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完善立法

完善立法

发布时间: 2020-12-23 08:35:22

Ⅰ 如何完善立法机制

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版专门委员会、常权委会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参与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机制,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加强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2、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并认真研究采纳。

3、贯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精神,开展立法协商。

4、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

6、增强立法针对性,推进立法精细化,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Ⅱ 要科学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什么病句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

党的内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容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这为做好新时代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

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要贯穿地方立法工作全过程。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主要是市委审定立法规划计划,交付立法任务,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2)完善立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应认真落实立法法关于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程序的原则要求,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拓宽公民参与政府立法途径,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加强政府立法机构的审查和协调作用。

建立由政府立法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权力和手段,又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

Ⅲ 如何完善立法体制

(一)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立法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应有之义。立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人大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决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时,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通过立法推动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积极督促、推动有关方面落实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决定》指出,对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防止部门利益,也有利于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由有关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还可以探索委托有关专业单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决定》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气力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为优秀立法工作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决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这是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决定》还提出,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这也是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增强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国人大组织法对此作了专门规定,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任命了若干专门委员会的顾问,对专门委员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还要增加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次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要创新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行政法规、规章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方面。我国立法法对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要按照《决定》要求,不断完善有关程序。要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一般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决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起草过程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责任,防止部门争权推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利益法制化、地方保护法律化的问题,《决定》提出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下一步,还要通过立法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国务院部门制定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不得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还要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
立法涉及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立法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过程,不同部门、行业、群体都会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影响立法。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协调沟通,理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项、起草和审议的各环节,起草单位和立法机关要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对于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部门间分歧意见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牵头起草单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商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努力取得共识;必要时,由决策机关邀请有关专家或者委托社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评估,也可以对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见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及时作出决定,不能为部门之间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决。
(五)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决定》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解释法律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制定、修改、解释、废止法律,是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释具有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法律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予以明确,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例如,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和改革的需要,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对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法律解释出台后,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六)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
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体制的核心内容。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明确立法权力边界,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事项的范围及不同归属,明确各立法主体在立法体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具体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国家专属立法权之外的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设定权也作了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赋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权。对此,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总的精神是,要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地方立法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本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七)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随着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设区的市在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客观需求。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一些设区的市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要求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己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还有233个其他设区的市没有地方立法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通过修改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这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可以考虑在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加强立法监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可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所辖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立法工作机构能力等因素确定。

Ⅳ 我国如何通过完善立法推动社会主义

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加大行政监督
以人为本

Ⅳ 科学立法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增强法律法规的( )

法律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版,在法定的职权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律制定有如下特征;
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只能由有权制定法律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来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行使这项职权。
2、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但授权立法要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充足的授权理由。
3、法律制定既包括法的创制活动,也包括法的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的活动。
4、法律的制定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为使民意能够正常地表达,多数国家都为立法活动设计了职权范围和程序。
立法体制,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制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

Ⅵ 应对经济新常态如何完善立法

以依法治国应对经济新常态
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来应对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和财政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

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推动经济、文化、环保、民生、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通过法律的立、改、废,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条件。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扩大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培育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法先行,重大改革需于法有据且依法定程序进行;需要修改法律的,先修改法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同时,做到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步进行。及时以法治手段破解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市场监管从行政监管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破解城乡分割的土地、户籍、人口流动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Ⅶ 如何完善立法

作如下努力:

1、拓宽渠道,保障相对数量的由代表、委员提出的立法案进入立法议回程。

2、保障代表答、委员充分了解立法的意图、目的和措施。

3、保障代表、委员在委员会的机制内积极发挥影响力。

4、逐步建立修正案制度,保障代表、委员直接地影响立法内容,将其代表的社会团体的利益和要求正当地反映到立法案中去的权利。

Ⅷ 如何更好地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 国现行宪法的规定, 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 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 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4)“一国两制”方针。它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香港、澳门回归与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是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内的广泛的基层群众性的民主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都是 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们涵盖了 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 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 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 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国法制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门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 国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5)依法行政。各级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努力为人民服务。(6)司法公正。 国的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行使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7)违法必究。公民、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法律,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主要是指:(1)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2)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3)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和政协履行职能;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4)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他们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成为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表率。

Ⅸ 立法完善程度如何衡量

交通标示和标志是否完善,车流量有无特别大而导致堵塞,交通设施比如立交桥之类的占交通网络的比例,有无进行车道(按速度分道行驶),非机动车道的正确规划。

Ⅹ 如何落实和完善地方立法权

地方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依法积极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对于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立法法,坚持立法同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决策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社会领域立法,表达、平衡和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自立法法实施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61件,作出修改决定8件,作出废止决定12件。一批先行先试的重要改革成果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些关系城市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和明确,一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多元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利益诉求通过地方立法加以平衡和调整。

一、坚持地方立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2000年立法法施行为标志,我市的地方立法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阶段,立法理念也从注重立法数量和速度向注重立法质量和效益转变,立法重点从突出经济立法向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立法转变,努力使地方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立法法施行10年来,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先后制定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专利保护、海洋渔业管理、实施水法、实施烟草专卖法、民用建筑节能等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障和推进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以来,适应党的指导方针的重大转变,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积极推进立法重点调整,努力发挥地方立法对推动科学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是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的立法,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不同利益诉求在立法中越来越多的反映出来,通过立法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在继续抓好经济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健全完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相融合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利益诉求得到统筹兼顾。例如,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等法规;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制定了学校校舍管理办法、实施红十字会法办法等法规;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制定了城市供热、城市供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在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法规;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制定了出租车客运管理条例、停车场管理条例、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法规。

二是更加注重发挥立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障功能。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立法将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固定下来,有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资源环境。立法法实施以来,我们制定、修订了16件资源环境保护类的法规,特别是近几年制定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贯穿了“保护优先”的理念,规定了十分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制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时,政府提交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更多地突出了对海岛的开发利用,把保护海岛摆在了次要位置。初审过程中,组成人员对此纷纷提出意见。在与政府进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条例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统一规划、保护为主、限制利用”的原则,全面细致地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直把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制定一项法规,每设置一个条款,都努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以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修订的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办法,将适用范围由青岛市城市规划区扩大到各县级市的城市规划区,扩大了建筑的日照间距,加强了批后管理,将规划公示制度法定化。制定的实施献血法若干规定,明确了固定采血点,规定了对献血人员更为优惠的还血政策和相关待遇。先后两次修订了城市供热条例,适当延长了供热期限,提高了供热温度,明确了计费标准,对供热单位和用户双方的权益、利益与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制定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时,明确规定了妇女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与财产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的保护。修订的城市房产拆迁管理条例,确定以“拆迁区域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作为补偿标准,并规定了最低保障面积,提高了对被拆迁人的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和保障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地方立法实效

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也是我市地方立法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在立项、确定法规调整内容时,我们始终强调从实际出发,立足青岛特色优势,着眼于解决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立法对推动沿海城市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

一是着力突出海洋特色。青岛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先后制定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海岸带规划、海洋渔业、海域使用管理、无居民海岛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时,明确禁止在胶州湾沿岸新建或者扩建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严重污染项目;禁止直接向胶州湾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新建向胶州湾排放废水的污水处理厂,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等。

二是着力突出港口特色。青岛是一座港口城市,建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海上交通非常繁忙。为了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我们制定了海上交通安全条例,对青岛港口水域交通安全、港口排污、海上应急救援、客船管理等事项作出了规范,为我市“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和港航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是着力突出奥运特色。青岛是一座奥运城市,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为了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作出了关于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进一步完善法制保障工作的决定,为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是着力突出文化特色。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为了规划、建设和管理好这座城市,我们先后制定了城市建筑规划、城市风貌保护、市容和环境卫生、城市绿化、森林公园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有力地保护和延续了青岛的历史文脉。

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地方立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有效渠道、方式和措施,为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是努力构建利益诉求的表达平台,积极推进民主立法。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各方面意见得以充分表达。如2005年对《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2007年对《青岛市停车场管理条例(草案)》举行了立法听证会,让群众对法规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充分表达意见。在制定《青岛市停车场管理条例》时,除了召开常规的座谈会外,我们还专门召开了市民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市民全部通过报名产生,保证民意表达“原汁原味”。另外,我们还建立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完善了法规草案公布制度。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立法,更是坚持问计于民。如对市区燃放烟花爆竹是否解禁的问题,通过报纸、互联网和发放调查问卷、城调队入户调查等方式,征询了一万余名群众的意见,为立法决策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在立法过程中构建民意表达平台,不仅能为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提供很好的参考意见和建议,还能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一个重要渠道,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使立法过程成为释放社会压力的过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这个平台还使群众在参与立法中了解立法,为以后法规的施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可谓一举三得。

二是努力构建地方立法的智力支撑平台,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我们一直认为,要搞好立法工作,理论必须先行。多年来,我们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青岛大学、青岛市委党校等大专院校联合成立了多个课题组,如法规授权条款课题组、立法技术规范课题组、法规清理课题组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指导了立法实践。我们还借助知名律师事务所法律人才丰富、专业知识精通的优势,于2004年委托岛城两家知名律师事务所起草了《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代拟稿)》和《青岛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代拟稿)》,两个代拟稿以律师专注于实践的独特视角和专业素养,对法规的顺利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弥补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我们还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法学研究生实践点,常年接纳海洋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在法制工作室实习,实现良性互补;为了弥补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我们选择了海尔集团、高校软控等21家企业作为地方立法的企业联系点,大部分法规尤其是经济类法规,都要征求各个联系点的意见。本届常委会在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2009年,在制定《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时,充分利用青岛市在海洋科研方面的优势,组织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渔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论证会,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论证,为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重视立、改、废并举,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在制定新法规的同时,积极对原有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如2004年根据国家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组织力量对地方性法规集中进行了清理审查,适时作出了关于修改单位内部治安工作条例等19件地方性法规和关于废止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办法等8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为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奠定了基础。在刚刚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我们又作出了关于废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办法等8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在立法法施行10年来通过的61件法规及法规性决定中,修订、修改和废止的法规共45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四、坚持完善立法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坚持完善立法体制和机制,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先后制定了制定地方性法规技术规范、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的意见、地方性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规则、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办法、立法听证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从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到法规的起草、论证、修改,进行了全过程规范。

一是规范了立法计划的编制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立法计划的编制。在编制立法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体现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决策的项目优先安排,自主性、先行性立法项目优先安排,原有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需要修订或废止的项目优先安排,地方发展迫切需要、条件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安排。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原则、编制机构和编制时间,立法计划项目的提出、公开征集、论证和确定,立法项目库与年度立法计划的衔接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立法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二是规范了法规草案的起草制度。在法规起草工作中,组成素质高而精干的法规起草班子,做到任务、时间、组织、责任、经费五落实。起草前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立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把握青岛发展的实际,找准立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断改进法规的起草机制,拓宽起草渠道,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三是建立完善了统一审议制度。实行统一审议制度能较好地解决越权立法、法规与法律相抵触,以及民主程序不规范、部门利益驱动,导致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这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在坚持统一审议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法制委员会和其他专门委员会的优势和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法制统一和提高了立法质量。

四是建立了立法的协调机制。通过协调,把立法中的主要矛盾和分歧意见解决在提请常委会审议之前;通过协调,正确处理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与各区(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与其他专门委员会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共同研究和处理法规审议中遇到的问题。

五是成立法制委员会。我们于2001年设立了法制委员会,并不断改善法制委员会委员的行业构成和知识结构。如本届法制委员会的11名组成人员,来自高校、科研、医疗卫生、政法、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建设和城市、农村基层单位等各行各业;从知识结构来看,有学法律的,也有学其他专业的;从新老交替来看,新进法制委员会的9名,老委员2名。这个结构充分考虑了立法工作的需要,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兼顾了广泛性,既注重理论指导又重视实践经验,既体现了工作延续性也突出了工作创新性,为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热点内容
我的理想法官 发布:2025-01-27 12:21:41 浏览: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读后感 发布:2025-01-27 12:21:39 浏览:73
民法456 发布:2025-01-27 12:14:19 浏览:822
废品收购站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2:12:30 浏览:707
2015武汉大学法律硕士招生人数 发布:2025-01-27 12:10:51 浏览:34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三款 发布:2025-01-27 11:59:23 浏览:420
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1:47:40 浏览:988
劳动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7 11:38:14 浏览:98
钉钉告上法院 发布:2025-01-27 11:27:45 浏览:142
减肥店老板走了该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7 10:49:37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