取得”或“存储”病毒的行为,处以两年以下徒刑或3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俄罗斯立法加强了对儿童免受网上不良信息侵害的保护。俄罗斯议会于2012年7月通过《防止儿童接触有害其健康和发展的信息法》修正案,并于当年11月正式生效。该法律规定,俄通信、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监督局可根据举报把提供吸毒、自杀和儿童色情信息的网站列入“黑名单”,然后委托电信运营商通知网站所有者立即删除有关网页。如果网站所有者拒绝执行,监管部门有权通过封锁IP地址或过滤内容的方式阻止该网站信息传播。
新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列达瓦中心等多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60%至70%的俄罗斯人认为有必要通过法律对网络不良信息传播加以限制。监管部门设立的网络非法信息举报网站在2012年11月1日开通当天就收到3000多条举报,并由此将6个违法网站列入“黑名单”。
俄罗斯还在国际上积极主张由国家对互联网实施监管。2012年12月,俄罗斯代表团在迪拜举行的国际电联大会上提出了“网络主权”等倡议;之前在2011年9月,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国一起向联合国提交了国际信息安全保护法的草案,提出应当限制在互联网上传播宣扬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破坏他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并建立国际网络管理系统。

热点内容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