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假仁义道德

假仁义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31 01:58:32

❶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刘备假仁假义呢

在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政权频繁的更替,天下百姓陷入动乱之中。一直到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动乱才稍微的减少。但是魏蜀吴这三家的领导人之中,却独独刘备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为何呢?

综上来说,刘备的仁义并不是装的,而是他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也是他为何能够以一个卖草鞋的出身,最后却能够成为与曹操、孙权并肩的三国巨头的原因。而且笔者还想要说一句,如果一个人装仁义能够装一辈子,那么他就是真的仁义。

❷ 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

没有绝对的真仁义,假仁义,刘备必须要表现出仁义出来,才能招揽更多的将军,和军师,因为当时是一个比较注重义气的时代,刘备就比较适应那个时代,不像现在,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高学历的流氓。我认为刘备活在现在的话没有人会相信他,估计都会说他是傻子。

❸ 找一个成语

汉字:睿
拼音:rùi
笔划:睿(14划)
------------------------------------
词 目 聪明睿智
发 音 cōng míng ruì zhì
释 义 指聪颖明智。
出 处 《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示 例 则全地~之士,日尽其心思才力以思创新。

四乡八镇(sì xiāng bā zhèn)

解释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简拼

反义词

近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不仁不义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
假仁假义 伪装仁慈善良或虚假的仁义道德
蔼然仁者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麻痹不仁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成仁取义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宽仁大度 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心仁术 心地仁慈,医术高明。
仁人志士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仁心仁闻 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仁言利博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仁至义尽 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仁义君子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为富不仁 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一视同仁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槌仁提义 抛弃仁义。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含仁怀义 谓有仁义之德。
假仁假意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居仁由义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沐仁浴义 谓受仁义的熏陶。
亲仁善邻 见“亲仁善邻”。
求生害仁 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浆义粟 指施舍给人的钱米。
仁民爱物 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柔寡断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溥 见“仁言利博”。
仁义之师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仁者能仁 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深仁厚泽 谓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为仁不富 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麻痹不仁 〖解释〗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仁义之兵 〖解释〗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义浆仁粟 〖解释〗旧指施舍贫民的食物。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解释〗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❹ 简述老子和庄子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一)道和人的关系
《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三)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最具有哲学底蕴的当首推道家哲学。道家以老庄并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道的推崇,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但庄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这样简单,他们的思想也存在许多差异。
一、老子与庄子思想的相同点
(一)“有生于无”是老子与庄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的诠释上。即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生于无”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在哲学上把道说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因为道的“无为”。《老子·第14章》描绘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天下万物生于道,也就等于说天下万物生于无,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万物来源于道,也就是“有生于无”。
到了庄子那里,“有生于无”仍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所不同的是,在对宇宙之始的探索中,庄子热衷于“有始、无始”的追问。《庄子·德充符》说:“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日夜都在变化,人们不能窥见到它们的开始,那么,对于天地之始这类问题就只好撇开实证沿着逻辑推演的思路来寻找答案了。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二)老子庄子的朴素的自然人性论
道是老子和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与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老庄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对道的追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无名,朴”,朴指浑然未分的自然状态,这是道的本真之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以朴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为人性之本,人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性是伴随生命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纯的。道家从这种自然真朴的人性论出发,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的思想进行了激烈批判。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现是自然之道被破坏后的产物。所谓儒家的仁义道德实质是假仁义伪道德。庄子则指出儒家“以仁义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扬的仁义越多,对自然人性的破坏性越大,离人的自然本性越远。这一思想“标志着宗法、等级专制制度下个人的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❺ 好多人都说刘备假仁假义,他到底如何假仁假义,能举例说明吗

曾国藩曾说:“谦亦有度,过谦则近伪。”这句话正应了《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鲁迅先生做过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意思是说罗贯中为了彰显刘皇叔的“仁义道德”,将其描写的有点过犹不及了。

首先,我们看刘备恳切的言辞。

最后,我们看陈寿的一些评价。

陈寿对此有他的看法,《三国志》中将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称为“圣轨”,圣轨即圣人的规范。总体意思是在肯定刘备与诸葛亮二人的君臣关系。同时,陈寿说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那么,试想一个虚伪的人,一个不诚实,没有担当的人,如何能在这样一个乱世成就帝业呢?

❻ 假仁假义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 假仁假义

    指假装的仁义道德,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历代一·唐》。

  •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戏台上的朋友 ——假仁假义;虚情假意

    气死周瑜去吊孝 ——假仁假义

❼ 形容一个人很假

形容人很假的成语有虚情假意、假仁假义、装腔作势、装模作样、阳奉阴违。
一、虚情假意
1、拼音:xū qíng jiǎ yì
2、释义:用虚假的情意待人,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3、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翻译:那个妖精说虚伪动听的话,装着热情地回答说:“主公,我从年幼时就喜欢练习骑马射箭,以采集狩猎为生。)
二、假仁假义
1、拼音:jiǎ rén jiǎ yì
2、释义:假:虚假,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3、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历代一·唐》:“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翻译:唐太宗的一切行为都是假装的仁义道德,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三、装腔作势
1、拼音: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2、释义:意思是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3、出处:清·西湖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娘娘不消着急,他这两三日请我不去,故这等装腔作势。”(翻译:娘娘不用着急,他这两三日不请我去,所以故意装成这样。)
四、装模作样
1、拼音:zhuāng mu zuò yàng
2、释义: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3、出处: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翻译:故意做作,让我感到十分生气。)
五、阳奉阴违
1、拼音:yáng fèng yīn wéi
2、释义: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3、出处:《钱氏家训》:“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翻译:不要导致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出现虐待孩童的现象。)

❽ 为什么总有人假仁义道德

因为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
正常
这样你才会成长

❾ 形容虚伪的成语

形容虚伪的成语有:两面三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弄虚作假、阴奉阳违
1、两面三刀
拼音: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释义: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也可比喻在两方面搬弄是非。
出处:元李行道的《灰阑记》:“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译文:怎知道他两面三刀,向主人搬弄是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阴险的人。

反义词:实事求是、表里如一
例句:这人平时总是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你要留个心眼,以免上当。
2、口是心非
拼音:kǒu shì xīn fēi,
释义: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译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反义词:言为心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用法: 作定语、宾语;指言行不一。

例句: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很虚伪,我无法和他交朋友。
3、表里不一
读音:biǎo lǐ bù yī
释义:指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先秦佚名《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译文:行为表现出他的内心和外表称为悫。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词:虚有其表、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例句:我们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人。
4、弄虚作假
读音:nòng xū zuò jiǎ
释义:指制造假的现象以欺骗别人。
出处:近代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欺骗。
近义词 :招摇撞骗、歪门邪道
反义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脚踏实地
5、阴奉阳违
读音:yīn fèng yáng wéi
释义: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译文:以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如果阴奉阳违,定严惩不贷。
近义词: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假仁假义 口蜜
反义词:诚心诚意、表里如一
例句: 我最讨厌那些阴奉阳违,两面三刀的势利小人。

热点内容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