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㈠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和无的作用,你怎么看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意思是三十根组成车轮的辐条集中在一个原木中,因为中间空虚,所以使得车轮转动有了车的用处。搅拌泥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装运货物有了器的用处。凿门和窗户制作房屋,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提供住处有了房屋的用处。用了3个事例证明“有”产生了“无”,“无”产生了“有”也就是“有”(实体材料)经过加工成了更高一层级的“无”(中间空虚的)物,物正是由于“无”(中间空虚),才为“有”(整体用处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自然界有了运行规律,才能运行不殆,这些运行规律,是运行不殆的根基和保障;人类社会有了法律规章,才能秩序井然,这些法律规章,是秩序井然的根基和保障。等到人人都遵守法律规章,融化在人人的心里,融化在人人的灵魂里,变成了文化,天下就安定祥和,“为道日损”,看起来似乎不需要什么法律了,这就进入了德治的局面,可以清净无为而治了。
㈡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何解 道友救急!
“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㈢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与第十章合起来看主要讲有无交通而生利用的道理,为后文的无为而治的具体细节做铺垫。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㈣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大概意思是什么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地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上章“同功而异位”内圣外用的说法,便有本章申述道在有无动静之间的说明。
本文多用譬喻,首先提出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毁,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同时也使多方面的力量,归到中心点而返还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要妙。
如“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透过这种物理自然的法则,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要在中心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便须如此车毂的中心,虚怀无朕,合众辅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其次,如“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诞,是捏土。填,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随意装载盛满,达到效果。
了解这种与其能空能无,才能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无论为后天修养性命之道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与出而用世的“天门开阖,能无雌乎”!都必须“虚怀若谷”,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得大机大用。
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窦。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由此而说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修习心智功夫,必须要开张灵明,静居其中,见闻不隔而清净无为。如要施之于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的楷模。
最后重复叮咛,无论是出世之道,与入世之用,必须要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因此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则。后来到了五代,道家的神仙才于谭峭,发挥了道家学术思想的物化思想,与老庄的学说合流,写了一本名着《化书》。其中有关物理之际,有无之间的妙用,阐发得隽水透辟之至,如说:
搏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土在天地开辟后也。粉块为空,见空而不
见块,土在天地混沌时也。神矣哉!
理解透辟如谭子的深度,真可说是“神矣哉”!既然是“神矣哉”的境界,我们所说的都是狂言空话,不如就此煞住,无话可说了!
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利与用。最难理解的还是这个用字吧。有之,既存的,使之有,创造(条件),是为了便利,是创造了一条路径;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是为了发挥作用,使之得以实现。
合起来说,既存的条件,或者先在的“有”(机会、优势、基础……),是为了得到便利,使得目标的实现有所依赖,获得一定基础(但却未必是决定性的力量);真正使目标得以实现,效用得以发挥,能力得以展现的,是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环境,而这环境,往往是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具备一定发展的余地,或者是更为深广的“无”。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依赖既存的种种便利,以为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却忽略了这些便利不过是一系列可以利用的条件罢了;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恰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或者一个“一无所有”的环境。即是说,“有”让事情变得便利、有利,视情况更利于自己,故可以借助之,而“无”作为一种承载体,一种进深与空间,为自己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创造出可“用”之境。
现实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拿考研来说,有很多师兄,很多资料,很多便捷,确实是帮助取得胜利的要素,是比别人所具备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可视作可以依赖的全部。真正决定成功与否的是人的决心。对于外校的人,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的机会,全力以赴的投入考研的大军之中,将自己置于“无”的境地,凡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挥和释放的环境。决心越大,目标越坚定,行动越坚决,“无”得越彻底,效用得以发挥的天地其实越广阔。有了资料,会不注重看基本的书目;有了认识的人,会忽视其他的信息来源;有了自己的圈子,会失去交很多朋友的机会。所以必须把握“有”只是应该“因之”的“利”;而“无”,才是真正激发潜能的容器。
“有”和“无”,内容与容器,实与虚。想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放弃了“有”,凡而激发了“无”的空间,使得效用得以加倍。
当然,有和无应该有明智的取舍。关键是把握“利”与“用”。需要“用”的时候则应注重“无”的创造,需要“利”的时候便注重“有”的借助。毕竟能够适时的创造条件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再深一步思考,其实老子的理念里面更多的还是在更宽广的层次面对问题。“有”作为实体的固定的存在,在变化的环境和情况中往往是难以依赖始终的。“无”,既是放弃对“有”依赖的一种舍弃,更是面向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态度。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发挥自己,在牺牲固有优势的同时,却获得更为宽广的出路。甚至可以说,退一步,创造出“无”的状态,以暂时的劣势和失败换来新的转机。
“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以自由的力量超越了“有”。老子发现了具体的实在的“有”的不确定和虚无,发现了“有”的短暂与变化,于是也就发现了“无”的空间与力量,从而将对立二者间的转化推向了极致。最为对立的“无”和“有”,也同样是转化和同一的,于是奠定了“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这一老子最终思想的基本理念。
借助“有”而不迷信“有”,利用“有”的同时也能做到不为“有”所束缚,借助环境,从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大局,从而获得“无”的力量,获得自由的力量。
㈥ 老子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白话文翻译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版屋的作用。所以“有权”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6)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扩展阅读:
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㈦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释义: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间挖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其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二、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词语释义:
埏埴: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陶器。
用:用处。
凿:打孔;挖掘。
户牅:门窗。
利:使有利。
(7)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扩展阅读:
老子所说的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皿、室给人的便利。器皿如果没有挖空的部分,也就无法起到装东西的作用;房屋同样如此,门窗中间空心的的地方,人就无法出入,那也就没有办法居住了。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没有”的东西及其作用。
老子看到了“无”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有无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之中。因而,所谓“无”的作用,最为合理的解释应是有无之间的相互为用,“无”之为“无”并能起作用,是因为“有”的存在;“有”之为“有”并起作用,是相对于“无”的存在而言的。
㈧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埏埴以为器,来当其无,有器之用自。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8)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㈨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回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答 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开凿门窗 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所以说 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 无形的空间 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 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 通行无碍 如天与地之间 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 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㈩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应当怎么翻译
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与第十章合起来看主要讲有无交通而生利用的道理,为后文的无为而治的具体细节做铺垫。
人类认知以外的无和有,是自由王国。人类认知以内的无和有,是必然王国。对于人类来说,道是客观规律性;无是人类对规律性的认识;有是人类对规律性的应用。研究理论的科学家,就是在努力从自然界中具体的“有”,发现虚“无”的理论。
比如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研究应用的科学家,就是在努力根据虚“无”的理论,发明出具体的“有”;比如,根据“相对论”,人类造出来“原子弹”。更多的发明家,就是在努力从“有”应用到“万物”。
《道德经》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