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法治化
Ⅰ 如何做好涉检信访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一、源头处理。源头控制是检察院根据检察工作的实际,在检察执法活动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的各个阶段,设定若干控制点,以便最大限度地防止产生和减少信访案件的活动。主要是:
(一)控申疏导。主要是及时发现和适时分流社会矛盾。控申部门的接待工作,是检察院信访工作的前沿,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聚集于此,控申检察官通过解答法律、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有效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减少后续压力。
(二)其他职能部门受案时注意排查。主要是在受案时提前预估案件中可能蕴含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多数涉检信访案件涉及国家政策的变化与实施、政府职能的运用、社会自行调节行为、法无明文规定的事项等,如果在受理案件后不仔细审查、排查,大量本应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管理和处理的矛盾纠纷,就可能转化到诉讼程序中来,不仅因扩大服务外延相对增加检察机关负担,而且还可能造成当事人久访不息、久访不罢的局面,既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也严重浪费社会司法资源。
二、机制处理。规范处理涉检信访需完备的机制保障。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一)信访一体化。信访一体化是全国各级检察院信访部门采取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涉检信访的接访职能上不分彼此,在信访案件处理上体现总体控制意识,在内部领导与管理上侧重以接访的上级检察院给出处理结论为主,由下级检察院配合调查处理的原则,内部操作上体现分工合作精神。信访一体化可以强化信访信息资源共享,节约检察院和当事人信访资源及其成本,防止因信访接访与处理脱节造成重大失误,有效地促进涉检信访工作的良性开展。
(二)涉检信访听证制度。涉检信访听证制度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推行的处理涉检信访问题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对妥善处理群众的信访问题,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促进息诉罢访,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采取听证制度处理涉检信访,主要针对的是检察机关能自己作出最终处理决定的涉检信访案件。涉检信访听证包括听证会、公开答询会、对话会、座谈会等公开审查和答复形式。涉检信访听证是由当事人选择的纠纷解决机制,它以“公开、公正、透明、便民、合法、合理”等为原则,实行“阳光作业”,将群众信访问题摆在桌面,让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跟踪监督,聘请有关问题专家、学者、当地知名人士、亲朋好友等对信访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弄清信访案件事实,查找出问题结症,依法作出处理。涉检信访听证制度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其作出的处理往往能使信访人息访、罢访。
(三)律师介入制度。一些涉检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不太理解法律,容易陷入不当申诉甚至久诉不息。为了帮助这部分信访人正确运用法律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可以从当地律师事务所中挑选部分资信较好、愿意为信访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建立信访律师资源库。
当涉检信访案件的当事人没有能力聘请律师,又确实需要帮助时,由检察官推荐、信访人挑选律师介入自己的信访案件。检察机关充分配合律师全面了解案情,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律师帮助来访人及时与检察机关联系和沟通,从法律的角度给来访人解疑释惑,消除疑虑,避免来访人因对法律的误解而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在处理涉检信访案件中,律师可站在来访人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帮助检察机关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信访接待工作方式,消除误解,钝化矛盾,更好地维护信访人的正当权益。
(四)联合接访制度。对复杂的长期上访案件由控告申诉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承办过案件的检察院就地联合接访,对涉及到其他司法部门的,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接访,对无理访案件,商请公安机关派员联合接访,除释法说理进行疏导外,可由公安民警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训诫。
(五)下访巡访制度。以“带案下访、定期巡访、有案办案、无案宣传、维护稳定”为下访巡访制度的基本要求,基层检察院在各乡镇、社区设立联系点、聘请信息员,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社区巡访宣传,现场接待群众来访,化解矛盾纠纷,接收举报材料,依法维护群众利益。
三、流程处理。利用信息化平台,按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依据国家信访条例和检察院信访有关规定精神,制定接访程序、处置突发性事件和重大恶性事件等网络流程管理程序,将所有涉检信访案件列入流程管理范围。
Ⅱ 规范化法制化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A、欧盟条约签订于1992年,排除;
B、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其成立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内规范化、容法制化进程,正确;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排除;
D、苏联解体时间为1991年,排除;
故选B.
Ⅲ 如何加强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规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为了加快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文明法治社会。加强法治建设要从五个方面来思考,抓住关键,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加强法治建设。
第一:党委发挥领导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逐步做到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领导,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决矛盾和处理问题,确保法治建设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第二:人大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级党领导下,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把法治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体系也应当成为法治建设的组织实施体系。在组织协调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职权时,扎扎实实而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一府两院”(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发挥执法主体作用 。行政机关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也是机构和人员最多的部门,大部分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在法治建设中占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优化经济环境、增创法治优势的关键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样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环节。应该说,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法治建设中处于执法主体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其范围是广泛的,可以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进行监督,通过会议、视察、调查、提案和建议案等多种形式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
第五: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论干什么工作,搞任何事情,开展何种活动,只有群众支持和参与,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们抓法治必须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并把如何加强法治建设总的思路交给群众,请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献计献策。
拓展资料:
为了加快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文明法治社会。在现阶段,必须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办法,切实加强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和规范法治工作机制,认真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强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
Ⅳ 什么叫法治化
中国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规范体系,健全的法律运作机回制以及相答关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管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们自愿接受法律约束的社会状态。
·人治人治状态下,治国的主体是个别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权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贤民顺的社会治理状态;法治强调治国的主体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应当遵守法律。不过,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不可能脱离人。在法治的状态下,也并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Ⅳ 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内容是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1、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采取行动,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根本要求。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动,而无须法律授权。但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则没有这种自由,而必须严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规则。这是行政行为与公民个人行为的最大区别。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机关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行政机关的权限(包括事务、时间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规定在宪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当成文法规定不明确时,行政法院根据法的一般原则对成文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解释。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自由行动,否则,构成“无权限”。无权限行为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在越权之诉中,“无权限”是行政行为被撤销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无权限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属于羁束行为,且该行为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管辖权的机关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只能作出同样的决定,行政法院对这种行为并不撤销,因为撤销该行为“并不影响行政决定的结果和当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费诉讼时间。”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仅要求行政行为的存在须有法律依据,而且进一步要求行政行为的实施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说,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过程必须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对行政行为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使行政权在法律所设定的轨道上运行。但是,我们不能把行政法治的这一要求,简单理解为行政机关只能机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则适用于具体事件而没有任何斟酌选择的余地。行政行为有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之分,它们受法律制约的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受制于法律这一点是共同的,不可动摇的。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律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对行政行为规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条例的咨询、讨论和公布程序,行政处理的说明理由和书面形式等。由于法律规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于保障相对人权利的考虑,因此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否则行政法院将宣布该行为无效。但是,出于行政效率的考虑,行政法院对于形式违法的行政行为也并不是一概予以撤销,而是根据形式违法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撤销、不予撤销和补正等不同形式的灵活处理。
明确的管辖权与合法的形式共同构成了控制行政权行使的主要条件,无权限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国家参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销行政决定的最初的两个理由。在当代的法国,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手续不仅限制每个公务人员的权力,也使每个公务人员受到其他公务人员的制约和补充。” 比如,法国在 1978 年公布实施了《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79 年公布实施了《说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实施了《行政机关与其使用人关系法令》等单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不能出于以私人或党派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例如,当某家旅馆与市长的某个亲戚开办的旅馆形成竞争时,该市长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为借口关闭该旅馆。其次,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特别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诉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销了省长作出的关闭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场的决定,理由是该行为的目的不是法律与规章授予他权力时要保障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部门的利益。
行政行为的目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是行政法治原则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在法国行政法治进程的初期,只要一种行政行为是由具备法定权限和资格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会认定该行为合法,而不问该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随着行政法治的进一步发展,行政法院发展了滥用权力的理论,根据该理论,行政法院可以审查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如果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行为将被行政法院以滥用权力为由予以撤销,从而使每一项行政行为都处于行政法院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目的和动机的审查极大地扩展了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容,狄骥认为这导致了自由裁量行为概念在公法领域的消失。
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还要求行政决定的内容和法律根据合法。
3. 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积极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法治有两层含义:消极的行政法治和积极的行政法治。消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方式、程序和目的。积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机关以自己的积极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这是法国行政法治原则的最新扩展。
根据积极行政法治的要求,不仅行政机关拒绝作出实施法律的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而且当法律和上级机关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制定条例,而行政机关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同样也是违法的。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行政机关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条例来维持秩序,就是违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观点:当制定行政条例为实施某个法律所必要时,行政机关有义务制定这个条例。
Ⅵ 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使工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有没有相关的书籍
《分工会主席工作手册》《新编女职工权益实用手册》《互联网+工会——现代工会干部互联专网思维与改革创新意识属》《中国职工普法手册》《新编工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解读与案例剖析》《新编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解读与案例剖析》《新编职工劳动权益实用手册》《现代员工法律意识读本》《怎样当一名合格的职工代表——新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教材》《新形势下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实用手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精神工会干部辅导教材》《新编基层工会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与综合业务素质培训教材》《新编群众安全监督员培训教材》《基层工会“双争”活动工作指南—— 争创模范职工之家 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基层工会“建会、建制、建家”工作实用手册》《图解基层工会工作指南》《基层工会工作手册》《基层工会文体娱乐大全 》《职工代表培训教程》《工会小组长工作手册》 这些都是工会方面的书 ,有个叫“中工图书网”的网站里面更是品种齐全,希望你去网上搜索一下那个网站,非常棒喔!
Ⅶ 探讨如何着力增强法治意识、规矩意识、程序意识,促进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
摘要 您好,很荣幸帮您解答-
Ⅷ 如何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决定》规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决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决定》提出的“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体化。《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目前政权结构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基层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两种组织形式。现行宪法第111条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该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行的还有各种基层社团组织、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等。
这些基层组织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层组织所制定的自治章程、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国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别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等领域,国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因为部分群众或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特权而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基层人民政府必须依法对基层社会进行严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执法渠道,注重基层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协同,要尽量使基层政权的执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进社区、进课堂、进居民家中,真正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法治工作落地实处,不留死角,通过基层依法治理,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维护基层繁荣和稳定。
Ⅸ 如何理解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比过去要繁重和复杂得多,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问题,党中央多次加以强调。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他指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抓紧建设。社会管理机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逐项加强,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