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孟子道德观

孟子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2-06-01 21:26:21

① 孔子、孟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时”。《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圣之时者也。”《论语·微子》中,孔子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看这都是“时”的证明。孟子

说:“孔子之去齐,接浙而行;去鲁,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就是“时”。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浙而行”。做饭,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鲁的时候就不这样了。离开鲁国,孔子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如果是父母国,离开就不那么着急,慢慢走。一样离……

孟子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② 孟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什么论

孟子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③ 古代人孟子的道德观点它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孟子的观点属于儒家学说。继承孔子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基调是唯物主义的。孟子的主要思想有:
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理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养气与养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
(贯彻始终 )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④ 孟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孟子主要是人格修养伦,主要思想是性善论与义利观,包括人伦教育与道德教育

⑤ 孟子的思想理念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被后世推崇视为儒家正宗思想的是孟子,孟子成了“亚圣”,孔孟并称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实际上孔、孟的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孔子以“仁”释“礼”,这种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意识的的主题被孟子推到了极端,从这点上来说,孔孟相连也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早年与孔夫子一样,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七篇的主要着眼点仍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李泽厚先生认为《孟子》带有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这其实只是古代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它的耀眼的亮光正好预示着它将成为千载绝响。”

“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们愈是细化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至今社会上所流传的对于十年浩劫时代不腐败的怀念等等也印证着这一点,一旦成为过去,记忆习惯性的美化回忆,特别是在现实很无奈的时候。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只是慨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激烈的抨击现实,孔子树立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树立的是更古老的尧、舜、周文王。孟子设计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空想模式尧舜模式的“仁政王道”。

孟子思想上更加急进的原因在于,比起孔子的春秋时代,孟子的战果时代氏族制度已经彻底的瓦解,孔子推崇的“礼”已经彻底成为了“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孟子已经没比要再去用“仁”解释已经不存在的“礼”了,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他的“仁政”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举贤”与“故国乔木”并举,总得政治目标是“保民而王”。

总而言之,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想模式与广大“民众”的利害联系起来,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仁政”观与现实物质生活关系紧密联系,但是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观念。

⑥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怎样的道德规范,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品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⑦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7)孟子道德观扩展阅读:


孟子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⑧ 孟子的说法中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与当代社会里的道德双标有何异同

如何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美德与正确的行为的关系等为核心内容的伦理学形态。它以行为者为中心,而不以行为为中心,特别关注对成人之路的探索。比较彻底的美德伦理学思想,一般地会坚持以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认为美德具有内在的价值,即美德本身就好,而不是因为满足于其他要求才是有价值的;第二,有美德的心灵状态可以创造性地遵守道德规范,甚至美德的要求本身就有规范意义;第三,美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比如,美德是理智、情感、欲望等扩展、涵厚和化通的结果,是变化气质之后而形成的普遍性品质。在中国,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成人之学和成德之教,既重视外在的道德规范,又重视内在品质的塑造和涵养,可以说有着规则与美德相统一的性质。但是,孟子的道德思想却显得比较特别,走纯粹的内向证求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善端的方式来涵养美德,不把外在规范作为前提,而是认为规范来源于心中的源初的、本真的道德意向结构,其具体内容即为美德本身的要求,并认为美德的塑造成型即是形成稳定的道德动机的唯一途径。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一、以性善论确证本体的道德世界

我们知道,人的现实行为是在现象世界中做出来的,它们的本源在于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善良意志,即人的道德品质。行为是属于现象的,可见、可触,即可以感知。而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却是不可感知的。这样一来,人们可能会认为只有现实的行为是实在的,而内在的道德世界却不是实在的。这是一般人很容易采取的思路。但是,有着彻底的思考品格的道德哲学思想,必定要关注、亲证内在的、不可见的道德世界的实在性。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康德明确区分了现象界和本体界,并把本体界看作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源头,使伦理学获得了自律的领域。康德的思考为我们深入理解孟子在伦理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

孟子道德学的出发点即是抉发道德本体世界的实在性。虽然他也承认现象界的物质利益和行为的实在性,但是他认为,我们不能从外在的物质欲望和物质利益中吸收行为动机。从价值论上说,只有本体世界才是道德价值的源头。他的性善论的道德哲学意义实际上正在于此。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他首先反对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显然不能亲证道德本体世界的实在性,于是他只能从现实世界中有善行和恶行来推论人的本性就有善和不善。孟子的反驳用了类比的方式来进行,方法未必恰当,但是也有较强的论辩力量。孟子解释恶的起源时,认为恶是由于现实环境的影响而来,而不是根源于人的本体世界。所以,孟子对道德本体世界的实在性坚信不疑。第二,孟子用了一种还原的方法来显露本体世界之善。他认为,要亲证本性之善,就要排除掉任何功利的、基于个别性的感性欲求的考虑,甚至心理性的因素。他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第三,他认为,人的本心中有着原初的、本真的道德意向结构,但这些只是善的端点,而不是已成之德。真正的美德还必须从推扩善端出发来进行涵养、塑造才能成型。

当然,人先天具有的只是一种善端,是一种原初的、本真状态的善,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对本身的善端进行存养扩充,才能成就美德。常人和圣人的差别就在于:圣人能很好地将自身的善端进行扩充,从而达到道德的圆满状态。因而,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便成为孟子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所涉及的便是儒家的实践修养工夫。这一思路,决定了孟子的道德思想有较为彻底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⑨ 孟子提倡哪些道德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⑩ 孟子提出的什么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 在孟子的什么文章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

热点内容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
法律援助中心属于事业单位 发布:2025-01-18 09:52:13 浏览:127
过有道德的生活 发布:2025-01-18 09:47:05 浏览:433
法治云端 发布:2025-01-18 09:46:08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