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德阶段
① 道德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中包括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其中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② 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是什么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果受奖赏则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故事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力取向。以是否满足个人需要为判断标准。
水平二:习俗水平
以尊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 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义务,不能违反法规、法律。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该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应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2)六道德阶段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Kohlberg)对道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他将个人道德发展的成熟度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展的,而且阶段具有顺序性,不可跨越。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成熟度。该模型的1至5阶段经过30年的美国以及跨文化的研究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
③ 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的六个阶段是哪些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④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一)简介:科尔伯格运用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茨偷药。
(二)三水平六阶段道德理论内容:
(1)前习俗水平(0—9岁):
①惩罚与服从定向:服从权威,避免惩罚。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获得奖励,满足个人需要
(2)习俗水平(9—15):
③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好公民取向):重视法律法规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⑤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规则是民主的人为的可修改法律
⑥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生命,良心价值取向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⑤ 道德发展6个阶段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1. 服从与惩罚定向;2. 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即好孩子定向;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即法律与秩序定向)和后习俗水平(5. 社会契约定向;6. 普遍伦理原则 即 原则与良心定向)。 ,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下面是具体资料网址,这里因为字数有限就简略了。
希望能帮助到你ˆ_ˆ
⑥ 管理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是什么意思
三个层次: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⑦ 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过程分为哪六个阶段
哈佛大学的劳伦斯·科尔伯格把道德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儿童必须经由这个过程才能成为能够完全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并且,这个过程是可以测量。这六个阶段分别是:惩罚与顺从取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人际关系协调阶段、“法律与秩序”取向阶段、社会契约法律取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取向阶段。
在第一个惩罚与顺从取向阶段,要避免惩罚的“大棒”或者接受奖赏的“胡萝卜”,儿童按照被告知的选择那样做。在第二阶段,基于有限的互惠原则,儿童既做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事情,也做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事情。在第三阶段,基于孩子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和表扬的心理和青春期少男少女服从流行的道德观念,孩子会做一些受人认可的事情。在第四阶段,年轻人开始承担他或她的责任,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为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而维护它。在第五阶段,成年男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伤害他人。在第六阶段,成年男女采取本质上康德式的道德观(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一个人只有遵守道德法则时,才是自由的,因为这个人遵守的是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成年男女在这个阶段不再被自我利害、他人意见或道德法规的力量所控制,而是通过自我规范、自我恪守如正义、互惠、尊重个人尊严等普遍原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⑧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和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相区别。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对是相对的,个人只有通过等量的公平交换来满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种冲突。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与他人发生关系中的个人观。他意识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从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希望维持和谐的关系,但没有普遍性的"制度"。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本阶段的人的人际关系已与社会观点相分化。它采纳制度观,根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内疚。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认为如法律不适社会,可以通过协商来改造,往往从人类价值上判断是非,但又力图通过契约来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处于遵守法律同维护自由和生命价值的矛盾冲突之中。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本阶段的人建立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质、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⑨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发展六阶段
水平来1 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源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