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立法的概况
❶ 科学立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科学立法是指立法过程中必须以符合法律所调整事态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内断,并使法律规范容严格地与其规制的事项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谐,法律的制定过程尽可能满足法律赖以存在的内外在条件。此定义表明科学立法要符合它的内在条件,即与其规制的事项保持契合,立法要与外在条件保持一致,是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科学立法科学性涵义的进一步细化可以采取肯定法和否定法两种不同的方法,由于肯定法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学性之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规定非常明确地将科学立法作为完善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价值判断标准。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解读科学立法就成为法治实践和理论界不能回避的问题。
❷ 简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❸ 法理学我国科学立法原则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是人类对相对真理结论的高度概括。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规则,它要为国家、社会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行为模式、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
立法的科学原则包括以下三种含义:
1、立法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立法应合理地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一定历史发展的产物。
3、有关科技法律的立法中应当特别注意增强科学性。
❹ 我国目前的科技状况
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
1.研发经费状况。我国的R&D总经费2003年已增至1539.6亿元,经费规模继2001年超过意大利之后,2002年又超过了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六。仅就R&D的规模而言,与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在R&D总经费的强度对比中,高于印度、巴西而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01年~2003年,我国R&D总经费保持着年均18.6%的高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4 %的增长速度,已经进入R&D总经费高速增长国家的行列。200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87.7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311.4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1140.5亿元。三者占R&D总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7%、20.2%和74.1%。其中,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仅为 25.9%,而很多发达国家都在40%左右。可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R&D资金投入结构上看,投入主体已经开始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企业双主导型过渡。在政府R&D资金投入中,中央政府的主导型地位突出。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政府R&D 资金进一步向研发机构和高校倾斜。地区R&D资金投入总量不均衡,除了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R&D活动的集群分布的不均衡,形成的在争取政府R&D资金上的区域优势。
2.科技人才流动状况。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指出:从1978年~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回国人员只占24.7%,超过75%留学人员尚未回国。科技人才从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流向外资企业是流失的另一方面。据北京市经贸委对工业系统的150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这些国有企业自1982年以后引进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向外资、合资企业。
近些年来中国流失的人才回流的也逐渐增多,这同国际上出现的人才回流趋势是一致的,且中国留学回国创业人数稳步增长。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比2002年增长12.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此外,中国近些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明显上升。
3.教育环境状况。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但教育支出量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却不高,低于相同经济发展条件下3.8%的平均值,投入强度仍不足。在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00年~2002年期间,R&D经费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30%。但我国高等学校R&D经费占本国R&D总经费的比例却仅略高于10%,占GDP 的比例为0.14%(2003),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我国对高等学校R&D活动的投资力度与我国经济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后备人才,已经有效地缓解了目前我国一般性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还存在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的相对不足,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创新教育薄弱,导致我国高素质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4.科技活动环境状况。就现状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人均劳务费偏低,科技人才的预期寿命低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就科研评价体系来看,尚存在一定短视行为。就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而言,一是没有科技创新的基本法律,《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法律位阶不高。二是科技创新法律体系不完整,存在立法空白。三是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四是法律实施的力度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肯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长,但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不管是投入的总量,还是投入强度都还很低。而且不论是企业平均投入强度、项目平均投入强度,还是技术开发人员的平均投入强度,都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我国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的主体,甚至地位还有下降趋势。
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经费投入的强度及配置有待提高和完善。虽然我国R&D总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已增至1539.6亿元,但与GDP之比仍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力度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研究在整个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上下。而从大部分OECD成员国家及其他6个观察员国家的数据看,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总额的比重最低也在10%以上,大多数国家在20%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这将制约我国实现
❺ 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立法发现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来结合所学自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16分)
答案
特点:政府态度由不重视到重视;立法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由单纯模仿引进到强调独立研发;由官僚垄断转向支持和鼓励民族资本分享科技成果;借鉴西方的法律,与西方接轨;立法逐步体系化完备化;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七选四)(8分)
评价: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爱国救亡运动展开;有利于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和规范化;没有确定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过分强调和全力发展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的落后局面。(8分)(积极方面答出三点共6分,消极方面答出一点共2分)
❻ 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的内涵包括: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组织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实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科学立法是指立法过程中必须以符合法律所调整事态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断,并使法律规范严格地与其规制的事项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谐,法律的制定过程尽可能满足法律赖以存在的内外在条件。此定义表明科学立法要符合它的内在条件,即与其规制的事项保持契合,立法要与外在条件保持一致,是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科学立法科学性涵义的进一步细化可以采取肯定法和否定法两种不同的方法,由于肯定法在情况下还难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学性之涵义。
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经验立法的否定。法律与自然的和谐是立法必须予以注意的,而能够使立法与自然和谐的便是立法中的科学性。法律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立法在非科学运行的情况下所倡导的是法律与人文现象的契合,而不倡导或者没有意识到法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❼ 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
1.加强来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源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等。
2.更多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行使提案权等,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
3.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4.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5.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构。
6.健全公开征集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
❽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介绍
《科技进步法》明确抄规定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并确定了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制度。同时,它还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作用、资金来源、科技奖励制度等,从而成为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大法。
❾ 我国科学立法原则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是人类对相对真理结论的高度概括内。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容和行为规则,它要为国家、社会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行为模式、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
立法的科学原则包括以下三种含义:
1、立法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立法应合理地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一定历史发展的产物。
3、有关科技法律的立法中应当特别注意增强科学性。