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网络与道德作文素材

网络与道德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6-01 17:07:12

❶ 《文明上网,加强道德自律》的作文

主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青少年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据我们了解,我国青少年上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上网人数很多,在我国2650万上网者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二是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前一段时间,我带队就青少年上网情况专程赴北方四省市调研,还特地暗访了这些地方的网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少年上网存在着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这在网吧中十分普遍。第二、热衷于网上聊天,许多聊天室里的内容低级、庸俗。第三、沉溺于网络,不顾身体健康,无节制上网,通宵达旦。在我们暗访的许多网吧里,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广告--"通宵16至20元",而且提供一条龙服务。那些网吧的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四、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五、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缺乏社会责任感,破坏网络秩序。
对此,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应主动出击,在青少年中倡导《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就是要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生活环境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新的领域。在全社会倡导《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我们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
针对青少年上网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研究国外的做法,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将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是推动我国网络建设的一件好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出台,对于促进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动员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纯净、优良的网络空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靠网民自律。青少年作为网络主要使用群体,强化青少年上网的道德意识势在必行。针对我前面提到的我国青少年目前上网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我们对青少年上网提出了"五要""五不"的文明公约。一句话针对一个问题。公约内容明白晓畅,简洁凝练,非常适合青少年记忆。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宣

❷ 寻论文一篇关于网络道德的论文、、

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文章从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对于大学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调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失范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网络强势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网络道德也以新的姿态随之而来。网络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道德体之外的一种社会道德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与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阶段性或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种道德形式,但却与传统的道德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凸现出间接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但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仔细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会发现,大多数道德失范现象往往有着深厚的商业化、社会经济合理性的动机,与网络架构日益呈现出的社会合理化及社会自动化控制机制的同步发展有关,对网络弱势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网者的控制和损害的日益严重。从微软霸权到网络色情暴力泛滥、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牛皮癣、隐私权侵犯、网络诽谤、垃圾邮件,在背后往往找出自动化销售、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及整个IT业不断成熟的并行轨迹。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会助长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许就是解决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
(一)转变德育观念
面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它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我们不但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就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与学生进行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二)建设德育制度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应体现制度化,要摒弃那些不合时宜且毫无成效可言的条条框框,尽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实际的校园网络规范守则,明确奖惩措施,对违反上网规范的学生予以严惩,对一些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学生要移交司法部门。同时,要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使恪守规范者受舆论的肯定、宣传,反之则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 (三)拓新德育视野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来分享网络的一杯羹,利用网络把大学生拉回正道。即所谓以彼之道,为我所用,还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德育思想“进网络”,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充分利用本校网站进行教育。通过有目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问题,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答疑、咨询活动。三是制作生动直接的德育教学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的多媒体仿画面,使大学生如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四是以德育为主线在大学生中策划网络技术竞赛。比如个人网页大PK、个人博客“秀”、论坛招募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撷取身心所需的营养。五是疏通师生之间网络沟通的通道。可以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或者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四)拓展德育内容
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将网络道德的培养作为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网络法规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教师还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向学生传达。三是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考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网络环境下,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总之,今天的大学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面对网络道德的失范,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扬霞.论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2]卢勃.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湖北光报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视角.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徐振祥.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云梦学刊,2006,(5).
[5]梁宏伟,王永辉.浅议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2006,(1).

❸ 以网络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急!!

作文bu hiu,但是找了点材料,希望对你都有帮助。

青春是花一样的季节,多姿多彩;青春是多梦的风铃,潇洒活跃。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任何人对任何上有色彩的事物都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探究竟的心理往往都可以在人们的身上看到。毕如网络。
网络,网络是什么?又是如何接近我们的呢?

网络,一开始,如果我们不去触摸它,不去认识它,那它也就不会在我们的身上存活。因为网络就像一个绝代美女,一旦她微笑着婷婷袅袅的向我们走来。我们就不可能忽视得了她的存在。她每靠近我们一步,那使人无法抗拒的美就会使我们的心跳加速一倍。而当她终于走近了,我们却看不清她的面目。恍惚之间只看得到一张面皮。那就是网络。

网络它确实是很神奇的。它像网络全书,包罗万象;它像万花筒,变化多端;它像雨后的彩虹,展现出虚幻的美丽;它像软软的靠垫,让人想紧拥在怀中。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任何东西都不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2005年3月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度过。当三人迷迷糊糊的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轧过了。事发前,但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吧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网吧玩昏了头,我的同学一定会被惊醒,他们就绝不会死”。

想想,就像罗华他讲的一样,如果不是电脑玩昏了头,这样的悲剧能造成吗?

误导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主要是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信息方面。因为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自制力易受诱惑,并有意识的进行模仿,同时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原因。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是虚拟的世界,但虚拟的互联网却可以带给青少年实实在在的犯罪行为。

导致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网络的世界里从可以信口开河,却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这种默许会在无形中助长这些孩子们撒谎的勇气和胆量,则这种观念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形成。

不良信息的输入还会常常让学生感到疲劳导致成绩下降,兴趣爱好减少,与同学朋友疏远,反感父母说起互联网等等不良影响。

网络也许是迄今出现的善与恶最完美的结合,因为它所代表的文化特质可以使每个人心中的善或恶发挥到极至。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争取把我们的善发挥出来,拒绝恶魔的到来。

青少年也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的监督下了解自己因网络所失去的东西,经常写上网的生活日记,利用有效管理时间的方式找更有意义的事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也包括网络。只要我们正确的利用网络,正确的学习网络,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只有益每有弊。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因为那里是地狱。

青春是花一样的季节,多姿多彩;青春是多梦的风铃,潇洒活跃,在这个花样的季节里,我们应正确看待网络,构现出靓丽的青春,美丽的年华!

❹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作文300字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它以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回多样性、交流的互动答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交流、娱乐方式,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谁的抵抗力差,谁就将堕入不可自拔的深渊。在我们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不少人因上网成瘾而荒废学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肩负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应自觉远离网吧。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拒绝网瘾、文明上网呢?首先,我们要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文明上网意识,端正自己的言行,加强自我修养。还要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坚决不上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站,无论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节假日中,决不踏进网吧一步,和网吧说“再见”。

❺ 写一篇关于网络让人们失去道德公平的作文

网络与道德

高三 议论文 1082字

网络,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新名词,不知是何时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鲜事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头戏。如果说,你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对网络却一无所知,那么只能说明你与世界脱了轨,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快节奏。

的确,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占去了人们多余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所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关于网络的优点也是不胜枚举,光从以上几点便可窥见一斑了。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好与坏。这把双刃剑使我们不得不警惕起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一下网络这东西,不难提出疑问:网络,它的安全性是多少;网络,它的道德底线是多少?摆在眼前的这个问号的却够份量去值得人们好好的沉思一番:网络游戏使不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网络聊天使不少人变得无家可归、失业在家。同时,网络欺骗更是惨无人道,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牺牲他人的一切去满足个人利益,结果双方都没有好的结局。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网络的前景由此可想而知,是不容乐观的。网络中没有了安全保障和道德行为,那么人与人之间还何谈诚实守信,即使是虚拟世界的网络中,那也是违背了道德伦理。

所以,便有了古人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句经典名句,有了错误,我们不怕,只要改正就行。

在思想家眼中:网络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金子也有粪便。网络是个大空间,人在其中的姿态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制造网络的人是圣贤,拒绝网络的人是白痴,聆听网络的人是教民,毁灭网络的人是暴徒,拼接网络的认识学者,藐视网络的人是市侩,恪守网络的人是愚人,利用网络的人是智者。

在交警眼中:无论是什么事物他都应该遵循“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基本的交通规则。交通如此,网络亦如此。也许有人会说,网络中没有红绿灯,但真正的红绿灯就在你的心中。

在刑警眼中:无论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都要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原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做了有害于人民利益的事,那么它终究难逃法网,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法官眼中: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架天平,亘古不变的左右平衡,去测量着心中的点点滴滴。

在自己心中:其实自己最了解自己想了什么,干了什么,知道什么。至于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得看你心中那盏启明灯能否照亮自己内心深处得道德底线。

文章的最后,依然是那句“我们与网络齐飞,道德共长天一色。”不求做得最好,但求一句:问心无愧!

❻ 帮忙给我份《网络与道德》的论文,800到一千字。高分采纳!谢了

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在对现实社会发生着深刻影响的同时,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地探索与思考。

一、“网络社会”:新型道德的基础

在形形色色的技术创新之中,如果把历史上那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广泛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社会整体变迁的技术进步称之为“革命”的话,那么,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无疑可算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因特网已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使用因特网,并且它还在呈典型的指数增长方式发展,其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特别是自80~90年代以来,原来只为军事、科研、教育等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向各行各业、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及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充分发扬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提高其科学管理及决策的水平;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加强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科教文卫领域,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在生活领域,可以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电子广告、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电子购物、电子游戏,以及远程医疗、远程点播等网络应用皆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这期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改变: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交往、活动的范围受制于物理时间和空间是比较狭窄的;而以因特网为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的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其特征,交往、活动并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也就是说,网络交往、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总之,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现实社会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甚至可以说离开因特网,现实社会生活有可能陷入瘫痪状态。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在进行规划,计划在21世纪初进入建立在因特网之上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Cyberspace)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真实的情形是,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应该承认,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始这个电子空间的规模很小,不过是一个机房内、一个工作单位内的几台或多台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不过是物理空间的补充。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应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当然,既然有一种新的相互联系、沟通、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驾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也必须遵守信息高速公路进行联系、交往的具体规则。这些规则首先是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这是人们得以联网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人们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这些规则有时制定得相当具体,以电子函件为例,连字母的大小写、信息要简单精炼、主题应该集中、函件应该签名等都有规定。后来随着交往中冲突的增多,于是相关的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制定了一些更严格的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道德戒律,如美国的全国性组织计算机协会制定的下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等。
如果说早期的局域网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传统道德还基本适用并够用的话,那么,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以信息技术领头的“后工业文明”或称“信息革命”的三次“浪潮”,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必将引起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当然,每两种文明之间在产生、转换和新文明确立过程中会发生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包括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冲突。确实,由于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那么,适应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便不够或过时了,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
也许有人会说,规范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而因特网是人们自主自觉自愿互联而建立起来的,自由是网络的灵魂,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这些约束性的规范呢?
不容否认,规范确实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约束或限制,真正对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健全主体来说,规范是需要理由的,是需要论证的。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即是否我们认可或接受“应该如此”呢?或者面对现有的规范,我们也总可追问:“为什么应该……?”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失去一定的自由只是规范的表面现象,并不是一切规范都全然是妨碍自己、扼杀自由的。毕竟不存在一个无限制、绝对自由的社会,从来也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与规范总是相辅相成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他人与社会,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维持生存、求得发展、并创造价值的。在网络社会也是如此。目前的网络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要互相撞车、情趣相异、态度相左之类情形,网络时空中充满着竞争、冲突与斗争,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网络犯罪活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调整网络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否则陷入无休止的争夺,大家都互相欺骗、肆意破坏、不讲秩序,结果谁也可能得不到好处,或谁都可能蒙受损失。总之,网民们需要必要的规范,即他失去一定自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相对自由;他丧失一定利益,是为了保障其根本的利益。而在这一过程中订立的规范为大家所接受之后,人们就可依规范行事,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去创造有价值的生活。可见,一定的规范对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是必要的限制,对维护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规范是必要的,那么,是否任何规范都对每个人是必要的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善恶并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善恶”的标准以人为根据,道德规范因人而异,具有主体性。历史与现实中大量存在着的规范有不少显然是值得反思的。很多体现少数人利益与需要的、凭强权、欺骗或利诱等确立与维持的规范,完全是对多数人的一种迫害,对他人的自由的无理剥夺。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美国人就曾提出要按一个国家控制网络空间的程度和方式,来解决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律问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美国在因特网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暂时无法动摇的优势,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显然不可能简单接受美国式的规范。
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网络技术本身的“可行”也并不直接等同于网络道德之“应该”。从技术上讲,人类的许多技术及其成果目前是“可行”的“事实”,原子能技术已经制造出了能够摧毁整个地球的核弹,“克隆术”已经可以“复制”出与“原人”一样的个体,但人类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缺少“可行性”,而是因为“不应该”。网络技术也是这样,你有能力利用网络做许多你想做的事,但有些事,比如随便散发不负责任的信息,私自解密闯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等,就属于“不应该”做的事。网络社会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将面临许多新的“事实”。这些“事实”将对人类道德能力、水平、发展趋势等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必须看这些“事实”是怎样的,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性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道德主体、人是从什么目的、利益、需要、态度等去看待这些“事实”的,有没有能力消化这些“事实”。如果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态度等不同,能力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尽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所造成的后果相同,即“事实”相同,那么,不同主体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意识,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所拥有的道德情感,都往往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说,在信息化浪潮中,一个文盲、科盲将由于不能充分摄取信息、占有信息、享用信息,从而越来越落伍,越来越为主流社会所抛弃,他们在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他们在道德变革中,往往会比较消极、颓废。可见,把技术所给人类提供的行为能力控制在符合具体主体、人的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范围内,是相应网络道德主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总之,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要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传统道德面临危机与挑战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任何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一种新型的知识经济正在形成,科学技术正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使之具有向包括偏远地区的全世界幅射的强大力量,使那些“世外桃源”也能受惠于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闲暇时间有可能多于工作时间,这将有助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人民可以经由网路“直接”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的能力得到增强;等等。
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伦理危机。这里我们仅仅例举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
(1)尽管网络建设的“全民原则”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但在组织实施中要达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很多时候,即使一个公正的政府的决策与政策也可能出现有意无意的偏差。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后建成的因特网联结的仅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一些有钱人,它难免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贫富差距,并且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垄断或主导,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对“信息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道德的。
(2)道德冷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随着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这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其具体的表现是: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尤其是,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他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甚至认为盗窃、入侵等犯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
--(3)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而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则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这使得一些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例如,道德上允许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存在的国家,发布、张贴色情资料,提供色情服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因特网是全球共享的,对此认为不道德的国家中的人们,则可能强烈反对网上色情泛滥,从而导致文化道德冲突。
--(4)网上人们任何发布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那么,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喋喋不休,那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但在网络上,则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的出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关健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
--(5)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过普及加密技术等来实现,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
(6)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合理使用网络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由于进入网络空间所引发的这类问题还有许多,它们在网络生活中展开来,对传统道德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挑战,要求人们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去加以解决。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维护道德秩序的道德管理、监督、约束、制裁机制,在网络社会也出现了严重困难。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故人、朋友、亲戚、邻里等)。依靠熟人(同事、邻居、单位、包括新闻机关、执法机关等)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律制裁)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是能得到比较好的维护的。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意识非常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当严谨,丢面子的缺德行为大多干不出来。比如一些商贩,对不认识的顾客常常坑蒙拐骗、“宰”起人来毫不留情,但在熟人面前却礼让三分,甚至不惜赔本让利。人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但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是很容易崩溃的。
可是,由于因特网的种种特点,类似于传统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出了作用,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自由时空”。一方面,因特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它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况且网络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例如,在网络上对用户调阅、接受或发布、传播文字、声音或图像信息,包括禁止的黄色信息之类,就并不容易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或“非实体化(虚拟化)”的特点,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象、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心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如许多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将难免为人们所“默杀”。也许,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伦理学、价值论伦理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而确立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与需要的规范,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接受和遵循。

三、网络道德的特点与趋势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在网络建设之初,信息贫乏且杂乱无章,此时就有许多网络人无私地大量上载信息,并为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建立管理程序、编制各种实用软件,以方便网络用户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网络的人访问和运用网上资源(这种行为后来越来越商业化了);网络建立起来以后,为维持网络的正常秩序,网络人又自觉地订立规范,当发现不道德行为时,又都自发站出来扶正驱邪。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是根据权威(不论哪种权威)的意愿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自觉的行为的结果。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与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此外,网络道德环境(“非熟人”社会)与道德监督机制的新特点(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们道德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在那种失出了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时空”、“自主社会”中,或许最初人们还不太适应,然而这种社会,必将是人们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的社会,一个主体的意志与品格得到更充分锤炼的社会,一个真正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社会,一个人们自主自愿进行活动和管理的社会。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那么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建立起来的应该是一种自主型的新道德。
(2)开放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
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美国网络专家威廉·奥尔曼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正如几十年前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离缩短,人们有可能异地交往,有可能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城市郊区一样,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正在或将要创造出一个一个“电子社区”,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时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甚至那些穷乡僻壤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人们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这样,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同时,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们的交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方面,人们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与手段。而因特网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和所有这些方面均为不同的人们都联结起来,它既可以将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种独特的行为和各种奇风异俗都必须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教育和阅读等各种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合理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它们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也就表面化、现实化了。因此,因特网的全球化,将使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3)多元性,即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能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无法融合,冲突和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不悖。
网络社会多元化道德规范同时并存有其理论与现实根据。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网络成员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同一个目的串连起来的。因此,彼此之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除了为此必须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们不需要、也不强求具有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那种统一的道德。也就是说,只要其网络行为不违背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他们并不需要为加入因特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或者说,在遵守网络主导道德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道德从事网络行为、进入网络生活。
总之,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终将建立起一个各国家、各地区(民族、种族)的具有不同信仰、习俗和个性的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进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会。——当然,技术的进步只是为道德进步提供了前提和条件。道德是属人的范畴,一切“事在人为”。是否能够真正促进道德进步,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道德社会,还有赖于网民们自我塑造的意愿、能力、以及现实的努力程度。

❼ 关于《网络安全和道德》的资料或作文

根据国内一些网络安全研究机构的资料,国内大部分的ISP、ICP、IT 公司、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等都没有精力对网络安全进行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很多重要站点的管理员都是Internet 的新手,一些操作系统如UNIX,在那些有经验的系统管理员的配置下尚且有缺陷,在这些新手的操作中更是漏洞百出。很多服务器至少有三种以上的漏洞可以使入侵者获取系统的最高控制权。
为了使广大用户对自己的网络系统安全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提高对信息安全概念的了解和认识,强化网络系统安全性能,首创网络近日向用户推出免费安全扫描服务活动。
评估主机范围
Capitalnet技术支持中心在开展此次活动之前得到了客户的书面授权。活动中,根据客户提供的IP地址,并按照客户指定的时间,对包括网络设备和应用服务器等在内的主机系统进行安全评估。
评估时间和方式
此次活动持续两个月时间,由7月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在活动期间,首创网络技术支持中心安全产品组的专家们在与用户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利用专业的安全评估工具,对客户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重点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安全扫描,并根据扫描结果产生了安全评估报告,提交给客户。客户可以根据这一安全评估报告充分了解自己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应对措施,从而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性。
评估单位分布
此次评估活动共收到IP地址93个,分别来自不同行业的34家单位。这些单位分别属于多种行业部门。
评估主机分类
93个IP地址基本代表93台主机,分别为各个单位提供不同的信息化应用。如:WEB、Datebase、Mail等常见应用和防火墙等特殊应用。
评估漏洞分布
在93台主机提供的各种信息应用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此次评估都漏洞的风险分为三种:高风险漏洞、中风险漏洞、低风险漏洞。
参照标准为:
● 高风险漏洞代表该漏洞可以使攻击者可以得到该主机的最高权限或中断网络服务;
● 中风险漏洞代表该漏洞可以获取主机信息,有助于攻击者进一步攻击,或存在潜在致命漏洞;
● 低风险漏洞代表该漏洞会间接影响系统服务的正常运行。
评估漏洞类型
本次扫描活动主要采用了三星信息安全公司的安全评估工具SecuiScan,但为了真实反映客户的漏洞存在情况,也结合了其它著名的安全评估工具,为俄罗斯著名安全评估软件Shadow Security Scanner和著名的自由软件Nessus。在工具评估后,根据提供的分析报告来人工检查证实漏洞的真实性,并在不破坏客户主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得出令客户信服的评估结果。
评估发现,很多存在漏洞的主机都是一些常见的配置错误和已经公布的漏洞,而且针对这些漏洞的攻击工具很容易被恶意的攻击者获取。这些漏洞分布如下图:
评估漏洞说明
1. 弱口令攻击:不少网站的管理员账号密码、ftp 账号密码、Sql 账号密码等都使用很简单的或是很容易猜测到的字母或数字,利用现有的家用PIII 机器配合编写恰当的破解软件足以在短时间内轻松破解,一旦口令被破解,网站就意味着被攻破。
2. Unicode 编码漏洞攻击:对于Windows NT4.0 和Windows 2000 来说都存在有该漏洞,利用该漏洞远程用户可以在服务器上以匿名账号来执行程序或命令,从而轻易就可达到遍历硬盘、删除文件、更换主页和提升权限等目的,实施方法简单,仅仅拥有一个浏览器就可实施。
3. ASP 源码泄漏和MS SQL Server 攻击:通过向web 服务器请求精心构造的特殊的url 就可以看到不应该看到的asp 程序的全部或部分源代码,进而取得诸如MS SQL Server 的管理员sa 的密码,再利用存储过程xp_cmdshell 就可远程以SYSTEM 账号在服务器上任意执行程序或命令,事实上,MS SQL Server 默认安装的管理员sa 的密码为空,并且大多数系统管理员的确没有重新设定为新的复杂密码,这直接就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4. IIS 缓冲溢出攻击:对于IIS4.0 和IIS5.0 来说都存在有严重的缓冲溢出漏洞,利用该漏洞远程用户可以以具有管理员权限的SYSTEM 账号在服务器上任意执行程序或命令,极具危险性。实施较为复杂,但是可以获得这种攻击的傻瓜攻击软件。这种攻击主要存在于Windows NT 和2000 系统中。
5. BIND 缓冲溢出攻击:在最新版本的Bind 以前的版本中都存在有严重的缓冲溢出漏洞,可以导致远程用户直接以root 权限在服务器上执行程序或命令,极具危险性。但由于操作和实施较为复杂,一般也为黑客高手所用。这种攻击主要存在于Linux、BSDI 和Solaris 等系统中。
6. 其他攻击手法:还有利用Send- mail、Local Printer、CGI、Virus、Trojan、DOS、DDOS 等漏洞攻击的手段,但在这次评估活动中表现的不是非常明显。
整体安全评估报告
主机系统的安全评估主要在于分析主机系统存在的安全弱点和确定可能存在的威胁和风险,并且针对这些弱点、威胁和风险提出解决方案。
主机存在安全弱点
安全弱点和信息资产紧密相连,它可能被威胁利用、引起资产损失或伤害。但是,安全弱点本身不会造成损失,它只是一种条件或环境、可能导致被威胁利用而造成资产损失。安全弱点的出现有各种原因,例如可能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也可能是系统管理员配置方面的,也可能是管理方面的。但是,它们的共同特性就是给攻击者提供了对主机系统或者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的机会。
经过对这些主机系统和防火墙的扫描记录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该网络中的主机系统主要弱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自身存在的弱点
对于商业UNIX 系统的补丁更新不及时,没有安全配置过,系统还是运行在默认的安装状态非常危险。对NT/2000 的服务器系统,虽然补丁更新的比及时,但是配置上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用户的密码口令的强度非常低很多还在使用默认的弱口令,网络攻击者可以非常轻易的接管整个服务器。另外存在IPC$这样的匿名共享会泄露很多服务器的敏感信息。
2 .系统管理存在的弱点
在系统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策略,比如缺乏对用户轮廓文件(Profile )的支持。在系统中存在空口令的Guest 组的用户,这些用户有的是系统默认的Guest用户,有的是IIS 和SQL 服务器的默认安装用户。这些用户有些是被系统禁用的,如Guest ,有些则没有,没有被禁用的这些账号可能被利用进入系统。
3 .数据库系统的弱点
数据库系统的用户权限和执行外部系统指令是该系统最大的安全弱点,由于未对数据库做明显的安全措施,望进一步对数据库做最新的升级补丁。
4 .来自周边机器的威胁
手工测试发现部分周边机器明显存在严重安全漏洞,来自周边机器的安全弱点(比如可能使用同样的密码等等)可能是影响网络的最大威胁。
主机存在的威胁和风险
安全威胁是一种对系统、组织及其资产构成潜在破坏能力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产生安全威胁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因素和其它物理因素。威胁可能源于对企业信息直接或间接的攻击,例如非授权的泄露、篡改、删除等,在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方面造成损害。威胁也可能源于偶发的、或蓄意的事件。一般来说,威胁总是要利用企业网络中的系统、应用或服务的弱点才可能成功地对资产造成伤害。因此威胁分析是围绕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审查性、抗抵赖性进行的。
安全风险则是一种可能性,是指某个威胁利用弱点引起某项信息资产或一组信息资产的损害,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企业或机构的损害的可能性。
在这次评估中,主机系统存在的威胁和及其产生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主机的攻击威胁
包括针对Windows NT 系统及其开放的系统服务的安全弱点攻击威胁,攻击者可能由此获取系统的信息资源或者对系统信息进行破坏。
2. 针对数据库的攻击威胁
包括在对数据库系统的攻击行为,包括非法获取、篡改、删除数据库信息资源和进行其他形式的服务攻击。
3. 管理不当所引起的安全威胁
包括由于用户管理策略不当使得攻击者可能获取某一级别的用户的访问权限,并由此提升用户权限,造成用户权限的滥用和信息资源的泄漏、损毁等;由于采用远程管理而引发的威胁;缺乏足够的安全审计致使对安全事件不敏感,无法发现攻击行为等。
4. 配置不当所引起的安全威胁
包括在主机系统上开放了未做安全防范的服务如IPC$共享所造成的安全威胁等。
网络安全建议
建议把提供网络服务的程序升级到最新版本,关注网络安全通告,或由首创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专业的网络安全服务。
总 结
此次活动历时两个月时间,为34家客户的93台主机提供了全面的安全扫描服务,并将最终的扫描结果提供给了客户。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所有的客户主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风险度的安全漏洞,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其实在这些客户所暴露出来的漏洞中,绝大多数都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的,只要做一些简单的升级或安装补丁就可以解决。另外,我们还发现,有的客户使用了一些安全产品,但却由于使用不当,反而引入了更多的安全漏洞。另外,客户的信息系统普遍也缺乏良好合理的安全规划和管理,从而使得其自身的系统对外呈现了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漏洞,给外界入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
客户普遍还缺乏安全意识,不知道自己其实面临很大的危险;专业知识不够,不知如何解决安全问题;对安全产品的选择、使用和设置不当;没有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和机制。
针对这样一些原因,有些相对容易解决,有些则要困难一些。在首创网络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信息安全领域里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准和服务水准,力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不断复杂的信息安全形势,从容面对,为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产品和服务。

(本报告由首创网络提供,内容有删节)

“首创网络安全调查”带来的启示
本刊记者 曹 玫
近日,首创网络针对我国企
业网络安全现状,对来自
34个不同行业用户的93台主机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是100%的用户的主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这个数字不能不让我们吃惊,网络现状让人担扰。
随着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的进一步推进,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信息化在我国刚刚起步,企业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认知尚待培育。
本刊记者就首创的网络安全评估活动采访了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计算机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翁正军女士,她认为:“首创这次的评估活动值得肯定。这类的网络安全评估如果经常性的进行,对用户了解自身的安全风险非常有益”
另外,翁女士还提醒道:“针对网络和系统的脆弱性评估,有可能对被测系统造成损害。当然,不一定是测试本身的问题,而是被测系统太脆弱。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让用户事先知道风险的存在,并且通过恰当的安排尽力回避这些风险”。
安全意识 携手培育
网络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首创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造成网络漏洞的原因基本上是管理的忽视和疏漏。
已认识到IT系统重要性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虽有一些机房和系统的不很细化的管理制度,但大部分也只限于书面文字的约束而已,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实施手段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把网络安全提升到管理的层面,还只是停留在购买一些低端的安全设备上,当然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采取何种安全模式仍是专家和安全服务提供商们争论的热点问题。
管理问题追溯其根源,还是企业的意识问题,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育是需要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安全厂商和用户自身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如政府和行业主管要加大政策和法令的宣传力度,改变政策和相关标准滞后的现状,一方面,用户有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来衡量网络安全厂商提供给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做到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安全厂商有了相关条例和行业标准,在为用户构建网络平台和生产安全产品时,把各种安全隐患降减到最小程度,做到了有法必依。
安全厂商在培育用户的安全意识方面,毫无疑问,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用户意识的培育应属于安全厂商市场战略和规划的一部分,只有大家共同把这块蛋糕做大,网络安全广阔的市场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从用户自身的角度来讲,“船到江心才补漏”是需要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的,网络数据的迅速增长,单靠一些低端的安全设备已远远难以维护系统和网络安全。总的来说,要改善和加强管理力度,必须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
网络测试 谨慎评估
做安全测试,一定要做非常细化的风险评估策略,首先要确定企业哪些资源需要保护,并根据保护成本与如果事件发生前不采取行动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平衡制定评估方案,检测后要确定企业具体环境下到底存在哪些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一旦这些漏洞被黑客利用会造成哪些风险和破坏。
最后综合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价,明确网络系统的安全现状,确定网络系统中安全的最薄弱环节,从而改进网络的安全性能。所以检测之前与之后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的网络系统的漏洞评估应该包括对网络的漏洞评估、对系统主机的漏洞评估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漏洞评估三个方面。首创的安全评估属于对系统主机的漏洞的评估,测试的安全风险相对要小一些。
测试不是目的,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并彻底解决用户存在的安全问题,才是我们的愿望。
首创的安全测试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加强安全意识已成为企业高层迫切需要正确对待的问题。

企业信息安全意识有待觉醒

本刊记者 陈 慧

为了解客户的安全现状,并
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首
创网络在7月1日到8月31日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内为34家客户的93台主机提供了免费远程安全扫描服务。提交的报告结果表明,这些客户所有的业务部门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安全漏洞,其中高风险漏洞占42%,中风险漏洞占28%,低风险漏洞达30%。可见这些客户的信息安全现状令人堪忧。
面对安全漏洞,
视而不见还是立即行动
“此次扫描主要是针对黑客的攻击行为,”首创网络安全产品经理钟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选择这种远程的网络扫描的服务活动比较容易开展,类似于黑客攻击的第一个阶段,还未涉及到内部攻击。”在发现客户漏洞之后,首创还可以针对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修补、加固和优化服务、专门的培训和分析,以及远程管理和紧急响应等多种全方位的安全服务。
在首创网络扫描过程中发现的网络安全漏洞主要涉及到底层的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方面。漏洞可能是操作系统带来的,比如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企业漏洞特别多;也有可能是应用系统本身的问题,比如数据库、Web系统和ERP应用软件等等。在应用系统方面,数据库的漏洞比较多,其中又以SQL Server数据库的漏洞为甚。对于操作系统的漏洞,大多可通过从网上下载补丁程序的方法加以解决,有些客户没有下载补丁程序,因而容易被攻击。也有客户把用户访问口令设成了空的,也容易被攻击。这些漏洞本都很容易避免,之所以出现,主要因为应用和管理人员本身安全意识淡薄所导致。
被扫描的首创网络的IDC和专线客户,都是经常使用IT设备和网络应用的,其中,本身业务系统与安全结合不是很紧密的客户比较容易产生安全漏洞,比如媒体的网站、制造业企业的网站等。在首创网络的整个扫描服务期间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家传媒机构的网站被黑客攻击,其主页被篡改了。客户要求首创对其遭到攻击的主机进行扫描,了解其被攻击的原因。通过扫描,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传媒机构把操作系统装好之后,采取了默认配置,并没有做安全性增强方面的考虑和设置,其主机上的漏洞都是一些很常见也很容易弥补的。此外,制造业企业涉及到CRM和ERP这样的系统。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经常有大量机密的数据需要交互,对于这样的企业,如果不做好全面的安全规划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手段,也容易对外暴露很多安全漏洞。
面对送过来的扫描结果和漏洞分析,客户的反应五花八门:有的客户一接到扫描的结果,发现自己的网络安全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非常着急,立刻要求首创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的客户要求首创帮助把漏洞堵上;也有客户说,卖我们一个防火墙吧;还有客户没有反应,好像在忙着理顺自己的网络,无暇顾及安全问题。
安全防范,投入多少并采取哪些手段
有两个问题需要企业考虑清楚,一是企业要保护的信息到底值得投入多少;二是采取什么手段。网络时代,企业要连接到互联网上与外部沟通。任何企业无论大小,总是有些信息是不希望被外界知道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保护自己的信息,防止被别人窃取、篡改或者破坏。那么企业值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信息安全?
信息的价值其实不太好量化。钟博认为,那些有关产品生产的科研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掌握,很快抢占市场,可能造成经济利益的巨大损失,那么可以说这些信息非常有价值;还有企业的人事信息和财务信息,一般来说也是需要保密的;也有一些信息可能被别人看到也没有太大问题。信息的价值是可以分级别的,针对信息的价值企业考虑是否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相应的保护。一般来说,在一个企业的网络的建设中,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15%~20%的投入,对于不同的行业,比例会有所不同,有的企业可能会更高,这主要取决于企业需要保护的信息价值有多大。
在确定需要多少投入进行信息安全建设之外,还要考虑如何来保护和合理地分摊投入。主要有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产品这两个方面。企业一方面要与提供安全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厂商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利用安全产品,让它在企业安全防范中发挥作用。
安全管理就是制定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员工上机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等,不同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网络安全厂商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商同客户共同协商制定。如果客户对此不太了解,就需要安全厂商先提出方案,然后由客户认可之后在企业内执行。而对于安全技术和产品来说,很多企业认为,购买了一个防火墙、防病毒的产品,把它们加入到信息系统里面,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很可能由于管理方面的不当,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
安全事件的产生源,分为内部和外部的两种,如果是内部人员有意要破坏信息,可能要比来自外部的更轻车熟路。首先要准确地区分什么是内部和外部。一个公司内外隔离的点,一般是企业内部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入点,在这个点上可以做防火墙等设置。在整个企业实体的内部,还要做一些具体的划分,核心的部分要作为内部的内部,即使是内部员工也不可以随便访问。在内部解决安全问题常见的手段就是入侵检测,防止入侵行为出现。有重要的数据存储的部分,需要数据完整性的保护,需要防病毒、身份认证和审计等等安全手段。找准隔离和保护的点在哪里,这样才知道相应的安全设备和手段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安全意识淡薄、无序竞争的现状有待改进
2001年,安全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0亿,2002年将会继续增长,安全市场成为整个IT业的一个亮点。国内的安全厂商也很多,但是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降价的情况。在安全产品竞争中,有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在产品与服务的意识上,中外企业也有差别。首创网络是一家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钟博觉得外资客户更看重安全服务,比如安全扫描,入侵检测数据的报告,以及出现某种问题的分析,甚至提出租用安全服务提供商的设备,而国内企业比较重视安全产品的拥有。
目前,整个安全市场的发育不是很平衡,大多数客户认识到的安全产品只有防火墙和防病毒产品。实际上,信息安全领域还有很多其它产品:比如身份认证、保密产品、VPN(虚拟私有网)、关键行业使用的防电磁泄露、信息隐藏(数字水印)、政府部门需求比较多的物理隔离等等。
在首创网络的这次安全评估报告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不知道自己其实面临很大的危险,专业知识不够,对安全产品的选择、使用和设置不当,没有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和机制。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呢?钟博认为必须要让企业有切身的面临危机的感受。通过首创网络的这次扫描活动,让客户意识到,他的网络中肯定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并且有具体的描述,这样多多少少都会引起客户注意。这其实也是首创网络在积极地提醒市场的一种行为。
企业在考虑信息安全问题的时候,如果信息系统正在建设的过程之中,这时需要把相关安全问题考虑进去。如果信息系统已经建好了,只是做安全增强的工作,这时可能就比较困难,可能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参数配置做一些修改,客户有时会为了避免麻烦而放弃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信息系统已经建好的企业,最好是能够及时地意识自己的安全问题,尽量做一些相关的调整.

❽ 有关网络道德素质作文题目

论文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已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❾ 网络生活与道德规范500字论文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论文提纲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热点内容
15年中级经济法讲义 发布:2025-01-18 07:09:07 浏览:878
经济法是属于政治吗 发布:2025-01-18 06:19:31 浏览: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发布:2025-01-18 06:16:35 浏览:329
读完劳动法感悟 发布:2025-01-18 05:53:41 浏览:571
新版劳动法对请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1-18 05:52:09 浏览:205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发布:2025-01-18 05:32:42 浏览:811
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 发布:2025-01-18 05:25:08 浏览: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绍信 发布:2025-01-18 04:53:05 浏览:908
复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4:33:25 浏览:158
自然债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3:45:00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