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立法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为规范,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此,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建立、健全地质矿产社会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法律在国家管理地矿工作中的作用,达到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防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立法原则,是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始终必须遵守的准则。在我国立法活动中所遵循的一般立法原则由宪法确立,基本政治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等;基本方法原则包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原则等。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的立法除了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原则、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与保护环境相一致原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是制定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体系的基础,反映了立法体系中各项法规的实质,并构成法律体系的各种规范行为的整体结构。
(一)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原则
我国的宪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明确了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这一基本规定构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并决定着这些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意味着除国家以外的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成为矿产资源这一自然客体的所有者。这一基本制度的重要法律特征:一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即拥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除国务院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能行使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授权有关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在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管理矿产资源的职能,并接受国家监督。除此以外的任何国家机关不论其地位如何,都不能拥有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权能;二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自然客体包括已探明、正在利用的和尚未探明、利用的矿产资源;三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自然客体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是通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得到实现;四是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收益权通过向矿产资源使用人征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方式来体现;五是矿产资源不能成为民事权利流转的客体,如买卖、抵押、出租矿产资源等民事行为,矿产资源的处置权通过国家的规划分配、授予矿产资源使用人勘查、开采的权利来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原则和法律特征,是确立我国地矿法律规范的基础,反映和决定了国家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
矿产资源的国家管理是指由国家机关行使的矿产资源国家专有权管理,以及由作为国家主权要素产生的各种职能的活动。国家通过自己的机关行使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能。这些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旨在对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和保护等国家管理行为。这一原则要求在制定地矿法律规范时,要划分各类、各级国家机关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权限范围,以保证国家各类行为科学、正常和有序地运行。在立法方面,要明确划分和确立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机构的权限,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机构的权限,以避免立法错位或越权立法的产生。在行政方面,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机构的权限,既坚持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和权能,又发挥各级政府和管理机关依法监督管理和保护资源的作用。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能和主权权能,并通过建立各项法律制度,实施各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在法律规范中将得到更完整的体现,将有效地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律规定探矿权、采矿权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无偿授予申请人的,法律还规定采矿权不得转让、抵押。原有的法律规定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阻碍了矿业经济的发展。所以,1996年国家修改了矿产资源法,明确了矿业权有偿取得和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可以依法转让的原则,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规定实施这一法律制度的管理原则和程序。实施这一原则,既保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保值和增值,又将促使矿业权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障投资者和矿业权人的经济利益,达到振兴矿业的目的。
(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与保护环境相一致的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国情和矿情,国家在立法时十分强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将其作为指导法规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
矿产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要素。开采矿产资源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恶化,法律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防止环境污染,节约用地,把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与防治作为采矿权人的重要义务规定下来。如果矿业权人违反了法律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保护矿业权人的权利,是保障其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前提,保护了矿产资源使用权,建立正常的矿业秩序,才能使矿业权人稳定、有效地开采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承担治理环境的义务。贯彻这一立法原则,我国原有的法律力度不够,需要加强立法,如尽快制定地质环境保护、防治的法规,矿山环境保护的法规,还要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Ⅱ 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按照层次可分为三种:第一,总的指导思想,即同一性质的国家政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个立法都要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第二,基本指导思想,即总的指导思想与该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在政权性质不变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整个立法都要长期坚持的常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阶段指导思想,它是总的指导思想、基本指导思想与一定历史阶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立法基本原则:1、立法的法治原则;2、立法的民主原则;3、立法的科学原则;
中国立法的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法案;3、表决和通过法案;4、法律的公布。
Ⅲ 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
立法基本原则可分有社会经济政治原则、专门法律原则、立法方法原则等三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立法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经济政治原则,专门法律原则,立法方法原则。在坚持上述总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各方面的具体立法还坚持各自具体的原则。
1.社会经济政治原则,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利益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等;
2.专门法律原则,主要包括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法治原则,法制协调统一原则,保持法律稳定性、连续性和及时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3.立法方法原则,主要包括从实际出发和加强理论指导相结合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Ⅳ 立法的基本原则有
立法基本原则可分,有社会经济政治原则、专门法律原则、立法方法原则等三方面。中版国社会主义立法权总的基本原则是:(1)社会经济政治原则(2)专门法律原则(3)立法方法原则。在坚持上述总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各方面的具体立法还坚持各自具体的原则。
(4)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扩展阅读
以高质量立法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实现高质量地方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立法工作必须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则和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基本经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有关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文件要求,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重大立法问题和重要法规报请省委决定,建立健全常委会党组讨论协调立法工作重大事项制度。
二、实现高质量地方立法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良法善治,关键在于围绕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开展立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做好有关重点领域立法,出台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浙江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Ⅳ 我国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我国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三专条属: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Ⅵ 简述我国的立法原则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划杠杠,鼓励做什么、允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保护什么、惩罚什么,令行禁止,全社会都要一体遵照执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划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严肃的事情。严肃立法是严肃执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关键在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宪法原则
宪法是万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级的法律,是综合性地规定诸如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总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系或事项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宪法作为立法依据或基础,或是不得同宪法或宪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离开了甚至背离了宪法的原则或精神,立法乃至整个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会紊乱。
因此,各国立法都非常强调正确处理立法与宪法的关系,强调立法应当以宪法为根据或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中国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五条)又规定行政法规应当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治权限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而规定自治权限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同样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治原则
经济上实行市场化,政治上实行法治化,是现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显著标志。而这两化都需要有法治来推动来保障。因而现代社会更为显著的标志,就在于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现代化。
像中国这样的有着长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丢弃人治而实现法治。立法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也因此需要实行法治化,需要坚持法治原则。
3、民主原则
在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立法应当坚持民主原则,是各国立法的共同之处,而绝不是一个新主题。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应当实现民主化,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不仅是人们久已普遍认同的常识,并且也作为制度的形式,在这个世界的越来越广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呈现,尽管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和社会,事实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国立法遵循民主原则的理由、含义、内容和方式,又总是与本国的国情密切相联,表现出与这种国情相关联的特色。人们应当从现代民主原则的普遍性和本国民主原则的特色相结合的角度,把握中国立法的民主原则。
4、科学原则
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立法遵循科学原则,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和产生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在立法中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现代国家一般都重视遵循立法的科学原则。
(6)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扩展阅读:
我国的立法体制
我国是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与这一国情相适应,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行使立法权的前提下,为了使我们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国,又能适应各地方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的需要,在实践中能行得通;
宪法和立法法根据宪法确定的“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确立了我国的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2、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4、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还可以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5、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6、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又是怎样体现和保证法制统一的呢?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明确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不得同法律相抵触。
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另一方面,实行立法监督制度。
行政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规章要向国务院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规章。
Ⅶ 我国现阶段立法指导思想是()
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立法指导思想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立法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或称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立法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下列原则:(1)以宪法为依据;(2)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三、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的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法律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我国立法基本按以下程序进行:
(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讨论。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形成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法律的公布。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Ⅷ 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立法法》第一条抄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